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裡通外敵,袁紹大敗

第380章 裡通外敵,袁紹大敗

卻說荀諶建議袁紹遣使說服曹軍歸降,袁紹便以其人爲使者進入了長安城內。

自從袁紹渡河之後,夏侯惇便進入了城中,扛起了曹軍的大旗,成爲城內主事。

其人以勇烈聞名,卻仍不忘治學,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深受曹操信重。

故此夏侯惇在曹營諸將之中威望甚高,這也是他爲什麼能在曹操死後,仍舊能調動諸將的原因。

隨着他此時退入長安,長安城內便集中起了曹軍此時幾乎所有文臣武將。

以文來說,荀彧、婁圭、鍾繇、賈詡、郭嘉、董昭等一衆核心文臣都在此處,武將則是夏侯惇領銜,徐晃、于禁、史渙、許褚等一衆領軍大將。

更別說還有其麾下一衆二線文武,如賈逵、張既、杜畿、楊修、夏侯尚等人。

這一配置,加上六萬大軍,直接可以將長安打造成了一處無法攻破的軍事要塞。

但也由於此時文武的集中,代表了曹軍已經走入了末路之中,在三家圍困之下,幾乎沒有反攻機會。

所以一入長安城內之後,夏侯惇便召集了所有文武,將曹操給他的遺書展示道:

“眼下之狀,諸位想必也知,現在馬騰、韓遂、袁紹等人已兵臨城下,我軍已無退路。”

“依照孟德兄長遺令,乃讓我等堅守城池,等到劉備北上,獻降與之。”

“故吾意堅守城池,等待劉玄德前來獻降,不知諸位以爲此議如何?”

也是因爲老曹死的突然,並未明面上宣佈託孤夏侯惇,故而他一說出此言,像是荀彧、賈詡、郭嘉等人還好,其餘文武便是一片譁然。

要知道,他們所以走到今天這一個地步,和劉備的窮追猛打脫不了干係。

結果現在袁紹等人兵臨城下,他們卻要爲曹操的遺命堅守等待劉備前來。

這種安排莫說婁圭等人,便是一系列二線文武也有些不解,當下便見楊修出列道:

“城內尚有六萬兵馬,錢帛糧草,可支數月,將士皆欲死戰,奈何便降?”

“再者,便是降之,眼下袁公更近,我軍爲何不降袁公,何故要降劉備?”

“雖是曹公遺命,請恕在下直言,便是劉備前來,未必能是袁公之對手。”

楊修其人,乃是楊彪之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爲人好學,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

因楊彪退至二線,曹操便擢楊修爲麾下主簿,亦是頗爲重用,但雖然身居要職,曹操遺書之時,卻未讓其參與。

此時見夏侯惇拿出遺書說事,他自然便懷疑起了這一封遺書的真實性起來。

可夏侯惇聽着這話,只是看了他一眼,便將遺書放在桌上,環顧衆人道:

“此非吾之意也,乃是孟德兄之意,某受兄託孤之重,自當依令行事,不可違背。”

“除楊德祖外,不知諸位可還有異議,若無異議,我等便依令行事。”

他這一次召集衆人,並不是想看楊修等人意見,而是想看看荀彧、賈詡等人之意。

因爲楊修雖然有才幹,卻只是二線文臣,遠遠動搖不了他們全軍上下的意志。

可賈詡、荀彧等人,卻都是身居要職,如果有一人不同意,那他們就要重新商議。

不過夏侯惇的疑慮顯然是有些多了,因爲他們核心圈層,壓根沒有任何理由反對此議。

郭嘉雖然怨恨劉備害死了曹操,但他對於曹操遺命是絕對遵從的,不會反對。

而賈詡、荀彧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自然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去打夏侯惇的臉。

除了這三個之外,婁圭、于禁都是孤臣,不結黨營私,投袁紹還是劉備都無所謂。

至於鍾繇和董昭,一個和陳羣等人交往甚密,一個和袁紹有舊仇,二人也不會投靠袁紹。

徐晃和史渙乃是純粹的武將,不存在家族利益,也是中間派,對袁紹、劉備沒有明顯偏好。

算來算去,曹軍核心圈層沒有人會支持袁紹,反倒是支持投劉備或者曹操遺命的更多。

此時面對夏侯惇的視線,衆人自然皆是不語,唯有郭嘉面無表情的出列道:

“主公遺命在此,我等豈有不尊之理,既是將軍受命託孤,我等皆尊將軍之令行事!”

他一說罷,荀彧和賈詡對視了一眼,便紛紛出列上前答道:“我等附議。”

三人一表態,衆人便紛紛出列附議,只剩楊修一人站在場上,面上陰晴不定。

夏侯惇見之,當下便對衆人道:“既是如此,諸位便下去準備,各行其事,我等且待劉備前來。”

衆人聞之,相繼行下堂去,獨有楊修見之,一陣長吁短嘆,回到府中,任舊暗思道:

“我楊氏四世三公,自父親退後,獨我一人在此苦撐,今投劉備,來日哪有出頭之日?”

“倒是袁公與我有親,若投袁公,必受重用,須得尋一法迎得袁公前來方可!”

要說楊修這個人,才幹雖然不凡,可功利心極重,不然原本歷程中也不會參與曹操家事導致被殺。

此時考慮到其家中利益,他索性將牙一咬,又朝着司空府內行來,入得府內,徑直來尋曹丕。

別看原本歷史上楊修是曹植的鐵桿,但其人與曹丕的關係卻是不錯,一見其人便道:

“今得公子可聞夏侯元讓欲要降劉之事?不知公子對此,有何意也?”

曹丕此時尚在年少,並非日後的魏文帝那般善斷,聞聽此言,便皺眉道:

“此時吾亦略有耳聞,既是父親遺命,自當遵之,能有何意?”

楊修見他此語,頓時便裝作掩面而泣,待得曹丕發問,方纔嘆息道:

“惜哉公子純孝,不思如此爲人所用也,我爲曹公主簿,從未見得曹公遺書。”

“何以夏侯元讓遠在千里之外,卻能得曹公之信?此必彼等謀之。”

“若依吾觀,降劉備也無不可,但慮今曹公身死,留下公子夫人孤弱。”

“來日夏侯元讓等皆因功榮華,但不知公子與夫人等又當以合養子?”

“吾聞曹公薨前,讓諸位各食其力,以織蓆販履爲生,來日彼等皆榮,曹氏恐衰矣!”

曹丕此時方纔十六歲,尚未經過歷練,尚在青澀之中,聽得楊修一番言語蠱惑,想到以後自己與母親要織蓆販履爲生,心中自是哀傷。

“唉雖知如此,然則城內非我主事,便有此遭,又能如何?”

楊修見之,便繼續言道:“眼下曹公雖去,尚有主母主事,若是公子難以抉擇,何不請主母出面?”

“若得主母允諾,彼等願降便降,公子與主母等自可投入袁公麾下。”

“如此袁公與曹公友善,必不苛責其家小,這般將養幾年,待得諸位公子成年。”

“來日自可憑几之力供養老小,不須寄人籬下,如此豈不必聽之任之更好?”

曹丕聽此,不由一陣暗想,相比投劉備來說,顯然投靠袁紹更符合他家的利益。

畢竟袁紹和曹操雖然一陣大戰,可終究二人乃是舊時好友,肯定會好生對待他們。

而劉備從始至終都只是外人,他連見都沒見過,誰知道又會如何對待他們這些舊患?

思慮之間,他便想通了其中道理,便對楊修言道:“德祖兄自去,此事我自會告知母親!”

楊修得到肯定答覆之後,自是大喜,點頭應諾而去,曹丕則是回到府內思慮。

他想,這件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若是他單獨前去,丁氏必然不允,須得他母親出面。

由是思考之後,他便招來曹植商議,兄弟倆一合計,又來尋到卞氏一陣勸解。

卞氏見得二子擔心,連忙規勸,言說夏侯惇等人不會虧待自己等人,可曹丕卻道:

“行與不行,皆是一語,母親但去對大母說說,若是大母不怨,孩兒也不強求。”

卞氏本來也是個賢惠婦人,但也架不住兒女央求,便來尋到了丁氏言說其意。

不料她不說還好,她一說,丁氏便是勃然大怒,指着卞氏即大聲呵斥道:

“婦人之見,何以如此不智,夫君這般安排,必有其意,豈是汝等能插手?”

“即便夫君有失,難道荀文若、郭奉孝等會不知,莫非汝一婦人,還能比滿朝文武不成?”

卞氏被她一陣呵斥,即羞愧而出,心想也這個道理,別人會害她們,難道曹操會害他們不成?

既然曹操都決定要她們投降劉備,都就代表曹操已經想過了身後之事,她們又在擔心什麼!

想清楚後,卞氏又回到了內院,尋來了曹丕等人一陣呵斥,讓其回府內反思,再不準提。

曹丕見勸說無果,也知道丁氏不會再改,索性偃旗息鼓,不再其這等心思。

而他這邊消了心思,楊修那邊卻還不知,自回府內,便即等待消息,不料卻聽人來報道袁紹使者已至。

楊修聽此,心道乃天助他行事,令人傳書驛館通風報信,言說城內議定要投劉備,若要成事,須勸說丁氏。

荀諶入城之前,本以爲此番說服曹軍輕而易舉,因爲他覺得曹操和劉備乃是死仇,而袁紹和曹操是之前的盟友。

所以無論怎麼說,夏侯惇這邊投降的優先級都是袁紹,只需要防備曹軍餘黨死守城池即可。

結果一入城內,便有人告訴他夏侯惇已經決定投降劉備,這讓他應該如何成事?

雖說他並不知道這傳信之人的身份,但按照他的想法,對方應該沒有理由騙他。

既然說是夏侯惇要投降劉備,那這條消息多半沒有錯誤,他必須嘗試阻止一番。

是夜,他苦思一夜,想到了一個對策,及此次日見到夏侯惇,見其不降,便直言道:

“今吾聞曹公子嗣尚在,便是諸公子年少,亦有夫人在此,公何獨斷,不問夫人之意?”

若是荀諶提起其他理由,夏侯惇自然不會動搖,可他提起曹操遺孤,夏侯惇便是一陣猶豫。

因爲丁氏乃是曹操正妻,於情於理他都需要前往告知此事,而此次他恰好沒有問過丁氏的意見。

由此他便先讓荀諶返回休息,又徑直朝着司空府行來,見得丁氏,又說了一遍諸事。

然則丁氏一聽,便又惱怒道:“夫君既是委以將軍大事,將軍便可便宜行事,何必又問婦道人家之意。”

“今日卞氏纔來言說此事,將軍又來言說,莫非諸位皆以枉顧夫君之令,而重婦人之見?”

說起丁氏其人,絕對是漢末烈女之一,在原本歷程中因爲曹昂之死,她便直接和曹操決裂。

而在這條時間線上,由於沒有和曹操決裂,所以她便覺得一切都該以曹操遺令爲準。

現在衆人不顧曹操遺令都來提出建議,在她看來對曹氏並不是好事,畢竟曹操之意是讓曹氏淡出朝局,她絕不能再讓衆人牽扯其中。

他這麼一說罷,夏侯惇亦是羞愧,急忙告罪而去,可回到府中之後,夏侯惇便覺事情不對。

因是荀諶前來讓他求告丁氏便罷,卞氏應該沒理由特地前去求告纔是,兩者之間必有聯繫。

這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這意味着城內存在着袁紹內應,隨時可能造成危害。

且這個內應可以直通曹操府內,是個巨大隱患,思慮之後,他便將荀彧、郭嘉等人招來商議。

衆人一聽,皆是一驚,隨之郭嘉即道:“昨日議事之時,我見楊德祖似有異狀,此人與曹公諸子交好,必是此人進得讒言。”

“可去詢問府內下人,若是楊德祖昨日曾往府中,即可知是否此人意圖通敵!”

夏侯惇聞之,又去遣人聞之,結果便得到回信,言說確實是楊修入府內勸之。

夏侯惇見狀自是勃然大怒,當即便要帶人去捉拿楊修問罪,可荀彧見此卻道:

“楊修四世三公,不可輕易捉之,既然此人已通袁紹,不妨先行假意應之,賺袁紹入城,先敗一陣。”

“如此,若是其人再勸,便可依罪下獄,若是他不勸,則可聽之任之,無須再慮。”

夏侯惇一想,現在他們若要投靠劉備,那早晚都要和袁紹爲敵,既是如此,索性先詐降一陣,也可方便以後行事。

想了片刻,他就依照荀彧之計,招來了荀諶,言說諸事,表示願意投降袁紹,可請袁紹前來受降。

荀諶聞言,不疑有他,即返回袁紹軍中言說此事,並獻上夏侯惇所書投降書與印信。

袁紹聞之大喜,受了降書,便領軍直接朝着長安行來,至於城外,見得文武百官,便即兵馬入城。

結果纔到半道,忽見城內“百姓”紛紛提出刀兵,朝着衆人掩殺而來,袁紹大驚問道:“爾等降之不誠,爲何又使兵馬在此?”

夏侯惇聞言便提着長槍,策馬朝着袁紹奔來,嘴裡大呼道:“我等乃漢臣,豈可降漢賊!”

隨着他一聲令下,四處兵馬殺出,袁紹見之躲避不急,幸得高覽上前死死擋住,讓袁紹得以出城。

夏侯惇見袁紹逃遁,自是大怒,便令麾下兵馬圍住高覽,又率兵馬率軍殺出,袁紹兵馬未有防備,頓時大敗而歸。

是役,袁紹大將高覽戰死城內,袁紹損兵折將數千之多,又即退回營內大罵荀諶。

及至次日,其人惱怒夏侯惇欺詐,索性不再猶豫,率領兵馬聯合馬騰韓遂,猛攻長安城。

一連兩日皆無法攻克,而就在這時,東邊卻傳來了一個消息,言說關羽突襲河內,已至河東郡內。

第22章 劉備之志,根基之地46.第46章 膨脹的呂布,混淆視聽第327章 海上絲路,世界地圖103.第103章 孫策感慨,周瑜再謀134.第134章 初見魯肅,苦逼孫策97.第97章 周瑜醒悟,孫策暴怒146.第146章 意料之外,南轅北轍309.第306章 荀彧論勢,請殺董昭156.第156章 苦肉之苦,孺子不可教也140.第140章 保甲制度,招攬孔明49.第49章 老劉的感慨,故人趙雲第378章 長安兵變,馬超之死第357章 人心離散,劉表獻降102.第102章 連戰連敗,紀靈之死21.第21章 初次會面,敢問使君之志?第9章 仁至義盡,老曹醒悟90.第90章 袁術傻眼,孫策抵達71.第71章 猘兒狂傲,陳宮:帶不動,真的帶不動120.第120章 得道多助,趙雲之威204.第204章 人之常情,不講武德308.第305章 強國之道,大戰將起305.第302章 道德綁架,吳郡編戶291.第289章 關羽動兵,使虎相爭53.第53章 撕破臉皮,呂布出兵274.第273章 兵圍郯縣,虓虎末路第315章 軍馬換糧,頌聲作矣52.第52章 欲取先予,陳宮的反擊95.第95章 慌不擇路,逆轉之機?第376章 密謀不密,梟雄之殤244.第244章 鏖戰孫策,奇襲春谷305.第302章 道德綁架,吳郡編戶154.第154章 趙雲擒將,先服其心第338章 出兵荊南,劉曄論勢第311章 自導自演,曹袁開戰245.頸椎病犯了,請個小假179.第179章 師生論道,禍亂之源151.第151章 淮南大治,劉寵危局238.第238章 老曹幫大忙,孫策天塌了165.第165章 故技重施,皖縣陷落112.第112章 是戰是和,溫侯自擇第333章 沮授之謀,曹昂主事120.第120章 得道多助,趙雲之威294.第292章 張飛主政,士別三日247.第246章 激戰繁昌,柱石傾倒第351章 生擒文聘,江夏失陷195.第195章 收穫滿滿,君即無子第308章 腹背受敵,賈詡獻策274.第273章 兵圍郯縣,虓虎末路219.第219章 荊州局勢,甘寧到來86.第86章 聯合進軍,袁渙之嘆第36章 糜竺的魄力,騎兵剋星47.第47章 以假亂真,相縣之謀229.第229章 劉表奪權,父子決裂第18章 中原亂局,劉備求賢257.第256章 秦瑱決意,金印紫綬1.第1章 老曹不聽勸,那我走?第363章 三家同謀,大棋開盤第375章 暫借漢中,馬超之心第331章 封丘大戰,曹操奔逃294.第292章 張飛主政,士別三日50.第50章 我推斷有誤?陳宮死諫第377章 秘不發喪,三家角逐第34章 陳氏之謀,惆悵的老曹154.第154章 趙雲擒將,先服其心165.第165章 故技重施,皖縣陷落285.第283章 作壁上觀,軍政分治207.第207章 能屈能伸,祭天何禮110.第110章 大戰再起,又中計了?75.第75章 張飛穿針,敵有所隱58.第58章 相縣攻略,迷惑的梅乾第37章 魚兒上鉤,出兵下邳第311章 自導自演,曹袁開戰100.第100章 袁渙歸降,尊駕便是秦瑱?第330章 許攸投曹,歷史轉折293.第291章 曹袁齊動,進逼吳郡91.第91章 羣英會,周瑜的警覺270.第269章 呂布退兵,銜尾追擊242.第242章 魏延顯威風,吳下有阿蒙第311章 自導自演,曹袁開戰44.第44章 勸降橋蕤,請將軍赴死!第12章 去追!把我軍師追回來!第385章 劉備稱帝,休養生息173.第173章 上善若水,周瑜的智慧227.第227章 周瑜殺招,孔明渡江170.第170章 輕輕揭過,太史享道來第7章 賈詡:此人若在,我等死無葬身之地矣105.第105章 袁渙薦才,細節決定成敗232.第232章 江上鬥將,破敵之機193.第193章 當局者迷,鄭玄之威155.第155章 軍師知我,梅成之用第14章 狠辣程昱,沿路通緝114.第114章 關羽請戰,秦瑱激將264.第263章 棄暗投明,說降張遼219.第219章 荊州局勢,甘寧到來132.第132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1.第1章 老曹不聽勸,那我走?第328章 以夷制夷,秦瑱的目的268.第267章 衆志成城,堅城鐵壁87.第87章 呂布:劉備還是個厚道人啊248.第247章 雨中破敵,人心離散
第22章 劉備之志,根基之地46.第46章 膨脹的呂布,混淆視聽第327章 海上絲路,世界地圖103.第103章 孫策感慨,周瑜再謀134.第134章 初見魯肅,苦逼孫策97.第97章 周瑜醒悟,孫策暴怒146.第146章 意料之外,南轅北轍309.第306章 荀彧論勢,請殺董昭156.第156章 苦肉之苦,孺子不可教也140.第140章 保甲制度,招攬孔明49.第49章 老劉的感慨,故人趙雲第378章 長安兵變,馬超之死第357章 人心離散,劉表獻降102.第102章 連戰連敗,紀靈之死21.第21章 初次會面,敢問使君之志?第9章 仁至義盡,老曹醒悟90.第90章 袁術傻眼,孫策抵達71.第71章 猘兒狂傲,陳宮:帶不動,真的帶不動120.第120章 得道多助,趙雲之威204.第204章 人之常情,不講武德308.第305章 強國之道,大戰將起305.第302章 道德綁架,吳郡編戶291.第289章 關羽動兵,使虎相爭53.第53章 撕破臉皮,呂布出兵274.第273章 兵圍郯縣,虓虎末路第315章 軍馬換糧,頌聲作矣52.第52章 欲取先予,陳宮的反擊95.第95章 慌不擇路,逆轉之機?第376章 密謀不密,梟雄之殤244.第244章 鏖戰孫策,奇襲春谷305.第302章 道德綁架,吳郡編戶154.第154章 趙雲擒將,先服其心第338章 出兵荊南,劉曄論勢第311章 自導自演,曹袁開戰245.頸椎病犯了,請個小假179.第179章 師生論道,禍亂之源151.第151章 淮南大治,劉寵危局238.第238章 老曹幫大忙,孫策天塌了165.第165章 故技重施,皖縣陷落112.第112章 是戰是和,溫侯自擇第333章 沮授之謀,曹昂主事120.第120章 得道多助,趙雲之威294.第292章 張飛主政,士別三日247.第246章 激戰繁昌,柱石傾倒第351章 生擒文聘,江夏失陷195.第195章 收穫滿滿,君即無子第308章 腹背受敵,賈詡獻策274.第273章 兵圍郯縣,虓虎末路219.第219章 荊州局勢,甘寧到來86.第86章 聯合進軍,袁渙之嘆第36章 糜竺的魄力,騎兵剋星47.第47章 以假亂真,相縣之謀229.第229章 劉表奪權,父子決裂第18章 中原亂局,劉備求賢257.第256章 秦瑱決意,金印紫綬1.第1章 老曹不聽勸,那我走?第363章 三家同謀,大棋開盤第375章 暫借漢中,馬超之心第331章 封丘大戰,曹操奔逃294.第292章 張飛主政,士別三日50.第50章 我推斷有誤?陳宮死諫第377章 秘不發喪,三家角逐第34章 陳氏之謀,惆悵的老曹154.第154章 趙雲擒將,先服其心165.第165章 故技重施,皖縣陷落285.第283章 作壁上觀,軍政分治207.第207章 能屈能伸,祭天何禮110.第110章 大戰再起,又中計了?75.第75章 張飛穿針,敵有所隱58.第58章 相縣攻略,迷惑的梅乾第37章 魚兒上鉤,出兵下邳第311章 自導自演,曹袁開戰100.第100章 袁渙歸降,尊駕便是秦瑱?第330章 許攸投曹,歷史轉折293.第291章 曹袁齊動,進逼吳郡91.第91章 羣英會,周瑜的警覺270.第269章 呂布退兵,銜尾追擊242.第242章 魏延顯威風,吳下有阿蒙第311章 自導自演,曹袁開戰44.第44章 勸降橋蕤,請將軍赴死!第12章 去追!把我軍師追回來!第385章 劉備稱帝,休養生息173.第173章 上善若水,周瑜的智慧227.第227章 周瑜殺招,孔明渡江170.第170章 輕輕揭過,太史享道來第7章 賈詡:此人若在,我等死無葬身之地矣105.第105章 袁渙薦才,細節決定成敗232.第232章 江上鬥將,破敵之機193.第193章 當局者迷,鄭玄之威155.第155章 軍師知我,梅成之用第14章 狠辣程昱,沿路通緝114.第114章 關羽請戰,秦瑱激將264.第263章 棄暗投明,說降張遼219.第219章 荊州局勢,甘寧到來132.第132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1.第1章 老曹不聽勸,那我走?第328章 以夷制夷,秦瑱的目的268.第267章 衆志成城,堅城鐵壁87.第87章 呂布:劉備還是個厚道人啊248.第247章 雨中破敵,人心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