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少年

“西征所難者,唯補給而已。”從雲南回來後就進講武堂進修的丘增祥,指着地圖上幾條彎彎曲曲的路線,道:“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在伊、西二州屯墾,就近調運。其次是從北方草原調撥牛羊至北庭,最下者乃從河西走廊運糧。”

此言一出,人人側目。但其他人不說話,只把目光投在一人身上:李璘。

兩人都是武學生,還都立下了大功,槓一槓唄?

“這是純粹瞎扯。”果然,李璘不慣着別人的臭毛病,直接說道:“在西域屯墾固然是上上之策,但從北方草原調運牛羊是怎麼回事?這事容易嗎?去年聖人兩路出兵,親領北路,數十萬牛羊走到北庭時,大部瘦骨嶙峋,還被吃掉了三分之一以上,你來說說,靠這個行嗎?”

“自然不能純靠牛羊補給。”丘增祥說道:“草原進兵,隨軍攜帶的牲畜只能作爲最後的補給,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殺牛羊,尤其是母牛、母羊。但這麼多兵馬,不會搶麼?”

“搶不到怎麼辦?”

“總能搶到的。實在不行,就停下來,讓牲畜養養膘。”

“養膘那麼容易?人走遠路還掉膘呢,一時半會都補不回來,牛羊那麼容易?”

“那你想怎樣?”

“我不想怎樣,只是你說得太輕巧了。”

述律婆閏、劉知遠、相里金、白奉進、賀德倫等人交頭接耳,偶爾輕笑兩聲,懶得摻和這場爭論。

“且住。”邵承節開口阻止了二將的爭論,道:“聖人用兵,首重糧草。西征之役,體現得淋漓盡致。北路軍大半時間在放牧,南路軍大半時間在集聚糧草。軍糧足,而後可以進擊。諸位能認可這一點,便已經達到了目的。”

“其次,大夏軍中有很多參謀,這次行軍參謀便體現了自己的本領。如此遠征,行軍路線稍有差池,便會釀成大錯。這次路線基本沒什麼問題,可見之前三年的準備是相當充足的。謀定而後動,諸位應當也認可這一點,夠了。”

說完這些,邵承節看向李璘,笑道:“李卿,這仗與攻南蠻之役,大不一樣吧?”

李璘道:“確實大不一樣。攻長和之役,一路攆着鄭仁旻的屁股打,以快打慢,追亡逐北,南蠻還沒反應過來,都城便陷落了。”

“李卿打得十分出色,與我所思不謀而合。”邵承節讚道:“若聖人來指揮徵南之役,他不會這麼打。世間統兵之將領,其風各異,須得好好琢磨琢磨。我聽聞西域賊人練兵、治軍、打仗的路數又不一樣,若李卿對上,一味窮追猛打可能會吃虧。反倒是聖人這種‘先爲己之不可勝,再爲敵之可勝’的用兵方略,更爲穩妥一些。”

李璘聽了有些驚訝。

素聞太子用兵勇猛精進,怎麼今日這樣說話,老實說有點不太符合他的風格啊。難道年歲長了,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思路又變了?

這不是不可能的,少年時的太子帶兵打仗,與中年時能一樣麼?生活環境都變了,經歷的事也不一樣了,想法肯定會跟着變。

他今天說這番話,讓李璘隱隱覺得太子的兵法思想更進一步了,即對上不同風格的將領,有不同的應對戰術而不是一味堅持自己的風格。

這種思路怎麼說呢,用得不好那就是兩面挨耳光,用得好那就是神將。

聖人倒是有點這個味道了。

世人都說他用兵穩,但在淮北打楊行密的時候,充分發揮騎兵戰術,勇猛精進,打得敵人顧此失彼。

打朱全忠的時候,就穩重多了,以耗爲主。

打契丹八部,則是堂堂之兵,厚重如山,一往無前,讓契丹數十萬騎手足無措。

而且,聖人用兵時還有很多戰場之外的招數,經常奏效。

打仗能打到這種程度的,不僅僅要求軍事上的才能,還要求人生閱歷、洞察世情,此謂神將也,李璘自覺還有所不如。

“今日討論,都記下了吧?”邵承節看向角落裡的兩位“實習”武學生,問道。

“回殿下,都記下了。”二人齊聲答道。

“那就好。”邵承節站起身,看向衆人,道:“講這麼多怪沒勁的,出去練練?”

“練練!”衆人哈哈大笑,紛紛起身。

練武輸贏是一回事,與太子加深感情則是另一回事。

當然,能進講武堂的,都是有點“慧根”的,聖人還在呢,與太子親近到哪一步,是個值得細細考究的問題。

******

而就在講武堂內衆人口沫橫飛覆盤戰術的時候,從洛陽出發的第二批運輸隊伍已經抵達了河州理所枹罕縣。

今天是三月初三,枹罕縣郊外的小溪邊,有不少遊玩的士人,爲流杯曲水之飲。

這個風俗不知因何而起。

最靠譜的說法是,漢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曰俱亡,一村以爲怪,乃相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流水以濫觴,曲水起於此。”

這個節日,應該是文人雅士力推的。因爲好玩,一些百姓也參與了進來。但總體而言還是不溫不火,比不上其他節日,主要是才子佳人們在玩。

此時枹罕縣郊外玩這個的就是這類人。只見仕女們掩嘴輕笑,臉蛋通紅,讓高崇龜、高崇年兄弟都看花了眼。

“隴右這般歌舞昇平,我都懷疑西邊是不是在打仗了。”高崇龜收回了目光,拿刀鞘敲了敲馬車廂,道:“看到這車補給,我確信西邊還在打仗。”

“將軍何出此言?”渭州夫子張大通嘆道:“我也是隴右人,不還是被官府徵發了,跟着伱們一起西行?”

一衆宮廷衛士們聽了大笑,紛紛說他倒黴。臨時加了一些渭州進貢的貨物,發往高昌,因缺人手,臨時徵發了百人,張大通就被選上了。

“其實我還算運氣好的。”張大通又道:“去年有人從高昌回來,說往西邊轉運物資的時候,有人抄捷道,過大流沙海,數百人迷了路,一個都沒回來。最後被找到時,人畜皆已倒斃多日,可慘了。”

“還有這事?”高崇龜一驚,道:“隴右轉運資糧的夫子多麼?”

“怎麼不多?”張大通說道:“從秦州開始,一直到鄯州,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派人了。聖人這場西征,打的就是隴右、河西二道三十年積存下來的錢糧。咱們十幾個州的土團鄉夫,固然不用上陣衝殺了,可也不容易啊。高昌的每一粒糧食,都是咱們拼死拼活送過去的,累死、渴死在路上的,不知道多少。每個縣都有回不來的人,真的慘。”

此話一出,隊伍裡另外一些人爲之色變。

看他們的年紀,多在十七八歲之間,最大的也不過二十出頭。

再看他們的裝束,其實還不錯,衣衫都挺新的,還帶着大大小小的包袱,裡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塞的什麼東西。

“高昌這麼缺糧?”一長滿絡腮鬍子的“少年”問道。

“怎麼不缺?那麼多兵馬,人吃馬嚼的,高昌又不是啥富裕地方,說不定還不如河州呢,如何養得起這麼多不事生產的武夫?”張大通反問道。

“苦也!”旁邊一人跺了跺腳,嘆道:“咱們這一去,豈不是要吃土?早知這樣,還不如留在洛陽呢。”

“年都沒過就上路,好歹讓我過年吃頓好的再走啊。這下好了,去了吃土,日子難過了。”

“瞧你們那慫樣。沒吃的就去搶蕃人的牛羊,怕什麼?”

“十萬大軍都沒你聰明?他們沒搶到,憑什麼你能搶到?”

“杞人憂天。朝廷既送我們上路了,去了那邊,難道還能少一口吃食?”

“希望多少有點能果腹的東西吧。實在不行,就去問趙王討食吃,咱們都是他的人不能不管啊。”

高崇龜兄弟對視了眼,心中有數,這一路上估計要吃苦了。

他們這支隊伍的構成十分複雜,既有宮廷衛士,也有醫官、工匠之類,但人數最多的,還是一批來自河南府的少年,約千人,多爲自小習武的禁軍、州兵家庭子弟。

甚至還有一批陝州院中訓練了五年的新兵。他們已經放棄進入禁軍的想法了,實在等不及,於是便往西域一行,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在趙王麾下闖出什麼名堂。

當這會聽到西域的困難之後,人人憂愁上臉,再無之前的輕鬆。

“嘿,原來你們比我更苦。”張大通聞言笑了笑,不顧那些人臉上漸漸浮現的怒容,缺根筋地繼續說道:“聽回來的人說,去年聖人還在高昌挖溝種地呢。哈哈,連聖人都要這樣,你們去了能有什麼好事?”

高崇龜推了張大通一把,道:“別在這杵着了,去後面幫着修車。”

“可我不會修車啊……”張大通奇道。

“滾!”高崇年斥了一句。

張大通見他發怒,灰溜溜地走了。

“其實——也沒他說得那麼可怕。”高崇龜勉強笑了笑,道:“隴右、河西二道全力轉運糧食,連過年都沒停下,高昌存糧應是足的。”

“高侍衛,不用安慰我等了。”絡腮鬍子少年說道:“隴右、河西十餘州百姓都被壓榨到這個程度了,顯然無法持久。等打完西域,肯定要減少發役人數,屆時輸送到西邊的資糧就更少了。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就像週三說的,沒吃的就去搶。有刀有槍的,怕個鳥!”

“哈哈,這纔對嘛。”高崇年笑道:“我聽聞西域胡姬很不錯的。諸位都沒成親吧?去了西邊,說不定能搶一個回來暖被窩。”

對於早上起牀時經常一柱擎天的少年們來說,女人這個話題永遠有吸引力。高崇年這猥瑣的一笑,當場提振了大夥的士氣,就連將來可能要吃土的日子,似乎都蒙上了一層誘人的緋色。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小溪邊遊玩的才子佳人們已經唱和了起來,靡靡之音,聞之讓人沉醉。

“哼!”少年聽了,大聲唱道:“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對面有些奇怪,不過繼續唱和道:“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少年提高了聲音:“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對面明顯受到了干擾,唱到“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時,聲音明顯低了下來。

少年再接再厲,高聲道:“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其他人也被挑起了情緒,紛紛拔出腰間短槊、橫刀,齊聲道:“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唱完,哈哈大笑之前的煩悶一掃而空。

高崇龜一拳擂在少年胸口,道:“好男兒,叫什麼名字?”

“我叫姚洪,洛陽人。”少年昂着頭,道:“什麼時候,這些靡靡之音也好意思登上大雅之堂了?‘走馬川行雪海邊’的纔是好男兒,終日唱些才子佳人,直如娘們一般。若賊人殺來,女人怕是也保不住,定教人擄去。”

“哈哈。姚君這是去搶蕃賊的女人了?”高崇年笑問道。

“搶!如何不搶?”姚洪眼一瞪,道:“現在就去等不及了。”

“同去!同去!”其他人紛紛高呼。

之前還士氣低落呢,結果現在又意氣昂揚了起來。

少年人啊,氣可鼓不可泄。

第二十五章 土壤第四章 言傳身教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感謝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二十二章 舊地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1185章 彙報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還是解釋一下吧。第十八章 山後很亂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五十一章 基本盤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四章 掙扎第五十二章 聯軍第981章 意外的使者第五十二章 聯軍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五十七章 意外嗎?(給盟主對子狗加更)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1315章 各自的選擇第四十八章 調動(爲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四十六章 “陣前數語”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五章 勾連第1108章 南望與返回第1271章 郡王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1131章 手藝第十四章 轉移第1027章 心思第1225章 新土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九章 君臣第十九章 感悟與送行第九章 遲來的榮譽第二十一章 效節第972章 深入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第一章 小日子(一)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四章 掙扎“最黑暗”的王朝末年第十二章 恩德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一章 小日子(一)第六章 新風俗第二十二章 備戰(爲盟主範河兄加更)第1110章 逃第四十六章 黃昏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1296章 默契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二十一章 鳳、樑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十九章 入長安(四)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二十九章 第一發第二章 馴化第二十三章 諸葛、韋第八十章 離開與出使第十五章 彙集第1027章 心思第十五章 彙集第955章 西行之洛陽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1155章 大冤種第十六章 人口與土地第三章 內外諸軍第一章 二月第八章 海上牧場第三十六章 事已至此第1214章 名城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三十四章 發配第1001章 邊塞體系第1246章 鈍刀子割肉第六十七章 西樓?北樓?第三十二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一)第四十九章 轉折點(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章 考功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977章 追襲第七十章 勾當軍國第五章 大江第1279章 離京第1125章 沒有退路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
第二十五章 土壤第四章 言傳身教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七十四章 老牌藩鎮感謝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二十二章 舊地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1185章 彙報第三十八章 帥才與新城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還是解釋一下吧。第十八章 山後很亂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五十一章 基本盤第二十四章 就硬懟第八十三章 追憶第四章 掙扎第五十二章 聯軍第981章 意外的使者第五十二章 聯軍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五十七章 意外嗎?(給盟主對子狗加更)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1315章 各自的選擇第四十八章 調動(爲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四十六章 “陣前數語”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五章 勾連第1108章 南望與返回第1271章 郡王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1131章 手藝第十四章 轉移第1027章 心思第1225章 新土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九章 君臣第十九章 感悟與送行第九章 遲來的榮譽第二十一章 效節第972章 深入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第一章 小日子(一)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四章 掙扎“最黑暗”的王朝末年第十二章 恩德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一章 小日子(一)第六章 新風俗第二十二章 備戰(爲盟主範河兄加更)第1110章 逃第四十六章 黃昏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1296章 默契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二十一章 鳳、樑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十九章 入長安(四)第三十三章 合作第二十九章 第一發第二章 馴化第二十三章 諸葛、韋第八十章 離開與出使第十五章 彙集第1027章 心思第十五章 彙集第955章 西行之洛陽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1155章 大冤種第十六章 人口與土地第三章 內外諸軍第一章 二月第八章 海上牧場第三十六章 事已至此第1214章 名城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三十四章 發配第1001章 邊塞體系第1246章 鈍刀子割肉第六十七章 西樓?北樓?第三十二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一)第四十九章 轉折點(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章 考功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977章 追襲第七十章 勾當軍國第五章 大江第1279章 離京第1125章 沒有退路第七十一章 城下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