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發

屏風撤開後,一道聲音從上方傳來。

“朕甫一登基,便有言官聯名上奏,難道是朕不德所致?”

百官注意力盡數被勾了過去。

紛紛擡頭望去。

只見得小皇帝手裡拿着論語,手腕撐着御案,身子微微站起,神色驚愕地開口。

這番舉動,就連一旁的馮保都沒反應過來。

他恨恨將挪開屏風的太監張鯨記在了心中。

旋即警惕地看向小皇帝,不知道這是鬧得哪一齣。

高拱也是皺眉不已。

眼下只有他有這個地位能接下這話茬。

他看向御階上的小皇帝,行禮道:“陛下,御史風聞奏事,向來有之。”

“如今或許彈劾之人天怒人怨,纔有此不約而同,也並非聯名劾奏,無關乎陛下聖德。”

“還請陛下放心聽政,臣等廷議,便是爲了處置這事。”

小皇帝不通政事,他難得解釋了兩句。

總之就是,不關你的事,自己玩自己的去。

朱翊鈞心中清楚,他在廷議上露頭,必然要受到高拱與馮保雙方的警惕。

所以,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

別居中平衡沒搞成,被這兩人聯手按下去了,才讓人笑話。

他早想明白這一層,直接開門見山:“元輔,此事你們廷臣好好商議,朕不多加干預。”

“就是這言官一齊上書,彈劾朕的大伴,大伴又說這是結黨,無論如何,都太聳人聽聞,可否給朕解釋原委?”

你們怎麼議論,怎麼票擬我都不管。

就是被這事嚇壞了,又是結黨,又是聯名彈劾的。

到底怎麼回事,給我解釋一下就行,反正我早晚要知道的。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卻還是一時無人應聲。

突然,慄在庭出列搶白道:“陛下,此事說來話長。”

“簡單而言,便是馮大璫這一身的職司,有違祖制!是禍亂之始!”

嘖,這眼力見。

要不是個進士,朱翊鈞都想把司禮監掌印給這慄在庭來當了。

他不去看身旁馮保的神色,疑惑問道:“何處有違祖制,這司禮監掌印,不由內臣當,難道該從進士中選拔?”

朝臣們自然不能平白受了這話。

話都到這裡了,也不介意給皇帝科普一番。

工部尚書朱衡,一個半技術官僚,當場就着了小皇帝的道。

他失笑解釋道:“陛下,司禮監掌印自然是內臣擔任,不過,按祖制,卻是不能再兼任東廠廠督一職了。”

朱翊鈞似乎是聽懂了。

他轉頭看向馮保,懵懂問道:“大伴,果真如此?”

馮保面無表情,宛如照本宣科答道:“奴婢區區賤身,哪裡懂什麼國朝成例。”

“這東廠廠督,是先帝點我的,這司禮監掌印,是李太后提拔的,奴婢也未曾聽聞要革我某職,便一併任了。”

“若是廷議的結果太后點頭了,咱家照做便是。”

說一千道一萬,這事也繞不過李太后。

你說有違祖制,咱家不過是上命難違。

你們自己廷議就好,什麼結果我都認了。

朱翊鈞暗自瞅了馮保一眼,果真是八風不動。

按照如今這個烈度,數十名御史、科道言官,稍微處理不好,就是國朝大案。

別說他孃親,先帝復生都不一定擋得住!

當初先帝以義父事高拱,都能被徐階趕回家。

實權皇帝與內閣輔臣尚且如此,更別說監國太后和太監了。

但馮保卻這般有恃無恐,只可能是有人要反水啊!

只要出來些有分量的廷臣,站在高拱的反面力挺馮保,李太后就能再度泰然坐在裁判席上了——裁判,是不可能錯的。

至於什麼是有分量的廷臣?

那大概是六部尚書一流吧……比如楊博,又比如呂調陽。

想到這裡,朱翊鈞看向禮部尚書呂調陽,這位新黨二號人物。

好在他就是爲這事請了這幾天臨朝聽政的,背刺可以,等馮保吃夠虧再說。

他帶着好奇神色,問道:“呂卿,你是禮部尚書,這些國朝成例,你應該最懂了,不知這二者爲何不可兼任?”

呂調陽正想事情,突然被叫了一聲,連忙回過神來。

他先行了一禮,開口道:“微臣不敢稱最,但或可爲陛下解惑,這司禮監……”

還未說完,朱翊鈞就擡手打斷了他。

他只要前半句,後面的還是別說了,免得說什麼不受控制的話。

朱翊鈞:“呂尚書,廷議纔是國朝大事,若是禮部沒有要事議論,不妨隨朕到側殿爲朕解惑?”

不管你們現在是什麼預謀,今天都先給我忍着。

呂調陽張了張嘴巴,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他最後還是推脫道:“陛下,微臣這裡,確實還有事要議。”

那更不能讓你議了!

朱翊鈞連忙看向高拱:“元輔,數十名言官上奏,此事太大了,朕心中惴惴,卻又不好攪亂廷議,不如,便將呂尚書借朕解惑如何?”

“朕沖齡踐祚,不通政務,母后監國,深宮婦人,正需呂尚書開解一番,纔好明白科道言官們義憤所在。”

高拱聽小皇帝這話,着實有些道理。

言官羣議洶洶固然可怕,但皇帝跟太后,終歸是深宮婦孺,就怕不懂事態嚴重性。

也好,讓呂調陽好好說說如今是什麼個局勢。

想到這裡,他轉而看向呂調陽:“呂尚書,禮部的事明日再議吧,聖上有召,豈能推脫。”

呂調陽摸了摸懷中的奏疏,心裡發苦。

如今言官擡出祖宗成法,可是個絕佳的機會。

都說馮保身兼兩職,不守祖制。

這話固然沒錯……可高拱不也是一樣!

都位居首輔了,還任着吏部天官?

祖制這武器,馮保區區太監拿不起來就罷了,但對文官而言,卻是通用的。

高拱只以爲朝臣六部九卿都與他一條心,纔敢這麼放肆大膽。

可若是有大臣一旦挑破高拱這一身職司,與馮保一般無二。

這彈劾馮保之事,就變成彈劾司禮監掌印與內閣首輔,要麼一起罷,要麼一起用。

總不能祖宗成法還選擇性適用吧?

屆時,無論是新黨,還是李太后,都能和稀泥,藉口爲朝局穩定故,將二人都輕輕放下。

非但如此,這次聲勢浩大的彈劾,言官們只用祖制攻訐馮保,怎麼無視了高拱?

元輔或許不知情,但這些言官究竟是爲了國朝政局,還是借題發揮?

一旦追究下來,也必須有人負責。

這些言官,以及御史頭子葛守禮,首當其衝!

而馮保方纔拿出的結黨之說,也就能作爲插手御史臺的由頭了。

說白了,新黨現在要做的,就是撈一手馮保,再斷高拱一臂。

如此,便能既不把火燒得太旺,防止朝局動盪,卻又能將高拱按住,直到他體面致仕。

這些,就是與馮保之間的默契了。

也是張居正臨走前的交代。

而今日正要讓楊博反水,把這一層揭開。

結果楊博屁股不乾淨,剛一廷議,就被趕回去自陳罪過,疏乞罷免了。

楊博不成就算了吧,本來就是中途入夥的,他呂調陽來也是一樣。

他懷中正備着禮科給事中的奏疏呢,就準備伺機而動呢!

結果,他也被皇帝打亂了佈置。

這讓他心下疑惑,是不是今天日子不好?

此時被皇帝和當朝首輔盯着,他也明白現在不是時候了。

楊博和他是六部尚書,分量足夠,其他言官,可不夠格在高拱面前說話的。

當初曹大埜(yě)彈劾高拱十大罪,第二天就被扔到乾州做判官去了,半點浪花都沒掀起。

面對高拱,不能玩什麼循序漸進。

也罷,那便等明日廷議罷,高拱總歸逃不脫這一遭的。

想到這裡,他才朝御階回話:“陛下固請,臣安敢不從。”

朱翊鈞滿意地點了點頭,便從御階上,轉身進了側殿。

呂調陽無奈跟上。

路過同僚時,與王國光對視了一眼,悄然使了個眼色。

又朝着面色難看的馮保,微不可查搖了搖頭。

……

呂調陽本是去往偏殿,結果到了偏殿,太監張鯨卻說皇帝在文華殿外等他。

他不明就裡,出了文華殿。

果然看到皇帝正在文華殿外等着。

呂調陽連忙上前行禮:“陛下。”

朱翊鈞點了點頭,解釋道:“朕想了想,這事我母后應當也矇在鼓裡。”

“朕資質駑鈍,就怕不能全然理解呂卿的話語。”

“呂卿不妨隨我去見母后,向朕與母后一道分說。”

呂調陽一愣,旋即爲難道:“陛下,微臣豈能隨意踏足後宮……”

朱翊鈞笑道:“去朕的乾清宮,母后正在我偏殿,受成國公的賀。”

說罷,便轉身朝乾清宮去了。

還不忘招招手,示意呂調陽跟上。

呂調陽無奈,只得跟了上去。

朱翊鈞走在前頭閒庭信步,不緊不慢地開口道:“呂卿,不妨先與朕說說,這二職,爲何不可兼任?”

前戲總要有的,不能一上來就直接給呂調陽上強度。

呂調陽恭謹道:“陛下,此事說來話長。”

“簡單而言,便是這司禮監權勢過大,舉凡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備守坐營、東廠等大權皆歸司禮監。”

“掌印與首輔對柄機要;瞼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尤其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

“這是文。”

“而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領廠衛數百人,隸役數千,有兵戈刀甲,可緝捕、監察、刺奸。”

“這是武。”

“若是二者職權並於一人之手,內庭大權盡在指掌,無異於太阿倒持,乃是禍亂之始。”

無論準備怎麼反水,這政治正確不能丟下。

不管做什麼,反正嘴巴上說的,都得是道理。

朱翊鈞哦了一聲:“原來如此,所以祖宗成法乃是大小相制?”

呂調陽眼皮一跳,連忙更正道:“陛下,這是職權交錯,文武相維,並非大小相制、異論相攪那一套。”

朱翊鈞連連點頭,表示受教了。

呂調陽見狀繼續道:“我朝多有此成例,譬如這都御史、通政使都設左右兩人。”

“亦譬如這地方軍政,分由巡撫、三司分管。”

“此前元輔被曹大埜彈劾,首輔之身不該任吏部尚書,都是這個道理。”

他不着痕跡地夾帶私貨在其中,暗暗影響着小皇帝的觀感。

可惜,都是老油條,誰面上還沒點油滑。

“元輔?”朱翊鈞恰到好處接過這話,似乎回想起什麼,“原來如此,呂尚書不說,朕還未想起,現在倒是驚覺,竟與張閣老與朕說的一般無二。”

他面色坦然,似乎真有這事一樣。

呂調陽一愣:“張閣老跟陛下說過?”

朱翊鈞露出回憶的神色:“六月初二那一天吧,張閣老向我陳述天下大弊。”

“說到稅賦、度田、開海、吏治,舉了些例子。”

“論及吏制失衡的時候,便談到了元輔、馮大伴、還有南北直隸的事。”

六月初二,就是張居正召對那一天。

張居正自然是沒說這些話的,但是,既然當時只有他二人,那以後他們說了什麼,就是朱翊鈞說了算了。

別說張居正不在,就算他在,也得捏着鼻子認了。

喜歡揣着明白裝糊塗,那就一直難得糊塗下去吧。

但這下可給呂調陽整不會了。

這,張閣老都跟陛下說了什麼啊!

呂調陽總歸是老江湖,也不能聽什麼信什麼,不由試探道:“張閣老倒是未曾與微臣說起此事。”

朱翊鈞奇怪地看着他:“怎麼,呂卿經常刺探聖聽?”

呂調陽臉一黑,連忙告罪:“微臣……”

朱翊鈞只是開個玩笑,逗逗老頭。

笑着擺了擺手:“或許因爲呂尚書不是閣臣,說太多也不懂吧。”

“否則,你道朕爲何要支持考成法,屈尊請日講官與兩宮考成課業?”

呂調陽這下倒是遲疑了。

皇帝支持考成法這事,雖然讓新黨振奮良久。

但究竟出於什麼心態,一直也沒個說法。

如今看來,莫非真是張閣老暗中影響?

朱翊鈞給足了呂調陽思考時間,偷偷觀察其神色。

見臉上顯然露出糾結的神情,他趁熱打鐵道:“不止是考成法,張閣老那日說的,朕都深以爲然。”

“度田、一條鞭法、京營改制、海運、官學等等,簡直令朕豁然開朗!”

“呂卿啊,這纔是爲宗廟國家計,多跟張閣老學學。”

朱翊鈞閒庭信步,嘴上說話情真意切。

新黨?

誰說一定是張居正的新黨,爲什麼不能是朕的新黨?

他當然不會全盤接收張居正新法的內容了。

其中侷限性,不說別的,就是這度田的強壓虛報,一條鞭法不顧經濟規律凌虐北方,這些他都接受不了。

當然,老規矩,冠名權不爭,內容可以優化嘛。

他還犯不着跟張居正搶功勞。

呂調陽卻不知道皇帝的想法。

哪怕他一身養氣功夫,此時都忍不住頻頻皺眉,抓撓胳膊了。

張閣老與皇帝的共識,竟然還超過他這個多年副手、心腹同道!?

張居正可沒跟自己說得這麼全面!

什麼京營他都只模模糊糊聽了幾句。

官學、海運又是要改什麼?

他此時已經不是狐疑了,反倒是有些心酸。

對自己這多年的老友,都有所保留,反而是對十歲天子和盤托出。

果然,學成文武藝,終究還是要貨與帝王家。

話到嘴邊,只能強顏歡笑道:“是,微臣是應該多與張閣老學一學。”

朱翊鈞突然轉過身。

誠摯地看着呂調陽:“不過呂卿說的,也頗爲契合張閣老所言。”

“馮大伴與元輔,確實有些不合祖制。”

“那呂卿,你又對此次言官彈劾,有何看法?”

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10.第109章 鼉鳴鱉應,大義滅親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第247章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247章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205.第200章 交口稱讚,犯上作亂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225章 逡巡畏義,非常之謀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90.第89章 間構嫌隙,宥坐之器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47章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第7章 孝事兩宮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14章 發個單章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
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177.第175章 黼黻皇猷,未雨綢繆110.第109章 鼉鳴鱉應,大義滅親125.第124章 蠉飛蠕動,量才錄用126.第125章 後繼之人,連昬接晨185.第182章 暑往寒來,蜂蠆起懷156.第155章 西學中用,騰蛟起鳳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42章 妄下雌黃,南北大防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第244章 伺風開洋,作作有芒102.第101章 如期而至,小黠大癡第215章 衆鳥高飛,孤雲獨去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184.結卷感言以及明天請假一天第204章 取精用弘,置筆從戎192.第189章 遷鶯出谷,重整旗鼓第17章 軟刀割心,墮溷飄茵第23章 哀哀君父,洶洶子民第238章 賞同罰異,遭時定製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第3章 權柄操弄,大局爲重第34章 渾水摸魚,攪動時局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第247章第227章 地脈方興,天荒欲破133.第132章 天之驕子,流行坎止159.第158章 普而遍之,研精緻思第247章64.第64章 調和陰陽,用舍行藏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100.第99章 比肩隨踵,溘然殂薨第57章 投石問路,疑團滿腹205.第200章 交口稱讚,犯上作亂131.第130章 職責所在,韓盧逐塊144.第143章 白馬非馬,只鱗半爪第225章 逡巡畏義,非常之謀170.第169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第53章 布帆無恙,萬人空巷第209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第58章 應然歸聖,實然歸朕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60.第60章 稔惡盈貫,記錄在案90.第89章 間構嫌隙,宥坐之器第239章 天於人樂,去時秋社81.第80章 及鋒而試,後人故智第229章 蜃氣樓閣,蛙聲管絃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158.第157章 隨物賦形,越辨越明第217章 改土歸流,用夏變夷第13章 各有謀算,飛蛾赴焰第247章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210章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224章 鄉野遺賢,根株牽連115.第114章 社鼠城狐,如火如荼157.第156章 河清社鳴,羣龍見形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55章 有條不紊,心服首肯141.第140章 尺樹寸泓,和而不同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104.第103章 宴無好宴,尋瘢索綻第21章 積弊成病,勉從勸進86.第85章 隨波逐流,降格以求第221章 詢謀諮度,講信修睦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160.第159章 繁火內蒸,寒熱交訌第5章 文華殿上,再行辭讓第51章 三江感言ampampampamp下週三上架135.第134章 移忠作孝,誣良爲盜145.第144章 徵其質地,推其常變190.第187章 陰陽順位,懸疣附贅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62.第62章 心寧意懶,舊事重演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77.第76章 鳴野食蘋,夜盡天明152.第151章 荏苒光陰,辭舊迎新98.第97章 懷黃佩紫,越鳧楚乙第7章 孝事兩宮第246章 廣客蛇影,殷師牛鬥第228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9章 拿腔做勢,篋書潛遞第14章 發個單章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民亂故事其二:絲絹案後續195.第191章 遺而不收,行而不輟第25章 和衷共濟,求同存異180.第178章 足躡華峰,目觀滄海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進退兩難第213章 變法無罪,翻案有理第2章 母慈子孝,機心蕃茂第234章 啞子做夢,引蛇出洞第24章 如夢方醒,金盃共飲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