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輕翻柳陌(一)

是鄭父,若是其他鄭家的子弟,此時一定衝動的不管李威是不是皇帝,大發雷霆。

鄭家的‘女’子,是何等的高貴,皇室公主也未必能及,當年李義府位極人臣,權勢赫赫,前來求親,也沒有答應。怎能會嫁給一個小商人?

李威只是笑。

鄭父到了這個高齡,不談是鄭家這一房的老祖宗,也成了老狐狸。立即冷靜下來。

這兩天他與這個新皇帝所談的,因爲沒有其他人在場,十分機密,有的話不好外傳的。只是‘交’流一下,算是一個承諾,卻有很多的變數。比如鄭家,自己這一房說服了,其他各房未必答應,即使其他各房答應了,其他幾大望姓也未必會答應。

作爲皇帝,同樣如此。現在的皇帝只能算是半個皇帝,真正的軍國大權,只控制了一部分,就算後黨在他面前灰飛煙滅,不值得一提,至少這幾年,太上皇沒有死,他想爲子孫做一個表率,太上皇不放權,他也不好強行將這個權利爭過來。

這些都是變數。

但皇帝在河南各州巡視,又到了懷州,僅隔着一條黃河,機會難得,必須請來做一些溝通。

因此,自己允諾嫁‘女’,是一種承諾,是一種示好,也是一種綁架。

皇帝的意思也是如此,講得很清楚了,不吞併,自家子弟越來越多,那是不現實的,那麼爲了避免這個情況發生,皇帝想出了兩條辦法,一個是向海外開拓,不但有新的耕地,還能有更多的財富,若是不想離開故土,再換一種方式,以商以工變出大量財富,養活更多的人。

因此,替這個樑金柱撮合,算是互惠,同樣是一種不放心的綁架。

將這些關節理了一遍,然而坐下來想了很久,還是說道:“不行,臣不會同意。”

樑金柱授了一個散官,終究是商人,若是將‘女’子下嫁(敢情當自家是皇家了),其他幾大世家如何作想?百姓如何作想?

李威沒有生氣,此事他只抱了一半希望,徐徐說道:“鄭翁,有的事順便再告訴你。當年我還年青,父皇到東都,留我在西京監國,看到百姓旱災的慘境,於是心中一直在想,新耒、高梁,就是那種背景出現的。以及讓更多貧困子弟能讀起書,有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又想了竹紙。然而那時候監國,雖然沒有怎麼處理國政,可聽幾位相公爲國家財政哀聲嘆氣,因此,想出了曬鹽與製糖,看能不能爲國家財政緩和一下壓力。”

“那是陛下……”

“是,與樑金柱無關,樑金柱與陸馬以及胡應,是我從民間尋來的三個良商,因此,才委託他們替我做這些事。只是怕大臣彈劾,一直沒有公開。”

“這,這,陛下,你是怎麼知道的?”

李威指了指上方。

昨天晚上又指了一回,這一回連鄭父也狐疑起來,略略有些相信了。

不是因爲這個狐疑,就不會增加他心中皇帝的份量,今天會談,有可能沒有那麼順利。

而且這一刻,他想起了很多的事,他是布衣,但不是真正的老百姓,能聽到想到許多內幕,包括青海,這個皇帝那樣的處境,居然殺了出來,一下子將那麼被動的局面挽救回來,反而導致吐蕃無功,國內壓力嚴重。

他只是一個大家族的掌‘門’人,在這時代,依然相信鬼神。

這一想,臉‘色’不由地變了變。

李威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五姓七家,或者七姓十家(唐朝同樣的李姓,非是一姓,隴西李家是一姓,李唐又是一姓,趙州李家又是一姓,因爲范陽是三盧,所以又叫七姓十家)說得好聽的,是名‘門’望族,說不好聽的,是十個茅坑裡的臭石頭,又臭又硬,想要說服,何其不易

繼續道:“我漸漸年長,意識到了國家根弊不在富貧,而在吞併,於是又想到了海外,不僅是爲國家謀利,爲百姓謀利,還有地我朝幾百年的基業,已是定局。不僅如此,這一次回去後,爲了讓幾位皇子知道民間的疾苦,不至於變成昏主,我明後年打算先將魯王放在民間寄養三到兩年,今天轉了轉,滎陽在貴族影響下,民風淳樸,倒是一個寄養的好地方。”

出洛陽前,李威就說過類似的話。

“這怎麼可以?”

“有什麼不可以的,魯王到那時候已經七八歲了,能懂一些事理,如果連這個苦頭也吃不下去,如何讓我以後能看重?只要戒告他不能泄‘露’身份,再暗中派一些‘侍’衛悄悄保護,爲什麼不能在民間生活兩到三年?”

“那麼學業怎麼辦?”

“人沒有學好,談什麼學業?王莽才智如何?隋煬帝才智如何?”

“這……”鄭父一顆心卟通地跳了起來,這同樣是一個機會,若是幾個皇子以後都選擇在滎陽的民間長大,自家必貴。

“只要這項制度繼續下去,鄭翁,我家能不能更長久一些?”

“是……”

“那麼鄭翁,你再想一想,國家昇平,百姓數量必然‘激’增,千秋萬代是一個笑話,若是我朝能保持五百年或者更長的基業,那麼國家會有多少百姓?無論什麼方法,這一方土地也養不活這麼多的百姓。因此,海外是一條後路。這是關係到國家未來的大事,樑金柱替我將它辦好,會是什麼樣的功勞?不但是將來,眼下數月內,他就會替我辦好一項更重要的事務。未來,樑金柱與陸馬雖是商人,但前途不可估量。鄭翁,我不是刻意爲難,對你們鄭家來說,我撮合這‘門’親事,也是雙贏。”

“臣能不能問一聲,什麼事務比航海更重要?”

“他將爲朝廷帶來數百萬緡錢的收益,不僅如此,未來幾年後,我朝將會平滅倭國與新羅,樑金柱就能撥掉這件功勳中的最重要的頭等大功。”

鄭父嘴中不由噝了一聲。

若是真,樑金柱就是商人,以後也能封候拜公了。

儘管公候,鄭家也不重視,但確如皇帝所說,此人前途不可估量。

“鄭翁,不是求你們家最嫡親的‘女’子,僅是一名普通的‘女’子,那怕是外室,只要不拿庶出的‘女’子來糊‘弄’即可,當真那麼困難?”

鄭父臉上終於猶豫不決起來。

李威乘熱打鐵又道:“鄭翁,我同裴‘侍’郎說過,我將率領大家開創一個大時代。這必然是一股洪流,所有附從於我者,將會登上‘浪’尖處,不附從的人,幾十年後,鄭翁,你將此話記下來,讓你後人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此事非同小可,陛下能不能在滎陽再逗留兩天,容我們再商議一下。”

“鄭家的‘女’子果然很金貴,”不是好話,絕對是反話,現在所有人以娶五姓七家‘女’子爲榮,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除了幾個家族互相聯親外,其他人來求親,不但挑三揀四,要選人才,要選家世,要選資質,要選品德,還有豐厚的聘禮。這個聘禮可不是一般的聘禮,差不多的‘女’子,沒有幾百緡錢是娶不回去的,嫡系的‘女’子,有可能要數千緡錢才能將她迎娶回去。

此事讓李威極度反感。

一是反感天下人無知,一個個明知道娶其‘女’不易,還要爭破頭去娶。二是反感這種出嫁的方式,說是嫁‘女’,不如說是賣‘女’

鄭父聽出譏諷,但不以爲意,不僅是財禮,他們也要看人的,比如李義府求親,就堅決不同意。這些聯親,也進一步壯大了幾大家族的力量。

李威看出來對牛彈琴,只好悻悻地說道:“你與我談論你們家族的前途需一天時間就能答覆,一個‘女’子居然需要兩天,這樣的‘女’子我都不敢迎娶啊。好,就給你兩天時間。”

一摔衣袖,離開。

讓你們嫁‘女’那麼困難,可你們嫁‘女’給我,也沒有那麼容易。

第二天,只好繼續逗留在滎陽。

這也是一種表態,別以爲樑金柱是一個商人,我就能爲他等兩天。

可一旦達成這‘門’親事,意義非同小可,這是進一步地拉平各個階層的基石。不但是商人,特別是工匠的地位,若是始終抱着工人與商人是最低等的百姓,那麼科學就永遠不能普及。

孔子是教了世人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但沒有教導人們如何製造大炮的,沒有了槍炮,又談什麼未來?

李威帶着一干人出了城,作爲一個古城,滎陽城外農田開發得很成熟,許多溝渠‘交’錯,一條條阡陌綠柳成蔭。八月天高雲淡,渠水也變得更加澄明,象一條條長長的鏡子,亮得耀眼。

看了看,城外除了一些豆類,高梁外,還有許多農田種植了棉‘花’,已經開始綻放,一團團的象是白雲一般,也有許多農民正在將棉‘花’從果莢裡摘出來。

產量不及後世,有種子的原因,還有化‘肥’農‘藥’,但移載方法是對的,頗有些頭重腳輕的味道。還可,不象原來高昌草棉,一畝地只能收幾十斤籽棉,制約了普及速度。

李威還有一個遺憾,不知道原始的紡織機原理,那怕是黃道婆的那種也好,因此現在的棉布價格不算很便宜。若縱向對比,產量比明朝高,紡織工藝卻有些落後,因此造成棉布並不比明朝更賤。

只能說比種麻更上算。還有,有了棉‘花’,就有了棉衣與棉被,能讓更多百姓冬天到來時禦寒。

隨意問了問百姓的大約情況,忽然一輛馬車趕了過來。

‘侍’衛在後面將馬車攔住,李威此行刻意保持一種平易近人的態度,但‘侍’衛卻不敢大意,戒衛依是很森嚴,馬車上一個‘女’子走了下來,脆聲說道:“陛下,是臣妾。”

這一回戴着一個羅簾子,但一喊,再通過身影,全部認了出來,正是鄭連叔帶過去的鄭家那個小娘子。

李威擺了一下手,讓她走過來。

到前面恭身行禮,幾大家族的‘女’子身價昂貴,也有昂貴的本錢,良好的家世,使這些‘女’子一個個有很好的教養,舉措禮節也十分得當。行完禮後,說道:“祖父大人吩咐臣妾,陛下初來滎陽,對滎陽不熟,若是陛下有意,讓臣妾帶陛下前往虎牢關與鴻溝一遊。”

“好啊好啊,”李令月拍手說道。

特別是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在唐朝沒有人注意,幾個小諸候的爭霸而己,也沒有後來演義中的可歌可泣,但李世民卻在此大破竇建德,這才‘逼’迫王世充投降的。

當年李威前往少林寺,就遙望東方,想過來看一看。

可是李威卻遲疑起來……

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438章 抱銅仙(三)第149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上)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47章 我的國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23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三)第277章 十萬貫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159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上)第131章 春雷(三)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301章 元不是池中物(三)第6章 願春暫留(二)第149章 問鼎(一)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419章 簫聲斷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309章 萬事空中雪第187章 將相失和 雪糖赴京第71章 沒得救了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383章 羣小掌臉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87章 前夕(五)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41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四)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第84章 前夕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224章 羣臣諫第46章 輕重第434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二)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400章 紅妝春騎(二)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441章 還轉盼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51章 當學子桓 妙計重擊(上)第86章 前夕(三)第111章 馮太后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364章 長槍縵纓萬里(一)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47章 我的國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74章 微調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6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中)第153章 問鼎(五)第18章 葬楚宮傾國(一)第147章 定(九)第328章 故人應念第180章 韋族家教 春圖育女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328章 故人應念第48章 害怕第263章 中了第162章 啓航(八)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76章 報應第210章 仁,是吹笛子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188章 大朱發威 炮打李治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72章 天高海闊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155章 啓航(一)第124章 羣臣上奏 朝殿對答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47章 毀屍滅跡 馬踏賀府第338章 蕃胡菸灰(二)第42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五)第402章 踏月影第277章 十萬貫第375章 勇臨寒磧(二)第253章 枯骨接翠(三)第165章 甜(上)第51章 當學子桓 妙計重擊(上)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11章 一去無跡(二)第275章 小重山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
第466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一)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438章 抱銅仙(三)第149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上)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47章 我的國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23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三)第277章 十萬貫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159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上)第131章 春雷(三)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301章 元不是池中物(三)第6章 願春暫留(二)第149章 問鼎(一)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419章 簫聲斷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377章 勇臨寒磧(四)第309章 萬事空中雪第187章 將相失和 雪糖赴京第71章 沒得救了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383章 羣小掌臉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87章 前夕(五)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41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四)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第84章 前夕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224章 羣臣諫第46章 輕重第434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二)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400章 紅妝春騎(二)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441章 還轉盼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51章 當學子桓 妙計重擊(上)第86章 前夕(三)第111章 馮太后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364章 長槍縵纓萬里(一)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47章 我的國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74章 微調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6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中)第153章 問鼎(五)第18章 葬楚宮傾國(一)第147章 定(九)第328章 故人應念第180章 韋族家教 春圖育女第51章 黑山之戰(上)第328章 故人應念第48章 害怕第263章 中了第162章 啓航(八)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202章 發明指南 以嚴治軍第76章 報應第210章 仁,是吹笛子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188章 大朱發威 炮打李治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72章 天高海闊第1章 正單衣試酒(一)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155章 啓航(一)第124章 羣臣上奏 朝殿對答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47章 毀屍滅跡 馬踏賀府第338章 蕃胡菸灰(二)第42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五)第402章 踏月影第277章 十萬貫第375章 勇臨寒磧(二)第253章 枯骨接翠(三)第165章 甜(上)第51章 當學子桓 妙計重擊(上)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11章 一去無跡(二)第275章 小重山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