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定局

趙匡凝手撫過一卷卷書冊,暗自嘆息。

這都是他的私人藏書,多年來花費巨大精力蒐羅所得,有數千卷,其中不乏孤本、珍本,都是他的心頭肉。

喜愛收藏書籍,似乎不是一個武夫的愛好。但趙匡凝是一個純得不能再純的武夫,也確實喜愛收藏書籍,時時閱覽,這就是武夫中的異類,一如喜歡穿儒服,與書生們高談闊論的謝彥章。

趙家在襄陽、宜城、鄧城三縣有不少田莊。按說即便失去了權力,當個富家翁也足以優渥地生活下去。但這是亂世,可不敢這麼想!

沒了刀把子,這些產業就是肥肉,任人搶奪,沒有絲毫辦法。

裴遠給了他一個繼續掌權的機會。

襄、郢、復三州,去掉還在那個伶人手裡的復州,襄、郢二州仍有十多萬人,可以養一萬衙軍,讓他繼續維持權力和富貴。

但地盤被拆得七零八落,還是讓他心裡很難過,對不起已經過世的先父啊。

“罷了,讓雀兒進來。”趙匡凝坐了回去,隨手拿起一卷古書,說道。

“叔父可是想通了?”趙岑大踏步走了進來。

“昨夜我與匡明商議,欲任其爲郢州刺史。”趙匡凝神情疲憊,臉色晦暗,唯有手中的古書,才能給他帶來一絲安慰。

“這……”趙岑有些沉吟。

事情確實比較複雜,因爲牽扯到的利益衆多。

鄧州六縣,近九萬口人,郢州三縣,不過三萬餘口。之前商量好的是讓鄧州刺史趙璆轉任郢州刺史,趙璠任唐州刺史。

鄧州軍力完整,雖然有很多是襄州派過去的兵馬,趙璆並不能完全控制,襄陽方面對其影響力很大,但從一個富庶的地方調任相對貧窮的郢州,趙璆完全有可能鼓動鄧州本地兵馬趁機作亂,甚至投向朱全忠。

只給一個郢州刺史都可能作亂了,結果你竟然連這三縣都不想給,這是怎麼想的?

“叔父,某想了想,不如讓趙璆去房州?房州戶口比郢州還多,刺史孫典並非我趙家人,不如將其罷職。”

“房州已置於昭信軍治下,如何之官?”

“這……”趙岑也抓瞎了,沒有足夠的官位安排啊。

“罷了,你再去與裴遠商議一下。我遣使召趙璆、趙璠來襄陽,忠義軍出了這麼大的事,趙家子孫本該同舟共濟。”趙匡凝也知道此事爲難,無奈地說道:“唐、鄧大軍,多有襄州子弟,家人多在襄陽。有我父當年的情分,總不至於立時就反。”

趙岑當日便出了城,隨後直奔城外大營,裴遠已經從棗陽抵達了此處。

雙方一見面,自然又是一番密談。

折宗本懶得管這事,他帶着隨從出了大營,登高望遠,瞭望地勢。

“好一塊膏腴之地。”折宗本讚道:“今日便寫信給吾婿,去關北、河隴招募壯士,舉家搬來,充實戶口。”

後漢時南陽郡戶口百萬,但國朝最盛時唐鄧隨三州的人口也沒達到這個數字的一半,也是奇哉怪也。

到了這會,唐州九萬餘口、鄧州八萬餘口、隨州四萬餘口,也就二十來萬人,甚至不到四分之一。

這已經不能用戰爭來解釋了,因爲開元年間人口就不多,太多空地,以至於先後安置了幾萬戶突厥人、昭武九姓等胡人到唐、鄧、蔡、汝、許、陳、申、光等州,一度將其胡化。

朝廷在這片區域設置了幾個胡州,劃分牧場,胡人“習射獵”、“牧羊馬”,“不事稼穡”,可見當地人口密度之低。

天寶年間那四五十萬人,怕不是一半以上是胡人,幾萬戶呢!

淮西叛亂之後就更不用說了,這片大地屢遭兵火,隨後又有黃巢、秦宗權蹂躪,人煙稀少,州縣殘破,眼下休養生息了五年,稍稍恢復了點元氣。

聽折宗本這麼說,谷城令敬道欲言又止。

“淮夷”可是困擾了朝廷數十年,到現在還沒消化利索,這是又要遷移羌胡過來?若羌人還罷了,他們多半會種地,可若是胡人,豈不是自尋煩惱?

“發青唐吐蕃一萬戶、河渭羌人五千戶、河西諸族五千戶,總計兩萬戶至唐鄧隨。正好幫女婿解決點麻煩,省得他整日擔心有人造反。”折宗本大笑道。

“大帥,河隴羌胡素來難管,若遷來唐鄧隨,恐生變亂。”敬道提醒道。

“開元年間於河南設三胡州,大謬矣。”折宗本道:“就得編戶齊民,訓以華風,不得再以遊獵爲生。專事稼穡,種田墾荒,如此數十年後,還有誰記得自己是吐蕃人?”

開元年間在河南設諸胡州,那可真是腦殘之舉。

從河曲之地遷移叛亂胡人到河南,目的是什麼?就近管制,兼且同化。

可你倒好,設胡州,讓他們自己管自己,很多人農業生產習慣不改,不會種地,朝廷也不管。

這些突厥、昭武九姓本來長相就與漢人不太一樣,大部分人有白人血統,或者乾脆就是白人,天生與周圍人就有一定的差別,生活習性、生產習慣也不一樣,官府也不強制改變。

弄到最後,再與東北南下的平盧軍那幫胡化漢人和胡人(契丹、奚人、高句麗爲主)合流,胡化當地原有百姓,割據淮西數十年,諸州百姓不聞天子,不知朝廷,直到被鎮壓後才認認真真開始同化。

至今又數十年,淮西之地仍然有很濃烈的胡風,百姓騎騾放牧的比比皆是。

這已經是個爛攤子了,還來?

“不遷人口過來,光靠唐鄧隨三州,如何與朱全忠鬥?”似是知道敬道在想什麼,折宗本道:“三州之地,也就養個一萬多軍,這還是不打仗的情況。若戰事綿延,百姓豈不是要被榨成人幹,紛紛逃亡?”

敬道一想也是。

靈武郡王往河隴、河西遷漢人,從河隴、河西遷胡人至內地,和太宗、高宗、玄宗朝的政策別無二致,只是不知道會不會又釀成一個淮西割據勢力。

敬道看了看折宗本的臉色,不敢多說話,內心猜測不已,莫不是想擁羌胡之衆自立?

要不要私下裡告發給靈武郡王呢?好像不行啊。人家是翁婿,你一個外人挑撥離間,是何居心?

敬道糾結不已,忐忑不安。

……

趙岑在兩日後回到了襄陽。

“叔父,大事定矣。”趙岑喜滋滋地說道:“裴使君有言,匡明叔父可至均州任刺史。折宗本就任唐鄧隨節度使之後,均州刺史之職會卸任,可交由匡明叔父。”

“均州刺史?”趙匡凝喃喃自語。

聽聞折家軍不少將士在均州成家立業,均州至今還有威勝軍留守。這個均州刺史真有實權嗎?

不過已經不錯了,能得一個位置,就燒高香吧,邵樹德真乃寬厚之人。

“如此,我便安心了。”趙匡明笑道:“房州雖然戶口更盛,然蠻、獠衆多,不服王化,漢人甚少,多居於城邑,一旦叛亂,也是個麻煩事。均州甚好,甚好。”

“唐鄧之事……”趙岑又問道。

趙匡凝臉上的表情有些奇怪,混合了驚訝、不解、疑惑、憤怒,不知道一個人要經歷了什麼樣的情緒起伏,纔會有這麼複雜的表情。

“趙璆已經出發,趙璠推三阻四。”趙匡凝說道。

趙岑也有些驚訝。

趙璆手握重兵,雖說裡面有不少襄州兵,可到底是八千衙軍、數千州縣兵呢,結果居然願來?這可真是出乎意料。

趙璠這人,平時最得信任,結果居然不來?

難怪叔父如此震驚。

“不如再催一催,唐州將士還是可以信任的,襄陽子弟都盼着回來,趙璠也沒辦法。”趙岑建議道。

趙匡凝緩緩點了點頭。

忠義軍,與其他各鎮差不多。三萬衙軍,至少有兩萬把家安在襄陽左近,就近看管,增強節帥的掌控力。剩下一萬是外鎮軍的性質,家安在駐地。

趙璠這人,翻不起大浪來。

他要反,也只能帶唐州本地將士反,派過去的襄陽軍士在這個節骨眼上,還願不願意響應他,不用多說。

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他勾連汴軍,降了朱全忠。

“或可讓夏軍遣兵北上,逼迫一下。”趙岑道:“叔父亦可寫信給唐州將佐,曉以大義。叔翁在世時,提拔栽培了很多舊部,他們還是念舊情的。”

“可。”趙匡凝答應了。

隨後又是一陣空虛,心中滋味複雜。

好好的忠義軍,本有七州之地,實控六州,如今竟然竟然丟了大半。還好,人口最豐、最富庶的襄州還在手裡,多少算是個安慰。

“苦了唐、鄧、隨百姓了。”趙匡凝嘆道:“到了折宗本手裡,日日戰,夜夜戰,這日子如何過?”

這話說得趙岑也有些憂心。

既歸折宗本歸,隨州四縣肯定要供應錢糧、兵員,幾年仗打下來,還不是戶口銳減,財窮民竭,百姓苦不堪言?搞不好還會不堪役使,大量逃亡!

但這又有什麼辦法?

形勢若此,夫復何言!

不光唐鄧隨百姓苦,緊鄰的佑國軍汝州、奉國軍蔡州、忠武軍許州三地,怕也要戰火連綿,百姓逃亡。

剛剛安定下來的生活,竟然又要被打破了。

百姓何辜,遭此劫難!

第五十八章 開端第983章 安全感第1012章 價碼與擁護第1235章 奴部第八章 抉擇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1221章 別說了,別說了第三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十七章 “五年平遼”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1173章 學子第十九章 戰宥州(三)第四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1073章 夜談準備第四十八章 赤山浦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1310章 驚聞第十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四)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三十二章 堅定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三十九章 還有機會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五十一章 推恩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十一章 賞第八十七章 投機分子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十五章 趙植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三十三章 大軍第三章 調查(三)第一章 擒生第八十四章 一線之機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四十五章 不朽第十五章 戰爭沒那麼簡單第968章 虞鄉第三十五章 出山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六十三章 懸崖邊的選擇第四十六章 安排第1229章 轟然倒地第四章 李國昌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四章 糖與木材第989章 試驗第七十二章 招待第四十九章 轉折點(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第二十章 遺產第1152章 來得有點快第五十二章 要走了第十八章 耐心第1225章 新土第1198章 破局三點第四十八章 遺留問題之三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十五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三)第1135章 腐朽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1107章 參詳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談談兵法第三十八章 兩路(二)第六十九章 獻計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五十六章 戰略與戰術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二章 正旦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二十八章 中央決定了第1325章 誘惑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1151章 果斷第1312章 交代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一章 基本盤第八十章 分裂第1078章 秉政第1021章 牢籠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987章 海港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六章 三鬥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1039章 入徐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四十章 離奇
第五十八章 開端第983章 安全感第1012章 價碼與擁護第1235章 奴部第八章 抉擇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1124章 茫然與決定第1221章 別說了,別說了第三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十七章 “五年平遼”第八十五章 迎接第1173章 學子第十九章 戰宥州(三)第四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1073章 夜談準備第四十八章 赤山浦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1310章 驚聞第十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四)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三十二章 堅定第1253章 蜀中與營州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三十九章 還有機會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五十一章 推恩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十一章 賞第八十七章 投機分子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十五章 趙植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三十三章 大軍第三章 調查(三)第一章 擒生第八十四章 一線之機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四十五章 不朽第十五章 戰爭沒那麼簡單第968章 虞鄉第三十五章 出山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六十三章 懸崖邊的選擇第四十六章 安排第1229章 轟然倒地第四章 李國昌第七章 大張旗鼓第四章 糖與木材第989章 試驗第七十二章 招待第四十九章 轉折點(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第二十章 遺產第1152章 來得有點快第五十二章 要走了第十八章 耐心第1225章 新土第1198章 破局三點第四十八章 遺留問題之三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八十二章 出使、買賣、辯經第十五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三)第1135章 腐朽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十九章 騰籠換鳥第1107章 參詳第三十五章 折家軍談談兵法第三十八章 兩路(二)第六十九章 獻計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五十六章 戰略與戰術第四十二章 變亂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二章 正旦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二十八章 中央決定了第1325章 誘惑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1151章 果斷第1312章 交代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一章 基本盤第八十章 分裂第1078章 秉政第1021章 牢籠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987章 海港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二十二章 兵威第六章 三鬥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七十八章 有序撤退第1039章 入徐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四十章 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