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

翌日,清晨。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返聘雖然比新入職差點熱情,但多少也有兩把火。

昨日廷議上,已經燒了一把火,燒得大理寺卿自陳不職,燒得僉都御史伏乞罷免。

這是小火慢燉,一時半會還燒不完——不說別的,翁尚書還在南京刑部任職,天高路遠,一時半會還不會輕易發生劇烈氧化還原反應。

涉足過庖廚的人都知道,慢慢燉煮的時候,往往要起火再燒一竈。

於是。

天不見亮,羣臣就在千步廊外看到了首輔的車輦,穩穩當當停在了戶部衙署外。

驚得路過的官吏加快步伐,目不斜視。

……

戶部尚書王國光作爲新黨老人,又是寫出《萬曆會計錄》的業務官僚,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使得王尚書在朝中隱隱有“跳出三界外”之感。

所以,首輔登門戶部卻不得堂官迎接的時候,張居正並沒有不悅,反而溫聲細語拱手致歉:“不告而來,叨擾汝觀了。”

突兀是肯定的,張居正本來準備在今日早朝時,議論皇帝交辦的第二件事。

但昨日睡前,他臨時改變了主意,便來不及提前向戶部通報。

王國光從主位上站起身,將豆漿倒入茶壺,連帶茶杯一併託着,朝張居正走來:“元輔是來鏟戶部山頭的?”

六部哪個衙門沒山頭?

或高或低罷了。

張居正起身,主動雙手接過托盤,放在茶几上:“戶部的山頭,讓李幼滋自查自糾了,汝觀是財政牛刀,焉用於殺雞?”

兩人一言一語,定好了這場私下談話的基調。

既然不是來興師問罪的,兩人自然便沒有區分主次,而是雙雙就着茶几兩邊的客椅,先後落座。

王國光提起茶壺,給張居正先倒上一杯豆漿:“唉,還以爲我也哪裡行差踏錯,要被陛下論死呢。”

王尚書今年正好七十,氣色看起來反而還比張居正更顯精神。

唯獨愁眉緊皺,稍顯陰鬱。

張居正屁股離坐,半起身接過茶杯。

他當然聽出王國光對昨日廷議上的事有些哀怨,事實上,這種情緒在老臣中極爲普遍。

“汝觀,翁大立炮製冤案,戕害了三條無辜性命,你我豈能自甘墮落,與之混於一談?”

什麼叫無辜?

就是本來正經活着,突然就被抓進了大牢之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帶着清白出獄的期盼,最終卻被押送刑場,在絕望中被一塊肉一片肉地割下來,直到渾身血淋淋地哀嚎而亡。

這就是無辜。

張居正不愛喝豆漿,說着話的功夫,只象徵性地呷了一口。

王國光聽罷,微微搖了搖頭:“叔大,我一生行得正坐得直,有些話我不怕說了被陛下聽去。”

“人命和人命是不一樣的,你我朝臣只認識翁大立,哪見過什麼婢女荷花?”

“是,刑部是辦了冤案,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爲官一生,誰能半點不出差錯?”

“若是輕易對翁大立論死,以後誰還敢盡心做事?”

“元輔,陛下只是爲了削山頭,何妨留翁大立一條活路,哪怕奪去文字,流放三千里也好,朝野內外必能盛讚陛下仁德。”

王國光當然不是真怕自己也步了翁大立的後塵,自入仕以來,他還從未行差踏錯過。

初爲官時所著的一首銘志詩——山西王國光,初任到吳江。若受一文錢,客死不還鄉——至今都還常伴王國光左右,眼下就掛在戶部大堂之中。

他只是想求情,也就求了。

張居正聞言,緩緩放下茶杯,一時無言。

他當然理解這些老臣,什麼荷花不荷花的,說到底也只有一個名字而已,翁大立纔是活生生的人,至少在記憶中見過、談過、爭過。

況且都做到廷臣這一步了,公文裡動輒都是死傷千百,三這個數字,恐怕打動不了鐵石心腸。

說句心裡話,他張居正在乎麼?

張居正捫心自問,不免自嘲一笑,他搖了搖頭,將王國光的懇求擋了回去:“汝觀,不一樣的,你若看過卷宗便明白。”

“當初翁大立與張國維,並非行差踏錯,而是明知冤情,故意屈打成招!”

“至於以後誰還敢盡心任事……堅持不結案的潘志伊,起復刑部後,想必會比翁大立等人做得好。”

話說到這裡就夠了。

畢竟公理道義上,翁大立終究站不住腳。

但老友當面,張居正頓了頓,還是補了一句:“汝觀,對於你我而言,自然只熟知翁大立;但對於外面的百姓而言,荷花纔是活生生的人。”

“民心所向,往往在這樁樁件件裡面,一如陛下所言,覆舟水是蒼生淚。”

“你我廷臣宰持萬化,代君牧民,還是要以大局爲重。”

這下輪到王國光沉默了。

王尚書本就不是能言善辯的性子,此時張居正劈頭蓋臉一通道義大局砸下來,直讓人失語。

好半晌之後。

“唉。”

王國光第二次嘆息:“罷了,元輔此來所爲何事?”

儼然是揭過了這個話題。

張居正也沒有糾纏的道理,順理成章地說起了此行的目的:“自然是爲了國之根基,財政大事,清丈!”

整肅隊伍,說到底還是爲了做事,不能本末倒置。

皇帝在這一點上,向來拎得很清楚。

王國光聞言,輕輕皺起眉頭,直言不諱問道:“清丈能有什麼疑難,竟讓陛下不方便出面拿主意的?”

除非路線之爭,一般業務問題,也只有朝中意見對半開的時候,皇帝纔會這副德行。

就像昨日荷花案一樣,就等着居中裁決。

張居正也沒雲遮霧繞,直接伸手從袖中拿出數道奏疏:“湖廣清丈,諸縣爲一事起了爭執,巡撫衙門代呈御前。”

“陛下看後拿不準,着我與廷臣相商。我看後心裡也沒底,就想找汝觀拿個主意。”

說罷,他將兩道奏疏放在茶几上,輕輕推了過去。

清丈主要依賴地方縣官去執行,但每名縣官性格能力不一,採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拿湖廣舉例。

湖廣大冶縣,就是先讓士紳自己清丈,縣衙複覈——“令自丈而後覆丈”

攸縣便要更精細一點,直接搭建了一套基層差役班子,事必躬親——“羣分而班之職,職丈、職算、職書,人各有數,分理屬公正,總視屬監丈……其田之廣輪參差,悉屬以繩。”

黃安縣最是膽大。

竟然直接把士紳的官田給沒收了——“及至萬曆八年丈量後,一概均做民田起科,別無官田矣。”

總而言之,各縣自行其是,若是府內同心協力,最多也就是個互相攀比,要是遇到氛圍不好的府,口水仗就來了。

譬如張居正推到案几上的這幾道奏疏,便是後者。

張居正將奏疏次第擺在了王國光面前,口中解釋道:“先是,陛下怕清查隱戶鬧出亂子,便金口玉言,免繳丁稅三年,三年內暫時將稅額攤入了田賦(第188章)。”

“此事隨清丈下告各府縣後,議論不小,隨後愈演愈烈,眼下在地方已經吵得不可開交。”

王國光眉頭微蹙,愈發不解。

他狐疑地看向張居正,問道:“既然是三年內的權宜之計,即行即停,如何又吵得厲害?”

這事他當然知道。

皇帝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隱戶隱戶,大多是窮光蛋,哪怕清出來也負擔不了丁稅,這一時的權宜,才顯得皇帝老成謀國。

正因如此,他着實不明白地方上有什麼好吵的。

張居正聞言,並沒有立刻作答。

而是伸出食指,按在了其中一道奏疏上。

張居正看向王國光,神情似認同又似忌憚,輕聲道:“江夏知縣莫揚,稱此策深孚國情,免除丁稅,當爲永例!”

王國光神情一振!

幾乎脫口而出:“胡鬧!”

作爲三大正稅之一,丁稅可是國庫重要源流,權宜三年不過是爲清丈讓步!

豈敢定爲永例!?

皇帝竟然還鄭重其事拿出來議論,是不是不掏空太倉庫就心裡不舒坦?

張居正沒說什麼,只是示意王國光看奏疏。

王國光一張臉擠作一團,遲疑片刻,還是伸手拿起張居正按住的那份奏疏。

不滿歸不滿,看還是要看的。

他垂下目光,落在了這份奏疏之上。

看了幾行之後,王國光突然發現自己誤會其人的意思了,並不單單指免除丁稅,其指的是“固定丁稅,攤入田賦”之事,定爲永例!

莫揚開篇從裡甲制度入手,論述其是以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爲核心,人丁與田產相合。

及至成化年間,丁役加重,土地兼併,以至於裡甲逃亡,百姓棄籍,形成了荊襄流民二百餘萬的奇觀!

戶口與田畝,自此開始便漸行漸遠。

隨後便開始論述二者分道揚鑣後,哪怕此次度田清戶,業已無法恢復舊觀。

王國光越看神色越是複雜。

起初還以爲是投機的胡言亂語,看到開篇立論時,纔多出一份認真,直到此刻,王國光不得不正眼相待。

王尚書認真閱看着奏疏。

張居正則在一旁說起自己的看法:“莫揚說取消丁稅,加收賦稅之策,深孚國情,着實不算錯。”

“黃冊記丁,魚鱗圖冊核田。”

“偏偏徵收丁稅的黃冊,早在嘉靖以前就逐漸失去效用,到了本朝,更是徹底淪爲廢紙。”

“以慈利縣爲例,該縣戶口攢造,鉅奸蟠穴於其中,固有族繁千丁而戶懸數口,又有家無子遺而冊載幾丁……”

該縣的黃冊,早已被蛀空了。最明顯的徵兆就是,這次清戶所見,望族數千人,黃冊上卻只有幾口;赤民斷子絕孫了,也被黃冊記爲數口之家。

王國光一心二用,一面閱看,一面點頭回應:“我記得,隆慶五年,科道爲此事上過彈章。”

“說是各縣實際徵收中,隨糧帶丁之景象,層出不窮。”

這其實與國初的政策截然相反。

國初是有多少丁口,這個裡甲就設多少賦役,也就是丁稅決定田賦——“國初之制,以人丁之多少而製爲裡甲,糧因從之。”

如今則是變成了隨糧帶丁,也就是隻要把田賦的份額收足了,丁稅的業績自然就完成了,也就是田賦決定丁稅。

誰主誰次,已經完成了一次天翻地覆。

王國光看完了莫揚的奏疏,已然徹底改觀,此論當真是基於國情,開創先河!

話雖如此,他卻沒有立刻表態。

王國光皺眉沉思稍許,又伸手去拿另一份奏疏,名曰《丁糧或問疏》,落款是湘鄉縣舉人監丈,洪懋德。

張居正在側解釋道:“洪懋德對此事並不贊同,陛下也覺得有理。”

王國光翻開奏疏,頭也不擡:“外行確實不好分辨。”

張居正一滯。

王國光渾然不覺,翻看着洪懋德的奏疏,心中默唸:“民者國之本也,田者民之天也。

無丁,則賦役之事委于田,而民遂視其田如荼毒,去之唯恐不速。

田一去,則脫然爲世外之遊民,而天子不能使,邑宰不能令,是隋利而勤……”

王國光看罷,不由搖了搖頭。

這個洪懋德,全篇都是從馭民的角度剖析利弊,認爲丁稅入田,會造成丁田徹底脫鉤——若是隻繳納田稅,不收人頭稅的話,棄田躺平的百姓就多了。

“無糧之丁”成爲“無籍之民”,朝廷對這些人無法控制,造成“有大明之土,無大明之民”。

這說法在王國光看來,立場大於分析,並無太多說服力。

人又不是野獸,總要在市井坊間討生活,棄了田,照樣得以別的方式謀生,走鏢貿易也好,進工坊做工也罷,都是爛在鍋裡的大明之民。

王國光自顧自翻開下一道奏疏《論魚鱗圖冊疏》,落款是潛江知縣徐希明。

乍一上手,王國光只覺觸感有異。

翻開後才發現,第一頁是兩張用米漿粘上去的貼圖。

一者是魚鱗圖冊的款式。

一者是黃冊的款式。

緊隨其後纔是論述:

“黃冊以人戶爲母,以田爲子;魚鱗圖冊以田爲母,以人戶爲子。

法久生弊,若欲釐整,法宜從簡。

莫若廢黃冊,專用魚鱗圖冊,凡賦稅徭役,一以魚鱗圖冊爲主,即所謂坐圖還糧也……”

這位潛江知縣徐希明只是監生出身,難得言之有物。

徐希明的意思是,黃冊雖然編撰容易,但覈對艱難。

譬如陽新縣龍港鎮劉氏,洪武年間只一戶人,到嘉靖年間分化爲三戶,至今已有十三戶,人口六千餘人。

二百年以來,每逢黃冊更造之時,劉氏族人便四散分佈,躲避記錄,此次清戶之前,黃冊上竟只二百人!

與之相對的,魚鱗圖冊就方便多了,雖然條目繁複,但土地就在那裡,不會爲了躲避清丈長出腿來。

魚鱗圖冊一旦編成,複覈便極爲簡單,以之作爲徵稅之依據,便可坐圖還糧——也即一冊在手,田賦便可盡收於囊中。

王國光還是沒有表態。

他合上一本,又取來另一本。

看罷湘潭知縣李騰芳的反對——從古帝王所立天下,戶口、土地兩者,未嘗有銷其一以並於一。聖賢之論,豪傑之見多矣,未聞以徵糧則便,徵丁則不便者。

有講古制的,有講成法的,當然,還有說此舉是吸食士紳膏血的。

又看大冶知縣吳仁的支持——國初百廢俱興,只爲田野闢,戶口增;至今盛世之極,當以均賦稅,愛小民。豈忍見,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

有說進步的,有講分配的,當然,也不乏政治投機拍皇帝馬屁的。

王國光一一看過。

時間緩緩流逝,天光終於破曉。

千步廊傳來的車馬聲已然停歇。

王國光在靜靜翻閱,張居正耐心等候在旁。

直到茶案上的豆漿不再飄着熱氣。

王國光也看完了最後一本奏疏。

張居正見狀,身子前傾,輕聲關切道:“汝觀以爲如何?”

能讓首輔心裡打鼓的時候不多,眼前這事難得算一遭。

畢竟是遷綿二千年的祖宗之法,饒是一心求變的張居正,在沒十足的把握前,都不敢輕易將其擺上文華殿。

王國光緩緩擡起頭,看向張居正。

他並未答話,反而一副感慨萬千的模樣:“攤丁入畝啊……”

……

“正是攤丁入畝。”

朱翊鈞站在萬歲山上,俯瞰整個西苑。

徐階坐在一旁的涼亭中,氣喘吁吁捶着腿。

隨行的太監宮女被皇帝驅得老遠,只有今科庶吉士張輔之得了允准,攙扶着徐階。

徐階正要開口鍼砭一二,卻聽皇帝的聲音再度迎風傳來:“張子贊,朕記得卿考取庶吉士的文章便是改稅之論,想必是個中行家。”

“卿以爲,攤丁入畝,好壞如何?”

正所謂,青林翠葆深於沐,總是天家雨露膏。

萬歲山上空氣很好,除了一道石刻御座,以及涼亭之外,盡是樹木掩映,兩鬆覆之。

偏偏這種好空氣中,徐階莫名嗅到一絲殺氣。

他不着痕跡地看了一眼身旁年輕內斂的庶吉士,張輔之……記得是太倉三張的麒麟兒吧?緣何得了皇帝另眼相待?

奇怪的地點,奇怪的隨行人員,奇怪的問題,一切都提醒着徐階,這是一場危險的奏對。

老臣自是嗅覺靈敏,張輔之卻仍舊懵懂,搜腸刮肚地思考着措辭:“回陛下的話,臣以爲,於賦稅徵發上,土地是產,人未必就不是。”

“無論丁稅,還是賦稅,說到底都是按‘產’徵收。”

“千年以降,隨着修建水渠、鑄造農器、水車灌溉、耕牛犁地,丁口這一‘產’便逐漸不值錢,可謂拔最少的羊毛,聽最大聲的羊叫。”

“臣以爲,將丁稅免除,再從他處找補,乃是大勢所趨!”

朱翊鈞聞言,不由輕笑一聲。

事物發展到一定地步,所引起的自然而然的議論,總是比他這皇帝拽着走要好。

好就好在時機成熟,好就好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好就好在局中人的反應真實不虛。

攤丁入畝這事就是如此,那一堆轉交給張居正的奏疏,沒有一道是朱翊鈞授意,或者指導的。

黃冊是嘉靖年間就徹底敗壞的東西。

裡甲賦役制度的調整,在隆慶年間就開始了。

黃冊的“六不便”,魚鱗圖冊的“六便”,同樣在萬曆二年就被用來論述“度人而稅”,應當轉向“度地而稅”。

政策的孕育是需要時代背景的,正好攤丁入畝的雛形,就出現在萬曆年間。

無論《丁糧或問》,還是《徵丁議》,都是歷史上出現在萬曆年間的言論,哪怕張輔之這一通言論,恐怕也是肺腑之言。

要說朱翊鈞在其中做了什麼,或許也就是用暫行三年的免除丁稅,作爲引線而已,實在微不足道。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馬上就要着手實施。

應該說,如今的朝廷沒有動輒屠城的條件,前期的準備工作自然而然就得翻倍。

朱翊鈞迎着山風,頭也不回:“這說法倒是新奇,不愧是才子。所以,朕應該將‘攤丁入畝’推行各省?”

張輔之連忙下拜:“臣螢火之光,讓陛下見笑了。”

他頓了頓,回話道:“陛下,如今恐怕還不是時候。”

“此法乃均稅大政,一經推行,恐怕天下士紳豪右,又是沸反盈天!”

“如今清丈方興未艾,各省民亂尚未平息,若是操之過急,恐怕真要鬧出大亂。”

皇帝自然是聽得進意見的皇帝。

朱翊鈞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旋即又有些惱怒:“彼輩果真世之大敵!爲何每有善政,便要跳將出來與朕作對!”

張輔之心中暗自感慨,皇帝果然年輕氣盛。

他沉吟片刻,出言安撫道:“陛下如日中天,彼輩如同蜩螗蜾蠃,見不得陛下光耀,只能四處淒厲嗡鳴,擾陛下一時清淨而已。”

朱翊鈞聞言,呵呵一笑。

他轉頭看向徐階:“徐少師,看看什麼叫青年才俊。”

徐階心裡發毛,勉強擠出一個笑容。

朱翊鈞緩緩轉過頭來,看向張輔之,笑道:“張卿,浙江湖州府的民亂,是你家大人乾的吧?”

一句輕飄飄的話落地。

張輔之的嘴角還掛着矜持的從容,耳中猛然一炸!

大腦驟然充血,臉龐瞬間煞白!

還未來得及有所反應。

只見皇帝已經收斂笑意,面無表情,輕聲道:“要造反麼?”

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14章 發個單章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第247章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96.第95章 陰風晦冥,惡貫禍盈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96.第95章 陰風晦冥,惡貫禍盈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38.第137章 鄉音雅言,破矩爲圓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207章 克勤小物,文昭武穆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
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109.第108章 拔樹搜根,舐犢情深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89.第88章 論功行賞,彈觔估兩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第206章 移根仙闕,西池魚躍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14章 發個單章176.第174章 掄才大典,筆削褒貶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50章 截鐙留鞭,如日中天第247章第36章 循循善誘,半推半就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96.第95章 陰風晦冥,惡貫禍盈第19章 俯首稱臣,孤家寡人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96.第95章 陰風晦冥,惡貫禍盈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113.第112章 和平贖買,憑山負海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18章 敕始毖終,牽馬墜蹬203.第198章 帶雪煎茶,和冰釀酒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38.第137章 鄉音雅言,破矩爲圓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207章 克勤小物,文昭武穆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220章 雪霽風溫,霜消日暖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72.第71章 方驂並路,納新吐故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198.第193章 亢反嚴禁,當殺不赦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29.第128章 謊徹梢虛,爲王前驅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73.第72章 興滅繼絕,查漏補缺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204.第199章 各抒意見,清洌可鑑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