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初見一龍(下)

補上五月十一號的。

——

院外來的不是別人,正是高家家長。

鄉中諸大姓裡,只有高家是在鄉亭住,離官寺不遠。太守陰修來的時候,他們就知道了,就算沒有荀貞的通知,他們本也打算過來拜見的,因此來之甚速。高家的家長是高素的父親,沒有帶太多人,四五個擡着禮物的賓客跟從在後,高家的子弟裡只帶了高素一人。

自荀貞誅滅第三氏後,鄉中諸大姓對他都刮目相看,高素的父親也曾宴請過他,兩人彼此相識。荀貞見是他來到了,停下腳步,寒暄兩句,再向周圍的士子們告個罪,示意他們將賓客和禮物留在院外,帶着他兩人登上臺階,脫去鞋子,步入堂內。

高家雖有陽翟黃氏爲後臺,但畢竟只是個鄉中土豪,面對一郡之守,面對本縣縣令,面對濟濟一堂的郡縣大吏們,高氏父子皆誠惶誠恐,剛入堂中,就拜倒在地,口中呼道:“西鄉民高成、高素拜見明府。”

西鄉官寺的正堂說大不大,也有一兩丈深,陰修坐在最裡邊,儘管是衝着門,此時又陽光燦爛,堂內明亮,可因爲眼神不好的緣故,還是看不清來人的相貌,只大略看見了兩個人身。看不清就看不清吧。他也沒興趣看清這兩人長什麼模樣,習慣性地眯起了眼,露出和藹笑容,說道:“你二人姓高?吾聞貞之言道,爾鄉中有大姓五,其中之一是謙德里高氏。是你們麼?”

高素此前聽到過一點風聲,說潁陰荀氏和新來的這位太守族中有姻親,此時聞太守很親切地直呼荀貞之字,心中想道:“看來傳聞是真的了。”

不說荀貞誅滅第三氏的雷霆手段,就衝這個傳聞是真,之前那上百萬的買馬錢就送得值。

他雖倚仗黃家是勢,素來驕橫輕脫,但一來羨慕古遊俠之風,對錢財其實並不是特別看重,要不然當日也不會被荀貞一吹一捧,就舍了程偃的債券,並主動和荀貞交好;二來,他也不是不知輕重之人,——他家的靠山陽翟黃氏儘管勢大,可這陰修也不弱,不但現爲本郡太守,而且來頭也不小,南陽陰氏乃是光武皇帝的老鄉,當年的四姓小侯之一。中興以來,其族中已出過兩個皇后,漢家的皇后多出南陽,去年底剛被立爲皇后的何氏不就是南陽人麼?誰也不能保證這陰氏以後會不會再出皇后,若能借助荀貞的線搭上陰修,自是最好不過。無官無權的士族,他可以不在乎;但對像陰氏這樣“與漢同休慼”的百年貴族他卻不能不仰爲觀止。

——若說他以前和荀貞交好,只是出於“意氣相投”,那麼如今他與荀貞交好,則是存了刻意的成分了。這也不一定是壞事。人生世間,知己難求。與其說知己難求,不如說是純粹的感情難求。他和荀貞的交情本就不穩固,“意氣相投”只是他自認爲的,實際上只是他的一時興起,否則他也不會當着荀貞的面與文聘爭鬥了,現今有了利益關係的存在,說不定反是件好事。

他父親高成答道:“回稟明府,小人等只是粗野鄉民,土裡刨食兒,何敢稱爲大姓。久聞明府賢明,今治本郡,實乃小人等的福氣。小人冒昧,斗膽備了一些禮物,還請明府笑納。”

一個鄉中土豪能備下什麼好禮物?陰修不以爲意,點了點頭,說道:“吾來爾鄉,是爲行春。‘青陽開動,根荄以遂’。青陽者,春也。遂者,復甦滋生也。凡春之季,地氣初通,是萬物復甦之時。你爲農家,當知《汜勝之書》,書中有云:‘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現已到了耕種的季節,今天子聖明,羣賢在朝,立春之日,天子尚躬耕於籍田,何況爾等?你身爲鄉中大姓,萬不可輕忽懶惰,要給鄉民們做個典範。須知:‘春不種,秋不收’。”

《汜勝之書》是前漢汜勝之編的一本農書,高成雖生長鄉間,但連大字都認識不了幾個,自是沒看過這本書。不但沒看過這本書,而且因爲陰修說話太文縐縐了,他有一半都沒聽懂,也不好出口詢問,不知該如何回答,只能伏地叩首,唯唯諾諾:“諾。”

荀貞看出了他的窘態,出言解圍,笑道:“高翁在本鄉是最勤勞節儉的。明府,你就儘管放心,他必能給鄉民起一個好的典範。”

陰修說完,縣令朱敞也勉勵了幾句。

高氏父子退出去後不久,謝、費、馮、劉諸家的家主絡繹趕到,依次登堂。

陰修、朱敞分別撫慰勸勉,把他們都勸告、勉勵了一番。

謝、費兩家還好,不是沒見過官吏,特別是費家,既是張讓家的賓客,費暢又是郡中督郵,猶能存些鎮定;馮鞏的父親馮溫和劉家的家主劉翁兩人長這麼大,縣令都沒見過幾次,這是頭次見兩千石的“貴人”、本郡的太守,激動得渾身發抖,回話時都帶着顫音。

見罷大姓,陰修在本鄉的行春就算完成。正事兒辦完,可以閒談了。

待最後一個登堂的劉家家主劉翁下堂後,他笑對荀貞說道:“貞之,你這官寺的大堂未免也太小了些,跟從我來此的士子們都是本郡的俊傑,卻只能讓他們候在院中。春雖回暖,風尚仍寒,在院裡一站半天,怕是都凍壞嘍。”

荀貞離席拜謝,賠罪道歉,說道:“貞久在鄉中,消息閉塞,不知有諸多英傑從明府光臨鄙地,沒能及早預備,致使羣鳳受寒。貞之罪也。”

陰修的能力如何,荀貞眼下還不能確定,不過通過短暫的接觸,他發現這位新任的太守至少脾氣不壞,像是個好脾氣的人。果然,陰修沒有問罪於他,而是笑道:“我只是與你說笑罷了。你我兩族原是姻親,不必如此拘束。……,我自任本郡,便思要訪問高陽裡,拜謁大賢。今趁行春之機,總算達成所望。來你鄉中之前,我特地拜訪了汝家諸龍。昔,夫子譽老子爲龍,言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對這句話,我原來是隻知其文、不知其意;今見汝家諸龍,方解夫子之嘆!盛名之下無虛士!令我得益匪淺。只惜二龍早逝,六龍遠遊。”

荀氏八龍中故去的已有兩位,一個是荀悅的父親荀儉,八龍之首,一個是三龍荀靖(叔慈)。遠遊的是六龍荀爽(慈明)。

陰修嘆了口氣,惋惜地說道:“吾聞許子將贊叔慈和慈明:‘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又聞國人美譽慈明:‘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唉,可惜啊,叔慈和慈明一個故去,一個沒有在家,使我未能詣前請教。”聽他意思,對荀靖和荀爽是非常神往的了。

荀貞心道:“我族中嫁到陰氏的便是六龍荀爽之女,嫁給的那人記得是叫陰瑜,也不知和這陰修到底是何族親關係?”

荀爽之女荀採,嫁過去兩年後,陰瑜病卒。荀爽疼愛女兒,不忍她守寡,便又給她尋了個夫家,乃是陽翟郭氏的子弟。荀採不願,因爲之自殺。儘管兩漢受禮教約束未深,對婦女的貞節不太看重,寡婦再嫁很尋常,可說到底,荀爽沒把這件事辦好,好心辦壞事,竟因此把女兒逼死了,這縱非他之本意,畢竟尷尬。

荀貞和陰修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避開此事不提。避開不提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荀貞是個“心存大計”的人,爲了能更好地實現他的“大計”,他當然渴望得到本郡太守的支持。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郡之屬吏多爲本郡人,而太守則是外郡人。一個外地太守來到本郡,要想政令暢通必須要得到本地士族、大姓的支持。強橫的太守固能令一郡戰慄,可若太守文懦,壓不住本地大族,卻也難免主弱臣強。一二十年前,有兩句民謠:“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南陽人宗資在汝南當太守,任與劉表等人齊名並稱“江夏八俊”的本郡名士範滂爲郡功曹,結果政令就悉出範滂之手,他只是“畫諾”而已。弘農人成瑨爲南陽太守時,用亦名列“江夏八俊”的本郡名士岑晊爲郡功曹,結果也是大權盡落岑晊之手,他無所事事,唯“但坐嘯”。

儘管陰修爲人不驕恣,願意委曲畏慎以求全,自之郡以來,連續召見本郡衣冠子弟,許諾將對他們委以重任,連這次行春都帶着一羣士子,看似是專以旌賢擢俊爲務,可這並不代表他就願如宗資、成瑨一樣“主畫諾”、“但坐嘯”。——不錯,宗資因“主畫諾”而得到了一個“任善之名”,“聞於海內”,可這樣的“任善”究竟是在誇他,還是在貶他?這兩句民謠究竟是褒是贊?千秋萬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是非功過,青史記之,後人評之。

因此之故,陰修也想示好荀氏,以希圖可以藉助荀氏在州郡的重名,來爲自己助力。

他既有此想,自不會主動提起荀採自殺之事,惋惜過“二龍早逝,六龍遠遊”,復又笑吟吟地說道:“貞之,你久處芝蘭之室,常受諸賢薰陶,難怪幹才卓越,德行出衆。……,朱公,你今兒在縣裡對我說,說荀氏如今是老龍在前,雛鳳乳虎在後。說貞之:‘負重能行千里’。我本存狐疑,今至西鄉,沿途觀看見聞,良田吐翠,百姓和樂,道無襤褸之民,行有負父孝子,實我歷年仕州郡之少見,‘乳虎’二字當之無愧。”

縣令朱敞拈鬚微笑。

荀貞恭謹地說道:“貞自少受學於仲兄門下,族中諸父皆賢,奈何生性愚頑,至今無所成,每思及此,常覺愧對仲兄、諸父。又且在明府、縣君座前,予末小子,何敢言德?謬讚慚愧。”

他和陰修各有所求,一個誇讚、一個遜謝,堂上氣氛和睦。

111 朝中爭鬥起風波(下)12 琴心劍膽70 今才知君是誰人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93 孫文臺一戰破營 荀貞之喜得徐榮64 報聞荀兵入符離 徐州羣臣心各異19 血雨腥風洛陽城(上)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97 孫文臺單騎陷陣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9 結交37 文遠突陷潁川營(下)17 推功相讓60 樽前豪傑意難決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39 班底8 勢先造成計乃行44 董卓狼顧問英雄(中)雷電災害啊,晚點更78 唯先順勢能造勢38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九)47 辨旗察鼓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23 大獲豐收204 財用不足何以補10 江東猛虎兵將近 豫州精甲擺車前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177 樂進單騎入彭城(下)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22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三)62 太守行春(下)23 文聘(中)223 調派署威壓山重72 寬仁信義劉玄德(下)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291 王太守課政州最(四)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297 陳國相襄軍第一(六)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6 東漢諸侯王13 黃巾圍城60 荀君爲政(下)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74 歸來有美迎於城3 道左遇貴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45 天寒遙寄冬衣去38 縱橫意氣袁本初24 張讓賓客85 威震陽翟(下)14 陽城治吏(上)50 勵士出征48 惟是小人最難養18 未到輕身入京時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53 滅族(上)48 正旦之日7 生死之恩何以報55 買馬(上)150 沙丘臺上舊時月(五)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91 忽然聞得故人到14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八)38 荀攸來訪21 黃帝邢德有之乎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12 伯符叱吒破俊寵23 大獲豐收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300 陳國相襄軍第一(九)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41 虛虛實實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83 訪賢非爲邀名故 羣鳥投巢廣陵城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40 隱秘非只君可尋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27 舉薦戲忠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37 會師(下)
111 朝中爭鬥起風波(下)12 琴心劍膽70 今才知君是誰人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93 孫文臺一戰破營 荀貞之喜得徐榮64 報聞荀兵入符離 徐州羣臣心各異19 血雨腥風洛陽城(上)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97 孫文臺單騎陷陣68 唐虞不能以化天下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9 結交37 文遠突陷潁川營(下)17 推功相讓60 樽前豪傑意難決81 冠軍將呼太史慈(三)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39 班底8 勢先造成計乃行44 董卓狼顧問英雄(中)雷電災害啊,晚點更78 唯先順勢能造勢38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九)47 辨旗察鼓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23 大獲豐收204 財用不足何以補10 江東猛虎兵將近 豫州精甲擺車前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177 樂進單騎入彭城(下)269 先嘆董卓再嘆民22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三)62 太守行春(下)23 文聘(中)223 調派署威壓山重72 寬仁信義劉玄德(下)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291 王太守課政州最(四)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297 陳國相襄軍第一(六)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6 東漢諸侯王13 黃巾圍城60 荀君爲政(下)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74 歸來有美迎於城3 道左遇貴146 沙丘臺上舊時月(一)4 郡吏士民齊聲請 潁川太守掛印歸45 天寒遙寄冬衣去38 縱橫意氣袁本初24 張讓賓客85 威震陽翟(下)14 陽城治吏(上)50 勵士出征48 惟是小人最難養18 未到輕身入京時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賊名水上號錦帆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53 滅族(上)48 正旦之日7 生死之恩何以報55 買馬(上)150 沙丘臺上舊時月(五)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157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二)1 關東州郡聯兵盛 建威討逆二將軍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91 忽然聞得故人到14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八)38 荀攸來訪21 黃帝邢德有之乎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12 伯符叱吒破俊寵23 大獲豐收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300 陳國相襄軍第一(九)105 先登陷城斬劉闢41 虛虛實實133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六)83 訪賢非爲邀名故 羣鳥投巢廣陵城22 甲兵四千向神都(中)40 隱秘非只君可尋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27 舉薦戲忠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37 會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