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仁義

楊奉又給皇帝講了兩段太祖開國時期的往事,以供借鑑。

前朝的末代皇帝荒淫殘暴,以至天下大亂,羣雄並起,逐鹿問鼎者數不勝數,互相攻伐兼併,最後剩下三股最重要的勢力,太祖建立的大楚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兩夥勢均力敵的對手。

北方的趙國由莊垂創立,與太祖韓符一樣,莊垂也是豪俠出身,成名更早,地位也要高得多,在祖父那一代就以行俠顯名,到他這一代,家族中的男子幾乎都以行俠爲事業,莊垂名聲最響,被稱爲“江北第一豪俠”。

太祖逃亡期間,也曾是莊家的座上賓,與莊垂相談甚歡,彼此引爲知己,卻在爭奪天下時反目成仇。

若論自私自利、心狠手辣,莊垂比太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規矩:無論誰得到過莊家的幫助,哪怕是間接的幫助,就是欠下莊家一筆債,這筆債必須連本帶利償還,有時候要以命來還。

即使規矩如此苛刻,北趙在很長時間裡都是當時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吸引衆多豪傑前來投奔,原因很簡單,莊家簡直就是出將帥的窩子,隨便拎出一名十幾歲的青年,都能帶兵打仗,大家寧願揹負鉅債,也願意追隨最有前途的主人。

等到塵埃落定,大家回過頭再看,發現莊王之所以會一敗塗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子弟太多,阻塞了其他豪傑的晉升之路。

如今正在發生叛亂的齊國,當年也是一股強大勢力,與豪俠出身的韓、莊兩王不同,齊王陳倫身世高貴,祖上十世爲侯,經營齊地數百年,早就被當地百姓認爲是無冕之王,一呼百應,是最早稱王的勢力之一。

太祖視諸友爲刀劍,用的時候不遺餘力,不用的時候棄之如敝屐。莊王視豪傑如欠債者,時刻催逼,非要榨出全部價值不可。與這兩人相比,齊王陳倫纔是真正的王者,麾下的將帥幾乎都是世家子弟,至少有兩代人爲陳氏效勞,外地豪傑投奔齊國,只能先從小吏做起,積攻升遷,有過則誅。

齊國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陳王野心不大,只想佔據故土,然後趁着楚趙爭霸之際,稍稍向外擴張一點,結果太祖與莊王在鬥得最激烈的時候,竟然盡棄前嫌,聯手進攻齊國,只用了三個月,就將齊國徹底滅亡。

齊國的忠臣最多,追隨陳王自殺者不計其數,奇怪的是,許多自殺者根本就不是齊國人,而是外鄉豪傑,並未受過陳氏的多少恩惠,也一批批地跟着刎頸或是跳牆。

總之,在三位王者當中,太祖韓符絕非最自私自利者,更不是最擅長拉攏豪傑的人,結果卻是他奪得了天下。

“明天陛下會迎來一位新師傅,他將講述國史,請陛下多聽多想。”楊奉是一位引導者,並不反對學生從別的地方獲得信息。

韓孺子又度過一個不眠之夜,次日上午聽課的時候,東海王一見到皇帝的腫眼泡就詫異地問:“你怎麼了?好像日理萬機似的,你可是天下最悠閒的皇帝。”

“我就是閒得睡不着覺。”韓孺子笑着說,好奇今天的新師傅會是哪一位老先生,太后竟然會同意講授國史,也是怪事一件。

新師傅來了,卻沒有那麼老邁,四十幾歲年紀,身材高瘦,相貌威嚴,目光銳利,狹窄的鷹鉤鼻像小刀一樣指向皇帝。

“草民羅煥章叩見陛下。”新師傅沒有特權,所以要行正式的跪拜之禮,令韓孺子意外的是,平時飛揚跋扈的東海王,居然避席還禮,比面對皇帝要恭敬多了。

羅煥章自稱“草民”,那就是沒當過官,也沒有爵位,韓孺子想起東海王說過的一句話,脫口道:“你是東海王的師傅吧?”

羅煥章站起身,“草民曾經教過東海王殿下幾年,才疏學淺,沒能教出好弟子。”

東海王臉紅了,低頭不語,好像很害怕自己的師傅。

韓孺子越發納悶,雖說太后與崔家已經和解,畢竟仍存在競爭,她居然將東海王的師傅召進宮,實在是不合常理。

沒準楊奉會將這件怪事當成一道問題,韓孺子習慣性地開始思考,別的師傅都對皇帝的走神視而不見,羅煥章卻不是普通人,咳了一聲,說:“草民受命來講國史,陛下希望從哪裡講起?”

第一次被徵詢意見,韓孺子反而不適應,翻翻桌上的書,想了一會,說:“太祖,朕想知道太祖爲何能夠奪得天下。”

“陛下睿智,提的問題很好。”

東海王的臉更紅了,不知爲什麼,在這位庶民師傅面前,他特別老實,一個字也不敢多說。

太監搬來了小凳,羅煥章沒有坐,站着說:“前朝末帝荒淫,羣臣乖亂,遂失其鹿,而羣雄共逐之。太祖起於布衣,興于山林,數年間除暴安良,創立萬世基業,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自己冥思苦想而不得的答案,大儒肯定早就有了定論,韓孺子豎起耳朵,生怕漏掉一個字。

“仁義。”羅煥章吐出兩個字,鄭重得像是太廟裡唱祝的禮官。

“能說得詳細一點嗎?”韓孺子有點失望。

“前朝所失,即是太祖所得。前朝視百姓如奴隸,以苛法繩之,側目者剜眼,腹誹者割舌,偶語者腰斬。太祖龍興,反其道而行之,破殘賊之法,立仁義之道,省賦減刑,與民休息,五六年間,遂有天下。昔日,商湯出行,見捕者張網四面,其人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商湯收網三面,唯留一面,乃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犯命者乃入吾網。’四十餘國皆曰:‘湯之德及於禽獸矣。’往而歸之。以此言之,四面張網而捕一鳥,網開三面而獲諸國,仁義即是網開三面。”

羅煥章慷慨陳辭,東海王垂頭,像是在偷笑。韓孺子聽得似懂非懂,心裡更糊塗了,“太祖就是靠仁義打敗莊王和陳王的?”

羅煥章目光變得嚴厲,再加上那道小刀似的鼻子,沒一會就讓皇帝垂下頭,反思自己說錯了什麼話。

“陛下肯定聽過一些閒話吧,說什麼太祖心狠手辣,靠背信棄義奪得天下?”

韓孺子不願出賣楊奉,含糊地嗯了一聲。

“可曾有人對陛下說過這些事情:前朝擁兵百萬,耳目遍及閭巷,及至官逼民反,羣雄並起,區區兩年間,末帝焚宮自殺,身殞而國滅,爲天下笑;東齊地方千里,連城數百,陳氏十代爲侯,可謂根深本固,待到楚、趙並攻,數月間齊國淪陷,隨齊王殉難者八百六十餘人;北趙地勢險要,莊王之強天下無雙,猛將上千,精兵三十萬,人人以一敵十,蹂躪諸侯、踐踏江山近五載,一朝戰敗,銳氣消亡過半,再敗,心中恍惚不知所出,三敗,莊王刎頸自殺,宗屬降楚,精兵猛將盡爲太祖所用。”

“聽說過一點。”韓孺子輕聲道,有點明白東海王爲何在羅煥章面前那麼老實了,這位大儒可不簡單,開口就像萬箭齊發,聽者根本來不及招架,沒等明白他說了什麼,就已束手投降。

羅煥章放緩語氣,伸出右手,慢慢握拳,“陛下請看,曲手爲拳,握東西是不是更牢?”

“當然。”

“陛下再看,拳已成實,還能握住什麼?”

“什麼也握不住,實拳就是……實拳。”韓孺子開始明白羅煥章的意圖了。

“機謀權詐、好勇鬥狠即是握拳。”羅煥章一拳擊出,他不是武師,這一拳沒啥氣勢,“拳頭能打人,卻不能附人。太祖會用拳頭,莊王、陳王也會用拳,握得還更緊一些。可莊、陳二王一朝兵敗即如山倒,太祖雖屢戰屢敗卻總能東山再起,是因爲太祖懂得鬆拳之道。百姓苦於苛法已久,太祖行仁義恰如久旱甘露,因此而得民心。”

“民心幫助太祖打敗了敵人?”韓孺子問。

羅煥章搖頭,“民心思安,不願打仗,太祖要靠自己的本事擊敗強敵,可太祖兵敗時,後方民心不亂,太祖所至之處,城門立開,糧草立至,往往能在旬月間再成一軍。陳王號稱能養士附衆,自殺殉難者衆多,可是沒有百姓願意恢復齊國。滅齊之戰,楚攻其南,趙攻其北,莊王兵鋒未至,百姓扶老攜幼,奔南歸楚,皆因太祖能行仁義之道。”

韓孺子喃喃道:“太祖善逃,是因爲有處可逃,行仁義不是爲了爭一時之勝,而是爲以後鋪路,有些人不能幫你打仗,卻能在危險之際救你一命……”

羅煥章皺起眉頭,“到底是誰教陛下這些東西的?對太祖怎可如此不敬?”

“羅師見諒,朕從小失教,難得聽到聖賢之言,所以有時候會亂說話。”韓孺子急忙管住自己的嘴。

羅煥章沒再多問,東海王卻盯着皇帝多看了幾眼,顯然不太相信他的話。

這堂課比平時累多了,韓孺子根本沒機會沉思默想,羅煥章就像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馴獸師,輕鬆就能控制猛獸的一舉一動。

羅煥章告退之後,東海王對皇帝說:“苦日子纔剛開始,好好享受吧。”

韓孺子倒不覺得苦,反而獲益良多,可是心中生出的疑惑也更多,這些疑惑只能去問楊奉。

下午的武學比較平淡,孟徹說得多動得少,有些敷衍,侍從們也不在意,捉對比拼,玩得很開心。沒人敢跟皇帝動手,韓孺子就自己活動腿腳,幾次看向角落裡的孟娥,想跟她說句話,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這天夜裡楊奉沒來,他總是忙忙碌碌的,名義上服侍皇帝,其實大多數時候都不在場,不知到哪裡爲皇帝“開闢道路”去了。

接連幾晚失眠,韓孺子終於堅持不住,很快沉沉睡去,睡得正深,被一陣搖晃給推醒了。

眼前一片黑暗,韓孺子隱約看到牀頭有人,像是服侍自己的宮女,“啊?什麼事?”

“你想學真正的武功嗎?”

韓孺子一下子清醒,騰地坐起來。

楊奉提醒過他,第一個主動接觸皇帝的人必定別有用心,韓孺子怎麼也想不到,這個人會是孟娥。

(求收藏求推薦)

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觀風使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二百四十章 東海王準備好了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三百六十三章 後宮大勢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四百零六章 曲徑通幽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讀書人第二十三章 武帝與皇孫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子弟軍第十章 風波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第三十八章 撞門第二百零八章 糧倉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九十章 賭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五百一十一章 是楚軍還是海盜?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章 兄弟第二百二十一章 兩虎第一百零七章 老漁夫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章 進宮第一百八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二章 兄弟第五百五十五章 最好的師傅第三百三十一章 刺客的招供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一百七十六章 奇怪的營地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二百零五章 書與殘酒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四百四十九章 酒後一句話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一百七十一章 攻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宮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與進宮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八十章 散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騰?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四十九章 望氣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寧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四十章 東海王準備好了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熱鬧的新年第六十二章 夜色籠罩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訂閱求月票)第四百四十五章 宰相人選第二百六十五章 計劃提前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敵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一百二十六章 要挾(求訂閱求月票)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三百零二章 無言相勸第八十三章 話別
第一百七十五章 各有計策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觀風使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二百四十章 東海王準備好了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三百六十三章 後宮大勢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四百零六章 曲徑通幽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讀書人第二十三章 武帝與皇孫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四百三十七章 子弟軍第十章 風波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第三十八章 撞門第二百零八章 糧倉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三百一十四章 崎嶇之路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九十章 賭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五百一十一章 是楚軍還是海盜?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章 兄弟第二百二十一章 兩虎第一百零七章 老漁夫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章 進宮第一百八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二章 兄弟第五百五十五章 最好的師傅第三百三十一章 刺客的招供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一百七十六章 奇怪的營地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四百六十章 四方第二百零五章 書與殘酒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四百四十九章 酒後一句話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一百七十一章 攻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回宮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與進宮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退第八十章 散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騰?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四十九章 望氣第三百五十七章 心神不寧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四十章 東海王準備好了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熱鬧的新年第六十二章 夜色籠罩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訂閱求月票)第四百四十五章 宰相人選第二百六十五章 計劃提前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敵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一百二十六章 要挾(求訂閱求月票)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三百零二章 無言相勸第八十三章 話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