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沒有勝者

這次大典沒有任何意外之事,全程都異常順利。

三屯營之戰,除三明首功直接獲取爵位賞賜之外,其餘軍將沒有任何一人得到爵位封賜,其中佼佼者同樣不少。

例如歸降前來三屯營助戰的前大順武威將軍張鼐,這次就得立甲例一等功,因功被升授爲永平總兵,常駐距山海關城幾十裡外的永平衛城。

雖然永平總兵不過是個雜號,但勝在位置重要,比之一般的各地諸多雜號而言,卻也是在上等之列,崇禎皇帝的用意,實則在用他來牽制吳三桂。

張鼐的永平府隔在山海關和薊鎮、三屯營之間,若吳三桂有什麼不善之舉,此地首當其衝,換一個方向來看,這也正表明了崇禎皇帝的用人不疑。

這次敘功大典,崇禎皇帝對藺養成、張鼐這些投降流賊將領不計前嫌,只要立功,一概重用,使得大部分歸降後立新功的流賊將領,都十分擁戴。

至此以後,起碼在名義上,整個永平府都歸張鼐統管,當然兀良哈鎮不算在內,不知身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又會作何感想。

又有戰死王光恩之弟王光泰、王昌二人,分立甲例一等功、三等功。

王光泰先前爲雜號,此次升授爲朝廷正選太原總兵,率部西進,移鎮太原城,加封衛指揮使,五軍都督府右都督。

王昌比其兄略有不及,升授爲居庸關參將,率部北上,鎮守居庸關。

崇禎皇帝將剛剛光復的重鎮太原和要地居庸關交給這兩位,一是考慮到後世歷史上這兩個都是夔東十三家之一,從歷史上投清都肯爲自己擋刀去死的王光恩這一點來看,只要自己用好了,這兩兄弟絕對都值得信任。

另外有漢陽總兵馬進忠,三屯營戰中立甲例一等功,平定諸藩中又立乙例二等功,前功並敘,升授朝廷正選密雲總兵,兼管渤海千戶所,加封衛指揮使,五軍都督府右都督。

大典過後,馬進忠將率部北上,鎮守古北口,加固邊衛。

馬進忠同樣是投降後歸降的農民軍,起初他聚衆十萬,號稱“混十萬”,自從被招撫後,先是隸於左良玉部,是左部少有不擾民的隊伍。

此戰馬進忠毅然率部北上援剿,其實也和張鼐一樣,有背水一戰,脫離左良玉那股賊軍的意思,所幸崇禎沒有讓他失望,這次的加封,足以令他感恩戴德。

這些是投降農民軍中表現突出者,其餘前來援剿的朝廷軍將,立大功者同樣不少,其中要屬四川參將秦翼明、新戚家軍遊擊戚元輔、戚元弼還有常德總兵馬爌爲主。

秦翼明立甲例一等功,升授四川副總兵,衛指揮使,率所部白杆軍回石柱協助秦良玉對抗西賊。

秦良玉之孫遊擊馬萬年,立丙例一等功,升授四川參將,加封衛指揮僉事,率部跟隨秦翼明回四川。

戚家小將戚元輔、戚元弼二人,各立甲例一等功、二等功,又在平定藩王的戰鬥中表現突出,擒斬叛軍六百餘級,分立甲例三等功、五等功。

戚元輔升授參將,加封神武右衛指揮僉事,戚元弼則升授遊擊將軍,兄弟二人同駐靈壽城,由戚元輔協領真定府西路兵馬、糧餉、軍械等事。

這個時候的戚家三兄弟大哥戚元功,中了武舉人以後,正在跟狀元徐彥琦一同在京師進修,據說現在的他,已經和從前有着天差地別,說起話來,頗有些儒將風範。

常德總兵馬爌,本爲雜號,名將馬芳之後,三屯營戰中,身先士卒,奮勇當先,生擒韃清鑲白旗貝勒一員,陣斬正藍旗、正紅旗貝勒兩人,軍中直呼爲“小龐德”,添立甲例一等功兩次。

朝廷議後,決意升授馬爌爲正選保定總兵,節制保定府各路兵馬錢糧,駐保定府城,考慮到從前諸多功勳與祖宗勳德,特加封太子少保,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兼領中屯衛指揮使。

大典過後,馬爌率本部隨崇禎一同北上回京,順道前往保定府城赴任。

除了三屯營之戰以外,在大典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主要宣佈了藩王之亂期間,各地留守軍將奉公守法,爲朝廷平定叛亂的佼佼者。

薊鎮總兵黃得功,奉旨南下平亂,先後平定潞王、秦王、慶王等多王之亂,率部南北轉戰,功勳卓著,議定平亂之首功,加封靖南候,太子太傅,仍駐薊鎮。

宣鎮總兵高傑,但使賊一見宣府軍“高”字旗號,盡皆聞風喪膽,一路望風披靡,逼降叛賊六萬餘衆,議定平亂之次功,加封興平候,仍駐薊鎮。

神武軍都督周經武,率先南下平亂,穩定局勢,功不可沒,爲此戰從功,加封平南伯,太子太保,五軍都督府左都督。

考慮到神武軍多數爲南直隸人士,崇禎皇帝命周經武充任南京守備,率神武軍長期屯駐南京。

除以上三人之外,各地軍將中也有表現突出者。

例如大同總兵白廣恩,大同軍此戰多是跟在薊鎮和宣鎮軍的後面不斷撿漏,竟也立得甲子一等功,白廣恩因此而加封五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

又有天津海防都督張名振,第一時間率天津水師趕到南京,加固水城,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立甲子三等功,加封天津海防總督,太子少保。

京師禁軍三大總兵吳啓華、常世隆、胡海龍,從周經武南下與杭州叛軍作戰,是第一支投入平亂的官兵,同樣立下不少功勞。

三人按功勳高低,分別加封爲衛指揮僉事,衛指揮使和衛指揮同知。

京師禁軍六名坐營官表現同樣突出,李逍遙更是激斬叛軍千總一員,添立丙例一等功,被總兵吳啓華點名提功。

兵部議定,升授李逍遙爲禁軍千總,統帶兩名坐營官,部下近一千禁軍。

除此之外,南京京營雖然糜爛,卻同樣有人表現突出,京營提督官郭尚友,雖是文士出身,杭州亂起之時,卻投筆從戎,殺賊兩人,立有功勳。

南京京營兩名千總與幾名百總在作戰中異常奮勇,堪爲典範,對待這些人,崇禎皇帝各自均有封賞。

大典的最後階段,主要是進行戰後得失統計和陣亡、殺敵彙總。

第一場戰爭,是明清之間一場堪稱轉折點的戰鬥,雖然在自家地盤,但卻繳獲了無數清軍的精銳衣甲、輜重和旗牌,甚至三門紅夷大炮也被多爾袞扔下,來不及帶走。

除此之外,清軍沿途劫掠所得,半數多都扔在了三屯營之外,他們撤退匆忙,實際上是被崇禎皇帝親自率領的明軍內外夾擊而擊潰,自然無法攜帶太多物資。

這些牛羊和人口,都已經被崇禎皇帝妥善安置,但清軍沿途皆被其三光,百姓因此流離失所,死難者甚重。

據倪元璐上疏稱,算上兵士升賞,這事後撫卹花費是一筆鉅款,可以說有得有失,但這場戰鬥勝利的意義遠比得失重要,崇禎可以說是自己賺到了。

可接下來這場曠日持久的諸王之亂,從最起初東林餘孽擁戴朱常淓稱帝開始,一直到黃得功平定最後一個稱帝的慶王凱旋迴到南京城之後,持續了足有半年多的時間。

雖然崇禎皇帝藉助戰勝清虜之威,迅速掃除了各地羽翼未豐的叛軍,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大明朝廷卻是空有損耗,毫無所得。

半年多的時間,叛軍幾乎席捲了整個東南,江南的不少州府同樣慘遭劫掠,官軍獲得大體勝利,但是叛軍也同樣在攻城略地。

這場戰爭只有無盡的內耗,沒有勝者。

雖然平定了內亂,但是崇禎皇帝覺得是自己一敗塗地,因爲這兩場戰爭下來,尤其是第二場,對大明朝的影響不亞於萬曆三大徵,崇禎已經無力再去管那些流賊了。

否則,剛剛平定下來的內省,勢必又要再起波瀾。

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五百二十八章:戲耍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五百章:召開會盟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三百六十五章:三屯營之戰(中)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四百一十九章:驚變山海關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七百零三章:來了還想走?第七百九十三章:等會,這廝度蜜月去了?第三百九十一章:劉道貞血戰忠州,秦曾又卻西賊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爲利往第七百一十七章:不戰而降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三百五十六章:憲之逆鱗,天子豪言第二百零一章:東林 帝黨之爭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興之主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鮮國王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六百三十五章:民戲第四百九十二章:這可太亂了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燒的巴黎城第四十六章:復設三團營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來了第六百五十六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三十七章:一位帝王的承諾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二百七十一章:凌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二百五十章:浮出水面第五百三十八章:真身說一說今天的情況吧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誰的天賜良機?第五百九十三章:級別就不一樣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二百七十八章:地方不靖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一百八十一章:侵略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
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五百二十八章:戲耍第二百二十六章:朵顏大捷第五百章:召開會盟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三百六十五章:三屯營之戰(中)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四百一十九章:驚變山海關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七百零三章:來了還想走?第七百九十三章:等會,這廝度蜜月去了?第三百九十一章:劉道貞血戰忠州,秦曾又卻西賊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爲利往第七百一十七章:不戰而降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三百五十六章:憲之逆鱗,天子豪言第二百零一章:東林 帝黨之爭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興之主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鮮國王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六百三十五章:民戲第四百九十二章:這可太亂了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燒的巴黎城第四十六章:復設三團營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來了第六百五十六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章:着吳襄提督京營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三十七章:一位帝王的承諾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二百七十一章:凌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一章:剛來就逼朕上吊?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二百五十章:浮出水面第五百三十八章:真身說一說今天的情況吧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誰的天賜良機?第五百九十三章:級別就不一樣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六百八十一章:公報私仇,一舉多得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二百七十八章:地方不靖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一百八十一章:侵略第七百三十七章:可怕的皇帝,可怕的軍隊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