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後官制漸定,自學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明史·選舉志】

雖然皇帝這話是在暗示賈詡身爲平準監,卻對自己本職之外的選官任官一事妄加議論,有越俎代庖之嫌。但賈詡卻我行我素,繼續提出建議,要在河東選派官員的時候,嚴格遵循三互法的原則。

‘三互法’是最早的官員籍貫迴避制度,其初衷是爲了防止地方官員利用職權之便,爲宗族徇情營私、在地方結黨自立。只是到後來迴避範圍越來越大、禁忌也越加嚴密的情況,導致官員選用艱難。逐漸的便不再墨守這個規定,只是保持着本地人不得任本地官的基本要求。

皇帝默然,如今朝中其實並沒有嚴格的貫徹執行三互法,最爲明顯的就是本地人韓遂擔任涼州刺史、作爲韓遂的幕僚、金城人成公英卻在做金城太守,當然,朝廷對於地處偏遠、羌漢雜居、又被豪強把控着的涼州實在是鞭長莫及,採取‘涼人治涼’的策略也是無奈之舉。

賈詡重提三互法,不僅是針對河東,若是真的細究起來,首當其衝的涼州上至刺史、下至縣令等一系列官吏都將遭受撤換,連帶着關中各郡也要遭受波及。

一下子要推翻現有的政治格局,破壞馬日磾等關西士人的根基,這就是賈文和的手筆麼?

荀攸眉頭緊皺,上回算計河東豪強的時候也是這樣,賈詡似乎一向都喜歡採取激烈、狠辣的手段來對付豪強,全然不計後果。荀攸看向皇帝,發覺皇帝面露沉思,似乎在慎重考慮賈詡話語中隱藏的深意,他自覺要說些什麼了:“陛下,三互法交錯繁複,施行嚴密,昔日三府選舉,逾月不定,以至部分州郡長官久缺不補,不利於朝廷選官任事。”

“荀君說的是,現在追究起來,朝野動盪,終究是不好。”皇帝眼神從未在賈詡身上離開過,賈詡感受到皇帝審視的目光,微微低下了頭去。

賈詡在打什麼主意,皇帝心裡大致明白一二,只是他並未與賈詡有過事先交流,重新提出‘三互法’來打壓愈加膨脹的關西士人的主意完全是賈詡一人的想法。

荀攸似乎察覺到皇帝並不贊同賈詡這次過激的手段,趁熱打鐵道:“本郡人任職本郡,的確易有鄉黨包庇、徇私鑽營之嫌。迴避之制確有可行之處,只是需稍作改動,至於現有郡守、縣令,則要顧念情勢,不可一概而論。”

皇帝嘴脣微動,似乎想說些什麼,但話到嘴邊,又臨時改口道:“還是荀君老成,三互法今後只需迴避籍貫、親屬即可,至於什麼甲州人爲乙州官,乙州人爲丙州官,而丙州人不得爲甲州官這樣的條例未免太過苛刻,予以免除了吧。”

賈詡對此沒有意見,反而表示支持,像是根本沒打算掀起朝野震盪似得。

在皇帝與荀攸、賈詡三人商議之下,新的‘三互法’也就是官員迴避制度被大致敲定了出來;今後無論是刺史、郡守、還是縣令,甚至是他們屬下的從事、曹掾等部門官吏都要遵循籍貫迴避制度。雖然範圍擴大了,但迴避的細則較以往卻寬鬆了許多,縣令一級的官員除了本縣人以外,可以由本郡人擔任;郡守一級的官員也是一樣,其中依然嚴格禁止跟當地有親屬關係的官員任職。

爲了避免三互法推行之初會出現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暫定只在河東郡施行,等河東郡培養出經驗了之後,再逐一推廣。

這樣一來,河東郡守王邑肩頭的擔子就更大了。

“河東如今可以說是一片白地,王文都在河東既要修養生民,又要佈施新政,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皇帝說道:“我等既有定計,以後但有所新政,皆先施與河東,以觀成效,而後再推行四方。是故河東必是朝廷首重之地,依我看,不如給河東郡守增秩中二千石,以向世人表示河東與弘農等他郡之與衆不同,以及朝廷之重視。”

除了京兆尹與河南尹情況特殊以外,其他郡守基本上都是兩千石的品秩,按照皇帝從後世角度的理解,給予河東郡守跟京兆尹、河南尹同樣的比同九卿的中二千石待遇,不僅是對王邑的嘉賞,更是提高了河東的政治待遇,將其拔高到直轄郡的地位。

“王文都治下不嚴,本是戴罪之身,受如此嘉賞,若還不能爲陛下辦好事,那就真要嚴懲治罪了。”賈詡淡淡說道。

“我這不是給他一個人的,今後所有的河東太守,皆爲中二千石,他若惶恐,那就愈該勤勉爲政。”皇帝輕笑一聲,說道:“不要讓我失望。”

賈詡默然不語,好像這話不是說給他聽的。

三人就王邑的封事商議完了之後,皇帝打算再說說劃清、設置地方職能部門的事情,卻被賈詡一時攔下:“曹掾屬吏乃地方制度,沿襲數百載,一旦更易,是不是要先詔司徒等諸公,一併議事?”

“不用,馬公等人雖然德高,但太過墨守成規,不會變通。到時候各執一詞,爭執起來愈發難斷,還不如由我等先議定,再發給中臺商榷擬詔就是了。”皇帝輕描淡寫的說着,想了想,又補充道:“我等以往不也是如此商議要事的麼?像是河東新政、或是對關東的籌劃,哪樣不是我等商議好了,再另行頒詔的?不必多慮了。”

賈詡若是真有異議,早在開始的時候就提出來了,何必等到這時候?聽了皇帝的話,他很快便不再糾結於這麼做合不合乎流程,也不再擔心自己身爲一個六百石的平準令、以微末之官參與國策的越權行爲。

荀攸在一旁安靜的看着這一切,什麼話也沒有說。他知道皇帝一直以來都有分尚書檯權勢的意圖,有意重新設立決策機構,將尚書檯當做純粹的執行機構,分權與集權,是每個合格的皇帝都會做的事情,這是帝王制衡的手段。不管以後是尚書檯獨攬大權、還是變成侍中決策、尚書實行的模式,只要荀攸保證自己的權力不被分走就是了,哪裡還會顧忌到別的。

由平尚書事、侍中荀攸與平準令賈詡議定的事很快就通過口諭的形式傳到尚書檯。

除了三互法、策試三署郎、太學生入河東等政策以外,更有皇帝對河東郡縣改制的內容;從今往後的定製,郡府官署稱爲‘曹’,縣府官署稱爲‘掾’,按照職能各分爲主司法刑罰的決曹掾、負責基層官員策試選派的五官曹掾、負責各級學校的文學曹掾,以及負責掌管驛站道路以及巡視諸縣的督郵等等。

與他郡不同的是,這些曹掾部門與中央九卿等官對接,就如決曹掾歸屬廷尉,五官曹掾歸屬五官中郎將,文學曹掾歸屬太常等等,幾乎中央各官每一個都在地方上有相應的職能掾屬,變相加強了中央的權力。

這些政策本來是件好事,但對於司徒、錄尚書事馬日磾來說,讓他不能接受,卻不是這個新政本身。

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
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