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

與太子審視了監國兩年的幾件主要大事後,邵樹德接過權柄,開始親政。

他沒有太多的動作。

如今海內昇平,四海安寧,一切鎮之以靜爲主。

事實上從河東易幟之後,北方基本就太平了。攻滅南方諸鎮後,全國大部平靜,比起唐末那種無處不戰的境地要好太多了。

整個帝國從巨大消耗的狀態下解脫了出來,開始積累財富,產生盈餘。

即便有攻打長和、西域的戰爭爆發,但受到較大影響只有兩處:蜀中、河隴。

其他地方的物資、人員即便想馳援過去,成本也非常高昂,故沒有太多消耗,直到邵樹德在河南、河東征發大量夫子西行爲止。

從整體層面而言,這個龐大國家的戰爭發動機已接近熄火,帝國主要的資源更多分配到了兩件事上:移民、基建。

一等國道是重中之重。

南北向的大動脈雲襄道(雲州—襄州)持續開工,但主要集中在北端,因爲南線早已通到終點襄陽。

在數年之前,河東境內修建的主要有兩段,一是從太原府向南北兩個方向修,一個是從雲州向南——囿於財力,後李克用時代的河東亟需休整,故其他州縣並未開工建設,而是着重整頓內部事務,讓百姓喘一口氣。

截止同光元年末,太原府向北已修通到了猩州,一等國道進入代州境內。與此同時,雲州方向也向南修路,穿過朔州東境,抵達雁門關外。

太原府向南,則通到了潞州。

因爲澤潞被禍害多年,人煙稀少,河陽方向徵發大批夫子,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及多年時間,開山鑿石,拓寬道路,硬生生通車到了澤州。

驛道就是這樣,以蜀中南部山區爲例,漢初沒有路,漢末時已有崎區小徑,南北朝時已可穩定通行人、馬,隋唐時進一步開山修路,已可通行馬車。

在沒有大型工程機械的年代,很多道路就是這麼一步步來的——當然,如果有需求,封建王朝也可以在短短几年內給你整一條大路出來,就看願不願意付出這個代價了。

總而言之,雲襄道河東段目前僅剩澤潞、代州兩處未完工,其餘已全線暢通,路上車水馬龍,投入使用很多年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同光二年河東境內也會全線通車,甚至雲州方向還會向北,修一條延長線,直通柔州集寧縣——陰山鎮軍一部的駐地。

南北大動脈,歷經十餘年修建,竟然就要這麼打通了。在四輪馬車的加持下,各地之間的運輸成本會急劇降低、速度大大加快,對商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東西向的兩京大驛道的修建過程,同樣體現出了東快、西慢的特點。

東段方向,數年前就已通至鄆州,到同光元年末,淄州、青州、來州各自修建的路段已經接入通車,只剩登州最後一段了。

兩京大驛道的最東端,是登州東部的赤山浦碼頭,一個新興海港城鎮。隨着出海捕魚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城池愈發繁榮。原本很多鄉里是新羅人佔多數的,現在也被河南人、河北人淹沒了,地方大變樣。 Wωω◆ т tκa n◆ c o

西段方向,三年內已經從弘農修通到了潼關。

長安到潼關方向,也早就通車。

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兩京”早就連接在一起了。

現在開工建設的路段,主要在長安以西。

按照邵樹德的規劃,這一段主要是走邠州、涇州、原州的北線,最後直通會寧關碼頭,這是優先級最高的方向。

至於南線,即長安向西走岐州、隴州、秦州、河渭方向的,就看各地餘力了,反正目前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雲襄道、兩京大驛道這兩條主動脈之外,河北方向其實也在修一條一等國道,主要是在北平府境內。

從昌平縣出發,經幽州城向東,過薊州、平州,出臨渝關,通往營州。

截止目前,關內部分已經大體完工,但營州路段較爲麻煩,進展不大,且路線方面存在分歧。

有人認爲,近些年遼澤日益退化,淤出了不少陸地,可嘗試沿海修建道路,無需向北過柳城,在山裡繞來繞去。

也有人認爲,淤出的陸地並不堅實,且沿途仍有許多沼澤,發洪水之時,經常將其沖毀、淹沒。那片地方,雖然水草豐美,但種地風險較大,唯適合放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太多人,故還是走北線較好。

邵樹德同意了北線方案,仍走柳城,順便溝通七聖州,認爲這樣價值較大。

而官員們在這方面爭吵,也讓他莫名地感到些許欣慰。

因爲他們爭論的是國家建設的細節,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所謂國本、戰爭之類。這也從側面說明,這個國家走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

甚好!

******

二月、三月很快就過去了,四月初,太子邵承節領命出京,帶着已休整年餘的鐵騎軍萬人,以及飛龍、金刀、黑矟三軍中抽調的六個指揮一萬二千騎馬步兵,往河北而去,開始了他巡視兩道的工作。

邵樹德則來到了渭水南岸的禁苑,踏青遊春。

四月也,有鳥名獲谷,其名自呼。農人候此鳥,則犁杷上岸。

這是一個農事比較繁忙的時節,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時節。

登上亭臺樓閣後,他眺望着河北的沃野。

明媚春光之中,村社星羅棋佈。

一壟壟整齊的麥田之內,農人忙忙碌碌,灌既、鋤草、追肥,忙得不亦樂乎。

兩片田野之間,土路彎彎曲曲,延伸向遠方。

貨郎挑着擔子沿路吆喝,叫賣貨物。

小童牽着黃牛,向野河溝邊的草地走去。

遊手好閒的少年,腰間挎着刀,左顧右盼。小娘子見了,捂嘴輕笑,老人見了,破口大罵。於是乎,不一會兒就灰熘熘跑路了。

好一幅鄉間圖景!

邵樹德見了,彷彿在空氣中看到了一個個“+1”的符號——他的帝國,在穩步積蓄着實力。

再遠處,則是充塞道路的馬車,以及黑壓壓看不到頭的人流。

這是往西遷移的百姓。

有的是軍士家人,有的是普通百姓,有的則是商人招募的精壯男子,西行種地去了。

看到這裡,他彷彿又見到了一個個“-1”符號——這是大夏帝國的持續性開支。

不過沒關係,現在進項大於出項。些許移民,還支撐得起。

“冊書都寫好了吧?”他轉過身來,問道。

宮官蘇氏將兩份冊書遞上。

邵樹德看完後,笑道:“樸氏姿態最低,可謂有大智慧。甄氏扭扭捏捏,不過到底也選對了路。這兩份冊書,發往中書,交給兩國使者帶回去吧。”

樸氏指的是新羅國主樸景暉。

作爲原來半島的正統,新羅混到如今這個地步,與其進入王朝末期,朝政混亂脫不開關係。

而且,新羅王金氏絕嗣,樸氏以外戚的身份繼位,更加劇了混亂。

不過到底是正統,他們的號召力還是不小的。比如百濟國主甄萱的父親就與兒子勢不兩立,仍爲新羅臣子,也是一樁奇事。

泰封、新羅、百濟之中,新羅的勢頭最差。雖說使者吹噓去年大破甄萱,“斬首數萬”,但邵樹德根本不信。

贏肯定是贏了,但斬首幾千級就了不得了,不可能更多。

而且,主動進攻贏了,與防守反擊贏,這是兩個概念好不好?新羅混到現在,只能防守,無力進攻,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再拖下去,怕是防守也無能,那就是亡國之時了。

樸景暉知道如今的局勢非常不樂觀,故屢次遣使入朝,探聽消息。

前年的時候,請求冊封,但邵樹德出征去了,後來在西域收到消息,也沒回應。

今年年初又來,這次態度更加卑微,提出國內港口可讓大夏船隻靠泊修理,然後請求朝廷發兵,援助他們。

邵樹德沒有正面回答發兵的事情,但終於同意冊封樸景暉爲“智順新羅王”。

至於甄氏麼,他們來得比新羅還早一些,邵樹德一直拖着,這次終於降下德音,同意冊封百濟國主甄萱爲“懷順百濟王”。

毫無疑問,站在新羅人的立場上來看,他們肯定對大夏冊封弓裔、甄萱二人不滿。因爲他們自視正統,認爲泰封、百濟都是亂臣賊子,只不過無力剿滅罷了。

大夏冊封三順王,等於在法律意義上認可了弓氏、甄氏的地位,把他們與新羅提到了同等地位。

但這又如何?自己國中什麼情況不清楚麼?

況且,邵樹德對三國使者都嚴加訓戒,要求他們以現有地盤爲國境,不得互相侵攻,其實幫了新羅的忙。

當然,泰封、百濟也可能不聽。但無所謂了,邵樹德不是很在意。

就目前來看,泰封的國力最強,地盤和人口最多。不過他們面臨着一個極大的劣勢,那就是地接大夏國境。

如今的遼東,可不是荒無人煙的所在。

事實上,渤海國的西京、南京就在附近,樂州的戶口也比較殷實,安東府、遼東諸州有數萬府兵,還可以徵調大量蕃兵輕騎,即便沒法佔領泰封,但搗搗亂的能力還是有的——隨便一個增兵浿水,就能把泰封國的主力吸引到北邊來。

從黑暗的角度來想,邵樹德可能還巴不得他們互相侵攻,繼續消耗呢。等到打得精疲力竭,數百里無人煙的時候,就會知道花兒爲什麼這樣紅了。

歷史上他們遇到了中原五代更替,契丹也把注意力放在南邊的有利時機,最終統一,然後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緩過了一口氣來。

這個時候,即便契丹攻破了高麗國都(開城),但國王逃到南邊的羅州(今全羅南道境內),號召抵抗,地方上也有充足的物資、人丁,故能堅持下去,沒那麼容易吃下了——他們把握住了歷史賜予的良機,躲過一劫。

但這會麼,旁邊有一個老練的獵手,正用陰冷的毒蛇般的目光打量着他們,情況大不一樣了。

邵樹德未必想完全佔領這三國,但目前這個程度的冊封,與紙何異?算是羈縻統治體系中約束力最弱的一等了。

至不濟,也得像于闐國一樣,加強控制。即你們可以繼續自治,我也不想惹那個麻煩、花費巨大成本直接統治,現在時機還不成熟,但適當加強控制是肯定的。

他在慢慢等待時機,等不到就交給兒子,不着急。

“陛下,于闐國主李聖天已抵達京師。”韓全誨輕手輕腳上了樓,低聲稟報道。

“讓他徑來此處。”邵樹德吩咐道。

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1332章 方略問對第1165章 獅子大開口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1049章 勸諫第四十七章 遺留問題之二第八章 學習又被審覈了第三十四章 重編第1195章 耐心第二十四章 苟延殘喘第1183章 長白山第1045章 知己知彼第三章 兩手抓第四十四章 家宴第五十五章 服從性測試第三十八章 教導第1019章 西京第八章 麟州行(二)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999章 思考第四章 鐵盤第六章 三鬥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十五章 最後一次第四章 根基第二十五章 敵後第二章 三月第三十章 會州(四)第九章 埋伏第七十三章 契丹興廢(給盟主無言以度加更)第四十一章 爭先恐後第1186章 考試第六十七章 奔襲第七十三章 佈告中外之四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1316章 我不能看着他死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五章 鐵斤城第四十二章 徐州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七章 驛站之夜第1308章 文明第1311章 調動第六十五章 耿橋第六十七章 中散大夫第五章 大江第十六章 風聲第一章 世界名畫第四十三章 以後的事情第十六章 東面第1079章 循序漸進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1043章 各鎮第十九章 感悟與送行第1153章 領教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1259章 鬼主意第五章 馬車與消息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1152章 來得有點快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073章 夜談準備第二十章 樑泉縣第十四章 築城第三十章 末路第三十六章 新局面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五章 州情(二)第三章 數學與船第三十五章 跑馬第1176章 河北道與北巡第三十七章 嘗試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八章 學習第十三章 花巧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五十七章 小作文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四十四章 內閣會議第三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變局第九十九章 心裡話第五十七章 密議(給盟主盲眼狙擊手加更)第六十四章 碼頭第十九章 碰撞第十四章 韃靼第十章 少年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三十二章 錢財第十一章 政宣與虧心事第1041章 風向第1243章 北口第1247章 陰鬱
第十二章 縱貫南北第1332章 方略問對第1165章 獅子大開口第七十二章 死法第1049章 勸諫第四十七章 遺留問題之二第八章 學習又被審覈了第三十四章 重編第1195章 耐心第二十四章 苟延殘喘第1183章 長白山第1045章 知己知彼第三章 兩手抓第四十四章 家宴第五十五章 服從性測試第三十八章 教導第1019章 西京第八章 麟州行(二)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999章 思考第四章 鐵盤第六章 三鬥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第十五章 最後一次第四章 根基第二十五章 敵後第二章 三月第三十章 會州(四)第九章 埋伏第七十三章 契丹興廢(給盟主無言以度加更)第四十一章 爭先恐後第1186章 考試第六十七章 奔襲第七十三章 佈告中外之四第三十七章 安得兩全第1316章 我不能看着他死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五章 鐵斤城第四十二章 徐州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七章 驛站之夜第1308章 文明第1311章 調動第六十五章 耿橋第六十七章 中散大夫第五章 大江第十六章 風聲第一章 世界名畫第四十三章 以後的事情第十六章 東面第1079章 循序漸進第十章 恭順已極第1043章 各鎮第十九章 感悟與送行第1153章 領教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1259章 鬼主意第五章 馬車與消息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1152章 來得有點快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073章 夜談準備第二十章 樑泉縣第十四章 築城第三十章 末路第三十六章 新局面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五章 州情(二)第三章 數學與船第三十五章 跑馬第1176章 河北道與北巡第三十七章 嘗試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九章 麟州行(三)第八章 學習第十三章 花巧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五十七章 小作文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先秦至唐代樂人簡述第四十四章 內閣會議第三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變局第九十九章 心裡話第五十七章 密議(給盟主盲眼狙擊手加更)第六十四章 碼頭第十九章 碰撞第十四章 韃靼第十章 少年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三十二章 錢財第十一章 政宣與虧心事第1041章 風向第1243章 北口第1247章 陰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