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

劉備撤回平原之後,立即固守城池,準備新的戰鬥。

但接下來幾天,袁軍都沒有進攻,而是大軍分散出去,迅速渡過平原南北周邊區域的各條河流、湖泊,佔據了大片戰略要地,將平原包圍。

對於此事劉備也沒辦法,今年冬季河北格外寒冷,比之往年幽州都要冷許多,那些小河小湖都凍上了,根本無法作爲防區。

因此平原周邊地區,除了龍湊渡口,以及西北面的安德縣、西平昌縣、般縣等地以外,幾乎都被袁軍所佔據。

袁軍就像是一頭巨無霸伸出的觸手,平原縣作爲中流砥柱,死死地頂在了最前面,但它的身後,左側,右側,全都開始被袁軍的襲擾,大片土地被侵佔。

平原是一個大郡國,因爲地勢平坦,擁有廣袤的耕地,因而人口衆多,和帝時期,青州總人口不過三百餘萬,僅平原一地,就有一百萬。

如今青州日益昌盛,作爲南北往來貿易中心,與冀州的對峙前沿,鹽、棉花、糧食、鐵器集中銷售地。平原郡已經成爲河北地區最繁華的郡國,比之冀州治所魏郡,青州治所臨淄,還要繁茂。

沃野之上,到處都是村莊,田地。袁軍四處掃蕩,好在青州早有應對,將黃河北岸的百姓遷移至樂安、濟南等地安頓,數十萬人拖家帶口渡過黃河,等待戰爭的勝利。

袁軍雖一無所得,但把原來青州軍在河流附近的大量崗哨、營寨、堡壘、防區全都給佔據或者銷燬,讓黃河北岸的九河地區防區優勢瞬間蕩然無存。

劉備領軍解除了大河故瀆之圍,但自己卻深陷囹圄,遭到袁軍團團包圍。城中的糧草倒還有積存,因爲平原縣城是平原郡的治所,又是整個平原最大的貿易中心,光縣城人口最多的時候,一度能達到二三十餘萬,比之臨淄還要多。

因而城池建造極大,比之袁紹在河內臨時鑄造的軍鎮安陽大了數倍。城中現在已經全空,百姓皆遷移至黃河南岸。劉備在城中囤積了約一年的糧草,城內還有接近四萬大軍,青州一半主力基本都在這裡。

除此之外,平原城經過水泥加固,防禦力大大提升。在城中軍隊數量衆多,糧草足夠,各種軍用設施齊全以及城池防禦力大大增加的情況,劉備有信心與袁紹在此地展開長時間拉鋸戰!

這也是青州第二戰略,

在第一戰略當中,是以鄃縣、靈縣等地爲短暫的緩衝區。正如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把延津、白馬等地作爲第一狙擊點一樣,稍微攔截一下袁軍,就立即撤退到官渡,然後開始第二階段的持久戰策略。

本來在青州設想的第二戰略之中應該沒那麼被動,可無奈還是那句話,今天冬天太冷了,沒有辦法。於是他們只能放棄原本應該是由臧霸、典韋等人駐守的九河防區,改成大後方的安德與西平昌縣城。

雙方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各種軍事調動,袁紹渡河之後,也沒有馬上強攻,而是對鄃縣以及大河故瀆附近進行了加固,利用張遼太史慈留下來的兩處營盤,重新進行了修繕工作。

包括在大河故瀆河面上設置大量的鐵鎖攔截青州水師,並且在原來浮橋的基礎上,將所有浮橋全部連接在一起,形成數條寬四丈,長四五十丈的大浮橋,這樣便於運送糧草輜重的車馬通行,從而方便冀州軍在平原國境內持續作戰。

很快,十二月來臨。冀州軍進入平原國境內已經有一個多月,平原城外,新的袁軍營寨也已經開始修建,工匠在打造攻城器械,騎兵在曠野之上游弋,在龍湊、安德、西平昌等地,雙方更是多有在野外交戰。

而此時此刻,就在袁紹兵臨平原城下的時候,此時的河內郡與魏郡交界處,安陽城池當中,糧草徹底見底,但城池周圍的水域,卻依舊沒有下降的趨勢,洹水波濤不絕,將安陽淹了個徹底。

安陽到鄴城不過七十里,這中間又有武城、九侯城等防區,袁紹爲了應對洛陽的威脅,在此地佈置下了重兵,洹水北岸附近,自然也有袁軍的重要營寨駐紮在附近野外。

這個時候,離安陽約十餘里,離武城大概三十餘里的袁軍營寨內,袁譚辛評二人正在商討着對策。

一開始安陽城被水淹沒的時候,駐紮在洹水北岸的士兵並沒有在意。因爲之前就發生過一次,那次水淹沒多久,等大雨停之後,水位就自己降下去了。

結果沒想到,這次洪水一漲就是大半個月,城裡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進不來,變成了一座圍城。

駐紮在此地的袁軍馬上向鄴城的袁譚彙報,袁譚得知消息後,讓逢紀鎮守在鄴城,然後召集麾下謀士辛評,武將汪昭、岑璧、彭安等人,親自領兵兩萬人過來支援。

兩萬大軍,加上本地駐守的一萬多士兵,以及西北面九侯城數千,武城數千,內黃繁陽一帶萬餘人馬,總兵力達五萬之衆。

這只是洹水北岸附近的兵力,鄴城還有兩萬人,再算上安陽城內不到四萬的顏良文丑部,以及其餘各縣城、鄉亭駐兵,魏郡總共兵力差不多是在十二萬左右,光安陽前線一帶,就聚集了十萬人馬,冀州這次也是傾巢而出,拿出了全部家當。

事實上二十多萬的軍隊,差不多也就是冀州的整個家底。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十三萬人全軍覆沒,高覽張郃帶幾萬人投降曹操,八萬人被坑殺。而袁紹一死,袁氏三子每人各分家產,各有數萬精兵,可見袁氏底蘊之厚。

曹操平定河北,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攻下。而劉備攻打袁紹,陳暮可不敢再去賭一次官渡之戰,因此只能當面鑼,對面鼓,與袁氏二十多萬大軍開展正面交鋒,不管是洛陽還是幽州亦或者青州,壓力都不小。

不過他的三面包夾的大戰略顯然是奏效的,袁紹分兵嚴重,雖然每一面方向都有碾壓兵力。可在每次在正面接觸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其實都差不多,就是因爲袁紹的兵力被陳暮設計太分散導致。

這個時候洛陽軍在河內的總兵力也達到六萬人,僅僅比袁軍前線的十萬兵馬少一些,且由於黑山軍的補充,再訓練數月,將會又有幾萬精銳補充,雙方的差距將會進一步縮減。

袁譚當然不知道洛陽的實力正在壯大,當他帶着大軍過來之後,他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洹水四溢,即便是十多裡外也遭受了水災,軍營被迫搬遷到了一處地勢比較高的地方,越靠近安陽,水就越深,離洹水最近的區域,甚至水已經漫過了腰部。

過去查看的斥候只敢在洹水北岸約二里外的一處高坡上遠眺城池,看到城樓上空蕩蕩的,沒有人也沒動靜,只有旗幟在上分飄蕩。

因爲離得太遠,斥候也看不清楚城內具體情況,只能回來如實稟報情況。

雖然城內情況探察不到,但袁譚卻是知道安陽城池裡面的存糧只有三個月,即便省着點吃,也絕對撐不了四個月。

所以在十二月初,他就積極在尋求辦法與城內進行聯繫。

可惜水勢浩大,波浪滔天,普通的船隻根本無法過去,即便可以用大船,也因爲滾滾河流而難以逾越,每次行駛,最後都只能被衝去下游。

最後還是辛評想了一個主意,用一條大船,從洹水北岸,安陽城的斜對面開始渡河。

由於洪水咆哮,船隻往對岸行駛的時候,就會斜着被水往下方靠攏。等到差不多劃過岸的時候,位置應該就會剛好到安陽城下。

這是一道簡單的物理題,如果能夠得知水流速度,應該能很快算到從什麼位置開船可以剛好抵達河對岸的城市。

但你在漢末時期想找一名物理學家,那還不如在你的銀行卡餘額裡找找有沒有幾千塊來得實在。

因此袁譚只能一遍一遍地實驗。

最後足足實驗了好幾天,在搭上了兩條大船以及數十名士兵之後,他才終於成功讓一條大船穿過了滾滾波濤的洹水,讓船隻駛入了城外的護城河。

安陽並非是在洹水邊上,它的北面距離洹水有那麼半里距離,然後從洹水挖掘了一條水渠,自北面引流,環繞城池。

正常情況下,大船可以在漲洪水的洹水上行駛,但周圍被水淹沒的地表因爲地勢高低問題,水位最深也不過是到人的肩膀,最淺處只漫過人的腳踝,船隻根本不可能過去。

也就是這條護城河幫忙,好歹讓這條大船靠近了城池。

就看到這條大船在河面飄飄蕩蕩,身後還繫着數十根小兒手臂粗細的麻繩,在波濤中上下起伏,跌跌撞撞地進入了護城河裡,總算是沒有被大水衝往下游。

但因爲船上的水手經驗不豐富,導致船隻沒有及時減速,在船上衆人驚恐的眼神中,一頭撞在了城牆上。

冀州造船術跟青州肯定沒法比,或者說,整個大漢最精良的造船術以及船員水手基本都聚集在青州、荊州以及江東一帶。

不過造船術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很發達,周武王伐商的時候,就用了47艘大船從孟津渡過黃河,攻滅了商朝。

因此實際上此時的船隻,還是非常結實,除了船頭受損以外,其它地方倒沒什麼大礙。

這幾天外面的袁軍在想辦法聯繫城內的人,顏良文丑他們當然清楚,所以一直在關注這邊情況。

在發現袁譚的船隻過來之後,他們也是馬上拋下吊籃,將船上的船員們拉上去。

等到他們上來,顏良閔純立即上前詢問。

船上有一名都尉爲帶隊隊長,見到他們過來,連忙道:“將軍,主簿。”

“城外援軍可帶糧草?”

閔純第一時間詢問他關心的問題。

都尉回道:“糧草皆有,然水勢浩大,難以運送。”

“唉,這可怎麼辦吶。”

顏良智力不高,只覺得束手無策,唉聲嘆氣。

都尉忙道:“將軍莫憂,公子已經令人準備轆轤車在城外安置,轆轤車上的繩索也由船隻帶來,只要把繩索用轆轤固定在城內,可利用轆轤車將糧草運入城中。”

“轆轤車?”

顏良連忙往遠處城外看去,就看到河對岸約離着三裡之外,一座小山坡上,袁軍密密麻麻準備了大量木製樓櫓。

雖然離得太遠看不清楚,但顏良以前見過這種樓櫓,名叫轆轤車,是一種省力裝置。

原來,袁譚與辛評等人商量之後,認爲安陽必不能失,決定先往城內運送一批糧草解決燃眉之急再說。但如何往城裡運輸,就是一個老大難題。

最後還是一名軍中工匠獻計,用轆轤車可以。

轆轤車就是定滑輪裝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廣泛應用於戰爭當中,比較常出現的是巢車,巢車下方是一個吊籃,人在吊籃裡,利用滑輪將人送往高處,便於觀察敵情。

但如果是近距離,比如四五丈左右,在河中打撈東西,取水之類的活,普通定滑輪肯定沒問題。

然而從此坡地到城裡,足足三裡遠,也就是1200米,這麼長的定滑輪距離,除了後世現代工業水平以外,在古代幾乎不可能做到。

後來袁譚辛評等人與軍中工匠討論了許久,最後決定,將樓櫓推到洹水河邊,利用大量的石塊進行固定,同時搬運石頭泥沙,在附近建起一座小高地,再把樓櫓放在高地上,通過轆轤將糧草運到河對岸。

洹水雖然暴漲,淹沒過了地表。但原來的河岸邊水流遠不如河中央那麼湍急,而洹水並非黃河長江那種超大型河流,只是一條普通中等河流,最窄處只有二十餘丈,也就是四十多米。

顏良在城外同樣建造一處高地,製作樓櫓,如此一來,兩邊就在洹水河兩岸進行輪滑運輸,雖然還是在水中,但這樣的話,至少是一個完全可行的方案。

在確定這個方案之後,袁譚就一邊製造用於裝置轆轤的樓櫓,一邊派出大船不斷試驗,終於把需要的繩索送入了河對岸。

聽到這個方法之後,閔純覺得十分可行。而顏良苦於城中糧草已經見底,再過三五日大軍就得餓肚子,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以他的智力雖然不知道這個方法能不能用,但病急亂投醫,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

當下,城內工匠也是馬上開始製造轆轤車,這東西本就應用於攻城器械巢車身上,製造起來並不費勁,就是兩根圓滾木,中間掏空固定在一架木質車上,然後兩邊套上繩索就可以。

至於如何把這邊的繩索再重新送回到對岸, 讓兩邊繩索形成一個完成的定滑輪裝置也簡單。他們這邊已經把繩索牽了過來,就把繩索固定在城頭,利用高低差,把運輸繩索的吊籃重新滑過去就行。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顏良就派人在城外河邊,利用大石塊和泥沙,在城池北門,利用城池遮擋,秘密建造起一處高坡,在高坡平臺上,建造轆轤車,搭建兩岸的運輸滑輪裝置。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定滑輪裝置在墨子的《墨經》中就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也常用於戰爭以及生活。包括打井水用的轆轤,後世現在還在用。至於溝通兩岸的索道,在旅遊景點就更多,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

只是受限於科技水平,古人沒辦法將索道打造得更長更遠,迫不得已,只能強行從兩邊岸上建造。

過了數日,轆轤車終於打造好,安裝完畢。

源源不斷的糧草開始往城內運輸,安陽城中的缺糧,終於得到一絲緩解。

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六章 觀察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二十章 儒生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二章 活着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一十二章 剝奪曹操的未來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四章 冀州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八十五章 全面戰爭的開端第九章 陌上桑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請假條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二章 結義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六章 定徐州(1)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
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五十七章 歸降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一十三章 出頭鳥第六章 觀察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第一百二十八章 安陽城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二十章 儒生第一百六十六章 襲城!第二章 活着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四十九章 曹操的應對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二百零三章 你也來了?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一十二章 剝奪曹操的未來第七十六章 火起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四章 冀州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八十七章 股掌之間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四十八章 微微一笑很傾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四十四章 兄弟相聚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百九十五章 還債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六十四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三十四章 養蠱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八十五章 全面戰爭的開端第九章 陌上桑第五十章 傳國玉璽與守墓人第二十五章 哥幾個,走着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二十四章 戰略謀劃請假條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十九章 戰爭機器運轉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五十八章 奇襲浚儀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五十六章 將膽第九十章 徐榮敗退第六章 哥,咱家有後臺了第七章 內政改制第一百九十七章 張郃投降第一百八十七章 決戰之日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一章 黃河以北,三分之勢第七十三章 亂世一鍋粥(1)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五十三章 魑魅魍魎(二)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二十五章 割以永治第一十三章 大幕濺起第一百章 朝廷的政策第二章 結義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六章 定徐州(1)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