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

“近期各處學子皆已到京,過幾日便要會試,禮部準備的如何了?”早朝上,崇禎皇帝向禮部尚書李文選問道。

聞言,李文選立即出列稟奏道:“啓奏陛下,禮部近日就此商議頗多,決議會試仍定於貢院,設翰林十九人爲同考官,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

“會試第一場定於三月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又問道:“主考可有人選?”

“回陛下,經禮部議,擬設四人爲主考官,請陛下裁定。”李文選說這話的時候,趕緊把上朝就拿着的奏疏交到王德化手中,再由王德化轉呈御前。

“戶部尚書倪元璐、庶吉士方逢年、東閣大學士曹溶、建極殿大學士張瑞圖。”

崇禎皇帝一一將這些名字念出來,卻是凝眸看了一眼李文選,李文選心下似乎有些緊張,膽虛不敢對視,只是低頭等待。

其餘三人沒甚麼毛病,都是帝黨,可這個曹溶就有些門道了,此人不僅在歷史上是個投清貳臣,而且也根本沒太大能力,想必又是一些東林餘孽安排進去的。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冷哼一聲,直接將禮部選出來的名單放到一邊,說道:“這個曹溶,朕看不行,就換城馮銓吧,衆卿可有異議?”

言罷,崇禎皇帝目光掃視階下羣臣,被看到的人無不是心驚膽顫,哪敢有什麼不同意見,幾乎都是唯唯諾諾,連說聖上聖明云云。

按理來說,歷次主考、同考名單皆由禮部擬定,基本也不會出現什麼駁回的事兒,更別提如今崇禎皇帝是直接說不行要換人了,簡直太過任性。

馮銓臉皮極厚,見衆人沒有反對,當即站出來叩拜說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盡職守,奉己爲公,爲國朝考量有用材!”

“朕還是相信馮愛卿的。”崇禎皇帝笑了笑,又故意看了一眼禮部尚書李文選,纔是自顧自說道:“除卻文科的事兒,朕還要與衆卿聊聊武科。”

“武科?”

“武科今年也要舉行?”

“沒聽說,按我說,武科早就該廢除掉纔是!”

其實大明建立至今就有建立武科,可從洪武年開始就時辦時廢,沒有起到應有的效用不說,更是成了天下人的笑談,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傳承下來。

還是成化年太監王植提出仿照文舉,這纔有瞭如今這形同虛設的武科。

聽到這話,羣臣們一下子炸開了鍋,有人說壓根不知道本朝還有武科這檔子事兒,也有人說武科屁用沒有,那些武夫都是腦有反骨之人,早該廢了所謂武科。

崇禎皇帝越聽越是緊皺眉頭,心中冷笑連連,要是真的徹底取消了這子虛烏有的武科,你們怕是要高興的做夢都要笑醒。

讓他們難受的事兒,崇禎皇帝辦起來自然更來勁,擺手示意他們靜一靜,纔是說道:“朕知道,你們中有些人可能不看好武科,但是朕告訴你,大明不能沒有武選,武科更要提上日程!”

“王德化,念!”

在羣臣震驚的目光中,王德化得意洋洋的清了清嗓子,上前幾步,將早準備在袖子裡的聖旨取出鋪展在半空中,高聲喊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太祖立國始運至今,武科時辦時廢,典章不統,法理不一,深爲固弊!

茲令:自崇禎十九年丙戍起,定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每三年一次,令設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建州府武學院,皆與文舉同。

本次武舉,設同考十九人,主考四人,皆與文科同。

另設,武科先場試馬射、步射、平射、馬槍、刀劍、負重、摔跤、跑步、拳腳等一十二科;後場試營陣、地雷、火器、戰車、守禦等七科;末場試兵法、天文、地理、練兵等八科,取武科考生綜合成績。

令定武科三甲,殿試一甲前三名賜‘武進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賜‘武進士出身’,二甲以下皆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殿試三甲之內,均可入順天武學院就學,少則兩年,多則四載。

武生學習《武經》《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等,熟知兵法要略及各地兵爭大小事,學院畢業後,按成績加從六品“武騎尉”、正六品“雲騎尉”、從五品“飛騎尉”武勳,各授將職,爲國效力。欽此!”

“臣等遵旨,吾皇萬歲萬萬歲!”

這聖旨自然是用內閣名義發出,在加上如今崇禎皇帝的威權勢大,羣臣們無論願不願意,所能做的,不過也是趕緊跪在地上山呼萬歲接旨罷了。

......

武舉是武周首創,宋代延續,有明一朝重文抑武,卻並不受到重視。

除成化年仿文舉定製以外,萬曆年曾有朝臣提出改革武舉,神宗皇帝有意,下發討論,可惜並未得到羣臣和內閣議定通過。

即便成化年定製,也還是規定“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軍事技術之上,個人武藝則成了最次等。

武舉起先舉辦的時候,各處還是有不少民間武者參加,可笑的是,武者在進行武舉之前要先參加一次筆試,若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甚至連武試都不能參加。

這些所謂“武策”的筆試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韜略,實際上卻是在爲難前來趕考的武者。

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居然連四書五經都要考,可以想象,當時很多興致勃勃前來應試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臉懵逼,就連第一次筆試過去的都寥寥無幾。

相比之下,反倒那些勳同樣和自己一樣大字不識一個戚世家子弟,可以用優異的成績通過,久而久之,武舉也就根本沒什麼人來參加了。

在此之前,武舉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形式,都是勳戚世家子弟佔據名額,而且從來都沒有什麼武三元和武三甲之事,天下武人多是報國無路,忠君無門。

說起來,真正以聖旨的名義將武舉完完整整的定下來,到崇禎十九年纔是第一次,並且這次崇禎皇帝在聖旨中根本沒有提及所謂筆試的事情。

改革之後的武舉,就是正兒八經的“武舉”,先後末三廠考試,全都是陣戰、統兵和拳腳的比拼,真正獲勝的人就是毫無疑問的最強。

實際上,崇禎皇帝將陣戰廝殺和兵法韜略分得很清楚,武舉之後,到了學院裡,纔是他們學習兵法韜略的時候。

崇禎皇帝先是以朝軍中發罪己詔的方式,讓每一個小兵都聽到皇帝內心真實的話,表達自己重武之心,又兩次親征,籌建忠烈祠,補發軍餉。

再加上如今改革武舉,崇禎皇帝用實際行動,讓天下人明白如今朝廷已經在逐漸向重武抑文的方向在走。

在聖旨發下之後,迅速被皇家報社和廠衛傳播至各地,並且崇禎皇帝和內閣議定,很快出臺了一整套有關武舉的考試製度。

“先之以武藝,次之以謀略。”

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四百九十六章:背棄、妖女第三百九十五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上)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百六十七章:三屯營之戰(下)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三百七十一章:遵東奇捷(下)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二章:皇八子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一百九十七章:不穩定的皮島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五百二十八章:戲耍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六百一十三章:引誘 讓利 聯合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五百三十六章:這還有什麼爭的?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讓他們好受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襲東關,集思廣益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三十一章:朕又換首輔了第三百九十三章:諸藩禍國鬧劇平,各方反應不盡然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三百七十一章:遵東奇捷(下)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三百七十二章:以勝虜昭告天下第二百四十一章:定遠三子,戚帥遺風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二百八十四章:決戰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鬧大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九十七章:來自遠東的滲透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六百六十六章:騎戰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四百九十四章:黃金家族第七百八十六章:朕的眼睛裡不揉一粒沙子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三百三十二章:丙戍裁官錄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七百八十七章:廠衛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陣大戰,處變不驚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參將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二百七十九章:滿門勳榮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辭官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
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四百九十六章:背棄、妖女第三百九十五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上)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百六十七章:三屯營之戰(下)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三百九十八章:遼國公之請,大明天可汗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第十二章:踹門而入第三百七十一章:遵東奇捷(下)第七百零四章:打腫臉充胖子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二百六十二章:皇八子第五百零九章:諡“文正”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一百九十七章:不穩定的皮島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五百二十八章:戲耍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六百一十三章:引誘 讓利 聯合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五百三十六章:這還有什麼爭的?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讓他們好受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襲東關,集思廣益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三十一章:朕又換首輔了第三百九十三章:諸藩禍國鬧劇平,各方反應不盡然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三百七十一章:遵東奇捷(下)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三百七十二章:以勝虜昭告天下第二百四十一章:定遠三子,戚帥遺風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二百八十四章:決戰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鬧大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九十七章:來自遠東的滲透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六百六十六章:騎戰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六百三十七章:熊孩子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四百九十四章:黃金家族第七百八十六章:朕的眼睛裡不揉一粒沙子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七百二十一章:你們的天可汗到了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三百三十二章:丙戍裁官錄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七百八十七章:廠衛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陣大戰,處變不驚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參將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二百七十九章:滿門勳榮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二百九十五章:魏藻德辭官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