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

鄭遠被領到了一處小院。

進來前他就看過了,挺氣派的一個農莊別院,應該是秦州某個大家族所有。別院內外全是侍衛、宮人,甚至因爲住不下,還在附近修建營寨,動靜搞得是真大。

進到院子後,又發現這裡沒多少人。

一個身穿暗白色龍袍的老者坐在胡牀上,慢悠悠地吃着瓜果,享受着夏日傍晚的美好時光。

這便是邵賊——邵樹德了吧,可真是會享受!

鄭遠不敢怠慢,立刻行禮。

嗯,他沒有像段義宗一樣臨時剃度,又是第一次覲見,還是需要跪拜的——自前唐以來,方外之人可免於跪拜。

“起來吧,賜坐。”邵樹德說道:“遠來是客,一起吃點西瓜。”

“謝大夏天子。”鄭遠立刻起身,坐了下來。

“使者與鄭仁旻同輩?”邵樹德問道。

宮人端來了切好的西瓜。

比起二三十年前,如今的西瓜總算有了點進步。簡而言之,瓤變多了,但還無法與後世相比。

鄭遠是第一次見到這種瓜果,十分稀奇。但他不敢多問,聽到邵樹德問話後,立刻回道:“正是。”

“那是滎陽鄭氏在南詔的第八代人了。”邵樹德說道:“中原世族,在南詔無依無靠,與那些土着大族鬥智鬥勇。這般險境,就該投歸大國,不想卻興無名之兵,真是不知所謂。”

鄭仁旻的先人鄭回原爲唐官,後被擄去,奮六世之餘烈,終於在鄭買嗣這一代做到了宰相,然後抓住南詔戰爭失敗,出現權力真空的大好機會,先立傀儡新君,然後篡位自立,可以說做到了人臣的極致。

但鄭氏在南詔的根基其實還是淺,一旦失敗,就萬劫不復。

與鄭氏相比,楊氏、段氏、高氏這些土族的根基就要深厚多了。歷史上楊幹貞篡位建立大義寧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擊敗楊詔、楊幹貞兄弟後,楊氏在大理國時期依然是一方首領,實力只是有所衰弱,但並未滅族。

這就是根基深厚的好處。有部落、有錢糧、有兵丁,別人就無法將你斬盡殺絕,就可以講條件。

當然,段氏之流也自稱是漢人後裔。比如段氏先祖段忠國(段儉魏)是南詔開國元勳,就自稱祖籍武威,是中原人士。

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往臉上貼金。但段家真有基本盤,權臣高氏篡位後,也不得不還政於段氏,更無法將他們趕盡殺絕。

鄭氏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他們的一切實力,都來自於“體制”,一旦在體制內失敗,鄭家就要面臨滅頂之災了。

“好教陛下知曉,敝國驃信追悔莫及,而今只願修好,永爲甥舅之國。”鄭遠說道。

邵樹德笑了笑。

南詔曾與前唐提起兄弟之國的建議,被拒絕了。如今被大夏打成這個鳥樣,居然連父子之國都不願做,整個甥舅之國出來,還是沒死心啊。

“朕聽聞南詔、長和以來,有王畿和邊地的說法,卻不知如今哪些是邊地,哪些是王畿?”邵樹德問道。

鄭遠有些疑惑,大夏聖人沒有討論兩國議和的事情,卻問起了國中情形。

“東西二京及原弄棟節度使轄區爲王畿。”鄭遠說道:“麗水、銀生二藩鎮,通海都督府爲邊地。”

其實,與立國初期相比,南詔的變化也是十分巨大的。拓東鎮成了東京,弄棟鎮成了連接兩京的關鍵。也就是說,大理、楚雄、昆明已經是南詔、長和的核心重地,與以前大不一樣了。

劍川、永昌二鎮經過多年發展,城鎮日漸增多,形勢愈發穩定,已然不算邊地。

早期六節度中,只剩銀生、麗水二鎮以及設立時間不長的通海都督府還是邊地。

“通海都督府有何特異之處?”邵樹德問道。

這個都督府是南詔中後期所置,未來會升格爲節度使轄區,段思平被通緝後,就躲藏在此處種地牧羊。一度被追兵大索,靠躲進佛寺逃得性命。後來他也從通海起兵,以節度使的身份攻下兩京,建立大理國。

通海都督府治通海城(今通海縣),轄區大致爲後世雲南東南部的紅河州、文山州大部,有驛道通往安南,是一個部落密集區域,開發程度很低。

“通海都督府有安寧城(今安寧縣),西可進洱海,南可通交趾,實乃四面八方交匯之所。又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諸部蠻人亦食安寧鹽。”鄭遠說道。

東京(昆明)城南幾十裡就是蠻獠聚居區,這開發程度,絕了!

邵樹德想了想,又問道:“通海都督府有多少城池?”

“原有通海城、安寧縣、八平城(今箇舊雞街鎮)、江川縣(今江川縣)四座城池,另有館驛土城數處,沿館置驛卒,遷移百姓屯墾,亦稍沐王化,計有矣符館(今屏邊縣)、曲烏館(今屏邊北新現鄉)、祿索州(今屏邊洗馬塘村)、思下館(今蒙自市區)、沙只館(今蒙自西北倘甸鎮)、南場館(今建水南莊鎮)、曲江館(今建水曲江鎮)、進寧館(今晉寧)等地。部落主要是翰泥蠻、鳩僚、西原俚等。”鄭遠答道。

邵樹德讓人拿來一幅地圖,攤開後指着其中一塊,問道:“安寧縣、晉寧館等地應屬於鄯闡府吧?”

“通海都督府、鄯闡府原本都是拓東節度使轄區,而今拓東鎮早就名存實亡,區劃變來變去,一會隸此處,一會隸彼處,實乃尋常。”

“原來如此。”邵樹德點了點頭,笑道:“使者有問必答,可賞。”

鄭遠臉有些紅,現在整得像是君臣問對一樣,有點怪怪的。

邵樹德讓人拿來毛筆,在圖上一劃,把安寧縣、江川縣等地劃入鄯闡府,又在南場館那裡點了個黑點,寫上了幾個字:“建水郡王。”

鄭遠偷偷瞄了一眼,頓時臉色發白。這是何意?難道驃信要被降格爲大夏的郡王,封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去?這——怎麼可以!

“吃瓜,吃瓜!”邵樹德看着地圖,不忘擡頭吩咐。

“謝陛下。”鄭遠忐忑地拿起西瓜,用勺子挖了一口慢慢嚼吃,味道不錯,挺甜的,不由得想大長和國能不能栽種此物。

“再說說麗水鎮吧,有幾城?”邵樹德繼續問道。

“麗水節度使治麗水城,又名尋傳大川城。此外還有牟郎城、金寶城、門波城、安西城、香柏城、鎮西城、摩零都督城等十六座城池,其境西接大、小婆羅門,北通吐蕃,西南與驃人諸國相鄰,系前漢蜀身毒道之必經區域,後漢永昌郡之徼外區域,部落主要是哀牢夷。”鄭遠回道。

“口氣不小嘛,哀牢人都被稱爲夷人了。”邵樹德笑道:“南詔當初爲何想置麗水鎮?”

這都整到緬北去了,節度使理所在克欽邦,且城池居然比東京附近的通海都督府還要密集,有點意思。

或許正如鄭遠所說,從蜀中到印度去做生意,必經此地,西漢年間商人就是這麼走的。

“昔年南詔置永昌節度使,開拓西南。麗水節度使實爲永昌西進之續勢。後因地接驃人諸國、大小婆羅門,有商賈之利,且發現了大金礦,故節度使屢次南下,擄掠驃人諸國百姓而回,至麗水淘金。”鄭遠說道。

邵樹德又拿毛筆在麗水城那裡點了一點,寫道:“麗水郡王。”

鄭遠有點懵。

難道鄭氏不是封在通海都督府,而是麗水鎮?這地方倒是比通海富庶多了,但——或許是段氏、趙氏、楊氏、董氏、高氏之類的大族封地?

他有些搞不懂了,同時還有個隱隱的想法:莫非這是大夏宗室的封地?

“說下永昌鎮。”邵樹德像對待臣子一樣,自然而然地說道。

鄭遠似乎也被繞進去了,老老實實地答道:“永昌節度使治永昌城(今保山),有永昌、越禮、長傍、押西等七城。唐開元年間,盛羅皮主詔時就西進永昌,皮邏閣繼之,閣羅鳳之時,西南諸夷已漸就柔服。開元十七年,皮邏閣部將張羅皮立下戰功,被唐廷冊封爲永昌都督,正式經營永昌鎮。天寶年間,南詔築大釐、永昌二城。永昌城便是在原拓俞城的基礎上加築外城。”

“南詔後期,在麗水、永昌、銀生三節鎮及通海都督府上面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不斷遷移百姓,或將當地蠻人遷走,或遷來外地人口,同時大築城池,大修館驛,以加強對諸部蠻獠的控制。城鎮館驛派駐軍士,移民屯墾,管軍又管民,至今百餘年矣,甚少有動亂。”

“這些藩鎮的城池如何?”邵樹德問道。

“以永昌鎮軟化府(今騰衝)爲例,有兩城,大城城周約五里,小城城周不足二里,相當於中原一個縣城大小。”鄭遠說道:“此城與洱海等地的城池不一樣,雖多取石料,質地堅硬,但並未有什麼城防設施。”

“爲何?”邵樹德問道。

“當年閣羅鳳定永昌,發現西南夷人散居山谷,其男女漫山遍野都是,亦無君長,實好統治。”鄭遠說道:“城內共十一條街道,有金輪寺、黑塔寺、豹子窩、檬果園等多個區域,城內及城外附郭百姓近萬人。”

“如此繁榮,怪不得永昌鎮不算邊地了。”邵樹德說道。

說完,又在永昌城附近寫了“永昌郡王”四字,不過打了個問號。

銀生節度使轄區同樣寫了“銀生郡王”四字。

鄭遠看得面如土色。

“看明白了?”邵樹德瞟了他一眼,道:“朕就直說了。鄭仁旻既來犯邊,便是取死有道。若主動來降,或可得體面。若死不投降,下場堪憂。大長和國,可亡矣。”

說完,又將一份軍報甩在桉几上,道:“朕中午收到的消息,東川節度使、會川都督楊幹貞已率部投降,併爲王師先鋒,渡過瀘水,攻入弄棟鎮。形勢若此,使者請回吧。”

第二十章 上路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二章 派系第十八章 入長安(三)第五章 巡第二十一章 一勞永逸第1167章 賞雪第1151章 果斷第八十章 定扶余第五十章 大計第三十三章 真·兄友弟恭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十八章 繁瑣的整編第1321章 整編與貿易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十九章 碰撞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六十章 渦口與幽州唐五代稱呼問題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九十章 洛陽居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七十二章 做賬第四章 甕中之鱉第十七章 勸說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四十章 值得嗎?第十三章 心靈按摩第四十三章 追逃(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一章 故人第589章 新操作第952章 離去第二十四章 獨門生意第十六章 樂園南詔農業地理第五十七章 直插第1214章 名城第四十九章 中條山第1066章 前程第七十章 都是賊子!第六十七章 安排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一章 打工皇帝第三十章 盡付東流第974章 雞來了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三十三章 七零八落第四十三章 沒有國書的使團第六章 收拾整頓(二)第五十四章 關起門來第二十六章 出動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1216章 撫寧第六十四章 恢復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四十三章 以後的事情第1164章 說客第四十章 子女與涼州第1003章 國祚第1332章 方略問對第1247章 陰鬱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二十章 河清第1056章 態度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五十九章 草原三城第三十四章 說客(爲盟主小龍V加更)第1096章 整編與稱臣第六章 茅店第十五章 條件第十五章 渭州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十五章 議論第八十一章 阿爺要吃魚第四十四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1254章 沉重第四十三章 戰爭機器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一百章 生前事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五十二章 巢奔第三章 輿圖第二章 包圍網第十八章 談肯定是要談的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軍心第三十六章 聲名第1020章 迎駕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1266章 土著與移民第三十二章 結交
第二十章 上路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二章 派系第十八章 入長安(三)第五章 巡第二十一章 一勞永逸第1167章 賞雪第1151章 果斷第八十章 定扶余第五十章 大計第三十三章 真·兄友弟恭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十八章 繁瑣的整編第1321章 整編與貿易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十九章 碰撞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六十章 渦口與幽州唐五代稱呼問題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九十章 洛陽居第三十六章 選人與良性循環第七十二章 做賬第四章 甕中之鱉第十七章 勸說第二十八章 見死不救第四十章 值得嗎?第十三章 心靈按摩第四十三章 追逃(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一章 故人第589章 新操作第952章 離去第二十四章 獨門生意第十六章 樂園南詔農業地理第五十七章 直插第1214章 名城第四十九章 中條山第1066章 前程第七十章 都是賊子!第六十七章 安排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一章 打工皇帝第三十章 盡付東流第974章 雞來了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三十三章 七零八落第四十三章 沒有國書的使團第六章 收拾整頓(二)第五十四章 關起門來第二十六章 出動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1216章 撫寧第六十四章 恢復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三十三章 南原與舊人第四十三章 以後的事情第1164章 說客第四十章 子女與涼州第1003章 國祚第1332章 方略問對第1247章 陰鬱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1240章 是你把夏兵引來的?第二十章 河清第1056章 態度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五十九章 草原三城第三十四章 說客(爲盟主小龍V加更)第1096章 整編與稱臣第六章 茅店第十五章 條件第十五章 渭州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十五章 議論第八十一章 阿爺要吃魚第四十四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1254章 沉重第四十三章 戰爭機器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一百章 生前事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二十二章 人心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五十二章 巢奔第三章 輿圖第二章 包圍網第十八章 談肯定是要談的第四十四章 民心和軍心第三十六章 聲名第1020章 迎駕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1266章 土著與移民第三十二章 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