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內朝的皇后與外朝的大臣,雖然都算是同事,但卻有着本質的區別。
世宗皇帝當初被宮女勒脖頸,宮裡多傳這是世宗皇帝先逼死孝潔皇后,後廢張皇后的因果報應。
穆宗皇帝流連美姬體虛早夭,朝野都只能感慨,若非是正宮冷居,女德不張,穆宗興許還能多幾年壽數。
皇帝的婚姻生活是否和諧,往往關係着朝廷組織對皇帝個人作風道德的評價。
所以在對待皇后的問題上,向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況且,正所謂結髮爲夫妻,恩愛兩不疑,劉皇后這些年從來都安分守己,眼下比起什麼帝王心術,卻更適合關起門來,把話說開。
但劉皇后受得質問後,卻顯得頗爲茫然:“賄賂我家萬畝良田!?”
皇后眉頭緊皺,似乎正在回憶。
片刻後,她終於反應過來,擡頭看向皇帝:“陛下說的莫不是孔家淑女陪嫁與我弟的胭脂地!?”
朱翊鈞聞言一怔。
此事皇后顯然是知情的。
就是這個名目,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所謂胭脂地,就是賠嫁田,也就是所謂的嫁妝,真要論起來,算不算賄賂也是兩可之間。
劉皇后有些委屈於皇帝興師問罪的態度,但還是低眉垂目,柔聲解釋道:“陛下,此前衍聖公託媒人與我府締姻,我父便以我弟劉岱聘孔家淑女爲室,緣二人尚幼,尚未婚配。”
“後孔家在京邊立契用價,騰挪莊田,託武清伯轉付我弟照管,稱後年成婚,以之爲妝奩之資……”
劉皇后倒也沒有隱瞞的心思,將前因後果一五一十說了出來。
朱翊鈞眼神示意皇后繼續說下去,自己則屈指敲着桌案,默默咀嚼。
自本朝始,孔府地位愈發顯赫,與其聯姻的貴宦,更是絡繹不絕。
順天府尹王賢的次女,首輔李賢的次女,首輔嚴嵩的孫女,此外還有宣城伯、安平侯等一干外戚勳貴的兒子……先後與孔家締姻。
顯赫人家之間的嫁娶,往往也是光明正大利益往來的絕好時機,說到底也不過是有了個面上過得去的理由罷了。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拉着劉皇后坐到對面的椅子上。
他的手掌與劉皇后雙手交疊在一起,摩挲着皇后的手背,溫聲道:“皇后,若說孔家隨便一個庶女,便有嫁妝二萬畝,未免也太過自欺欺人了。”
開國以來,朝廷賜了孔家不少田畝,洪武元年便允其開墾二十萬畝,其後成祖、英宗,皆有所賜。
但這都是祭田,所有權仍舊是公家的,賦稅都留給孔家以供本廟祭祀等項支用。
眼下既然說是嫁妝,那就只能是孔家的私田。
孔家的私田有多少,朝廷自然是不知道的,畢竟孔家有自己的賬目,卻並不會告訴外人——“一凡祭田,俱出上賜,皆載書籍;公府自治私產,甚多,在冊而不入書。”
但按照朱翊鈞前世被分發的系列叢書上記載的史料所推算,如今這個時間,孔家的私田多半在四十萬畝上下。
二萬畝怎麼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公府上下湊出半成私產,還是京邊的地,給庶女作爲嫁妝,誰聽了都知道不對。
朱翊鈞頓了頓,擡起右手撫着皇后的臉:“閨房之內,皇后跟朕說實話,其中多少是贈給皇后家裡的,又有多少是明面上佔個黃冊,暗中替孔家代管的?”
聖人世家,私地自然也有免稅的額度。
國朝循金、元舊制,凡孔氏置產,以免稅糧三分之二的成例豁除。
但隨着孔家人日益瘋狂地求田間舍,置辦產業,山東布政司第一個扛不住,自嘉靖年間始,歷任布政使、巡撫總有做實事的,幾十年裡間或上疏,希望朝廷能有所通變。
奈何世宗與穆宗,都不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選擇相信後人的智慧。
到了萬曆朝,朱翊鈞自然是當仁不讓,二話不說便將原本天啓年間閹黨做的事,提前亮了相。
這兩年順勢將免稅糧三分之二的成例,改爲了每畝較民間少徵銀九釐的新例,甚至山東以外各處的孔傢俬產,僅免雜泛差徭而與民間一體納糧。
顯然,感受到壓力的孔家,很快做出應對,選擇吐出部分利益,與外戚、顯勳、朝臣們相互勾連,以期順利度過這次度田的風波。
度田事嘛,總是這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劉皇后把住皇帝撫摸臉頰的手,數度欲言又止。
半晌後,她將眼睛埋進皇帝的手掌裡,悶悶地開口道:“我父不曾與我明說,臣妾揣度,我父約莫受了六千畝。”
“陛下要治罪永年伯的罪麼?”
永年伯就是皇后的父親劉應節——恰好與故薊遼總督劉應節同名。
朱翊鈞看着皇后這模樣,莫名陷入了短暫的失神。
劉皇后才十九歲,又是個老實本分的性子,自然就別想政治站位能有多高。
心裡固然向着皇帝,卻同樣不覺得家裡置辦產業有什麼錯——畢竟,嫁妝總歸是個說得過去的名目。
甚至也不止是皇后,朱翊鈞身邊的這些親屬,固然沒有二心,卻都有着各自的毛病在。
李太后滿心都是兒子,卻也總是從內庫掏錢,不是賞賜給家裡,就是給佛門脩金身;大長公主鐵了心跟皇帝混,依舊不妨礙她打着皇帝姑姑的名頭,經營着賭場、揚州瘦馬這類灰產;再遠點文武大臣也是一樣,什麼殷正茂、李成樑,都是出了名的忠心任事,卻又貪出風采。
哪怕他前世,一樣有親近長輩,在酒後侃侃而談“貪污肯定不行,受賄不辦事嘛,不僅可以,反而很顯智慧。”
身邊的人,眼前的事,就像長江黃河攪在一塊,引着他難得糊塗。
“陛下……”
一聲輕喚,朱翊鈞這纔回過神來。
劉皇后似乎因皇帝久久不語,神色有些忐忑。
突然,朱翊鈞伸手捧着皇后的臉,湊到面前,額頭碰着額頭:“這不是朕要不要治罪永年伯的事情,而是皇后你。”
“你與朕是在太廟見證下成的婚,相濡以沫四年餘了,入宮還不止。”
他看着劉皇后的眼睛,一字一頓:“皇后,不要與朕同牀異夢。”
皇帝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劉皇后神色驟然變得有些慌亂。
她張口欲辯。
“你聽朕說。”朱翊鈞打斷了她。
“是,聘禮嫁妝往來本就是人倫之禮,永年伯既未魚肉百姓,也不干涉國憲,盼着朕難得糊塗一次,是人之常情,加之如今吳婕妤有了孕,朕就立刻治了永年伯的罪,難免讓皇后心中惶惶。”
“但常理如此,皇后卻不應該真就這樣想。”
劉皇后不知道皇帝作何想法,神情愈發慌亂,眼中有淚花閃過。
朱翊鈞伸出拇指,在皇后眼角拭了拭。
“皇后應該知道朕在做什麼。”
“朕爲了國家寢食不安,殫精竭慮,扶着這輛老牛破車,步履維艱。”
“若說天底下最應與朕分理陰陽的,除了你這女君還能有誰?最應緊隨朕步伐的,除了朕的髮妻還能有誰?最應懂朕心思的,除了皇后還能有誰?”
“夫妻一體,你我應是天然志同而道合。”
“你如今是皇后,將來會是太后,若是連你都不願循着朕的道途,整日門戶私計,朕的太子怎麼辦?朕的身後事怎麼辦?”
“說回眼下,皇后孃家的事,是應當你我一齊擔待。”
“但朕擔待不起,凡事必有初,度田今年纔剛剛開始,朕現在若是難得糊塗了,恐怕就真要與皇祖一般做個老糊塗了。”
“皇后,永年伯的事,當你爲朕擔待,你說是也不是?”
劉皇后被打斷後便只得默默聽着,臉色從誠惶誠恐,到若有所思,再到抿嘴低頭。
皇帝從來都是這般洞察世事,誠如方纔所言,婕妤有了身孕,皇帝立刻便要問罪皇后的父親,這事誰來了不會多想?
偏偏皇帝一番話又是如此發之肺腑,情真意摯。
一句“將來的太后”,便是有什麼猶疑,也立馬煙消雲散。
尤其是,皇帝“夫妻一體,志同而道合”幾個字一出口……
劉皇后癡癡看着皇帝。
誤闖天家,聽過太多世宗的無情,穆宗的濫情,今上這模樣,哪怕數年了,也實在難以置信。
每每這種時候,便如墜夢中。
等皇帝一番話說完,劉皇后神色已然極爲複雜,有些悔意,帶着憐惜,似乎又因悟了什麼還在沉思。
半晌過去。
皇后在皇帝殷切的眼神下,重重地點了點頭。
隔了好一會兒,她才反應過來應該說些什麼,連忙開口向皇帝表態道:“臣妾明日便召永年伯入宮,讓他向都察院投案,將這筆田畝的賬分說清楚。”
朱翊鈞聞言,終於釋懷。
他捏着皇后的臉,安撫道:“這就對了,你辦事,我放心。”
朱翊鈞站起身,將劉皇后的臉頰攬進懷裡。
話說到這個份上,兩人自然也不會有什麼芥蒂。
朱翊鈞又與皇后說了好大一番體己話。
直到情緒都穩定下來,他才拉着皇后的手,一齊到牀榻邊上坐下。
劉皇后順勢倒在皇帝懷裡:“陛下萬壽無疆,比臣妾福澤深厚多了,身後事這種話,日後莫要再說。”
朱翊鈞聞言不由得笑了笑。
論正壽,他也比不過這位活到崇禎朝的劉氏,更別說操勞國事折壽這種事情了。
但他也沒糾結這個問題,任由皇后替自己寬衣,嘴上不經意說着:“孔家也不止找上了永年伯,譬如吳婕妤家,似乎也未得幸免。”
“朕近來無暇抽身,皇后不妨趁着這個由頭,替朕做個惡人,與諸妃嬪、女官們都問個清楚,講個明白,立個規矩,也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翊鈞說得隨意,實則這幾日已經思慮了好久。
後宮爭寵這種事,本質與外朝爭權沒甚不同,也是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的事情。
爭權這種事,最忌諱皇帝自以爲是居中裁判。
若如此,還區分後、妃、嬪作甚?
朱翊鈞也不是要賣了吳婕妤,反而是爲了後宮不出亂子——要的就是在皇帝不下場的時候,後宮也能上下有序,正常運轉。
皇后聽了這話,倒是沒有太當回事,當即應了下來,只忍不住嘀咕道:“吳婕妤懷了龍種,地位不類尋常,別的妃嬪恐怕難得消受。”
朱翊鈞聞言,登時一拍大腿:“皇后說這話,衍聖公離間天家罪莫大也!朕定要治他們的罪!”
按理說婕妤這身份,理論上是屬於行賄都輪不到的邊緣人物。
如今被賄賂了好大一筆田畝,不就是母憑子貴?皇后怕的就是這個。
衍聖公行賄不按基本法,說一句離間天家,還真不算冤枉了他。
皇后被拍得生疼,白了皇帝一眼。
朱翊鈞渾不在意,輕咳一聲:“皇后也是,此言有善妒之嫌,朕也要問皇后的罪!”
他大馬金刀坐在牀邊,說罷還拍了拍大腿。
皇后見狀,不免臉紅猶豫。
卻是一個不留神,便被皇帝翻了過來,狠狠按在腿上。
“知錯沒有!”
“還妒不妒了!”
雜亂的聲音開始響起。
此起彼伏。
……
臘月二十三。
今日是朝臣年節休沐前的最後一日,同時也是萬曆七年最後一場御前議事。
當然,並沒有太多人需要參與這場年會。
此時的皇極殿內只稀稀拉拉四五人,或坐或立。
刑部尚書張瀚早早就在座次上等候着,面前擺着今年才修訂過一遭的大明律。
戶部尚書王國光與河南巡撫李幼滋,正交頭接耳。
都御史溫純來了又走,去了又回,看上去頗有些焦頭爛額。
沈鯉本是坐在末位,但隨着同僚入殿,頻繁起身見禮,乾脆起身在殿內踱步。
“總憲、大司徒、大司寇、李部堂、沈部堂,諸位來得早。”
慄在庭抱拳見禮,跟在太監身後,頤然輕鬆地邁步進了殿內。
溫純與其都是西北人,屬於秦地鄉黨,早有交情,只是互相頷首便省了虛禮。
“慄部堂也早。”張瀚與王國光客套回話。
“慄部堂經年不見,端肅了不少。”
李幼滋嘖嘖不止,上下打量着慄在庭。
同樣是經略一省,李幼滋萬曆五年才外放,比起眼前這位萬曆元年就外放福建的後生子,自家氣度上竟是差了一籌。
這份頤然之態,不是數年的大權在握坐鎮一言堂,怕是養不出來。
慄在庭搖頭嘆息,意味深長:“年齒漸長,事情多磨,自然而然洗去了一身輕佻浮躁。”
李幼滋心中暗笑,這廝面上說得倒是像這麼回事,可前日這一入京,便跑去高儀府上搬磚添瓦,爲此還吃了御史好幾道彈章,這可不見得洗去了浮躁。
這時沈鯉突然插話:“慄部堂在福建辦的差使如何了?”
慄在庭轉過頭,看向沈鯉:“尚有諸多關隘,此番回京述職,正是要與朝中同僚尋求臂助。”
說罷,他拉開座椅,施施然坐下。
市舶司的事,實在一言難盡。
當年重建市舶司,朝堂中的反對聲就沒停過。
無非就是那些。
要麼說外藩絕貢,無市無舶,設市舶尚不足以充本監公費,徒勞傷民。
要麼就是市舶司實乃巧徵橫索,不顧小民之怨諮,辱國體也。
或者便是海賊猖獗那一套,林道幹、林鳳等大寇阻絕海路,不可急於一時,平白害了往來海商性命。
也是得虧中樞有人頂着,纔沒有中途毀費。
但即便如此,地方上的排斥就沒消停過。
衙門的官吏,紛紛藉藉,皆言不妥;黠猾豪富,託名服賈,僞造引文,逃避走私;地方大戶,勾通引誘,收買禁物,藉寇兵而齎盜糧,爲鄉導而聽賊用。
慄在庭從福建布政司參政,一路做到福建巡撫,用了七年時間,靠着在福建獨斷專行,才終於分出了勝負。
一句“諸多關隘”,實飽含太多艱難險阻,不足爲外人道也。
沈鯉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不再追問。
慄在庭落座後,卻主動與沈鯉開口,挑起話題:“我這邊好歹積年累月的功夫,不過臨門一腳而已,倒是沈部堂的差事,準備如何辦?”
話音一落,殿內衆人無不面色古怪。
永年伯的事,都到了都察院,自然都瞞不住殿內這些人物。
沈鯉代天巡牧,視度田事,結果還未離京,便是天大的干係砸在腦門上。
無論是聖人世家,還是外戚,可都不是軟柿子。
沈鯉張嘴欲答,卻聽殿外傳來動靜。
衆人回過頭,便見內閣申時行、吏部王錫爵、禮部汪宗伊、兵部殷正茂、工部朱衡等人,聯袂而來。
顯然是文華殿廷議完,下朝趕過來的。
“諸位來得早。”
殿內衆人紛紛起身見禮。
“申閣老、諸位部堂。”
申時行滿臉堆笑,絲毫沒有託大的意思:“方纔廷議爭論春闈諸事,姍姍來遲,莫怪,莫怪。”
客套並沒有持續太久。
常朝既然散了,皇帝自然不多時就得到殿了。
果不其然。
隨着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南京禮部尚書潘晟等人從偏殿轉入。
一聲淨鞭陡然響起。
衆人一個激靈,情知皇帝來了,紛紛起身,束手恭候。
三聲淨鞭只響了兩聲,皇帝的身影便出現在了殿內——皇帝越來越不講規矩了。
“陛下。”
“陛下。”
朱翊鈞一身剛換好的常服,從容出現。
“坐,人到齊了就開始罷。”
朱翊鈞坐上主位,伸手虛按,示意衆人落座。
申時行目光掃過,遲疑片刻:“陛下,尚缺王閣老。”
朱翊鈞擺了擺手:“五軍都督府一堆爛攤子,別說今日,往後年節他都脫不開身。”
這是實情,並非皇帝要邊緣王崇古。
申時行聞言,這才釋然坐下。
朱翊鈞目光在眼前這十餘人身上轉了一圈,這些都是心腹重臣。
“議事之前,朕有一事先說。”
衆人正襟危坐,凝神看向皇帝。
朱翊鈞斟酌好言語,開門見山:“新政到今年,施行八個年頭了,八年來,朝廷只做不說,每有新政,百姓便惶惑失措,不明所以。”
“眼下度田清戶便是如此。”
“朝廷雖是針對奸豪,卻難免攪擾百姓,百姓不知所以,唯恐此舉是朝廷要增添賦稅,駭然嗷嗷,驚懼紛紛。”
“這樣只做不說,實在不妥,平白將部分百姓推到了對面,爲人做了刀。”
“更別說豪民猾吏在其間挑撥離間,徒褻朝命。”
“眼下新政業已到了涉足深潭,朕思前想後……咱們是時候打出旗號來了!”
旁聽的且不用說,正經議事的幾名二品堂官面面相覷。
打出旗號,這說法不知道的還以爲皇極殿就是聚義堂,這一干人等準備扯旗造反呢。
“陛下是說,咱們也要像高皇帝打天下時一般,喊出新政的口號來,說與天下人知曉?”
衆人回過頭,卻是慄在庭率先開口。
汪宗伊皺了皺眉頭,這比喻,未免也太不像話了。
申時行瞥了慄在庭一眼,他如今侍奉御前多年,最能把握皇帝的脈絡,沒成想竟被搶了話頭。
朱翊鈞讚賞地看了慄在庭一眼。
他語氣中帶着欣慰:“正是如此,就如造反時都要喊口號一般,百姓一聽便知新政在做什麼,新政準備做什麼,爲了什麼而新政。”
“說與那些通情達理的百姓,也能省去好大的麻煩。”
羣臣會意,卻愈發覺得怪異。
太平時節用這手段,實在上不得檯面。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陳年舊案,需要翻出來重審。”
李幼滋沈鯉等人初次列於廷上,摸不準脈絡,下意識看向張瀚。
刑部尚書張瀚擡起頭,驚疑不定,鬧不準刑部是不是又行差踏錯了什麼事。
反倒是申時行撇了撇嘴,情知皇帝又要折騰,心中好一通腹誹。
見同僚們疑惑不解,申時行貼心地代爲追問:“還請陛下明示。”
朱翊鈞也不賣關子,目光掃過這些心腹重臣,作回憶色:“前宋操持新法的王安石,謂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因而被褫奪封號,毀去孔廟配像,趕出大成殿,乃至於被黜於廟庭,欽定爲萬世罪人,民間罵了數百年。”
“王安石與熙寧變法,連帶着新法,在坊間士林,都已然臭不可聞。”
說到這裡,朱翊鈞忍住嘆了一口氣。
民間能將荊公豬作爲罵人的俚語,流傳千年,不是沒有理由的。
朱翊鈞搖了搖頭甩開思緒,旋即正色斂容,認真道:“且不說對錯,想要爲新政打出旗號,熙寧變法與王安石的案,便不得不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