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分進

大軍進攻受阻,其實這也在崇禎的意料之內。

畢竟山海關不是一般的城池,若是這麼容易就能攻得下來,那也不會讓韃子打得頭破血流也進不來了。

歷史上的清軍,就沒有一次是正兒八經攻破山海關,要麼是從蒙古繞進來,要麼就是被吳三桂給放進來的,這次也是一樣。

這恰巧說明了,其實什麼“衝冠一怒爲紅顏”都是虛與委蛇之詞罷了,真正有些見識的人,都不會被區區一個女人左右了方向。

莫說吳三桂,就是唐通和白廣恩,都不會因爲一個女人搞什麼衝冠一怒,這根本是說起來好說但不好聽的事兒。

大軍數次進攻造成的傷亡雖然被崇禎皇帝下旨嚴密封鎖,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知怎地,還是傳出去一些消息。

各鎮兵士近年以來連戰連捷,雖然都有求戰、求功之心,但大軍被擋在山海關前面傷亡不小,軍心立刻是有些浮動,就連將官們也不能平靜下來。

眼下這種情況,張世澤也是一個頭兩個大,顯然已經不再是他能掌控的範圍,畢竟三軍將帥這麼多,就算他是堂堂英國公,那也不能做到一句話服衆的程度。

威望這玩意是要靠戰功和敵軍人頭數量來累積的,張世澤組建新軍以後,多半是留在京城安頓後方,這次是頭一回出來指揮戰鬥。

真要說起威望,靖南伯黃得功要比他這個英國公強得多,畢竟是戰功卓著之人,另外一個能令三軍懾服的,便是高傑。

萬曆朝素有“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樑”的說法,時下到了崇禎二十年,另一種類似的說法也開始有些風聞傳出。

高傑和黃得功的大名,就算遠在四川的秦良玉都已是有所耳聞,這位年邁的巾幗名將,談及高英吾和黃虎山名號時,也是豎起大拇指接連稱讚不已的。

時下能迅速穩定軍心的,除了高傑、黃得功和督師陳奇瑜以外,也就只剩下那位御駕親征的皇帝爺了。

崇禎皇帝爲了應對有些亂跡的軍心狀況和不斷攀升的傷亡比例,下旨召集各鎮軍將來到大帳,親自主持了一次軍議。

對於時下的狀況,東征的始作俑者崇禎皇帝心中非常清楚,明軍這些士氣完全是靠一口氣,什麼氣,那就是自己這個皇帝帶領他們毫無敗績的戰績。

尋常小敗倒還不影響大局,可若是這麼重要的戰役失敗了,無異於皇帝被打臉,明軍上下都會顏面無光,士氣也就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這場仗無論如何,崇禎皇帝也要讓自己打贏,不然這三年來的努力,很有可能會付諸東流。

自己謀劃出來收復山海關,繼而以此爲跳板收復遼左的事業,也極有可能會因此夭折,甚至造成甲申年同樣的結局。

說起來崇禎也是心累的很,自打穿越過來以後,皇帝的好處沒享受到多少,紛至沓來的全都是各種各樣的破事。

這時候大明畢竟爛到了骨子裡,想一蹴而就不可能,但自己倒可能一不小心就混個一敗塗地。

這皇帝當的,簡直是太心累了。

......

軍議持續的時間不短,足有快兩個時辰,主要沒說什麼大體上的計策變動,崇禎皇帝頭一次輪着袖子上陣指揮,給各部劃定了明確的攻擊方向。

雖說這一路上明軍連戰連捷,但是如此強勁的勢頭卻依舊在山海主關城碰了壁。

崇禎皇帝是上帝視角看事,又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張世澤指揮的明軍,大體上乍一看像是所向披靡,但實際上卻犯了和李闖北征同樣的錯誤。

這種錯誤在大勢上很容易被忽略,緊要關頭不及時糾正,便會成爲兵敗如山倒的關鍵因素。

甲申年的時候,李自成率領號稱百萬的大順軍揮師北上,沿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獨在小小的寧武關被擋住大半年之久。

爲何?原因自是他們沒有根本上的目的,完全是在瞎打一氣。

這一點從歷史上李自成山海關失敗之後便暮氣難振便能看得出來,眼下的明軍正是在走當時大順軍的老路。

若是真正的開朝之師,怎麼可能在一場戰役失敗之後便兵敗到如此地步,後世崇禎沒少聽那些磚家講明末的事兒。

他們至少有一點說的不錯,那就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侷限性太高了,清末太平天國的失敗,也是同樣的道理。

被三年來一連串勝利衝昏頭腦的明軍,最開始的良鄉之役謀劃周全,上下一心,到固關大捷就變成稍有技巧的裡外合擊。

其實固關的戰鬥明軍傷亡已經很重,原因自是不計代價的死攻。

現在往回一看,崇禎發現平定諸藩的一連串戰鬥說出去好聽,但是和李自成北征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基本沒打幾場硬仗,這幫慫蛋就一個接一個的全都投了。

這種戰鬥,又有什麼好炫耀的?

就如這自己挑起的東征山海關之戰,出兵準備雖然很足,但一路順順當當,卻怎麼被擋住幾次軍心就有些動搖,這不是崇禎印象中的強軍。

明軍以一窩蜂似的戰術幾乎攻下了除主關城之外的所有山海關衛城、關隘和前列陣線,再加上不斷有吳軍將校投誠、反正,看似聲威浩大不可抵擋。

可一旦受阻,軍心會迅速下降,直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是現在崇禎面臨的這個狀況。

經過這次軍議,很多將帥都明白了自己的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有目的的去進軍,這纔是最爲重要的。

經過軍議後的明軍劃定了嶄新的路線,將校們開始給部下加油打氣,並且崇禎也改變策略,將戰鬥傷亡通報全軍。

這樣做有時候會動搖軍心,但有時候卻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激振軍心。

此時的崇禎皇帝,看着這些激昂的面孔,就像是見到了當初良鄉之役前高喊着爲了大明奮不顧身的將士,瞬間變得胸有成竹起來。

崇禎二十年七月一日清晨,明軍各路兵馬開始“漫無目的”的分兵,不再是一窩蜂的進攻山海主關城。

甕城的城頭,被擺上了黑洞洞的紅夷巨炮,城下明軍在牟文綬的指揮下出城列隊。

這些來自山東的兵士將一些虎墩炮和鋼炮擺放到地上,並且在架設陣地,挖設壕溝、陷阱,一副長期作戰的架勢。

與此同時,烏爾邁率領兀良哈騎兵直接遠離戰場,直奔向關外方向而去,這些蒙古輕騎來去如風,只消一會兒便沒了蹤影。

黃得功率領薊鎮兵馬共一萬五千人走北一線,從甕城北側衛城穿過,趕往唐通所佔據的北翼城支援。

楊御藩率領三屯營部總計一萬兩千多兵馬,加上張鼐率領的永平府本地兵馬一萬餘人走南二線,繼續朝所知尚在吳軍手中的南翼城一帶行軍。

第五百三十二章:有聖旨到第三百七十九章:真正的帝王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第二百一十八章:吞併烏齊葉特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九章:驚變山海關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三百六十章:忠貞候、左柱國——秦良玉第六百七十五章:要想富,先修路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一百七十九章:攘夷第六百三十四章:邂逅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石頭的一些心裡話。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鮮王都的黨爭第六百六十九章:最後瘋狂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第五百五十四章:上兵伐謀 其次伐心第五百四十章:法與情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八十五章:黃闖子到了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謀收重慶,曾李逆戰震川東第四百三十九章:東廠毒蛇許榮秀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僞君子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三百零八章:議立新君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六百七十五章:要想富,先修路第十一章:這次是大好事兒!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八十九章:甕裡有洞第六百九十六章:老子能怕他?第二百七十八章:地方不靖第五百零四章:歸化會盟(下)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二百三十章:西安誓師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二百九十八章:金陵龐氏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二百六十六章:馬爺的愛國情懷第一百二十三章:挾天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陣大戰,處變不驚第二百一十九章:清營議動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六百一十四章:軍威始振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四百八十一章:摧騎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六百五十三章:克定寧夏,光復二省第五百五十三章:明運未盡,能者輩出!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八十章:收拾人心第三百三十九章:有功無過,劉營之變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三百四十六章:先取建寧,再下廣德(下)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師
第五百三十二章:有聖旨到第三百七十九章:真正的帝王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第二百一十八章:吞併烏齊葉特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九章:驚變山海關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三百六十章:忠貞候、左柱國——秦良玉第六百七十五章:要想富,先修路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一百七十九章:攘夷第六百三十四章:邂逅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三百八十二章:兵圍孔府(中)石頭的一些心裡話。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鮮王都的黨爭第六百六十九章:最後瘋狂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第五百五十四章:上兵伐謀 其次伐心第五百四十章:法與情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七百二十七章:明國真蠢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八十五章:黃闖子到了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謀收重慶,曾李逆戰震川東第四百三十九章:東廠毒蛇許榮秀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僞君子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三百零八章:議立新君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六百七十五章:要想富,先修路第十一章:這次是大好事兒!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八十九章:甕裡有洞第六百九十六章:老子能怕他?第二百七十八章:地方不靖第五百零四章:歸化會盟(下)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二百三十章:西安誓師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二百九十八章:金陵龐氏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二百六十六章:馬爺的愛國情懷第一百二十三章:挾天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陣大戰,處變不驚第二百一十九章:清營議動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六百一十四章:軍威始振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四百八十一章:摧騎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六百五十三章:克定寧夏,光復二省第五百五十三章:明運未盡,能者輩出!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八十章:收拾人心第三百三十九章:有功無過,劉營之變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三百四十六章:先取建寧,再下廣德(下)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