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

日講不同於經筵,經筵側重於規諫和義理,日講則重在傳授知識,以開蒙爲主。

簡單來說,日講就是字怎麼讀,句怎麼斷,意思是什麼。

具體到教學上,就是講讀官出列朗誦一遍,朱翊鈞跟着讀,讀上個十遍。

確保句讀與發音沒問題後,再翻譯成大白話解釋一番。

至於斷句與釋意,用誰的版本?

自然是每個講讀官都有自己的版本,輪流翻譯。

所謂六經注我,經典的作用,便是解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就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爲了兼聽則明,融會貫通。

再往深了,文章講什麼道理,闡述什麼理念,那就是皇帝經筵的事了,不是應該在日講上談論的。

而《太甲》這一篇,跟論語不同,只是講述史實,內容上也沒有太多爭論,除了敏感些,其餘並沒有什麼政治風險。

若非如此,高儀也不會應下此事。

朱翊鈞就這麼被高儀領着,逐字逐句地開始學習。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亳。”

……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

十遍讀完,朱翊鈞只覺得口乾舌燥。

跟穿越前的發音不同,此時的發音,捲舌太多,尤其是官話雅言,朗誦就像彈舌。

如今他纔算是明白,善辯爲什麼叫巧舌如簧。

不會點彈舌技巧,誦唸都費勁,別說跟人舌辯了。

教完誦唸之後,高儀便退到一邊去,先由諸位講官輪流進講譯文。

諸講官都是各部衙門抽調的,包括禮部侍郎張四維,司經局餘有丁,禮部侍郎馬自強等等,都是歷來博學之輩。

“這位先生,是叫……”

等一名講官解釋一遍後,正要退下,朱翊鈞突然叫住了他。

張四維身子頓了頓,回話道:“微臣,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張四維”

朱翊鈞一愣。

晉黨張四維?

這不是王崇古的外甥麼?

敢情還有日講的資歷。

但此時不是深究張四維的時候,他點了點頭,說道:“張學士,本宮有不解之處。”

張四維遲疑了一下,回道:“殿下請說。”

朱翊鈞請教道:“張學士方纔說,選用有德行的人國家就就能安定,棄用有德行的人國家就禍亂。”

“那怎樣的人,纔算是有德行的人呢?”

張四維欲言又止,最後還是道:“殿下,此乃‘德惟治,否德亂’之解,至於何爲有德之人,如我朝三位輔臣,皆是有德之人。”

“先帝將三位碩德之臣留給殿下,我大明朝必定能長治久安!”

說罷,他也不顧朱翊鈞是否還有話,徑自回了班列。

朱翊鈞也沒跟他計較。

張四維怎麼回話並不重要,自己這番作態主要是爲了試探高儀。

日講太甲之事,若單純只是高儀有心勸諫他,邀名求直,撈取政治聲望,此時他就應該接下話茬了。

可高儀面無表情,顯然並非是他有話要說。

等到又一名講官釋經之後,朱翊鈞再度叫住了其人:“這位先生是?”

餘有丁恭敬有加:“臣,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餘有丁。”

朱翊鈞又愣了一下。

合着能侍讀日講的人都不簡單啊。

這餘有丁他知道,其人是十年前,也就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所謂四一餘先生是也。

同年榜眼王錫爵,狀元申時行,歷史上三人先後都進了內閣,明朝二百多年以來,一甲同爲內閣,僅此一科而已,一時傳爲佳話。

朱翊鈞定了定神,開口道:“餘探花,本宮又有不解之處。”

餘有丁同樣進退兩難,硬着頭皮道:“殿下請說。”

朱翊鈞點點頭,說道:“伊尹說太甲作爲君王‘不義’,所以將他驅逐。”

“餘探花,何爲君之不義?太甲是做了何事?若是本宮不義,元輔也要將本宮驅逐嗎?”

餘有丁險些兩眼一花,皇太子往日記誦都難,今日怎麼還思考上了?

這問題他能答,卻不可以答。

他只能言辭含糊敷衍一番:“殿下,臣詮才末學,淺嘗答殿下問。”

“君之不義,乃是上背於天,下虐於民,道之棄也。”

“但殿下仁孝至善,心懷蒼生,又有衆正盈朝,乃有大興之相,豈會重演不虞之事?”

朱翊鈞不由向高儀投向徵詢的目光。

高儀本是老神在在,事不關己,但此時迎上這道目光,卻也不得不答話。

他站起身斟酌了一下,答道:“殿下,日講課業繁多,時日有限,不妨先誦記下來,等到開經筵時,再聽諸學士剖析經典。”

日講就算了,經筵就至少得高拱或者張居正出面了,屆時他高儀是不想幹這活計了。

朱翊鈞哦了一聲,從善如流地點了點頭。

餘有丁擦了擦額頭冷汗,歸了班列。

後面幾位講官陸續出列進講,內容上都大同小異,朱翊鈞也真沒再發問。

他面上裝作認真聽講,心中則回想着,他提起高拱時高儀方纔的反應,再度排除了是高拱授意警告他的可能。

那就只剩張居正了!

他嘗試揣度張居正的心思與態度。

朱翊鈞知道,張居正不能說是一個政客,應該說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一舉一動,必然是爲了他的政治理念而服務。

那麼,張居正的政治理念是什麼?

是要匡扶社稷,中興國邦,讓大明再次偉大。

即便這位十五歲中舉,二十三歲高中進士的神童天才,有着超乎常人的城府與內斂,卻也從來不會隱藏自己的政治理念。

嘉靖二十八年,剛入官場的張居正便闡明瞭自己心志,一道《論時政疏》直達天聽。

列舉了他認爲大明朝最迫切的問題,涉及宗室貴族、吏治選拔、官場風氣、地方軍備與財政危機。

可惜的是,這道奏疏對彼時的朝局而言,有些曲高和寡。

嘉靖皇帝一心尋仙問道,對治國理政沒什麼興趣,內閣鬥爭激烈,根本無暇他顧。

加之他人微言輕,這封奏疏自然毫不意外地石沉大海。

從此之後他便閉口不言,除了給嘉靖皇帝寫寫賀表之外,再未上疏點評過時局。

即便心中苦悶,也至多寫文章的時候感慨一句“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

他放棄了麼?當然不是,所謂內抱不羣,外慾渾跡,相機而動,是他的真實寫照。

嘉靖四十三年,張居正賭上政治生涯,押注先帝必然繼位,由老師徐階舉薦,進了裕王府侍講侍讀。

他當然賭贏了,收穫當然也很豐厚,張居正就是靠着這份資歷,一舉進入了內閣!

在新君繼位後,也就是隆慶二年,他終於遞上了政治生涯中,第二份宣言——《陳六事疏》。

這一次,是內閣輔臣的身份,聲如洪鐘。

開篇明義便說大明快完了,也就是所謂“天下有積重難反之幾”,而後再度深切時弊,闡明革故鼎新之必要。

但,先帝隆慶皇帝同樣沒放在心上,只回了一句知道了,並無後續。

那麼,兩度失敗之後,張居正會是什麼心態?

朱翊鈞指節敲着桌案,看着《太甲》一文,怔怔出神。

他是終於放棄賢臣明君的期望,想要做伊尹嗎?

難道在想,皇帝救不了大明朝,我自爲之?

歷史上,張居正日後所說的那一句“我非相,乃攝也”,是對新政後成果的欣慰,還是邁出這一步無奈的喟嘆?

張居正哪怕上疏致仕,也是說“稽首歸政”,顯然知道大政盡握於他手,必然也知道他這樣做不會有好下場。

所以,他是在明知不可爲的情況下,想做這個常務副皇帝?

那這篇《太甲》,是跟自己一次隱晦的交涉?他看出自己有攬權的跡象了?

還是對變法的政治宣言,向有心靠攏之輩表明心志?

朱翊鈞只覺得,這樣的聰明人,真讓人萬分頭疼。

這位大明神童,還未出場過招,一篇《太甲》就已經讓自己心神動搖,慌亂如麻。

“殿下,今日就先到這裡吧。”

高儀將朱翊鈞的思緒拉了回來。

朱翊鈞這才發現,日講已經結束了,他連忙回禮:“諸位先生辛苦了。”

高儀恭敬道:“還請殿下回宮後好生溫習課業,明日再檢討殿下記誦。”

這就是課後作業了。

交待一番後,高儀便逃也似地告退,離開了東偏殿。

朱翊鈞看着高儀的背影,暗自搖了搖頭,這位內閣輔臣總以爲自己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各方都對他趕鴨子上架,他仍然抱有僥倖之心。

簡直是異想天開。

哪有作爲顧命大臣、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這等尊榮之身,還能不涉時局,置身事外的?

他朱翊鈞在爭,高拱在爭,張居正在爭,就連馮保張宏這等內臣也在爭,你高儀身居高位,憑什麼不爭?

高儀就是看不明白這點,最後纔會在高拱被驅逐後,致仕不得,在家中憂懼而死。

諸講官陸陸續續都退了下去。

看着殿內一空,朱翊鈞纔看向旁邊的太監:“廷議那邊散朝了麼?”

張居正昨日說要爲他剖析政事時,他心中多少還有些輕視。

但這篇太甲一講,當即就把他的心提了起來,心中起了十二分戒備。

此時也是忍不住主動問道。

太監回道:“殿下,今日廷議已經散了。”

朱翊鈞點了點頭,又問道:“張閣老呢?”

另有一名太監上前:“殿下,張閣老已經在東廂房等候了。”

朱翊鈞起身:“你去請張閣老到暖閣。”

文華殿東廂房共有三間,東宮講讀的座席設置在東廂房北邊的一間,相鄰的暖閣則是皇太子休息的便間,也是日常召對臣下的地方。

朱翊鈞來到暖閣案前坐定,搓了搓臉,提振了一番被日講弄得有些疲憊的精神。

同時思索着自己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位大明朝繞不開的人物。

張居正值不值得信任?

這個問題很複雜。

對於大明朝,張居正自然是值得信任的。

但對於他呢?

張居正固然有挽傾天之志,但他要將自己託付給張居正嗎?

他張居正想排除一切阻礙,施行變法。

他朱翊鈞又何嘗不是想大權獨攬,推行他的新政?

這種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

小太監來到東廂房,碎步走到端坐飲茶的張居正身前:“閣老,殿下日講結束了,請您去暖閣。”

張居正放下手中的茶碗,站起身來:“煩請公公引路。”

言辭客氣,絲毫不像內閣輔臣面對一名小太監。

小太監受寵若驚,忙不迭前面引路。

張居正長着一張國字臉,眉目清秀,美髯垂下,自有一幅官相。

兩人快步疾行,不一會便來到暖閣前。

門前的太監迎了上來:“閣老,殿下讓您徑自進去,不必通稟。”

張居正點了點頭,直接邁步而入。

便間沒多大,他折了個身,便到了屋中間。

他不着痕跡地掃過端坐在案前的皇太子,拜了下去:“微臣拜見皇太子殿下。”

朱翊鈞連忙起身,從案前走了出來,做勢要將他扶起:“閣老社稷重臣,本宮德涼幼衝,愧受這般大禮,快快請起。”

張居正略微側身躲過:“殿下承繼宗祧,天下人主,臣微末禮儀,焉有不受。”

朱翊鈞順勢受了這禮,將人扶起:“九州萬方驟然加身,本宮惶恐不已,還要仰賴閣老輔弼。”

張居正起身,拱手道:“殿下但有諮問,臣自當明白敷奏,庶殿下睿明日開,國家政務,久之自然練熟。”

朱翊鈞情知火候到了。

不露聲色開口道:“閣老今日,有何教我?”

張居正凜然以對:“殿下,大明朝,快亡了!”

朱翊鈞:“啊……啊!?”

-----------------

注1:上御宣治門視事,大學士張居正等題日講儀注:上在東宮講讀《大學》、《尚書》,今宜接續講讀,先《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講官各隨即進講,講讀畢各退。——《明神宗實錄》

注2:關於明朝官話雅言的發音,某b有個視頻,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很好玩。

注3:“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陳六事疏》

注4:江陵以天下爲己任,客有諛其相業者,輒曰:“我非相,乃攝也。“攝字於江陵固非謬,但千古唯姬旦、新莽二人,今可三之乎?庚辰之春,以乃弟居謙死,決意求歸,然疏語不曰“乞休“,而曰“拜手稽首歸政“,則上固儼然成王矣。——《萬曆野獲篇·卷九·內閣》

注5:“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荊州府題名記》

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07章 克勤小物,文昭武穆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第7章 孝事兩宮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201.第196章 紛紛茫茫,道阻且長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7章 孝事兩宮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第47章 夤夜闖宮,袒心剖胸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247章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145章 紛繁複雜,悃愊無華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第235章 敬終慎始,紀綱就理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14.第113章 花開兩朵,把薪助火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
第243章 抉奧闡幽,順水推舟第20章 坊間傳聞,異薹同岑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41章 粉墨登場,豁然開朗第207章 克勤小物,文昭武穆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155.第154章 少歷年所,圍爐共火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第40章 撲朔蹊蹺,作浪興濤第7章 孝事兩宮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230章 以一持萬,樹碑立傳119.第118章 斠然一概,意料之外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116.第115章 遺聲餘價,死生亦大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178.第176章 善騎者墮,運籌帷幄201.第196章 紛紛茫茫,道阻且長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164.第163章 珥貂葉貴,何妨虜支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第7章 孝事兩宮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142.第141章 一波方平,一波再起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第232章 春風又綠,明月再照第47章 夤夜闖宮,袒心剖胸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247章120.第119章 急轉直下,心狠手辣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202.第197章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145章 紛繁複雜,悃愊無華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34.第133章 犯顏直諫,讀書百遍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88.第185章 元禮模楷, 季彥領袖第235章 敬終慎始,紀綱就理第202章 今亡亦死,死國可乎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第31章 關於更新和追讀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101.第100章 峻宇垂堂,魑魅魍魎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83.第82章 破屋朽樑,博採衆長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14.第113章 花開兩朵,把薪助火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第39章 當軸處中,各顯神通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30.第129章 原委始末,陰差陽錯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74.第73章 量才器使,山東再起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