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

匈奴入關、皇帝受困,天下爲之震動,大楚皇朝每一位手握重權的人,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選擇:救還是不救。

皇宮裡王美人的選擇非常簡單,只能救、必須救,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拯救皇帝、拯救自己的兒子。

得到消息之後,王美人的第一個舉動是向太后求助,眼下的局勢風雲變幻,她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指引者。

太后今非昔比,她先後失去了兒子、親人和仇人,心中再無追求,在椅榻上一坐就是一兩個時辰,好像魂遊身外,早已經忘了這個世界,也包括這個世界的皇帝。

“匈奴人?皇帝?”看着跪在地上淚流滿面的王美人,太后努力集中精神,好理解王美人所說的一切,然後她笑了,“匈奴人竟然真的入關了。”

“太后猜到了這一切?”王美人既驚訝又高興,此時此刻,太后在她眼裡就是能夠看破未來的偉大預言者。

太后搖搖頭,“我只是想,大楚衰弱至此……我已經交出一切,你還想要什麼?”

王美人磕頭,“求太后指點。”

太后沉默良久,“上千年來,中原與匈奴的強弱之勢時時轉換,強者爲尊,弱者爲卑,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你想救皇帝,只能從匈奴人那裡着手。”

“求和?”

“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別的主意。”太后嘆了口氣,再不出聲。

王美人告退,站在寢宮門口,突然發現自己無能爲力,她原以爲來日方長,不急於爭取太后的稱號,沒想到這麼快就陷入絕境,她現在竟然無人可用。

皇帝生母與大楚太后之間,畢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別,許多大臣暗中討好皇帝的生母,但是隻有太后才能向大臣正式下達命令。

王美人想了想,覺得還是要找人幫忙,得有一個人幫她控制外面的大臣。

中掌璽楊奉來得倒是挺快,可是作爲皇帝最爲信任並依仗的人,他看上去沒有那麼急迫,步履從容、神情坦然,好像還不知道皇帝的處境。

“有勞楊公,晉城之危,朝中大臣可有對策?”王美人起身還禮,顧不得寒暄,直接發問。

“守相申大人正與羣臣連日商議,向四方調兵前去救駕。”

“我是女流,不懂軍情,可是楚軍前去救駕,匈奴人不會因此加緊攻城嗎?”

“事已至此,陛下必須首先自保,與援軍裡應外合,方有可能脫困。”

“楊公說得輕巧!”王美人感到一陣憤怒,馬上緩和語氣,向楊奉道歉,“救子心切,楊公莫怪。我是想,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擊敗匈奴人,不是收回失地,而是保住陛下,陛下在,大楚終有復興之日,陛下若亡,大楚必危。”

“羣臣也皆以爲是。”

“所以,不如向匈奴人求和,都說匈奴人貪財好利,他們想要什麼,給他們就是,只要能換回陛下。”

楊奉沉吟片刻,“若在從前,匈奴人倒也好打發,金銀銅鐵、絲綢布帛,乃至和親,都能打動匈奴人,可這一次不同,大單于要的是土地與城牆……”

“那也給他們。”王美人厲聲道,她不明白楊奉爲何還不着急,“要什麼給什麼,我只要皇帝平安回京。”

楊奉躬身行禮,不願與王美人爭執,“好,我這就去轉告羣臣,看看他們的想法。”

王美人還禮,“陛下之命懸於楊公之手。”

楊奉道:“我必盡力,也請王美人多與皇后交流。”

王美人微微一愣,馬上明白過來,皇后的父親正在齊國平亂,手握兵權,崔宏未必能救得了皇帝,卻能害死皇帝。

“陛下於我是愛子,於皇后是夫君,我二人同病相憐,自會同心同德。”

楊奉告退,對他來說,求和卻不是挽救皇帝的唯一辦法,更不是最好的辦法。

大楚皇帝首先得爲大楚着想,楊奉這麼以爲,他相信皇帝也抱有同樣的想法。

與守相申明志等幾位重臣商議之後,楊奉提出三條建議:

首先,派使者去與匈奴人和談,不求成功,只求能夠稍稍緩解一下晉城的壓力,同時也能安撫一下宮中的王美人。

然後調集郡縣兵力、徵發男丁,全都向晉城方向進發,守衛洛陽以北、以東的各座重鎮,絕不能再讓匈奴人攻城掠地。

最後,楊奉建議選一位新皇帝。

新皇帝不是馬上登基,而是先從宗室當中選擇合適之人,放出風去,一旦晉城被攻破,無論皇帝是死是俘,京城立刻擁立新帝,以免天下無主,也能斷絕匈奴人的更大野心。

其實大臣們早已想到這一招,只是沒人敢提出來,楊奉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由他捅破這層窗戶紙,再合適不過,至於他的太監身份,大臣們自動忽略,申明聲鄭重地要求將中掌璽楊奉的建議記錄在案,一個字都不準改。

雖然這是最後一條建議,可是在此之後,前兩條建議纔得到認真對待,吏部尚書親自出使匈奴,兵部尚書坐鎮洛陽,監督關東諸軍,楊奉則親筆寫了一封信,委託平恩侯送給大將軍崔宏。

在這封信裡,楊奉詳細闡釋了朝廷的對策與用意,表示京城已經選好一位宗室子弟,但是不夠,羣臣皆以爲武帝幼子英王,雖然輩份高於當今皇帝,但是曾經參與過帝位之爭,當時的四人一死兩困,英王若能被救出,也有資格稱帝。

這一招是爲了分化匈奴人與臨淄叛軍,遭到挾持的英王若能稱帝,叛軍最重要的目的就達到了,沒必要再與匈奴人勾結——即使他們還想勾結,匈奴人也會心生懷疑。

楊奉將一切解釋得清清楚楚,崔宏再無疑問,與柴悅、房大業兵合一處,將主力移至彭城,堵截南下的匈奴騎兵,同時向臨淄城宣告,英王若是及時返京,還有機會稱帝。

叛軍沒有給出回答,可是城外大部分楚軍離開之後,他們也沒有盡力突圍,仍然固守臨淄不動,顯然內部發生了紛爭。

對於楚軍來說,這就夠了,柴悅制定了一項計劃,請求朝廷將調集到的軍隊儘量送到彭城,他先派出兩萬人,擊退南下的一萬匈奴騎兵,然後全軍緩慢行進,抓緊時間補充兵力,不是去晉城救駕,而是直奔燕國。

大單于就在燕國,對臨淄叛軍的猶豫不決感到憤怒,幾次催促無效之後,他決定從被圍的皇帝這裡弄一份停戰聖旨,希望暫緩南方楚軍的壓迫,同時也想看看皇帝的威望與權力還剩下多少。

大單于並不怕南方的幾萬楚軍,但他更在意塞外的軍隊,馬邑城集結的兵力已經超過十萬,如果能將這支軍隊擊潰,則匈奴後方無憂,纔可從容面對整個大楚。

馬邑城裡的爭論比臨淄城還要激烈,沒人敢說不救皇帝,但是到底該怎麼救,卻是衆說紛紜:直接入關最爲簡單,但是那要面對匈奴人的主力,勝負難料;留在馬邑城等匈奴人進攻,比較穩妥,但是形勢不等人,萬一晉城在此期間被攻破,誰也負不起責任。

最關鍵的是,在馬邑城內沒有能做主的大將,欽差卓如鶴有機會統率全軍,可是沒等聖旨到來,他就率領一支軍隊入關救駕,結果兵敗被俘。

闢遠侯張印帶兵最多,而且在皇帝的聖旨中指明由他指揮塞外軍隊,可張印指揮不動,他的口吃、他的職位都是硬傷,南軍向來狂傲,不願服從他的命令,一心想要入關與匈奴人決戰,邊塞軍隊來源複雜,多達二十路,更是各有想法。

張印只能向朝廷求助,希望能忙派來一位大將。

朝中已經沒有品級夠高的大將,只能派出禮部尚書和一位將軍同行,繞路前往馬邑城,可是這兩人也沒想好該怎麼做。

京城的楊奉和申明志,也不知該如何調動塞外的這支楚軍。

這時的鄧粹正在路上策馬狂奔,夜裡休息的時候,還要聽懷中美人的傾訴——他一句也聽不懂,但是總能立刻猜出對方的情緒,給予相應的安撫,令美人欣慰不已。

晉城百里之外還有一支楚軍。

馮世禮率領的一萬五千名北軍駐紮在一處寨子裡,他曾向使者表示絕不後退半步,但是在堅守數日之後,他還是趁匈奴圍殲一支援軍時,率兵後撤數十里,入住一座更堅固的關隘。

後方援軍不停趕來,但是數量從未超過三萬,馮世禮仍然不敢進攻。

蔡興海和晁化指軍的宿衛軍是最早趕來的一支援軍,他們從京城出發的時候,匈奴人入關的消息還沒有傳來,是皇后向楊奉建議,京城局勢漸穩,多給皇帝派一些可信之人。

蔡興海和晁化早就急切地想要發起進攻,可麾下士兵只有兩千,數量太少,馮世禮根本不聽兩人的請求,每次都是同樣的回答:“如果不能一舉擊潰匈奴人,貿然進攻,只會害死陛下。”

這話說得沒錯,蔡興海與晁化卻不能幹等,他們與卓如鶴的想法不謀而合:雖說前方就是陷阱,可是總得有人主動跳進去,以向天下人證明,皇帝仍然得到支持,如此一來,匈奴人才會覺得皇帝有價值,堅持圍而不攻的策略。

這兩人完全不瞭解匈奴人內部的矛盾,更不知道匈奴右賢王急需一個藉口攻打晉城。

就這樣,蔡興海與晁化說服三千多名將士跟隨他們出戰,做好了必亡的準備,怎麼也沒料到,居然能夠一路殺到晉城之下。

匈奴人料到了,右賢王終於能夠以圍殲爲名,進攻小小的晉城,至於大單于的整體戰略,他聽不懂,也不在乎。

(今日一更,望周知。)全本小說網

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寧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心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四百九十三章 遷都之爭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三百八十六章 兩個皇帝第四十章 回信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糧之難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五百一十章 西進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規(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六十章 宮門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動感謝第一百二十章 絕路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六十四章 無人相信的真相第五百零二章 罪有應得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走一回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六章 衣帶詔第十章 風波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盡燈枯第五章 齋戒第五百二十章 逃難路上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二百四十一章 冠軍侯的機會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八十章 散心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四章 太廟裡的交易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三百七十二章 寵妃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五章 齋戒第二百五十章 東海王的夜晚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四百七十三章 紙上談兵第三百八十二章 瞭解皇帝第二十章 仁義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機會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無虛發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二百三十八章 點燃怒火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三百三十八章 東海王的猜測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成千上萬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六十四章 無人相信的真相第二百零八章 糧倉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百三十四章 熱鬧的新年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五百四十六章 返程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脅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一百七十章 神機妙算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手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
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寧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心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四百九十三章 遷都之爭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三百八十六章 兩個皇帝第四十章 回信第二百八十六章 放糧之難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五百一十章 西進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規(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六十章 宮門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動感謝第一百二十章 絕路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六十四章 無人相信的真相第五百零二章 罪有應得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走一回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六章 衣帶詔第十章 風波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盡燈枯第五章 齋戒第五百二十章 逃難路上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二百四十一章 冠軍侯的機會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八十章 散心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四章 太廟裡的交易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三百七十二章 寵妃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五章 齋戒第二百五十章 東海王的夜晚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四百七十三章 紙上談兵第三百八十二章 瞭解皇帝第二十章 仁義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一百一十一章 金家的機會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無虛發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二百三十八章 點燃怒火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三百三十八章 東海王的猜測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四百六十九章 成千上萬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六十四章 無人相信的真相第二百零八章 糧倉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百三十四章 熱鬧的新年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二百三十七章 兄弟之情第五百四十六章 返程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脅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一百七十章 神機妙算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手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