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回信

(感謝讀者“*樟腦球”的飄紅打賞)

盛夏將臨,齊王落網的消息令京城又熱了幾分,成批的官吏乘車騎馬馳往關東收拾殘局,兵來將往的戰鬥已近尾聲,掘地三尺、刨根問底的戰鬥纔剛剛開始,不着片甲的文吏們磨刀霍霍,信誓旦旦地要挖出每一名叛逆者。

小規模的戰鬥已經在京城開始,幾乎每天都有大臣遭到逮捕,深藏的往事都被翻了出來,某年某月某日與齊國某人的一次交談、一封書信,就是罪證。

除奸之戰如火如荼,逐漸向齊國、向天下各地擴展,甚至深入到皇宮內部,韓孺子發現,跟隨自己的太監更換得越發頻繁,每天都有新面孔出現,舊面孔則變得更加謹慎小心,原來還能偶爾偷偷懶,現在一羣人站在凌雲閣外,半天沒有一個人敢說話,更沒人敢於擅離職守,張養浩等人幾天沒碰過骰子了。

見過左吉的第三天下午,韓孺子找到機會與皇太妃進行了一次交談。

“左吉說有一名宮女可能瞭解思帝的死因,可他不知道姓名。”

“我知道,她叫陳安淑,思帝駕崩不久,她就跳井自殺了,據說是受到楊奉的逼問,心中恐懼過度。”

韓孺子故意不提楊奉的名字,皇太妃卻主動說出來,然後輕輕揮下手,“楊奉忠於思帝,甚至願意爲思帝而死,他肯定是懷疑事情有鬼,所以追查不休,太后或許就是因此將他派出京城。”

韓孺子本來就不相信楊奉會是弒君之人,皇太妃的話更讓他放心了,同時還有一點小小的嫉妒,楊奉真心想要輔佐的是思帝,幫助現在的皇帝乃是不得已,所以纔會三心二意吧。

“接下來該怎麼做?”韓孺子沒說張養浩的事情,而是留了一個心眼,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這麼說陛下肯相信我了?”

韓孺子點點頭,老實說,他對思帝之死不是特別感興趣,但他現在相信皇太妃與太后真的有仇。

皇太妃等了一會,壓低聲音說:“朝中大臣人心惶惶,都想盡快起事。”

“你說的這些大臣都有誰?”韓孺子問。

皇太妃笑笑,“我只負責在皇宮裡與陛下聯繫,危急的時候保護陛下的安全,外面的事情由羅師聯絡,陛下再聽課的時候不妨問一問,他即使不能明答,也會給一些暗示。”

韓孺子又點點頭。

“計劃也是羅師制定的,想要奪權,關鍵不在太后,而在南軍大司馬上官虛,這段日子裡,他一直留駐南軍籠絡軍心。大概半個月之後,太傅崔宏將會班師回京,上官虛肯定會去迎接,大臣們打算趁機起事,同時剝奪兩人的印綬。”

“崔太傅的也要奪?”

“崔家權勢太盛,剛剛又立下大功,若不奪權,只怕會是第二個太后。”

韓孺子再次點頭。

“可是隻奪印綬不行,沒有陛下的聖旨,別的大臣和軍中將士不會聽從起事者的命令。”

“要我寫聖旨嗎?可是皇帝寶璽不在我手裡,只有我的字恐怕沒用吧。”

“這就是陛下與我要做的事情,咱們得想辦法拿到寶璽,寫出一份真正的聖旨,如此裡應外合,大事可成。”

這聽上去是個很可能成功的計劃,韓孺子卻猶豫了,或許是因爲皇太妃撒過謊,他的信任不多,想了一會,說:“讓我考慮一下。”

“陛下,機不可失,眼下齊亂方平,內外洶洶,陛下一呼百應,正是奪回權力的大好機會,再過一段時間,局勢一旦完全穩定下來,大臣們就沒那麼容易呼應了。陛下每日前往勤政殿時沒有發現一件事嗎?幾乎每天都有新官上任,一多半是上官虛和他的黨羽推舉的,長此以往,上官氏就是下一個崔家。”

“上官虛也是你的兄長吧。”

皇太妃冷笑一聲,“整個上官家族的眼裡只有太后,不過我還是要爲他們求個情,事成之後,請陛下將上官氏貶爲庶民,饒他們一命。”

“我要考慮一下,不是還有半個月嗎?應該來得及。”

“寶璽如今由景耀親自掌管,想拿出來一用可不容易……”話說到一半,皇太妃改了主意,微笑躬身,“謹慎方得長久,陛下應該考慮一下,陛下若是做出決定,通知我就行,由我想辦法弄來寶璽,聖旨則要由陛下親筆寫成。”

皇太妃告辭。

上牀躺下睡覺的時候,韓孺子突然明白自己爲何不信任皇太妃,不只是因爲她撒過謊,還因爲楊奉曾經提醒過他:最早主動接觸皇帝的人必定別有用心。

到目前爲止,已有幾個人主動接觸皇帝:孟娥想要一份只有太后或皇帝才能給予的報答,具體是什麼卻不肯說;佟青娥的“用心”簡單而直接,而且是被迫的;羅煥章和皇太妃呢?這兩人所圖最大,所求卻最少,不爲名、不爲利、不爲官,一個從仁義出發要匡扶皇室,一個要報姐妹之仇。

不可信,韓孺子對自己說,這不可信,如果楊奉在這裡,肯定能一眼看出兩人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他卻只是覺得可疑而已。

他比任何時候都希望得到母親的回信。

次日上午的授課人正好是羅煥章,他已經講完成帝,開始述論大楚第三位皇帝安帝和第四位皇帝烈帝。

安帝體弱多病,在位四年駕崩,建樹不多,兒子烈帝卻大有作爲,若不是後來被武帝奪美,他會是大楚戰功最爲顯赫的皇帝。

烈帝治國十六年,時間不是很長,期間平定了諸侯之亂,北逐匈奴、南伐百越,在內剷除了當時的外戚馬氏。

“馬氏專權,僭越無度,甚至有官員自稱‘馬氏吏’,以顯尊榮。烈帝睿智,看出羣臣並非盡爲馬氏所用,於是順勢而爲,一紙令下,十日之間,馬氏黨羽伏法,無一逃脫。”

“馬氏既然專權,爲何還有大臣不肯依附?”韓孺子問道,自從上回跳窗之後,入閣服侍皇帝的太監達到了四名,但他們聽不懂國史,也不感興趣,只是不錯眼地盯着皇帝。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馬氏權越大,其名越不正,每安排一名‘馬氏吏’,就會得罪一批‘帝王吏’。依附馬氏者爲求榮華富貴,自然樹倒猢猻散,心繫皇帝者,所念是大義,所行是大仁,前仆後繼,雖死不退,只因皇帝乃是唯一名正言順的主宰天下者。”

羅煥章的話不無道理,中掌璽劉介不就是一位以死追求“名正言順”的忠臣嗎?可韓孺子心中總有另一句話迴盪——人不能自私到以爲別人不自私——楊奉不在,他的影響還在,韓孺子仍然想知道羅煥章和皇太妃的私心究竟是什麼。

這堂課上得有些尷尬,羅煥章不能說得太直白,只能不停地讚美烈帝的當機立斷,以此勸說皇帝。

在勤政殿,韓孺子注意觀察了一下,的確有一些官員在調動,或升或貶,無論舉薦者是誰,聽上去都與上官虛無關,可大臣們在拿起某份秦章的時候,偶爾會皺眉頭,或者互相交換一下目光,卻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這纔是皇太后將太傅崔宏支出京城的最重要原因,趁他不在的時候,在朝廷內外廣泛安插己方勢力,太后就不怕崔宏真的投降齊王嗎?韓孺子忽然覺得太后很喜歡冒險,從一開始的與大臣對抗,直到現在的每一步,太后幾乎步步行險,而拿來作賭注的不只是她自己的地位與性命,還有大楚的江山。

韓孺子心裡也有點着急,大楚江山名義是他的,若是毀在太后手裡,他的損失最大。

可他仍然要等,起碼等到母親的回信。

這一等就是三天,關東每天都有捷報傳來,太傅崔宏的軍隊正以雷霆之勢消滅剩餘的小股叛軍,京城派出的官吏也是高奏凱歌,挖出一個又一個隱藏的謀逆者,正如東海王所預料的,齊王的蠱惑者多得不可想象,尤其是他身邊的人,幾乎個個都是蠱惑者,蠱惑者又引出新的蠱惑者和追隨者,才六七天的工夫,牽連的案犯已達千餘人。

這天下午,韓孺子終於接到母親的回信,沒有經過東海王轉交,俊陽侯的小兒子花虎王直接將一封摺疊的信悄悄塞給皇帝。

當時劉教頭正在教大家更多的刀盾技能,侍從們對關東的戰事更感興趣,互相打聽、傳遞新消息,場面頗有些混亂,花虎王得以趁機接近皇帝。

花虎王的目光看向別人,故意避開皇帝,塞信的同時,小聲說了一句:“花家效忠陛下。”

俊陽侯花繽以豪俠聞名天下,據說頗受齊王牽連,之所以還沒有被抓,是因爲許多大臣力保。

這是第一位主動表示支持皇帝的大臣,花繽的私心顯而易見,比較可信,韓孺子唯一不確定的是花家與羅煥章有無聯繫。

下午的練武韓孺子心不在焉,傍晚回宮中進膳時更是食不知味,終於在掌燈時分得到機會,取出信紙,迅速打開。

那不是母親的信,而是花虎王寫下的幾句話:數日前大母派人至府,現今人去樓空,下落不明。

韓孺子心中騰地升起一股怒火,太后居然將他的母親抓走了。

(求收藏求推薦)

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二百三十章 哪裡好玩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六十九章 豪傑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一章 進宮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三百八十一章 哭窮第一百二十三章 奪寨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四百零六章 曲徑通幽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一百四十九章 頑石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一百一十三章 囂張的強盜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五百五十二章 狀元之選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一百三十二章 同吃住共甘苦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四百二十二章 僕人與將軍第五百零三章 家奴子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五百二十九章 皇帝的兩封信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二十九章 大婚在即第一百八十章 “假象”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亂的神雄關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寧第三百六十七章 執政第四百四十四章 “書能殺人”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禮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宮第三百零二章 無言相勸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七十三章 衙門口(第三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離第四百七十章 敗得蹊蹺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東海王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中有假第四百七十六章 傳染的不安第二百四十九章 毒發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四十章 回信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四百零八章 刺客的希望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五十六章 讀史之怒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二百一十七章 讀書人第五百五十五章 最好的師傅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
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二百三十章 哪裡好玩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六十九章 豪傑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一章 進宮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三百八十一章 哭窮第一百二十三章 奪寨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四百零六章 曲徑通幽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一百四十九章 頑石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一百一十三章 囂張的強盜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五百五十二章 狀元之選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一百三十二章 同吃住共甘苦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四百二十二章 僕人與將軍第五百零三章 家奴子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五百二十九章 皇帝的兩封信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二十九章 大婚在即第一百八十章 “假象”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亂的神雄關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寧第三百六十七章 執政第四百四十四章 “書能殺人”第二百一十章 宗室長輩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禮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宮第三百零二章 無言相勸第三百三十三章 勸降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七十三章 衙門口(第三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離第四百七十章 敗得蹊蹺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東海王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中有假第四百七十六章 傳染的不安第二百四十九章 毒發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四十章 回信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行湖中第四百零八章 刺客的希望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五十六章 讀史之怒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二百一十七章 讀書人第五百五十五章 最好的師傅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名刺客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