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鍵

“大帥,裴隨使來了。”小江口軍城內,親兵來報。

“監軍來了,兒郎們都收斂點啊。”折宗本開了句玩笑,隨後換了身戎服,親到碼頭迎接。

“裴隨使”就是裴遠,多年前的三原縣令,後來投奔邵樹德,輾轉於州縣系統之中,今年到幕府任隨軍要籍,然後被派到折宗本這邊,身上又多了個使職:山南道招撫使。

招撫使,顧名思義,招降納叛也。但其實還有一層身份:監軍。

這是大家都明白,但不會宣之於口的事情。

裴遠目前的本官是鹽州刺史,接替的就是調任商州的成汭的職務。

不過裴遠不會實際到任,接下來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折宗本身邊充當贊畫,同時招誘各路雜牌兵馬,爲朔方軍的大業服務。

本官、差遣亂七八糟,藩鎮割據的濫觴,沒辦法。

艱難以來,國朝的官制就開始向奇怪的方向發展,現在已經亂象頻現。等到五代、北宋,那更會亂到頂峰。

想要改變也很無力,因爲你沒有名義。

邵大帥的本官也不過是靈州刺史,什麼朔方節度使、關北四道都指揮、制置等使,嚴格來說都是差遣,即所謂的“使職”。

邵大帥的各位部下,像李延齡、任遇吉之類,理論上與他是平級的。

大家都是節度使嘛,誰也不比誰高一級。

這就是名義的缺乏了。

但國朝的郡王乃至親王,都沒有封國建制的權力,只是一種尊榮名爵罷了。

節度使制度的侷限!

朝廷故意裝聾作啞,樂得如此,避免藩鎮做大,雖然現在這已經是種趨勢,無可阻擋。

邵樹德多年前就認識到了此中的危險。

名義這種東西,有時候無用,有時候又很有用。

當年爭取關北四道都指揮、制置等使就是這種憂心的體現,但還不滿足,覺得不夠穩妥,後來乾脆並鎮,恢復了天寶年間的大朔方鎮,即夏綏、朔方、天德、振武四鎮合併,由他親領。

朔方十州,現在是統治區內實力最強大的一個藩鎮。兵力就不多說了,其他藩鎮都只有數千州兵,但朔方鎮有十五萬以上的野戰部隊,還在渭北、華州、陝虢、山南西道、鳳翔、隴右、河西等鎮駐軍,是碾壓性的優勢。

人口方面,目前也沒有一個藩鎮比得上朔方十州。

這套強幹弱枝的模式施行到現在,運轉良好,但總覺得還有些不足。

下一步,邵樹德也在想辦法,看看如何在現有框架下進一步輾轉騰挪。

這個框架,雖然無論是邵樹德還是朱全忠,都非常不滿,但就目前而言,大家都還在忍着,沒人敢將它丟掉。

只能慢慢等機會了。

“折帥。”船隻尚未靠穩,裴遠就趕緊行禮,態度十分恭敬。

折宗本回了個禮。

他注意到這次來的船隻可不少,不光帶來了物資,還有許多人員。

除了文吏外,還有整整百名甲士組成的護衛隊,人手一具弩機、一口陌刀。

這就是招撫使的私人衛隊了,據聞都是靈州封、趙、丘、宋、嵬才、野利、沒藏等族的子弟,跟着招撫使一起出來歷練。

“方纔聽聞折帥取得大勝,俘斬賊人兩萬有餘,這可真是驚煞我了。”下船之後,二人便往軍城而去,裴遠用又是驚訝又是讚歎的語氣說道:“有此大勝,招撫之事便容易許多,此皆折帥之功也。”

“此戰第一功,當屬金州李延齡,是他籌集了許多錢糧,這才讓老夫下定決心,調兵南下,與敵決戰,終獲此勝。”

“折帥何自謙耶?”裴遠笑道:“威勝軍戰力之強橫,吾亦有所聞。軍爭,說到底還得一刀一槍去拼殺。陣列破敵,當爲武人最自傲之事,此戰,折帥居功至偉。”

折宗本笑笑,也不再爭辯。

二人進了一座宅院後,分賓主落座。

“趙匡璘已同意投降,然其子趙岑領兵留守隨州,最終降不降,還很難說。”折宗本道:“駐守谷城之賊軍兩千餘連夜乘船遁走,谷城令敬道開城請降。王崇、折從古二將領騎卒東進襄陽,鄧城縣降,宜城縣遣使接洽,表示願降。襄陽、南漳、義清三縣城門緊閉,不肯降,樂鄉縣較遠,尚未派人前去。”

襄州七縣,兩縣已降,一縣似要降,一縣態度不明,三縣明確不降。不過這可能是因爲目前僅有騎兵東進,步軍五千餘人尚在進兵途中,速度較慢,未來可能還會有變化。

“唐州刺史趙璠已逃回泌陽。這次他帶過來七千步卒、上千騎卒,只逃回去兩百來人。八千人裡,一半是衙軍,損失慘重。如今的唐州,大概還有四千上下的衙軍,且以步卒居多。州兵、縣鎮兵已經一掃而空,臨時徵召土團鄉夫,也就守守城,可謂危若累卵。”

“襄州出動了六千步騎,回去了一半,如今大約還有八千衙軍、州縣兵兩千上下,已是驚弓之鳥,不敢再戰。”

“隨州軍,幾乎全軍覆沒。大概還剩兩三千州縣兵,實力大衰。”

“郢州,州縣兵主力盡喪,回去了數百,地方空虛,可輕取之。”

“唯鄧州尚有六千餘衙軍,州縣兵四千餘,實力較爲完整。”

折宗本一一介紹此戰過後山南東道七州的局勢,裴遠聽後,大感振奮。

戰果如此之大,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在之前都虞候司諸將的推演之中,可能還需要兩年左右的艱苦戰鬥才能順利吃掉房、鄧等州,迫降襄州,且還要面臨宣武軍干涉所帶來的複雜變化。

可如今是什麼情況?隨州有很大可能投降,郢州空虛,可順利吃下,房州被孤立在西面,即便不降,最終也會失敗。如果再算上從馮行襲手裡奪取的均州,襄鎮西北、東南四州竟然要被直接拿下了。

浪戰害死人啊!

“房州如今是個什麼情況?”裴遠問道。

“昭信軍右廂兵馬使李柏最近又與孫典交戰,遣羸弱之兵迎戰,不敵後退走,故意在道上遺落金珠,房州兵爭搶,被擊敗,斬首數百。”說起金州那些老巢賊,折宗本也直搖頭,道:“李柏手頭應沒多少兵了。定遠軍已入房州,孫典應翻不起大浪來,便是不降,也只能死守房陵,沒其他招了。”

“或可說其來降。”裴遠道。

“這就要看裴使君的手段了。”折宗本笑道:“不過以老夫看來,如今重點甚至不在襄陽,而在唐、鄧。”

“此真知灼見也。”裴遠亦笑道:“唐、鄧,實乃關鍵。”

……

大順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晴。

襄陽城中,人心慌亂,一日三驚。

自水師載着敗兵逃回漢陰驛後,數千人便亂哄哄地涌入了襄陽城。

留守襄州的趙匡明一邊遣人收容整頓,一邊遣使至各州、各縣,令其徵召土團鄉夫,整頓防務,做好決一死戰的準備。

趙匡凝唉聲嘆氣地回到了襄陽。

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到最後全是悔恨。

爲什麼我要浪戰?穩紮穩打不好麼?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敗了就是敗了,這是事實,無法挽回。如今該做的,還是面對現實,收拾人心,整頓殘兵,不讓局勢繼續惡化。

“二弟,愚兄昨日找人清點了下庫藏,決定出錢十萬緡、絹三十萬匹,卑辭厚禮,換取折宗本退兵。”書房之內,趙匡凝找來了胞弟密議。

襄陽作爲南方部分藩鎮上供財貨的中心節點,本身也是商業重鎮,財貨是不缺的。即便趙氏父子並不怎麼善於治理地方,但本身底子在那裡,拿出四十萬錢帛並不成問題。

“阿兄,若折宗本不願退兵呢?其有衆萬餘,甚至連具裝甲騎都有千騎,實力極爲強勁。若鐵了心攻過來,大肆劫掠地方,咱們也擋不住啊。”趙匡明說道。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憂慮的地方。

折宗本或許攻不破襄陽這種大城,唐、鄧、隨之類的堅城也很難得手,但他可以劫掠鄉野啊。在失去野戰能力的情況下,能拿他們怎麼辦?

況且,他應該收編了大量降兵。若學當年的秦宗權,以其本部爲骨幹,整編降兵,然後四處裹挾地方上的丁壯,滾雪球般流動作戰,十餘萬人唾手可得。

十幾萬人攻城,不計死傷。死掉一批再去抓一批壯丁、健婦回來,反覆攻打,誰頂得住?

“若其不願退兵,那就遣人出使汴州,向朱全忠求援。”趙匡凝斬釘截鐵地說道,顯然已下定了決心。

趙匡明默默不語。

折宗本吃人,朱全忠就不吃人了?

但這也沒辦法,誰讓吃了大敗仗呢?

引汴軍勢力入襄陽,風險極大,但也有好處,那就是與折宗本討價還價時更有底氣,或可令其不那麼咄咄逼人,最後商談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唐、鄧、隨三州,最爲緊要,兄亦已遣幕府僚佐快馬前往。都是趙家族人,先君在世時,對他們也多有照拂,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何忍揹我而去。”說到這裡,趙匡凝也有些感傷。老父一手打下的基業,交到自己手中不過數月,竟然就敗落到了這個地步。

如今關鍵中的關鍵,還是先穩住唐、鄧、隨三州。

第八十三章 經濟聯繫第五十五章 諸葛爽(存稿灰飛煙滅,爲書友徐宇的大力贊助加更2)第十二章 舊地重遊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六十二章 車隨便侃侃第十一章 投石問路第1125章 沒有退路第四十七章 恩與威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五十四章 坐寇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六十一章 談條件第二十五章 土壤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十八章 山後很亂第943章 不死心第三十五章 老巢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942章 高唐與德勝渡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三章 運輸(給盟主老李加更)第七十一章 集結第四十七章 黃鄴(一)(給李延齡盟主加更)第1293章 西行途中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七章 安撫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六章 答卷第十章 威權第五十五章 怠而取之第四十七章 自爆第三十六章 海運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1101章 統戰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1018章 東遷第1045章 知己知彼第十五章 北方與錨定物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1310章 驚聞第三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變局第1077章 善後抓捕第三章 都是忠臣第六十九章 男兒第三十一章 年前瑣事第四十四章 內閣會議第1323章 餘波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976章 北上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四十三章 風暴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五十六章 冒險第九十一章 大帥英明第六十六章 宣州第一百章 生前事第一章 擒生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二十二章 舊地第1125章 沒有退路第七十一章 佈告中外之二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四十五章 戰第六章 三鬥第一章 廟小妖風大第十章 燃燒的大寧第1038章 別了第五十八章 邀戰第三十章 想不到吧第六十七章 安排第四十章 你不能殺我第四十章 聖人的日常第九十一章 人盡其用第1018章 東遷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1101章 統戰第二十七章 工匠與河中第六十三章 威望與風潮第三十四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三)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二章 城傍第八十九章 部署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四十六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三)第七十八章 觀察者談談明清的貨幣第五十六章 將才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十二章 破襲忙,第二更估計晚上,順手發個單章。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二十五章 返歸
第八十三章 經濟聯繫第五十五章 諸葛爽(存稿灰飛煙滅,爲書友徐宇的大力贊助加更2)第十二章 舊地重遊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六十二章 車隨便侃侃第十一章 投石問路第1125章 沒有退路第四十七章 恩與威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五十四章 坐寇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六十一章 談條件第二十五章 土壤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十八章 山後很亂第943章 不死心第三十五章 老巢第1305章 遊戲與賞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942章 高唐與德勝渡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三章 運輸(給盟主老李加更)第七十一章 集結第四十七章 黃鄴(一)(給李延齡盟主加更)第1293章 西行途中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七章 安撫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六章 答卷第十章 威權第五十五章 怠而取之第四十七章 自爆第三十六章 海運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1101章 統戰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1018章 東遷第1045章 知己知彼第十五章 北方與錨定物第1026章 揚長避短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1310章 驚聞第三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變局第1077章 善後抓捕第三章 都是忠臣第六十九章 男兒第三十一章 年前瑣事第四十四章 內閣會議第1323章 餘波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976章 北上第二十九章 拉攏第四十三章 風暴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五十六章 冒險第九十一章 大帥英明第六十六章 宣州第一百章 生前事第一章 擒生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二十二章 舊地第1125章 沒有退路第七十一章 佈告中外之二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四十五章 戰第六章 三鬥第一章 廟小妖風大第十章 燃燒的大寧第1038章 別了第五十八章 邀戰第三十章 想不到吧第六十七章 安排第四十章 你不能殺我第四十章 聖人的日常第九十一章 人盡其用第1018章 東遷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1101章 統戰第二十七章 工匠與河中第六十三章 威望與風潮第三十四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三)第二十三章 來騙!第四十六章 粗安第二章 城傍第八十九章 部署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四十六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三)第七十八章 觀察者談談明清的貨幣第五十六章 將才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十二章 破襲忙,第二更估計晚上,順手發個單章。第三十七章 何處可之?第三十八章 埋伏第二十五章 返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