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

雖說閨房之樂,莫過於爲人父者。

但眼下朱翊鈞出言要收三娘子爲義女,卻是清清白白的外交考量——甚至還是禮部老學究們的主意。

冊封的誥命夫人,自有其基本法,乃是從夫品級。

換言之,三娘子這個忠順夫人的封號,從的是順義王的品階。

誥命夫人禮法上來說,是不能改嫁的,一但改嫁,朝廷便會褫奪其封號。

如今俺答汗死期將至,按照蒙古習俗,以及局勢來看,三娘子少不得要進行一場場政治再婚。

既然朝廷要支持三娘子,那麼必然要另外赦封三娘子,好讓其能夠以朝廷的名分,繼續在塞外多添幾分聲勢。

對此,申閣老當即就有了方案。

夫人從夫嘛,那乾脆讓三娘子與繼任的順義王合帳,這樣朝廷也不必褫奪誥命了,一個忠順夫人的誥命能用到死,還方便朝廷居中平衡三娘子與順義王,穩坐高臺。

這本是歷史上原本的方案。

朱翊鈞聽了當場就給否了。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部落屬夷也一樣。

令出兩頭只會誤事,屆時右翼一個順義王,一個太上夫人,互相爭權奪利,只會像歷史上一樣,一會互毆謾罵,一會負氣出走,一會又因爲順義王的嗣位互相爭奪,一番徒勞內耗下來,右翼貌合神離,最後做了土蠻汗乃至女真人的盤中餐。

朱翊鈞對蒙古右翼是有謀劃的。

自蒙古右翼歸附以後,又是互市貿易,又是修建漢城,從官面至民間,雙方往來日益密切,關係也愈發融洽。

可以說,這是一個解決元明改朝以來大部分歷史遺留問題的絕佳窗口期。

在三娘子受詔入京之後,其路徑呼之欲出。

一曰定居,一曰落戶,一曰教化。

事情一步一步來,但無論如何施爲,朝廷總需要一個“歸附者”,至少在名義上統合右翼三個萬戶,親力親爲地配合朝廷的步伐。

憑藉蒙右共主的強權,以及明廷支持的大義,對外吸納漢蒙人口,對內擴建歸化城,修橋鋪路,徵納稅收。

直到將歸化城擴建成爲一省首府。

直到讓右翼多數部衆定居落戶。

直到其與宣大互市常開,往來頻繁…

正因如此,朝廷需要最大程度地支持三娘子,一個忠順夫人的名義,遠遠不夠!

皇帝就大方向上高屋建瓴,與朝臣們充分交換了意見。

用夏變夷的政治正確,路數也是堂皇正道,惠而不費。

於是,君臣之間迅速達成了共識。

在多日商議之後,禮部汪宗伊一錘定音,提出了這個看似不太靠譜,細想又精妙無比的主意——封三娘子爲漢家公主!

其一,自然是讓三娘子獲得獨立的封號名份。

忠順夫人的封號畢竟附從於順義王,名義上始終隔了一層——別以爲只有漢家看重名分這個東西,要真比起來,韃靼講血脈,論出身的情結,甚至猶有過之。

一干將軍、都督封號,又失於普通,連個主君的位分都沒有,如何能號令各部羣雄?

而稱王建制,又恐用力過猛。

思來想去,漢家公主竟最爲合宜。

其二,則是至關重要的認祖歸宗!

義父女,那也是父女。

拋開李贄的那一套性別說辭先不論,女人在韃靼政局中具有天然的弱點。

其中最爲致命的,便是子嗣傳續的問題。

譬如像三娘子這樣,一會與蔡可賢一見鍾情,擄走侍寢,一會又跟吳兌情同父女,互訴衷腸,可謂極盡風流。

待到三娘子成爲蒙右的無冕之王而位高權重之時,其子嗣傳續,必然會出現漫天的政治緋聞。

莫須有嘛,屆時流言一起,誰能打包票?

但這個劣勢,在汪宗伊的主意裡,又恰好成了三娘子的優勢。

若三娘子果真把控制住了右翼,在其所傳續的勢力範圍裡,必然也是個成宗做祖的地位。

後人往上攀祖先時,三娘子順理成章便成了右翼祖宗譜系的節點———你別管咱是她跟誰生的,反正她老人家就是咱祖宗,已經足夠自稱尊貴血脈了!

屆時,三娘子漢家公主的身份標籤就至關重要了。

俺答汗之妻,皇帝之女,三世達賴親自開光的阿力亞·達賴,菩薩轉世的聖母。

簡直是雌雄同體,君神一身,二族合流。

這不就是統戰的活字招牌麼!?

只要用好了,必然是漢蒙問題上的一張好牌!

汪宗伊一番長篇大論下來,先前還覺得不甚靠譜的諸同僚,沉默許久,終於甘拜下風。

哪怕不情不願的朱翊鈞,也不得不咬牙應承下來。

於是,纔有了眼前的少年皇帝,主動讓藩王人妻認作父女的尷尬場面。

尷尬肯定是尷尬的。

明廷的君臣心照不宣,三娘子可不清楚這裡面的彎彎繞繞。

皇帝一句話出口後,已經冷場了數個呼吸。

三娘子上下打量皇帝,看着皇帝比她兒子還年輕的面容,幾度欲言又止。

朱翊鈞見三娘子眼神古怪,不知道在想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頗有些感同身受的侷促。

他輕咳一聲,開口補充道: “順義王將死,朕這是爲忠順夫人封號計。”

先別管尷不尷尬,也別問朕在算計什麼。

你就自己琢磨琢磨,是不是好處大大的!?

政治生物自有安全詞。

三娘子一聽這話,眼神當即清明瞭不少。

懵然的神色眨眼便改換,眉頭下意識皺起,腳步悄然放緩。

儼然一副思緒百轉,絞盡腦汁的模樣。

朱翊鈞見狀,乾脆站定在東廳之內駐足觀望起一干兵卒家丁射銃打靶。

大家都很有耐性,等着三娘子的答覆。

砰!

砰!

“戚繼光神樞營家丁卞時雍,銃中二者,官賞銀三兩,銀牌一面,色紗一疋,折銀一兩,軍賞銀一兩!”

打靶的銃聲、賞銀的唱名,一齊化作思索的背景音。

許久過去。

三娘子終於有了反應。

她轉向皇帝,只一絲不苟躬身請罪:“承蒙陛下厚愛,只是……。”

“只是外臣垂垂老朽,年邁不堪,若是做陛下的公主,外臣貽笑大方便罷了,就怕損了天朝上邦的顏面。”

“實在不敢高攀。”

面對皇帝的冊封,她自然心動萬分。

明朝霸中原二百年而不倒,草原人有目共睹,其冊封更不僅僅是虛名。

可以說,明朝的冊封,就意味着把持西蒙古與宣大的互市。

而掌控了糧、鹽、酒、布等物的份額分配,自然而然就會獲得各部族的尊敬與附從。

其貴重不言而喻。

若非如此,如今幾個臺吉,也不會在俺答將死之際,爭着讓明朝嗣封順義王了。

但話又說回來。

藩王外臣,從屬關係沒有那麼嚴格,草原上也習以爲常——董狐狸同樣是明廷冊封的都督,照樣入關劫掠。

父女實在不一樣。

親漢派還好說,最多一個“兒首領”的諢號載在頭上,遭人恥笑。

就怕黃金家族的臺吉們,藉此煽動情緒,與她爭權奪勢———如今的歸化城,可還在恰臺吉與大成比妓的控制下。

其中好壞,一時難以捉摸。

公主……哪怕平輩的長公主也好呢?

是故,三娘子話裡話外,都是拿年紀推脫。

簡而言之,心動歸心動,價格得同樣得還上一還。

“忠順夫人這是哪裡的話。”

皇帝還未開口,禮部尚書汪宗伊便迫不及待插話: “當年石敬瑭四十五了,都能爲國事計,認下遼太宗耶律德光這個義父。”

“忠順夫人不過而立之年,實可謂春秋鼎盛,豈能輕言老邁而誤了兩族大計?”

平輩是不可能平輩的。

這不僅僅是口頭便宜,更是大義禮法,在禮部的構想中,上下名分至關重要。

宋遼能稱兄弟,那是國力相當,三娘子如今充其量也就是個蒙版石敬瑭,長公主必然做不得了,只能乖乖做女兒。

三娘子抿了抿嘴,顯然對此還有計較。

她正欲開口分辨。

朱翊鈞卻突然拉下臉來: “朕一門心思爲忠順夫人考慮,忠順夫人卻推三阻四。”

“朕就不明白了,冊封公主之事,上利兩族交誼,下利商民互市,夫人怎麼就不願意呢?”

“是不是夫人在右翼三萬戶中已經如日中天,不需要朕的冊封了?”

“還是說,朕年紀不到六十,給朕做女兒就辱沒你這位大領主了?”

皇帝一掃方纔的客氣,就像面對勸酒不給面子的新進一般,指手畫腳,橫眉冷目。

儼然是耍起了流氓。

弱國無外交,藩屬部族也是這個道理。

又不是當年那個掌控六萬騎的俺答汗當面,三娘子如今的勢力,可還沒到這個地步。

退一萬步說,如今是三娘子有求於朝廷,哪能處處如她願,盡善盡美?

三娘子歷史上與辛愛黃臺吉爭權,都到率衆遠遁的局面了,最後還不是忍辱負重,嫁給了自家六十歲的老兒子?

認個小老子並不比嫁給老兒子更吃虧。

無論是從其個人利害出發,還是自部落大局考慮,都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朱翊鈞知道三娘子的心理底線在哪裡。

他乾脆地亮明招牌,就這個價,沒得還!

皇帝憤聲作色,動靜自然不小。

打靶的銃聲、賞銀的唱名,驟然消失不見,整個東官廳陡然一寂。

只剩下擺弄銃管,裝填火藥的零星聲響。

無數視線匯聚過來。

三娘子再度陷入了沉默。

掌權多年,她自然沒被皇帝的態度嚇到,本質上來說,雙方仍舊是在討價還價。

不過明廷要認她做女兒的態度,比她預料中要堅定太多。

不過,這事沒得談,並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不能討價還價了……

三娘子深吸一口氣,擡頭看向皇帝:“陛下,外臣與順義王孕有三個兒子。”

她目光炯炯,直言不諱,顯然也是亮出了底線。

公主,可不是世襲罔替的爵位,明廷必須要助她,將權力移交到親兒子手上。

朱翊鈞深深看了三娘子一眼。

三娘子一心扶持他兒子繼位土默特部,連連上疏,明廷上下都知道這事。

這是三娘子與俺答汗嫡系一脈的明爭暗鬥。

至於爲什麼在此時求助於明廷?

三娘子歷史上想扶持親孫子,然後便是三五路把都兒臺吉,糾集七十餘名黃金家族的領主,用兵諫的方式,迫使三娘子移交王印給俺答汗嫡孫的嫡孫。

這種事,三娘子靠自己做不到。

不過,卻正中朱翊鈞下懷————要三娘子做祖宗,自然得擡一擡她的親兒子們。

只見皇帝擊掌頷首: “先封鎮國將軍,待到局勢水到渠成,順義王之位,可由夫人一言而決。”

三娘子聞言,終於神色舒緩下來。

她頓了頓,後退三步,躬身下拜:“事幹重大, 敢請陛下容外臣慎思幾日。”

這作態,赫然是答應了。

所謂慎思,自然是事情非同小可,繁瑣無比,還要回去準備手續文書————總不能當場下拜,口稱義父這麼兒戲。

朱翊鈞哈哈一笑,連忙上前一步,握住三娘子的手: “這是自然,這是自然。”

兩人雙雙展顏,廳內各種聲音又應景地嘈雜起來,氣氛再度熱絡。

朱翊鈞抓着三娘子的手,順勢將人扶起: “無論夫人答應與否,此番入京的貢賜卻是少不了。”

“除了方纔朕應下歸化城至大同的水泥路外,朕再贈夫人一座城池,如何?”

說罷,才發覺自己下意識握手言歡,忘了男女有別,又連忙撒手。

三娘子無暇回味與皇帝的肌膚接觸,只敏銳抓住關鍵詞:“城池!?”

申時行見皇帝還在尷尬擦手,識趣上前接茬: “不錯,當初賢伉儷築漢城一座,以示兩族修好。”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歸化城修建以來,漢蒙百姓歸附者甚衆,短短數年,便已然聚衆數十萬。”

“如今雙方互市往來方興未艾,歸化城逼仄狹小,恐怕不足以忠順夫人安置各部。”

“是故,陛下擬贈資材若干,再起一城贈與夫人。”

三娘子眉頭緊皺,斟酌稍許後追問道: “莫非還要駐軍?”

她看向王崇古。

王崇古見狀,當即搖頭搶白: “沒有這個條件。”

當然,現在是沒有的。

等路修好之後,若是有人謀逆,就不一定了————畢竟三娘子死後,事情多少會有幾次反覆。

一旁的汪宗伊補充道: “至多派遣諸生,過去修辦學校,教授語言文字。”

三娘子恍然大悟。

若是聽到這裡,還沒咂摸出明廷的謀劃,她就枉爲一族之首領了。

“想必忠順夫人也看出朕的一番苦心了。”

三娘子聞聲轉過頭,迎上了皇帝的視線。

只見皇帝一臉懇切,語氣真摯: “自俺答封貢,開啓互市以來,蒙右各部才停止以往刀口舔血的劫掠生涯。”

“若說多富足朕不敢海口,但至少食能果腹,衣能蔽體,歸化城定居以後,冬日路邊被凍僵的乾屍都少了一半。”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伸手示意三娘子邊走邊說。

“既然歸附,那蒙右三部,都是朕的子民。”

“所謂搶不如買,買不如造,朕也盼着蒙古子民能夠不再流離各地,四海爲家,好歹有青磚瓦房遮風擋雨,過上安生日子。”

“無論修路也好,擴建城池也罷,都是爲蒙右子民之生計,謀兩族通商之便利,加速蒙右的城池化進程……”

皇帝還在長篇大論。

三娘子靜靜跟在身後,側耳傾聽,神色極爲複雜。

她當然聽出話裡的真假參半———一半是被她們蒙古人劫掠怕了,一半還是起了用夏變夷的心思。

不過,比起明廷謀劃雲裡霧裡而言,說透之後,她反而輕鬆不少。

拋開黃金家族們恢復成吉思汗榮光的野心不說,皇帝描繪的圖景,並不壞。

互市貿易確實比劫掠輕鬆,城池宮殿也確實比營帳好眠。

讓蒙右子民過上漢人的日子,何嘗不是她的期望?

甚至成吉思汗也是這樣想的吧?否則怎麼會入主中原,還將大帳選定在腳下的京城?

她的訴求與明廷的謀劃並沒有什麼分歧。

唯一的壞處,也只是脖子上被套上繩索,受制於人罷了。

唉。

或者用倭人的說法,這叫,有了鄉土羈絆。

三娘子心中已有傾向,口中還在遲疑: “陛下,我族子民放養牛馬,逐水而居,哪怕擴建城池,也未必有多少人能夠安穩定居。”

朱翊鈞轉過頭。

說人話就是,歸化城本身沒有什麼產業,現在的規模還能子給自足,再擴建的話,哪怕送房子也沒人能住下。

三娘子是個老練的首領,自然不會忽略糧食的來源。

若是全靠走商,那就有把人當傻子的嫌疑了。

對此,朱翊鈞深諳後清在蒙古問題上走通的路,自然早有準備。

他豎起兩根手指: “其一,修建牧場,以令草地周而復始,本就是草原共主的職責。”

“其二,朕再派工匠給你興修水利,導引黑河、大黑河的水源,灌溉土壤。”

“其三,朕這些年手上培育了不少良種,黍、麥、蔬菜,以及叫土豆的新作物,朕將種子跟人,都派給夫人。”

朱翊鈞沒有誇耀土豆畝產具體多少,因爲他自己也不好說———雖說今冬皇莊所種植的這一茬,畝產已經高達五百餘斤,但畢竟水土不一樣,產量也不能生搬硬套。

三娘子沒理會什麼土豆不土豆的事,只是皺起眉頭,遲疑道: “陛下是說……要外臣控制豐州灘!?”

塞外能種地的地方並不多,蒙右更是屈指可數。

朱翊鈞奇怪地看了三娘子一眼: “那不然呢?”

豐州灘作爲溫帶大陸性氣候,遍佈黑鈣土,不可謂不肥沃。

按照當年趙全聚集的漢人估算,至少已經開墾了二十餘萬畝耕地。

這麼一大膏腴之地,不是正好作爲蒙右定居的本錢?

三娘子陷入沉思,片刻後才緩緩開口: “陛下,如今豐州灘不止某一部控制。”

“辛愛黃臺吉駐兵於此地,恰太吉坐擁數千耕地,扯力克、大成比妓等人也就罷了,甚至青把都兒各部,也控制着豐州灘部分田畝。”

“再加上雜居的漢人,女真,瓦剌人、佛門、白蓮道,都靠着豐州灘進食,各方勢力糾葛不清。”

“恐怕……不好辦。”

皇帝又是給人,又是給技術,又是修水利的,她自然沒有推脫的道理,是真覺得此事棘手。

朱翊鈞聞言,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他看向三娘子,認真道: “這就是忠順夫人自己的事了。”

“無非就是全都打服之後,重新給他們分一分嘛,做到了,纔算諸部共主。”

朱翊鈞信心可比三娘子本人強多了。

畢竟歷史上三娘子就辦到了。

恰太吉直接被她砍死,大成比妓搶來做了兒媳婦,青把都兒俯首稱臣,什麼白蓮教更是土雞瓦狗一擊即碎,豐州灘盡收囊中,戰績赫赫可查。

沒理由朝廷加註之後,她還反而拉了胯。

朱翊鈞伸手拍了拍三娘子的肩膀:“朕稍後再給夫人援助一批火器。”

話說到這個份上,也足見雙方心意了。

三娘子這次沒再說什麼,只抿了抿嘴,躬身下拜: “外臣必不負陛下厚望,兩族修好,就在當代。”

這好話說得,一衆君臣對視一眼,紛紛開懷而笑。

朱翊鈞虛虛一扶,示意三娘子起身。

而便邁步要去東官廳閱射,又突然想起什麼,又跟三娘子補充道: “哦對了,匠戶農戶這些也就罷了,白蓮教那些建制武裝的漢人還是別姑息了,幾個頭目都按戰功算,朕給夫人另外給賞錢。”

白蓮教上躥下跳,夥同人搞刺殺的事他還記得呢,順手也就碾死了。

不過爲了防止殺良冒功,朱翊鈞只摳摳搜搜地給頭目的算賞錢。

三娘子自無二話,甚至沒有過多姿態迴應這等小事。

她快步跟上: “外臣斗膽,還請陛下爲新城定址賜名!”

朱翊鈞頭也不回: “也沒什麼好選址的,歸化城數裡外的大青山腳下即可,互爲犄角,以便日後合併爲大城。”

“至於賜名,前次的歸化城用漢語取名,新城便用蒙語音譯以示修好。”

他頓了頓,突然撫掌而笑: “就叫青色之城,譯作,呼和浩特!”

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第38章 銖稱寸量,分廷相抗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第225章 逡巡畏義,非常之謀民變故事其一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第219章 鋋戈連雲,旌旗耀日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201.第196章 紛紛茫茫,道阻且長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226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
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67.第166章 紅袖添香,論道經邦第240章 拳腳相加,不悱不發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第212章 爲王前驅,蛩蛩巨虛67.第67章 廣開言路,豎眉瞋目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第211章 水流雲出,亂點駝酥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207.第201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牆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53.第152章 畢雨箕風,度地分工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第38章 銖稱寸量,分廷相抗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94.第93章 瞶禍翫災,火燒欽差179.第177章 追亡逐北,懸河注水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112.第111章 濫觴所出,生棟覆屋206.隨緣更新一段時間了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28.第127章 望風希指,狸貓換子97.第96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196.第189章 出巡順天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193.第190章 四不兩直,克盡厥職191.第188章 星懸紫極,亂中求治第203章 京輦之下,刺王殺駕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68.第167章 犀角燭怪,嚴陣以待69.第68章 聲東擊西,陶犬瓦雞第223章 巧奪天工,開化萬物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87.第184章 江河日進,天星應命79.第78章 燔黍捭豚,治病救人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22章 施威佈德,干犯天和第10章 貪腐枉法,日講太甲第216章 乘風破浪,名飛雲上103.第102章 兔死狐悲,涉艱履危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88.第87章 因任授官,心照不宣第149章 枕戈待旦,兵荒馬亂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第32章 擦拳磨掌,你來我往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61.第61章 居京不易,螳螂亮臂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37章 疾風勁草,穩中向好136.第135章 抽絲剝繭,豬卑狗險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8.第107章 死生淘氣,屍橫遍地第225章 逡巡畏義,非常之謀民變故事其一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117.第116章 承上啓下95.第94章 風雨飄搖,鬼哭神嚎第29章 日升月恆,居中平衡第231章 膏脣岐舌,公無渡河第26章 借題發揮,克愛克威第219章 鋋戈連雲,旌旗耀日183.第181章 相濡以沫,河傾月落第15章 虛空造牌,改往修來第205章 太祖故事,還復舊制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82.第81章 坐地分銀,時詘舉贏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第12章 天下大弊,攘爭名器105.第104章 鹹菜豆腐,三怨成府第27章 蛛絲馬跡,風雨將至第46章 殺人試鋒,白虹貫空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201.第196章 紛紛茫茫,道阻且長172.第170章 宗羅百代,徹裡至外91.第90章 席珍待聘,循序漸進182.第180章 爭奇鬥豔,眼花繚亂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122.第121章 囊漏貯中,善始善終第236章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169.第168章 反躬自問,蓋棺定論第226章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62.第161章 金革無避,軍旅從權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無恐181.第179章 走南闖北,登山涉水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