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既當......又立......

陳暮放任王匡繼續在河內爲非作歹,自然是要激起民怨。

等民怨一起,只要這個時候有人給他們刀,給他們派兵,那麼一下就會沸騰起來,立馬就是“刀在手,跟我走”。

道理就跟舉世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子彈飛》一樣,百姓並非沒有怒,只不過需要的是一個領頭人。

當怨氣達到一定程度,而一個合適的領頭人剛好出現的時候,那麼就是王匡死路一條的時候。

就好像黃巾之亂前,百姓生活過不下去,張角振臂一呼,就立即羣起響應是一個道理。

撤兵之後,陳暮就再也沒有管過這事,耐心地等待另外一件事情。

他在等什麼?

在等長安那邊自己出現問題。

這一等,就是大半年。

從初平二年三月,一直等到了初平二年十月。

在這大半年中,洛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秋收過後,當年就收糧百萬斛,一大批一大批的糧草再次開始往關中運輸。

隨着糧食豐收,冀州與青州就再也不需要長途跋涉地運送糧草,可以就地解決糧食問題。

這不管是對王芬還是沮授荀彧來說,都解決了一個重大的負擔。

只是想要依靠六十萬人養二十萬大軍,還是非常勉強。

大量的耕地依舊荒廢,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所以洛陽盆地的糧食豐收,只能算是緩解壓力,不能說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過相比於之前,情況還是好了很多,民生漸漸恢復,洛陽都城逐漸繁華,有了十萬人口。

而且這個數字不斷在上漲,因爲依舊陸陸續續有人在回遷。

像當初移居南陽的一些百姓,聽說洛陽恢復治理之後,就再次遷移回來。畢竟故土難離,子子孫孫代代都居住的地方,有田有土有家鄉,自然想要落葉歸根。

因此半年時間過去,洛陽的人口也慢慢漲到了七十萬,雖然跟巔峰時期兩百萬人口沒法比,但也恢復了一小半,慢慢地有了生氣。

而就在這大半年之中,河內的情況卻越發不穩定,隨着王匡暴政,百姓積累了大量的仇怨,經常有鄉間大族不滿王匡一人犯罪,株連全族的行爲,發起反抗,但被王匡殘酷鎮壓。

雖然現在關中還沒有動靜,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陳暮也很清楚,收拾王匡,拿下河內郡的時機也已經到了。

十月初,平縣。

縣衙府邸之中,來的賓客俱都十分沉默,沒有人說話。

陳暮環視一圈,微笑地說道:“諸位,先賢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大家都是河內有名望的大族,今日忽然到訪,怎麼一個個都好似不開心的模樣,是暮招待不週嗎?”

衆人互相看看,這些人都是河內大族。並不是世家豪強那種大族,而是鄉里的普通氏族,就如同陳暮在蒲陰的陳氏族人一樣,漢朝大多以族羣爲聚落地。

之所以沒有世家豪強來訪,是因爲這些家族都有錢有勢,早就在前些年便離開了,

比如河內司馬氏,河內趙氏等等,剩下來的,自然就只有這些沒錢沒勢,無法整族遷移的普通鄉野家族。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看書app,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這些家族的代表人物以鄉老爲主,但他們在鄉里說一不二,在官僚面前,卻毫無能力。一旦惹怒了高官,輕則捉拿入獄,重則身死族滅,像這一次河內形勢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面對陳暮的詢問,衆多族老代表一個個都不敢說話,左右對視,生怕陳暮也是像王匡那樣的苛政官員,或者官官相護,說錯了話,被陳暮送到王匡那處置。

一時間,場面十分安靜。

陳暮也沒有催促他們,只是含笑着,靜靜地等待。

過了好一會兒,纔有個年輕人站出來向陳暮拱手敬禮道:“林,見過尚書令。”

“你是何人?”

陳暮問道。

那人說道:“在下常林,溫縣人。”

“溫縣人?”

陳暮微笑道:“聽說殷王的後代,也住在溫縣?”

殷王就是司馬懿的祖先司馬卬,跟陳暮的祖先陳平一個時代。

常林如實答道:“司馬家世居河內,爲河內望族,只是前些年搬遷去了黎陽。”

“哦?”

陳暮故作驚訝道:“河內人傑地靈,物產富饒。前些年也沒有受到董卓襲擾,司馬家怎麼會忽然遠離故土,搬遷去了黎陽呢?”

人傑地靈,物產富饒?

常林嘴角微微抽搐,河內倒確實人傑地靈物產富饒,問題是董卓沒有襲擾,關東軍在襲擾呀。

不說這些年來數次大徵兵,單說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時候,就有多股亂兵曾經劫掠河內,致使生民凋零,百姓死傷過半。現在王匡又施以苛政,讓本就遭受多次劫難的河內雪上加霜,百姓過得極爲悽慘。

河南尹就在河內郡旁邊,常林就不信陳暮不知道河內郡的情況。

見他裝傻充愣,常林咬咬牙,跪下磕頭道:“林嘗聽聞尚書令仁義滿天下,乃大仁大義大勇之士也,曾經怒斥太皇太后廢帝,又呵斥董卓暴行,愛民如子,唯賢唯德。如今河內百姓飢寒交迫,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還請尚書令施以援手,以仁義救之!”

“還請尚書令施以援手,救救我們。”

“是啊,尚書令,救救我們吧。”

呼呼啦啦,諸多河內大族的族老鄉長有秩紛紛起身跪在了堂下,十多人磕頭場景蔚爲壯觀。

“什麼?”

陳暮表現得更加驚訝,張大了嘴巴道:“河內百姓生活怎麼會如此困頓?莫非是遭了災?只是今年河南尹風調雨順,河內與河南不過是一河之隔,兩地不應當有如此差別啊。”

常林苦笑道:“還不是那太守.......”

“太守?”

陳暮裝作納悶道:“我素來聽聞王太守輕財好施,以任俠聞,應當善待百姓纔是。”

堂下衆人互相對視,面面相覷。

王匡輕財好施,以任俠聞,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不說很多無辜百姓被他抓去處死,單說那些大族,一旦犯了些許小錯,就必須交大量的錢財糧草贖罪。

常林的叔父常固,因爲和門客發生了爭吵,情急之下打了門客一巴掌,結果就被抓了起來,嚴刑拷打,最後常氏族人花了很多錢,才勉強保住一條命。

可即便如此,王匡還是沒有放過他們,依舊將常固扣押着,言稱要予以判刑,以儆效尤。

要知道,常氏在河內雖是大族,但並不是像司馬家那樣有名望有產業有財富的世家族羣,只是普通的鄉野部族而已,就因爲一個耳光,不僅花錢,還要坐牢,可見王匡在河內之嚴苛。

還以任俠聞,嚴刑苛政,以任暴聞還差不多。

聽到陳暮的話,常林情緒頓時就激動起來,在歷史上,他找的人是胡母班,胡母班是王匡的親戚,也是常林的同鄉,靠着胡母班的面子,常家才躲過一劫。

可現在歷史大爲變動,胡母班作爲執金吾,已經被董卓裹挾去了長安,並不在河內。

常林走投無路,最終聯合了很多大族族老才找到陳暮。

如果陳暮不管的話,那常固就危險了。

爲了救叔父,當下常林也顧不得其它,立即一五一十,將王匡在河內的所作所爲竹筒倒豆一般說出來。

要知道,這個舉動相當冒險。

一旦陳暮和王匡沆瀣一氣,官官相護,將常林扭送到王匡那裡,到時候不僅是常林和常固二人必死無疑,連常氏整個宗族都會倒大黴。

因此講述完之後,所有人都大氣不敢喘,常林心驚膽戰地看着陳暮的臉色,眼中露出小心翼翼的神彩。

就看到陳暮聽完之後,沉吟了許久,才緩緩說道:“沒想到河內郡的局勢竟是如此嚴峻,其實我也曾經有過一些耳聞,只是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哪知道王太守.......”

他話未說完,見事情似有轉機,就立即有人訴苦道:“尚書令,我兒子不過是沒有給予乞討者食物,太守就將我兒子抓起來拷打,現在這世道,家家戶戶都沒了餘糧,哪還有能力接濟他人?且這又不是犯罪,怎麼能處以刑罰呢?”

“那太守在郡中予以苛政,施以威嚴,我等小民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便是舉族被夷滅,我族中已有數人僅僅只是犯了點小錯就被抓走,傾家蕩產也難以救會來,還請尚書令做主,救救我河內百姓吧。”

“請尚書令做主,救救我河內百姓吧。”

衆人紛紛磕頭,呼籲陳暮出手。

陳暮心中含笑,臉上卻露出爲難的神色:“若我還是尚書令,則也算是有二千石權,可以對王匡處置。但如今我已卸任,添爲齊國相,要想處置王匡,只能上書天子,只是現在的局勢你們也該知道,天子還在董賊手中,我亦無能爲力呀。”

常林說道:“尚書令兵強馬壯,何不兵進河內?”

“這個嘛......”

陳暮裝作遲疑道:“擅自進攻同僚,可是大罪。”

“難道尚書令就看着我們河內百姓生民凋零,艱難不絕嗎?”

衆人苦苦哀求。

陳暮面有難色,過了許久,才長嘆道:“唉,見百姓受難而不助力,此非仁也。進攻同僚,此非義也。如今仁義相背,我又如何是好?”

見他好像十分爲難,常林以及諸多族老都露出失望的神色。

就在這時,早就被安排爲捧哏的趙雲站出來道:“四將軍,我有一個辦法,可以既助了河內百姓,也能保全仁義。”

“哦?”

陳暮馬上說道:“快快講來。”

趙雲立即道:“既然王匡在河內已是怨聲載道,激起了民怨。四將軍何不派人悄悄潛入,脫下士兵的鎧甲,冒充河內百姓,以百姓的名義進攻王匡。等王匡死後,四將軍就可以昭告天下,王匡對待百姓以苛政,逼起民反,這是他自己取死,怨不得他人。如此仁義之名,便可保存。”

常林一聽,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說道:“尚書令,王匡部下多有我等同鄉,若尚書令願意出兵,我願意說服河內諸多大族,讓他們勒令自家子侄陣前反正,屆時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王匡性命。”

“這......”

陳暮想了想,嘆氣道:“唉,出兵河內,非我所願。只是爲了河內百姓,也只得如此了。趙雲何在?”

趙雲馬上道:“末將在。”

“令你領五千精兵,脫下甲冑,以河內百姓爲名,進攻王匡。”

“唯!”

“諸位。”

給趙雲下達命令後,陳暮又看向常林等人,緩緩說道:“此戰,既是救河內百姓,也是救你們自己。若王匡死後,我便會派人進駐河內,擔任諸縣主官,而諸位也應當派自家子侄擔任各縣副職官員,輔佐我治理河內郡,可曾明白?”

這就有點分蛋糕的意思了。

讓人家背了造反殺太守的黑鍋,自然得給點甜頭。

諸多大族的族老喜出望外,紛紛道:“明白明白,以後我等俱爲尚書令馬首是瞻。”

“好,那爾等先回去做準備吧。”

陳暮滿意地點點頭,說道:“記得暗中佈置,切莫走露了風聲。”

“唯!”

衆人緩緩退下。

看到他們離開,陳暮眼中的笑意更甚。

這世上還有什麼比當了表子,又立了牌坊更值得高興的事情呢?

不過河內諸多大族也不虧,既除了王匡,又恢復了民生,以後乖乖在陳暮治下當個順民,至少要比在王匡治下心驚膽戰強得多。

雙方賓主盡歡,各自都到了想要的東西。

當下,第二日趙雲就領了五千人馬偷偷摸摸潛入了河內,並不是從孟津渡口過河,而是從敖倉西面的廣武城,那邊在黃河南岸,緊鄰着懷縣,方便隨時進攻。

這個地方雖然不如孟津渡口過河方便,但陳暮手裡可是有不少船的,運兵自然沒有問題。

在河內諸多部族的掩護下,趙雲潛伏了起來,就等着出兵時機。

而就在吩咐了趙雲去取河內郡的時候,過了兩日,從長安方向,一封軍情司的密報,送到了洛陽皇宮明光殿,陳暮的桌案之上。

他打開密信,就看到裡面是一張小紙條。

紙條內容很簡單,只有一句話。

上面寫着。

“呂布多遭董卓呵斥,已心中怨恨,時機成熟。”

陳暮將紙條揉碎,想了想,便同樣取出一張紙來,在裡面只寫了兩個字。

“拱火!”

寫完之後,又裝回信封,他就命令軍情司的探子送回長安。

等探子走後,陳暮站起身,緩緩走出殿外。

已是十月初冬,天色陰沉。

東方的天空緩緩飄來無數的烏雲,像是暴風雨即將要到來了。

陳暮仰望蒼穹,立於殿外的屋檐之下。

四年前,也是在這明光殿裡,自己爲尚書令,執掌天下政務,手中握有大權。

而如今,同樣是在這明光殿,雖天下政務之權不復存在。

可是。

自己依舊操縱着這江山。

世事如棋,一子換來千古業。

江山似錦,一筆刻出兩瓣天。

人生便是如此夢幻。

上位者,一言一語,便是決定了無數人的生死。

哪怕有些人同樣也身居高位。

可又如何敵得過人心?

“董卓......”

陳暮看着遠方的天空喃喃唸叨着那個胖子的名字。

過了片刻,他忽然嗤笑了起來。

你也該死了。

閻王讓人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呢?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一百九十三章 絕望的張郃第一十五章 攪亂天下格局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四章 推諉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請假條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九章 壽誕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六章 馬鈞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八章 回京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長統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五章 定策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
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示敵以弱第三十八章 章武二年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戰術佈置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一百一十五章 海頭城外第九十五章 白馬玄甲,定叫他有來無回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四章 反間計第一十三章 宦官之友陳子歸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七十章 孫曹劉一網打盡第二十六章 廣年對(2)第一百九十三章 絕望的張郃第一十五章 攪亂天下格局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戰再起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四章 推諉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一十二章 母親第一十二章 滅爸第一百三十五章 教育晚輩請假條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第二十四章 襄陽城下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九章 壽誕第八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二百二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六章 馬鈞第四十九章 權謀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四十一章 呂布,我要你的命!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八章 取死之道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十章 他在想什麼?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六十八章 武課第五十五章 威脅第五十一章 二戰管亥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八章 回京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二百五十八章 仲長統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亂再起第二十六章 仁義之名傳河北第四十四章 我也是有兄弟的第一十二章 投降是一門學問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八章 內閣的作用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十三章 二桃殺三士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五章 定策古無雙,國之功勳。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一百一十一章 羣狼戰術第一十五章 各有算計第二十章 閻忠的二個任務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一百零九章 西域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