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

仙仗移平樂,霓旌擁上蘭。忽驚千騎並,旋訝六營團。

作氣陳金鼓,前驅建玉鑾。輕雲承翠蓋,日麗表朱竿。

……

在閱射之後,兵部尚書跪奏大閱畢,皇帝緩馳,問三軍辛苦。

隨着鴻臚寺官奏傳制贊跪,各官叩頭,鉦鼓響器與大樂一齊振作,退馬戰兵至長安左門,一齊恭送皇帝升輦起駕。

在一聲又一聲的“萬歲”呼喊中,萬曆八年正月的大閱禮圓滿結束--此後兩日所擬的兵部具本奏聞,以及皇帝接見優勝、賞賚將士等後續儀式,就是純粹的禮儀功夫了。

儀式結束了,儀式的影響,卻仍舊不絕如縷。

或許是因爲邀請軍民百姓旁觀的緣故,這場時隔十年的大閱禮,在朝野內外掀起了超乎意料的議論熱潮。

茶樓酒肆,談者皆稱國家威武,滿面紅光;街巷老叟,無不憶崢嶸歲月,感慨萬千;士林諸生紛紛吟詩寫詞,歌功頌德;販夫走卒額手稱慶,盼外敵收斂,莫再侵掠京畿。

從私塾學堂,到寺廟道觀,言必贊大閱之盛況。

時人言,天子躬甲冑,選卒十二萬,都城遠近,觀者如堵,軍容之盛,近代罕有。

數日過去,激烈的議論絲毫沒有減退的趨勢。

引得文壇盟主王世貞,親自下場撰文點評。

“龍纛曜日於燕薊,虹旌掣電於滹沱。貔貅列陣,虎猙連雲。”

“刀戟耀芒,映西山之寒翠;銃炮裂空,撼北闕之崇墉……”

“嗟乎!紀土木長恥以奮武,玄穹垂祚於千秋;警庚戌猝變以強軍,鳳歷恆昌而百代!”

王盟主寫文向來是被特授尺度的。

此番直接拉踩土木之變,以及庚戌之出亂,不知道說出多少士人百姓的心裡話。

再加上其在《弇州報》上不時放出小道消息。

例如介紹一些閱兵時的新型武器裝備,宣佈一些懲處的無能將領,以至於皇帝爲了優待士卒,停止軍隊一切經商活動等等。

幾把火下來,民間反應越發熱烈。

當然,也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微詞。

譬如批評朝廷的勞民傷財,表演花拳繡腿只爲讓百姓相信自己被保護云云。

亦或者此番耀武耀威,不過是近年以來,謀逆者甚衆,恐嚇赤民而已。

甚至還有說皇帝不顧祖宗成法,窮兵黷武,只爲壓榨各省賦稅,隨時鎮壓不服。

這等狀況,以往的朝廷要麼抓些倒黴蛋立威,要麼信了廣開言路的說法,自己受受氣也就過去。

如今的行事風格卻大不相同了。

通政司立刻開動宣傳機器,破天荒地請了一名翰林院學士做爲特約評論員,在新報上文白互譯長篇點評。

簡而言之。

翰林院認爲,自陽明後學氾濫以來,我朝一度軍隊形象敗壞、民族意識低迷、家國認同扭曲。

翰林院指出,政治儀式,乃規範、程序、象徵之工具,只有效用之優劣,而無善惡之與否。

翰林院強調,此次大閱,使民用財,物有所值。

在功能上,展示京營將士面貌,構建國家認同,營造集體記憶。

在治理上,對百姓意識進行整合,形成政治認同,使得大政的實施向更多百姓延伸,進而促使大明朝以及天下百姓走向更遠的未來。

最後,翰林院同樣對窮兵黷武的關切做出迴應。

翰林院表示,宣宗皇帝當初的戰略收縮,是基於天下賦稅沉重之大背景,如今休養生息多年,賦稅大有改善,國庫日漸充盈,自然不可一概而論。

拿着宣宗成法刻舟求劍,是片面的論證,是孤立的視角,是主觀的心態,建議學兩年邏輯學再出來搬弄是非。

如此種種。

赫然是開始爭奪起了輿論高地。

就在口水戰尚且激烈的時候,正月二十六,皇帝又下赦書兩道。

“茲有土默特萬戶忠順夫人,那顏出·中根·哈屯,掌兵柄,止干戈,築漢城,主貢市,今以兩族講信修睦,情同父女,萬世不改。”

“乃赦封爲永寧公主,賜名朱軒姬,封城一座!”

“茲有朝鮮大王,李昖,崇儒重道,誠孝出天,守邊保塞二百載,入貢往來十四代,忠懇如前,不曾或改,今以兩國之交鄰懷柔,上邦之慈愛情深。”

“乃開對朝鮮之海禁,賜萊州海港互市!”

詔書下後,朝鮮使臣入宮拜謝,隨即匆匆忙忙離了京。

三娘子則是在亦步亦趨,於皇極門接受了簡單的敕封儀式,領旨謝恩,口稱父皇。

與此同時,敏銳的豪商當即嗅出銀兩的味道來。

尤其大長公主、國舅、英國公等各家,先後派出商行掌櫃前往歸化城與萊州,諸豪商紛紛聞風而動,一時間趨之若鶩。

朝野內外,軍政大事,屬國外藩,士人商販,輪流上陣成爲焦點,如火如荼。

就這樣。

京城上下,吵吵鬧鬧,馬不停蹄地,過完了正月。

……

萬曆八年,二月初六。

年前年後總有忙不完的事。

才了結大閱,冊封公主,開設朝鮮互市等一攬子事,又該爲二月初九的春闈做準備了。

眼見商討完掄才大典的各項事宜,又到了潞王出宮就府的時候--工部幹活並不快,五公主府才建好一半,奈何架不住潞王整日催促,親自監工。

於是,朱翊鈞只好免了午休,抽出時間盡一盡兄長之誼,親自送上一段路。

“這些年,朕先後冊封兩宮聖母、中宮等宮、九嬪,還有你與五公主,各色金銀,青紅寶石且不說,其中則料八萬七千段,內庫已然所餘無幾。”

“加之蘇杭節被災傷,河堤失守,朕已然讓司禮監減免了半數織造,今年到頭都補不了多少。 ”

“朕的意思是,你下月才十三歲,尚且年幼,先不急着考慮成婚之事,先在京城呆兩年再說。”

朱翊鈞捂着嘴,連連打着哈欠。

他這個弟弟想成婚,花銷可不少。

雖說不至於像歷史上一樣,掏空內廷,挪用軍費九十萬兩,再順便抄了張居正的家,辦得風風光。

但李太后還活着呢,朱翊鈞的這些弟弟妹妹婚事不好太過馬虎,一個看得過去的規制還是要保障的

內廷今年的預算,差不多都掏出去了,只能“下次一定”了。

潞王落後半個身位,亦步亦趨跟在皇帝身側,躬身聽訓。

待皇帝說完,潞王才小心翼翼接話:“陛下,臣弟不求多少假正珠寶,實在近日元陽躁動,垂涎美……”

話還沒說完,一個巴掌,五指帶風,結結實實拍在後腦勺!

“自污自污!污個鳥蛋!誰教你這些亂七八糟東西的!?”朱翊鈞拎着潞王后勁的衣領,罵罵咧咧,“你這愚癡模樣,朕失心瘋了來猜忌你!”

李太后早早被請去西苑養老,在將兒子的教育之事託付給朝臣後,潞王平穩地度過了叛逆期。

當然,矯枉總是容易過正。

不知道是誰的功勞,潞王現在謹小慎微的作派,都快趕上楚藩了。

整日出宮調戲民女,邀約紈絝賭鬥。

這才十三歲,就開始未雨綢繆,奏請之國就藩了!

對此,跟在身後的申時行等大臣,目不斜視,神態自若地提醒道:“陛下,注意儀態。”

朱翊鈞冷哼一聲,纔給潞王衣領撒開。

潞王尷尬地理了理後脖頸,唯唯諾諾:“陛下教訓得是,教訓得是。”

等皇帝神色略有舒緩,他才苦笑一聲,壓低聲音解釋道:“陛下,不是臣弟恐懼兄長,實在是去年劉應節謀逆,拿臣弟作幌子,簡直害人不淺!”

潞王到底年紀還小,見皇帝念着兄弟之情,心中委屈,乾脆將心中爲難———道來。

自劉應節事之後,朝臣隔三差五來敲打他。

這就罷了,儒生們好歹講道理,在他答應出宮後,也收斂了不少。

最鬧心的是,總有勳貴子弟邀他駕乘驢車,禁軍侍衛意欲傳授他斧法,太監老是半夜湊到牀前,趁着他迷迷糊糊的時候,問他是不是準備舉大計,大家都願意緊跟潞王。

事後還總能在錦衣衛、東廠看到這些人。

這般雞飛狗跳,想着早點之國就藩,去封地過安生日子,實在是人之常情了。

潞王拱手作揖,滿臉苦澀。

朱翊鈞聽罷,偏過頭瞥了張宏、申時行這些人一眼,張嘴欲言。

又見得這幾人滿臉無辜的賠笑,話到嘴邊,愣是沒說出來。

朱翊鈞沉默片刻,無奈地搖了搖頭,放緩語氣,安撫潞王:“不住宮裡就消停了,朝臣還是明事理的,別的人也不至於上門找事。”

潞王聞言,自然是千恩萬謝。

甚至不忘跟申時行、張宏等人賠笑拱手。

“別聽你那些近臣的話,整天搞些虛頭巴腦的事。”

朱翊鈞頗有些語重心長:“你現在還小,有時間有精力,多跟李誠銘學學,去做點喜歡的事。 ”

“別以爲你的名聲不重要,日後自己當家了,你這個親王是什麼模樣,潞藩這一支就是什麼模樣,朕不想在御史的彈章上看到潞王二字。 ”

雖說如今削減宗祿,但潞藩離七世斬爲庶民還遠,再削減也不妨礙親王享福。

富貴閒人,演着演着就真壞了,不如跟李誠銘一樣,培養些正當愛好,安心養老。

潞王偷偷打量皇帝的神色,見自家兄長確是真心實意,這才悄然鬆了一口氣。

“臣弟受教了。”他連忙表態,“等誠銘表兄傷愈,臣弟便邀表兄過府,同學同習。”

朱翊鈞愣了愣,好奇問道:“李誠銘最近不是與鄧紹煜在擺弄墨家機關麼?怎麼?夾手指了?”

他並沒有要求李誠銘這些近親勳貴子弟必須做什麼。

只是強行要求其修習數、工課程,以及嚴格禁絕不良愛好之後,這些勳貴子弟自然而然就開始發散好奇心,鼓搗一些沒什麼用處但有趣的事情。

潞王聞言一臉茫然,顯然也不太清楚。

朱翊鈞又轉過頭朝張宏投去問詢的目光。

“陛下,李校尉跟定遠侯世子,前些日子鑽研機關時,不慎火藥加多了,不慎被濺出的鐵片劃傷了肩膀。”

答話的是李進。

他跟李誠銘好歹是堂叔侄,對這些事反而比張宏清楚一點。

朱翊鈞皺了皺眉頭,難怪這小子最近沒見人影:“人沒事吧?”

李進見狀,連忙上前一步,解釋道:“陛下,醫者去看過了,無甚大礙,只是燒了作坊,嚇走兩名工匠。”

爲了不挨李太后的罵,李誠銘還特意囑咐別跟宮裡說。

奈何現在皇帝當面問起來了。

朱翊鈞緩緩點了點頭,旋即追問道:“他們怎麼玩上火器了?”

李進頓了頓,斟酌着如何解釋。

片刻後,他才解釋道:“回稟陛下,並非是火器。”

“此前劉學者堅持,‘力,形之所以奮’的觀點,但近年以來,又覺得頗有矛盾之處,便託了李校尉跟定遠侯世子,做了幾項實驗。”

朱翊鈞下意識自鼻腔中嗯了一聲。

這事他當然知道怎麼回事。

所謂“力,形之所以奮”是墨子的說法,也是劉頓開當年總結規律的根基之一——物體本身是靜止的,只有受到力之後,纔會有所動作。

這當然不對。

但朱翊鈞沒有去自鳴得意地去給劉頓開科普什麼叫勻速直線運動。

所謂科學,乃是相對真理的演進,自我糾錯本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吸納西洋學識後,劉頓開可謂學貫中外。

如今似乎已經意識到其中隱隱的不對了。

“做完實驗後,李校尉不知受了什麼啓發,整日唸叨着‘動力’云云,買下一處作坊,擺弄水車等機關。”

“上月,有工匠獻策,說觀閱兵火器,以及當年萬戶之事有感,火藥未嘗不能爲‘動力’。”

“於是,李校尉便尋上定遠侯世子,意圖用火藥驅動機關……”

後面的事,自然不必多說。

當年萬戶坐火箭企圖上夭的下場歷歷在目,李誠銘的小作坊爆炸,實在正常不過。

李進說完,便默默退了下去。

潞王跟在皇帝身邊,餘光打量了皇帝一眼。

見皇帝目光凝重,嘴角抽動,暗道不妙,小心翼翼地放緩腳步,生怕皇帝遷怒。

一時無話。

君臣一行自皇極殿平臺走下,來到午門前。

“好了,朕就送到午門了,以後的路,你好自爲之。”

朱翊鈞擺了擺手,示意潞王自去。

潞王后退三步,躬身下拜:“臣弟謹記。”

朱翊鈞輕輕頷首:“記得每月初一十五,入宮與太后問安。”

說罷,毫不拖泥帶水地轉身就走。

只留下潞王形單影隻,在原地恭謹下拜。

一干朝臣近衛簇擁着皇帝,招搖往回走。

申時行見縫插針,連忙湊上前:“陛下,溫總憲還在文華殿等候,是否等陛下在暖閣小憩片刻再行召見?”

口中說的是等皇帝休息一會,心裡想的是攔着皇帝別直接回西苑睡大覺。

朱翊鈞擺了擺手:“讓他去東華門等着,朕要出宮一趟,路上分說。”

“啊?”申時行愕然擡頭。

正欲再說些什麼。

皇帝已然加快步伐,風風火火轉道東華門。

……

朱翊鈞到東華門前的時候,溫純已然在此等候。

後者見得皇帝儀仗,連忙上前行禮。

朱翊鈞伸手將其扶住,開門見山:“播州人回去了?”

事務繁多,播州的事如今還上不了桌,乾脆一併留給了溫純去應付。

溫純起身,跟上皇帝的步伐:“陛下,當初貴州巡撫王凝所奏之事,大爲不實。”

朱翊鈞此時已然換上了出宮專用的道袍。

他聽到溫純這話,不由與申時行對視一眼。

去年雲南興兵戈,貴州巡撫王凝,上奏播州楊氏蠢蠢欲動,與隴川逆逋岳陽往來密切,北京恐有圖謀。

天高路遠,如今大半年過去了,纔對此事有個結果。

不過看這意思,顯然跟王凝的奏報有所出入。

溫純從袖中拿出一份奏疏,口中道:“陛下,多年以來,四川、貴州兩地,爭相遣用播州客兵。”

“嘉靖四十二年,播州雖土兵被劃歸貴州,卻仍與四川關係更睦,以至貴州方面對楊氏多有成見。”

“去年雲南被侵後,楊氏又未告於貴州巡撫衙門,擅自發六千生苗馳援雲南。”

“生苗無狀,往返之間劫掠貴州多縣,王凝興師問罪無果,便上奏彈劾楊應龍擅調兵卒,暗中過境,圖謀不軌。”

說罷,將奏疏雙手陳遞給了皇帝。

朱翊鈞停下腳步,伸手接過,一邊翻看一邊狀若不經意問道:“這麼清晰篤定?”

貴州偏遠,事情查這麼清楚,奇哉怪也。

溫純聞言頓了頓,才緩緩答道:“回稟陛下,播州漢民遍地,繁榮富庶,貴州上下大小衙門皆以爲,改土歸流正當其時。”

“貴州有官吏與臣私下來信,望臣在播州事上,推波助瀾,以全七百年之功。”

說到此處,他躬身再拜。

其中的未竟之意心照不宣。

西南改土歸流,不是他溫純一拍腦袋決定的事情,這種大事,除了戰略上中樞治理上的必要之外,背後往往還蘊藏着戰術上,時機的成熟,以及無數大小官吏的共同訴求。

例如播州改土歸流,早就是貴州望眼欲穿的功績了。

如今但凡對開疆拓土之政績有所期盼的官員,少不得到溫純這裡來拜碼頭。

所以,並不是調查能力強,只是貴州方面的官吏和盤托出罷了。

朱翊鈞低頭翻閱着奏疏,對此不置可否。

他將看完的奏疏遞給了一旁的申時行,若有所思:“溫卿的改土歸流大略,播州最先繞不過去,說說你的想法?”

要論天下最大土司,自然非播州楊氏莫屬。

土司土司,可不是插着羽毛,塗着迷彩的野人。

楊氏在西南做了七百年的土皇帝,人口數十萬,步卒以十萬計,控制着整個西南的木材出口生意,兼帶茶葉、大米等副業,外官去了無不驚呼“路可通車,居民富庶,有江南氣象。”

同時,富甲一方,以及順着赤水河可以進長江的地理環境,足以保證其經營遍佈天下的關係網絡。

與官員們關係到商品每年送一半——“起集人夫每年砍花杉板一萬餘副,一半買囑來往官員,一半發往蘇州等處變賣。”

聯姻的親家,不是龍虎山的張天師真人,就是唐藩的宗室,偶爾迎娶幾名中樞大員的侄女。

甚至播州楊家與太原楊家,早就合流爲楊氏第一大宗,營陽侯、昌平侯等勳貴,甚至得叫楊應龍一聲叔父。

要錢有錢,要兵有兵,人脈更是根深蒂固。

若非如此,貴州方便也不至於一直幹流口水,而從不敢正面奏請改土歸流播州了。

溫純低着頭:“陛下,臣以爲,播州自唐以來不見天日,楊氏入主以後,開山峒,招豪長,建學養士,更變土俗,戶口二千繁衍至今,已不下十萬戶。”

“臣非論楊氏破天荒之功勳,只言楊氏慕中華之根本。”

“此前枝愈強,幹愈弱,楊氏才忘乎所以,敢稱‘帝有萬軍威,我有萬重山’之狂悖言語。”

“如今改土歸流,只需中樞固本養幹,適時修剪枝葉,其人自會審時度勢,自去土司長官之位。”

楊氏跟其他土司不一樣,他們已經不只是漢化得徹底了,他們是乾脆以漢人自居--這種心態的土司,且外貌無二,那就跟漢人沒區別了。

顯然,溫純的想法與貴州方面有很大出入。

王凝希望削平楊應龍這個山頭。

而溫純則主張招撫,也就是等着楊應龍識時務,配合朝廷改土歸流。

當然,朱翊鈞也沒有忽略溫純提議的前提,追問道:“固本養幹就不說了,這個修剪枝葉,又從何着手?”

這也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前元侵佔播州土地,楊氏屁都不敢放一個,等明廷衰弱,楊應龍就敢屠滅綦江縣。

如今楊應龍握兵十萬,不削弱一番,又憑什麼“以禮來降”?

溫純面上沒有多餘的表情,保持着恭謹下拜的姿勢:“陛下,楊應龍襲位宣慰司以來,年輕氣盛,行事強硬,加之漢土二民,風俗相左。”

“以至於播州兩個安撫司,六個長官司,合計八個司,其中五個與楊應龍關係惡化,對楊氏劫掠、刺殺、縱火……不過十年便已然不共戴天。

“州內田、 張、 袁、盧、譚、 羅、 吳七家大姓之人,本是楊應龍的心腹,爲楊應龍收權,此番竟然也向臣來信,揭發楊應龍不軌。”

“彼輩土司之間,齟-甚深,正有我等插手之機。”

申時行在旁本是靜靜聽着。

他不知想起何事,張嘴欲言,恰好擡頭對du姓名上溫純的目光。

後者微微搖頭。

申時行看了皇帝一眼,猶豫半晌,最後還是沒有開口。

只見皇帝一時沒有答話,似乎仍在思索,腳下緩緩邁着步子,不知不覺便走出了東華門。

一干近臣亦步亦趨,跟在身後。

過去許久,朱翊鈞才緩緩開口:“溫卿的意思朕明白了,一言以蔽之,分化瓦解,再收下當狗。”

“不過貴州巡撫王凝似乎不能擔此大任了,溫卿可有合適的人舉薦?”

溫純連忙後退一步,下拜道:“陛下聖心獨斷,臣不敢妄言。”

都察院在人事任用上不便插話。

正常流程就應該吏部提名,溫純在廷推時,皇帝想用的話,自然會按照他投的票來選人。

不過。

皇帝總是不按常規出牌。

“既然如此,溫卿親自去一趟如何?”皇帝的聲音在衆人耳畔響起。

溫純愕然擡頭。

只見皇帝神情溫和,看不出多餘的情緒。

申時行視線在兩人身上來回打量。

他彳亍片刻,朝皇帝小心翼翼拱手問道:“陛下,都御史兼領貴州巡撫,是否不太……”

朱翊鈞神色和藹地打斷了申時行:“都察院於溫卿而言反而埋沒了人才,非名臣所取。”

“溫卿若能將這差事辦好,理應有更好的去處。 ”

“至於都御史……讓海瑞儘快度完田回來罷!”

說話間,朱翊鈞撣了撣道袍下襬:“就這樣了,朕要去國子監以及學院看看,申卿替朕送一送溫巡撫,順便將這事與吏部王卿通個氣。”

一句話落地,內臣與中書舍人迅速擠佔了樂皇帝身後的位置,簇擁着離開。

只餘申時行與溫純二人,站在原地恭送。

申時行看着皇帝的背影,若有所思:“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都御史調任巡撫,按理來說自然是貶謫,但皇帝這話又不乏爲溫純入內閣做鋪墊的意思。

兩可之間,猜不真切。

溫純目不斜視:“君心莫測,多想無益。”

這姿態顯然不想多談。

申時行卻沒有放過溫純,兀自嘆了一口氣:“那景文又是什麼意思?播州的事,何苦欺瞞陛下。”

稱起表字,儼然是私下談心的做派。

播州的事申時行知道的也不少。

溫純跟皇帝說的都是事實,唯獨隱瞞了楊應龍的罪孽。

五司七姓爲什麼與楊應龍不和?

說白了就是楊應龍壓榨下屬--“凡承襲表箋須宣慰司印文乃達,往往索賄無厭。”

這也就罷了,其人殘暴酷烈,動輒殺人還不止,最愛在父前辱女,夫前淫妻,割耳挖鼻,閹民人爲太監……林林種種,數之不盡。

百姓叩閽鳴冤,楊應龍就遣屬下暗中捕殺,乃至事後屠戮其家。

遮掩楊應龍的罪情說與皇帝,自然是顛倒因果。

溫純搖了搖頭,神色有些許冷硬:“如今播州幾姓,只楊氏自詡漢人,修剪枝葉,亦有主次。”

“去漢留土則事倍功半,去土留漢則事半功倍。 ”

“至於楊應龍,如此罪大惡極之輩,勢弱之後,正好明正典刑,平息民怨!”

溫純現在就是明着不顧是非對錯了。

其看重的就是楊應龍殘酷暴虐,動輒屠家滅人。

一心放任楊應龍,挑撥土司之間內耗,等到楊應龍給當地土人禍害得差不多了,再出面爲民做主,打殺楊應龍,順勢改土歸流。

申時行默然無語。

他自然早就看出一二,否則也不至於御前猶豫多時,沒有拆穿了。

“有幹天和。”

申時行再度嘆氣,表達了自己的內耗。

溫純毫不避諱地點了點頭:“所以,還是莫讓陛下爲難,知我罪我,等後人評說罷。”

申時行負着手,唉聲嘆氣地轉身走回東華門:“我難道就不爲難麼?也不知道陛下是不是看出來端倪了……”

溫純聞言,再度擡頭,看向皇帝離去的方向。

“難說。 ”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219章 鋋戈連雲,旌旗耀日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99.第98章 克傳弓冶,分化瓦解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第6章 暗流涌動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47章 夤夜闖宮,袒心剖胸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90.第89章 間構嫌隙,宥坐之器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200.第195章 見微知著,渾身解數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59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民變故事其一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63.第63章 以退爲進,任情恣性第16章 別宮星霜,外柔內剛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197.第192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118.第117章 威福自用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219章 鋋戈連雲,旌旗耀日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78.第77章 懲前毖後,受國之垢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99.第98章 克傳弓冶,分化瓦解第214章 正本清源,再和池南第6章 暗流涌動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68.成績彙報暨更新說明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107.第106章 宵旰憂勤,案牘勞形第208章 遣興陶情,欺世盜名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124.第123章 撥亂反正,黜昏啓聖75.第74章 榮辱與共,大局爲重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第54章 君臣相見,殊深軫念第47章 夤夜闖宮,袒心剖胸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第241章 陳師鞠旅,民胞物與90.第89章 間構嫌隙,宥坐之器161.第160章 盡是還丹,歷歷堪收第150章 如錐畫沙,踔厲駿發71.第70章 好言相勸,猿啼鶴怨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200.第195章 見微知著,渾身解數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154.第153章 揮金如土,開海經武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140.第139章 懸石程書,事必有初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30章 踐祚之初,羣然噪呼165.第164章 復餗之憂,積羽沉舟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無忌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59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民變故事其一76.第75章 誅心奪志,揆情審勢第42章 追根究底,殺心自起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194.抽獎、及求月票、及感謝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