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草原三城

“朕要的是長治久安,並形成慣例。”蓬萊殿內,邵樹德擲地有聲地說道。

吃完午飯,大家繼續開會。

現在開始理蕃院體系的釐清,北衙樞密院的官員還不能在,在一旁列席會議。

邵樹德開宗明義,講了兩個原則性要求:一、草原的長治久安;二、制度形成慣例。

其實要求很高。

長治久安的時間要求是多久?十年、二十年內,應該沒有敢叛亂。如果經營得好,三五十年也可以期待一下。甚至於,你的操作十分逆天,可以維持百年的和平。一百年後呢?沒人敢保證。

但話又說回來了,減少叛亂也是很大的成就啊。

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叛亂,朝廷並不難對付。

當年赫連鐸帶着八萬草原騎兵進攻雲州,直接讓李克用打出屎了好嗎——老李其實也沒出啥奇招,就帶着五千精兵,直接幹挺了最囂張、最能打的一部草原騎兵,大軍鼓譟而進,烏合之衆就散了。

讓蕃人減少叛亂的次數,降低叛亂的人數,那草原形勢就還可控。

“陛下。”已經是理蕃院一把手的楊爚清了清嗓子,道:“草原諸部,不能聯合起來,最好有點矛盾。這矛盾又不能太大,不值得刀兵相見,反而要求朝廷來裁決。如此,則可令朝廷威望大增,立於不敗之地。”

“你有什麼辦法?”邵樹德問道。

“臣接手理蕃院之後,查閱諸多典籍,發現如今各部草場只是粗粗劃分,並不精確。牧人之間時有矛盾,有時甚至釀成打鬥、仇殺,致人死傷。”楊爚說道:“臣以爲,牧場還是劃分清楚一些好,這是他們的命根子,也是最大的矛盾來源,這方面不能糊塗,邊界一定要清晰,哪怕立下界碑。邊界劃分好了,並不能完全消除他們之間的矛盾,總還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矛盾不涉及根本,但時間久了,總讓人心裡不舒服,這個時候便是朝廷出面的良機。”

邵樹德點了點頭,道:“楊卿所言甚是,繼續說。”

“陛下,臣建議在草原設流官。”楊爚此話一出,就驚倒衆人。

“如何做到這點?”邵樹德問道。

“陛下,昔年李國昌父子並據二鎮,朝廷立刻召集盧龍、河陽、河東、振武、天德、昭義、忠武諸鎮兵討之,最終大破賊人,國昌父子兵敗,北奔韃靼。再早一些,淄青李師道侵吞鄰鎮,武寧、魏博、滄景、忠武等鎮共討之。這種路數大可以用在草原上,誰越界了,誰侵吞鄰居了,便由朝廷組織大軍,將其剿滅,以震懾其他野心家。”

邵樹德聽了連連點頭。

楊爚說得比較簡單,具體操作起來其實十分複雜。但從藩鎮割據時代走出來的官員對這個是真熟啊。

唐廷的目的不是消滅藩鎮,當時也沒那個能力了。

他們的目的是維持藩鎮間的平衡,並儘可能從他們身上獲取利益——利益很多,比如定期上繳的貢賦,比如藩鎮出兵爲朝廷防秋、防冬,藩鎮的士人來長安考學、做官等等。

基於這個目的,唐廷是不會讓一個藩鎮吞併另一個藩鎮的,這從他們很多次的操作中就能看得出來。

逆藩被討平了,平叛的各路人馬大掠一番回家,朝廷也會給這些藩鎮兵發賞賜,感謝他們爲朝廷討平逆藩。

而逆藩被打痛了,也會老實一陣子。朝廷藉機換上自己人——不管能不能幹下去,先換上再說——全面改組這個藩鎮,雖然底層的割據土壤(大頭兵)沒法清除,但至少可以多安穩十年八年。

簡而言之,A藩鎮叛亂,神策軍+B、C、D藩鎮平叛。

B藩鎮叛亂時,神策軍+A、C、D藩鎮平叛。

C藩鎮叛亂……

如果一起叛,那事情有點棘手了。不過別急,還可以分化瓦解嘛。

中唐以來的藩鎮叛亂和平叛是非常具有喜感的。

平叛大軍打着打着,變成了叛軍。

叛軍打着打着,隨着朝廷一封《許XX自新詔》,又變成了王師。

戰場之上,明明是友軍,但隨着流言的傳播,大軍都把營地隔得遠遠的,防自己人甚於防敵人,實在是因爲痛擊友軍的事情並不鮮見。

唐廷玩這一手已經玩得出神入化了,直到黃巢、王仙芝橫空出世,徹底洗牌。

楊爚說這招用在草原上,核心就是不能讓一個部落吞併另一個部落。

某個部落叛亂了,不要緊!朝廷派出禁軍、鎮軍、府兵若干,糾集鄰近幾個部落,一起討平它。

討平之後,給參與平叛的其他部落發賞,讓他們退出戰場,各回各家。

這個時候,朝廷甚至可以深入控制這個剛被暴打的部落,想怎麼揉捏怎麼揉捏。如果改造得好,完全可以在草原上埋一個釘子,讓他們成爲朝廷的打手,下一次帶他去平叛。

這種例子在藩鎮割據中也有。

河北的義武軍(易定鎮)就曾經是朝廷的走狗,被河北人恨死了,視他們爲叛徒。經常勾連忠於朝廷的河東鎮,向他們河北下黑手。

所以,楊爚只需簡單說一下思路就行了,具體操作手段,太他媽熟了!

“陛下,臣所說的流官就是幹這種事的。”楊爚繼續說道:“草原遼闊,情勢複雜。打仗又短促激烈,勝負立現。如果遷延日久,叛亂部落可能已突襲擊敗好幾個鄰居,吞併了不少丁口,呈席捲之勢。所以,臣請在草原上劃分區域,築城派官,屯駐精兵,若有事,可立即做出反應。”

“拿輿圖來。”邵樹德吩咐道。

衆人神色一凜,知道聖人對楊爚的意見很重視,甚至有些贊同。

地圖很快掛好。

邵樹德走到面前,仔細觀看。

爲什麼很多國家都需要快速反應部隊?因爲等冗長的軍事動員、物資徵集、兵員調動完成時,事情很可能已經不可收拾了,故需要一支24小時處於待命狀態、各種物資充足的部隊,在第一時間投入戰場,介入干預,爭取時間。

古代很難做到這點,而且軍隊的投送能力、運動速度也不行。如果決策時再拖延一下,等大軍出動時,搞不好半年已經過去,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草原核心區域派駐一支軍隊。人數不需要多,夠精銳就行,以儘可能減少物資消耗,畢竟那邊補給不便。

平叛的主體還是各草原部落兵,朝廷派駐的精兵只是起監督作用——當然,該上的時候還是得上,不然會讓人輕視。

“在哪些地方築城比較好?”看完之後,邵樹德問道。

他心中其實已經有點譜了,但他還想聽聽楊爚的意見。

“一者,可控扼四方,往來方便,行軍快捷。”楊爚說道:“二者,水草豐美,最好能夠種一些糧食,以爲持久計。三者,地勢上要易守難攻。如果第三點做不到,以一、二爲重。”

畢竟草原大體上非常平坦,想在符合前面兩點的同時,還要易守難攻,有點難了,故必須有所側重。

“楊卿試在圖上指出。”邵樹德說道。

“黑城子既已築城,且有陛下行宮,可爲一地。”楊爚說道。

黑城子在後世額爾德尼召以西七十里,曾經的回鶻衙帳,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當地也確實可以種糧食,而且建極十四年就開始種了。

“阿爾泰山一帶,可覓地建一城。”

這個地方修城駐軍其實很有必要。一者可從北面震懾北庭諸蕃部,讓他們心理上有股壓迫感,別想着逃跑。第二,亦可統合當地的可薩回鶻部落(未西遷的部分),與黠嘎斯人爭奪影響力。

而且,這一帶有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在後世叫科布多,清代漠北三城之一就設在此處。

“回鶻可敦城,可重修,作爲一城。”

這個可敦城,並非陰山北麓的那個可敦城,而是回鶻人在克魯倫河流域修建的城池,大致位於後世外蒙喬巴山以西、溫度爾汗以東。

現已廢棄,只留斷壁殘垣。

後世遼國人也看中了這個地方,於是重修可敦城,以爲西北路招討司的理所,並遷移各族百姓過來定居,鼎盛時期駐紮了兩萬兵。

“以可敦城爲鎮州,軍曰建安。”

“本可敦城,統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選諸部兩萬餘騎充屯軍,專捍禦室韋、羽厥等國。”

這個駐軍規模可能有所誇大。因爲後世蘇聯在蒙古考古,發現城池並不算大,塞不下兩萬兵。但考慮到契丹人會遊牧,可以以可敦城爲核心,在一定範圍內牧羊,這就提升了人口基數。

兩萬兵是沒有的,兩萬丁壯可能是有的。

一百年後的契丹人就已經明白,要想真正控制草原,你就必須築城、駐軍。

事實證明,這是有效果的。而他們沒有駐軍的地方,則興起了阻卜人。

到了滿清時代,漠北草原上更是有庫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三個駐軍城市,並派駐官員,管理各類事務。

他們比遼國走得更遠,或許是因爲國力的差距。

契丹人在南方有大敵,各種資源要優先用在幽雲十六州,能在草原上設一個西北路招討司已經不錯了——契丹國主給西北路招討司的任務很明確,無需你們參與其他方面的戰爭,哪怕契丹將要敗亡了,你們也不要過來,守好自己的疆界。

事實上,天祚帝敗亡的時候,西北路招討司的兵真的沒有來,後來被耶律大石帶走了。

“楊卿選的地方都不錯。”邵樹德在地圖上比劃了一番後,讚道。

最西邊的是科布多,中間的是黑城子,東邊還有可敦城,各自之間的距離適中,差不多剛好囊括整個漠北草原。

“就這麼定了。”邵樹德最終做出了決定,只聽他說道:“各城可遷移少許漢地百姓過去屯墾,駐軍也無需多,三五千人足矣。但一定要是精銳,漢兵鎮草原,蕃兵戍漢地,這是原則,不能變。”

“每城需有理蕃院、北衙樞密院官員聯合辦公,就近處理各類草原事務。”

“理蕃院設理蕃使一員,總攬諸部民政,由楊爚出任此職。”

“理蕃使之下,暫設梅錄五員。廉祐、偰元助、阿啜、莊約、龍思同分領梅錄之職。阿啜,你去阿爾泰,徵發諸部丁壯,覓地建城。”

“偰元助去黑城子,直接上任。”

“龍思同可至可敦城,先把城修起來。”

“磧南、安西、青海諸蕃部,無需新築城,辦公衙署可就近設在豐、柔、新、庭、鄯等州。其梅錄人選,朕再思量思量。先這麼辦理起來吧。”

“臣等遵旨。”衆官紛紛應道。

今日除了確定在距離最遠、最難控制的磧北草原築城、駐軍、派官之外,還確立了理蕃院的架構。

當然並未全部完成。

理蕃使、梅錄等高級官員有了,下面還要增設類似尚書六部之類的機構,慢慢填充具體幹事的職能部門,各類官員要重新挑選、任用。

聖人曾明言,蕃官可出任漢地職務,漢官亦可出任草原職務,因此挑選官員並不會侷限在草原各部之中。

慢慢磨合吧。

先把架子搭起來,開始具體辦事。只有先辦起事來,你才知道該怎麼增設、裁減部門。假以時日,理蕃院與北衙樞密院這一文一武兩大機構,會慢慢成爲實權衙門,將草原牢牢握在手中。

第二十三章 會李喀喇汗王朝來歷第1175章 兵馬未動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十五章 你們的家人都在受苦吧第六十九章 獻計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八十八章 歉疚第1031章 壓制與反壓制第三十一章 前奏(爲20210301106472956614盟主加更)第七十三章 佈告中外之四第十章 大場面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六十三章 汾水之戰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十一章 三地第四十三章 風暴第七十二章 柔州與富谷第1285章 塑造(加更2)第三十五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四)第1222章 另闢蹊徑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969章 朱全昱第1174章 工徒與刑徒第五十五章 服從性測試第1019章 西京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四十九章 馴馬第四十七章 遺留問題之二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三章 不走了第九十章 同學少年第二十六章 重建體系第940章 邢、魏第1061章 菜,愛玩第1221章 別說了,別說了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1066章 前程第982章 納質否?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093章 年號 儀典第二十七章 齊聚第1136章 渤海君臣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1149章 舉槍!第八章 東行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三十七章 吾不好殺人第三章 勾連第九章 司農寺第1256章 我還沒用力呢第十一章 賞第1011章 上洛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1219章 外港第二十二章 都來了第三十五章 破賊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四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1266章 土著與移民第三章 好友第二十五章 財稅改革第五十四章 爛泥塘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五章 馬車與消息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1293章 西行途中第三十八章 手續第三十章 真理第五十一章 推恩第六章 接見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五十六章 傲慢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五章 勾連第六十六章 好消息第1034章 纏鬥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三十五章 出山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五十二章 春種秋收又被審覈了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五十四章 濟源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949章 亂第九章 拂雲堆祠(爲盟主暱稱不是空白加更)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
第二十三章 會李喀喇汗王朝來歷第1175章 兵馬未動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二十二章 第二件成就第十五章 你們的家人都在受苦吧第六十九章 獻計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八十八章 歉疚第1031章 壓制與反壓制第三十一章 前奏(爲20210301106472956614盟主加更)第七十三章 佈告中外之四第十章 大場面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六十三章 汾水之戰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十一章 三地第四十三章 風暴第七十二章 柔州與富谷第1285章 塑造(加更2)第三十五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四)第1222章 另闢蹊徑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969章 朱全昱第1174章 工徒與刑徒第五十五章 服從性測試第1019章 西京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四十九章 馴馬第四十七章 遺留問題之二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三章 不走了第九十章 同學少年第二十六章 重建體系第940章 邢、魏第1061章 菜,愛玩第1221章 別說了,別說了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1066章 前程第982章 納質否?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1205章 意外之喜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093章 年號 儀典第二十七章 齊聚第1136章 渤海君臣第四十五章 不約而同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1149章 舉槍!第八章 東行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三十七章 吾不好殺人第三章 勾連第九章 司農寺第1256章 我還沒用力呢第十一章 賞第1011章 上洛發個單章,來龍去脈。第1219章 外港第二十二章 都來了第三十五章 破賊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四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1266章 土著與移民第三章 好友第二十五章 財稅改革第五十四章 爛泥塘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五章 馬車與消息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1293章 西行途中第三十八章 手續第三十章 真理第五十一章 推恩第六章 接見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五十六章 傲慢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五章 勾連第六十六章 好消息第1034章 纏鬥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三十五章 出山第三十二章 結交第五十二章 春種秋收又被審覈了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五十四章 濟源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949章 亂第九章 拂雲堆祠(爲盟主暱稱不是空白加更)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