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春風得意

原本以爲會十分激烈的一場水戰,以漢軍水師輕鬆獲勝迅速結束。

韓軍主將朱進不甘束手就擒,派出五十餘艘小船在河面攔截。這些小船不是被漢軍戰艦犁沉,就是被黃河幫水鬼在水下把船底紮了個窟窿。

駱甲夫婦一個縱橫水面,一個稱雄水底。衆美眉都作了黃河幫兒郎的新媳婦,此番夫妻檔協同作戰,配合得十分默契。

那朱進也不是吃素的,見水戰不能勝,便在浮戲山中段狹窄河谷設絆,引火燒漢軍戰船。

可惜他事起倉促,沒有搞到多少火油。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看着火在甲板燒起來了,轉瞬又被漢軍用瓦罐與毛毯撲熄。

“漢軍哪裡搞來的秘密武器?這麼一來,我軍有敗無勝!人說那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本帥還不相信。今日一見,果然名下不虛。”朱進望着這一幕,目瞪口呆。

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黃河幫水鬼已潛下水底清除了絆樁。漢軍艦羣乘風破浪,衝出了峽谷。

照這勢頭,前方水閘被漢軍搗毀也不在話下。若是這一條水路被漢軍闢開,朱進還想不出有什麼辦法阻止漢軍進兵陽翟的步伐。

等到漢軍主力源源不斷從汜水殺到自己身後,叩開陽翟的城門,守在這南山還有屁用?朱進急出一身冷汗,立即傳令各處山頭,放棄陣地退守國都。

朱進的思路絕對清晰。爲避免被漢軍各個擊破,集中所有的兵力,在陽翟與漢軍誓死一戰。

※※※

前方捷報傳來,漢軍將士歡聲雷動。

韓淮楚也不客氣,提軍越過南山,兵鋒直指韓都陽翟。

客觀地說,韓軍雖連喪滎陽、南山兩處防線,但那朱進撤兵及時,實力並沒有損傷。把守陽翟的,尚有兩萬人馬。這些兵將,都是與鄭昌一起鬧革命的舊部,忠心絕對沒有問題。

集結在陽翟城外的漢軍主力兵力只有五萬,只圍而不攻。其餘人馬,都被韓淮楚迅速派出攻略潁川各地。

以兩萬老卒對付漢軍的攻城,要守還是守得住。按朱進心裡的盤算,最好是漢軍來攻,依仗城牆之險消耗敵軍實力。最怕的是漢軍不攻,耍人民戰爭的陰謀。

讀者會不會問,這是在人家都城,搞人民戰爭會有市場嗎?

那鄭昌本不是韓人,韓地百姓對他根本就不感冒。他那二萬舊部,在韓人心裡,都算是不速之客。

而漢軍打出的旗號是:爲韓公子爭位!意思是咱們出兵打鄭昌,是幫你們先王后裔爭奪王位來着。父老鄉親們,該怎麼做,大家看着辦吧。

果然,這旗號一打出,立馬受到潁川百姓擁護響應。各處郡縣望風而降,四野八鄉百姓箅食壺漿前來勞軍。

“貴軍原來缺糧,爲恐被鄭昌軍搶去,我家院子裡藏了一袋米,這就拿來送給將士們。”

“這怎麼成?老人家把口糧送給我軍,豈不要捱餓?”

“沒關係,只要我韓國公子能復興家邦,就算勒緊褲腰帶也不能讓將士們餓着。”

韓地百姓簡直把漢軍當成了自己的子弟兵。大米,白麪,牛羊,美酒統統端了來。漢軍斷糧的隱患算是解除。

而韓國的都城陽翟內,卻是另一番景象。

“霸佔我韓王之位的無賴滾出去!”

“暴君項羽的走狗,從哪裡來,滾回哪裡去!”

一夜之間,大街小巷貼出無數標語。要鄭昌滾回彭城的呼聲高得驚人。

“原來寡人在潁川這麼不受歡迎,早晚城中民變,你我淪爲亡國之奴。還是不做這韓王,回彭城得了。”那鄭昌見到如此局面,私下對朱進商議道。

朱進苦笑道:“現在被漢軍堵住東去道路,彭城怎回得去?大王還是安下心堅守城池,等項王派軍來援。”

“項王征戰齊魯正酣,哪裡還管得到這裡?不如將軍聚集人馬,從東路殺出城,突圍而去。”

“萬萬不可。若突圍不成,我軍兵力大喪,再想堅守城池就難了。”朱進到此時腦筋還未犯迷糊。

鄭昌怒道:“堅守堅守!有指望才堅守城池,沒有指望堅守什麼?寡人主意已決,速傳令將士,今夜三更打開城門突圍!”

見鄭昌發怒,朱進也不敢堅持己見。或許他心中也盼望,能在漢軍圍困中殺出一條血路,逃回彭城。

※※※

三更時分,一聲炮響,陽翟東門大開,韓軍主力從城中殺出。

剛到漢軍營前,突然火把齊明。兩翼各突出一彪人馬,左首的是曹參,右首的是酈商。正面寨門打開,旌旗招展,衆星拱月中,馳出漢軍主帥韓淮楚。

原來漢軍早有準備!鄭昌大驚。

漢軍在寨前立下陣勢。戰神寶駒上,韓淮楚厲聲高喝:“鄭昌,汝今已無退路。漢王興師討伐暴楚,爲萬民稱頌。爾何不知時務,要助紂爲虐?再不早降,惟死而已!”

鄭昌聞言大怒,叱道:“項王乃天下霸主,諸侯只有惟命是從。劉季不知安分,竊望神器。早晚項王兵至,殺得爾等片甲不留。”

要說片甲不留的滋味,他鄭昌就立馬嚐到。

韓淮楚大手一揮,鼓聲擂起。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慷慨豪邁的軍歌響起,漢軍將士從四方殺出,對韓軍發起猛烈衝擊。

漢軍的實力有多強勁,只看這一戰就知。那鄭昌的部下都是革命老卒,但在經過韓淮楚調教過的漢軍猛衝猛打下,只盞茶功夫,就潰不成軍。

最厲害的還是漢軍陣勢的變幻。攻擊時用錐陣摧垮敵陣;力拼用數陣前仆後繼;分割用方陣固若金湯;纏敵用雁行陣迂迴包抄。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在韓淮楚若定指揮下,雖千軍萬馬,卻如猿使臂,一絲不亂。

那朱進雖然精通兵法,對陣勢也深有研究,但他哪見過韓淮楚獨家開創前無古人的精妙戰陣?望着韓軍潰敗之勢,只恨自己以前學藝不精,臨到用時方恨淺。

只半個時辰,韓軍便喪失鬥志,扔下兵器投降者枚不勝數。簇擁在鄭昌周圍負隅頑抗者只寥寥百人。

鑾鈴聲響,韓淮楚馬踏橫屍,長驅而入。喝道:“鄭昌,速速投降!尚可留得一命。”

朱進知大勢已去,進言道:“主公,再不投降,吾等命皆休矣。”

那鄭昌歇斯底里一聲狂笑:“想寡人與劉季同時起兵反秦。劉季有何能耐,竟能有今天之勢!”說罷,橫劍向頸下一抹,當即氣絕。

他鄭昌兵敗自殺,韓軍餘下衆將卻沒有隨他同死的心情。在主帥朱進帶頭下,皆下馬受降。

※※※

收拾了鄭昌,韓淮楚率領漢軍昂首挺進陽翟。

便梟了鄭昌頭顱,懸在城門示衆。少不得發榜安民,扶立公子信拜祭天地,即位爲韓王。

潁川既被漢軍拿下,那河南王申陽便成了盤中餐。韓淮楚繕甲礪兵,一面擬戰表向漢王報捷,一面請戰河南。

殊知那劉邦回覆道:“將士征戰辛苦,且休整之。河南之伐,由寡人親征,不勞大將軍費心。”

“那劉邦被小生一句話刺激了神經,想打場勝仗給大家瞧瞧,看看他是不是那塊帶兵的材料。”韓淮楚接過批覆,一笑置之。

他卻沒料到,這場仗壓根就沒打起來,漢王劉邦的腳步剛剛跨過黃河,那申陽就投降了。

※※※

話說那漢王劉邦,聞大將軍韓信攻克潁川。自思麾下兵多將廣,更有張良爲謀,那河南王申陽勢孤,便打起了親征的主意。

這仗要真打起來,絕對沒有懸念。你看潁川隔在彭城與洛陽之間,想西楚發兵救援那是妄想。河南軍馬統共只有四五萬,寡人云集漢魏殷三國軍力,打你申陽一個,不信滅不掉你這河南王。這種沽名釣譽表現自己的機會,再不能讓韓信那小子得去了。

於是通知老朋友西魏王魏豹,還有對自己惟命是從的殷國丞相閻澤赤,一起來會獵河南。

魏豹與閻澤赤打聽得河南也是一盤小菜,這種以衆欺少的事何樂而不爲?於是各出軍馬錢糧,三國共計聯軍十五萬,磨刀霍霍,只准備砍向那申陽。

消息傳到洛陽,朝野震盪。

那申陽本是張耳手下一員不咋地的部將,卻被霸王項羽捧到諸侯王的位置上,手底下卻沒有多少實力。

打是打不贏,怎麼辦?於是申陽問計張耳。

再說常山王張耳被李左車陳餘殺敗,走投無路,只好帶領殘兵敗將三千餘人來投老部下申陽。

他這一來,倒把申陽弄得緊張起來。鉅鹿之戰張耳周旋於諸侯之間有跨國聲譽,非比尋常。若是怠慢他,恐怕惹人非議。但要是重用他,軍中大小將領都是他的舊部,萬一他有非分之想,與軍中那幫勢力勾結起來,把自己從王位上趕下來還是小事,說不定這條命也被他算計掉。

於是申陽只給了張耳一個客卿的身份,對他不冷不熱。時刻提防張耳,形同監視,惟恐他生亂造反。

張耳混到如此田地,一想到昔日的輝煌,落差如此巨大,心中那滋味怎會好?

原以爲這一輩子就這麼落魄下去。突然天下形勢大變,那一直坐困漢中的漢王劉邦殺出秦嶺,以摧朽拉枯之勢攻佔了關中。

霸王項羽封了張耳一次王,結果兵敗國喪,給他的地盤都被人家佔去了,料來不會給張耳第二次機會。而新崛起的漢王劉邦,會不會再給他一次機會,助他奪回失去的一切?

那張耳心中便打了小九九,要改換老闆,投到漢王這面大旗之下。

恰逢三國聯軍十五萬雲集河北,兵鋒直指洛陽。申陽恐慌,想到張耳,便招來問應付之策。

張耳道:“大王豈不見殷王被漢軍監禁乎?若非首鼠兩端,當初降漢不反,何至如此?現潁川道路封堵,盼楚軍來援恐不可得。大王若此刻歸降,尚可保王位不失。若不早降,大軍到處,玉石俱焚。”

被張耳一嚇,申陽也沒了主意。沉吟半晌道:“劉季舉大兵而來,其意實是併吞河南,豈能容寡人繼續爲王南面稱孤?”

張耳笑道:“劉季兵克朝歌而留殷王,豈不願併吞河內之地乎?非不願也,是不能也。諸侯皆在旁視,衆目睽睽,若劉季生兼併他國之心,何人願從其聚兵抗楚?大王休慮,待老臣去往漢營斡旋,定能保社稷不失。”

申陽道聲善,即安排車馬與賄賂用重禮,遣張耳出使。

張耳一駕馬車一路北行,漢軍此刻已從孟津渡過黃河,紮營只待魏殷兩國軍馬到齊。

那張耳到了漢軍營外,不去見劉邦,卻指名要見漢軍軍師張良。

張良一聽說張耳到來,親出轅門隆重相迎道:“自戲下受冊封王,一年未見。盟主何故到此?”

張耳羞愧道:“子房胡談受冊封王之事。張某如今兵敗國喪,已是窮途末路。此番前來,是爲河南王求一個情。”

張良微微一笑:“盟主是爲申陽保住河南王位來乎?區區小事,何勞盟主親來。只須河南王寫一降表,親迎漢王於洛陽,從此聽命於漢王,傾國中兵力錢糧從漢王討伐暴楚,何患王位不保。”

看來劉邦與張良這一對師徒早就統一了意見,只要申陽舉起白旗,俺劉季就不打。

按說張耳完成了使命,應該滿足了。但他乾巴巴地來見昔日三晉盟副盟主張良,又怎會只爲一個申陽。

張耳便道:“張某還有一事相求,望子房看在昔日盟中舊交的情分上,替某求懇漢王。”

張良修眉一挑,“哦”道:“盟主可是想歸附漢王,讓漢王復你常山國乎?”

張耳連忙點頭道:“看來什麼事都瞞不過子房。某爲李左車、陳餘驅趕,如今身無寸地。還請子房代爲美言,求漢王收納張某發兵河北,復我常山國。”

這年頭,是人是鬼都想割據稱王。那張耳如今兵只三千,無立錐之地,還夢想着恢復昔日的榮華。

張良神情頗爲不屑:“出兵河北非同小可。如今漢王正欲討伐西楚,若收容你與趙歇結怨,必兩面受敵,已是不妥,更何況與趙國交兵?犯此之韙何利可圖?”

漢王又不是阿彌陀佛,幹嗎要替你出頭?你張耳有什麼價碼讓漢王替你復國?若是說不上來,免談!

張耳在張良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卻不死心道:“安知日後漢王不與趙人交惡?張某久在趙地,對其山川地理人事極熟。若漢王兵發河北,張某可爲嚮導。”

劉邦有吞天之志,現在雖未同趙國破臉,但攻打趙國那是遲早的事。

張良等的就是這句話,便說道:“盟主王位漢軍可爲你奪回,但軍政大事必須由漢王委人定奪,可願意乎?”

這便是要仿效對付司馬卬的辦法,架空他張耳,讓他只做一個傀儡。

張耳哪敢說半個不字,連連點頭道:“惟能復我王位足矣。”

於是張良便去遊說劉邦,給他分析利弊。教練的話劉邦最愛聽,天下名士張耳就這麼被劉邦收納。劉邦暫時兌現不了封張耳爲王的許諾,就先封他一個宣平侯當着。

經張耳出使漢營,得到劉邦的承諾能保住河南王位,那申陽也就放心,舉國向漢軍投降。

僅僅一個半月,劉邦連續搞定魏豹,司馬卬,鄭昌,申陽四路諸侯,心裡那個得意勁啊!簡直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下一步,他便要出兵彭城,殺到項羽自家門前。欲知彭城大戰如何上演,請繼續追讀本文。

第二十三章 陷身魔門第四十章 背信棄義第十六章 衆魔之主第七章 儒門高手第十二章 秦營下書第十章 枯井無波第二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四十二章 各逞神通第四十七章 將軍站穩第三十章 修武奪軍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三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六十章 毛遂自薦第十七章 捉襟見肘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五章 水涌獻弓第三十章 佳人請君第五十一章 周勃奪軍第七章 苦命鴛鴦第四十八章 謀定而動第十九章 跨河而來第二十四章 大失所望第十五章 自請爲王第二十三章 戰友對決第二十章 無米之炊第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三十二章 劫後餘生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四十九章 救出兄弟第三十一章 學萬人敵第二章 大切蛋糕第三十七章 奸臣授首第二十九章 君臣之道第五十八章 交個朋友第三十七章 月下追賢第六章 非分之想第四十章 秘密武器第十四章 巴族女婿第三十四章 萬妙清音第二十六章 何方神聖第四章 落井下石第三十二章 不治之症第四十八章 智取陳倉第二十三章 黎山老母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第七章 張良救主第二十六章 一念之間第三十章 死局成活第十章 王妃出馬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三十章 油盡燈枯第二十五章 擋住去路第三章 漂母饋食第三十六章 雖遠必誅第三十九章 恭候多時第五十二章 偃兵奇謀第二十七章 敲鐘爲號第一章 阿房一炬第三十八章 鐵索橫江第十一章 南線烽火第三十一章 插上一刀第四十章 背信棄義第八章 僞遊夢澤第三十章 黃雀在後第四十四章 風聲鶴唳第五十二章 決戰未央第四十四章 追斬龍且第五十一章 單于立誓第三章 土德之徵第三十四章 蕭何弄計第三十七章 十面埋伏第七章 儒門高手第三十二章 劫後餘生第九章 引火自焚第十四章 悲從中來第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二十五章 絕地反擊第十三章 問路殺樵第二十五章 年少輕狂第三章 滿城盡屠第二十八章 詐死之計第三章 叛徒雍齒第二十四章 高陽狂生第三十七章 戰雲密佈第二章 琴音引君第三章 青青子衿第二十三章 鳴鏑弒父第四十二章 各逞神通第二十二章 方便之門第七章 陳年軼事第十九章 霸王上弓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三十章 寢食難安第三十一章 道心入魔第二十二章 羚羊掛角第十章 王妃出馬第十四章 巴族女婿第二十章 背水結陣第二章 大切蛋糕第一章 風雲突起
第二十三章 陷身魔門第四十章 背信棄義第十六章 衆魔之主第七章 儒門高手第十二章 秦營下書第十章 枯井無波第二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四十二章 各逞神通第四十七章 將軍站穩第三十章 修武奪軍第六章 不知好歹第三十八章 國士無雙第六十章 毛遂自薦第十七章 捉襟見肘第二十九章 豔名遠播第五章 水涌獻弓第三十章 佳人請君第五十一章 周勃奪軍第七章 苦命鴛鴦第四十八章 謀定而動第十九章 跨河而來第二十四章 大失所望第十五章 自請爲王第二十三章 戰友對決第二十章 無米之炊第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三十二章 劫後餘生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四十九章 救出兄弟第三十一章 學萬人敵第二章 大切蛋糕第三十七章 奸臣授首第二十九章 君臣之道第五十八章 交個朋友第三十七章 月下追賢第六章 非分之想第四十章 秘密武器第十四章 巴族女婿第三十四章 萬妙清音第二十六章 何方神聖第四章 落井下石第三十二章 不治之症第四十八章 智取陳倉第二十三章 黎山老母第十七章 初戰告捷第七章 張良救主第二十六章 一念之間第三十章 死局成活第十章 王妃出馬第二十一章 硝煙過後第三十章 油盡燈枯第二十五章 擋住去路第三章 漂母饋食第三十六章 雖遠必誅第三十九章 恭候多時第五十二章 偃兵奇謀第二十七章 敲鐘爲號第一章 阿房一炬第三十八章 鐵索橫江第十一章 南線烽火第三十一章 插上一刀第四十章 背信棄義第八章 僞遊夢澤第三十章 黃雀在後第四十四章 風聲鶴唳第五十二章 決戰未央第四十四章 追斬龍且第五十一章 單于立誓第三章 土德之徵第三十四章 蕭何弄計第三十七章 十面埋伏第七章 儒門高手第三十二章 劫後餘生第九章 引火自焚第十四章 悲從中來第十八章 成敗得失第二十五章 絕地反擊第十三章 問路殺樵第二十五章 年少輕狂第三章 滿城盡屠第二十八章 詐死之計第三章 叛徒雍齒第二十四章 高陽狂生第三十七章 戰雲密佈第二章 琴音引君第三章 青青子衿第二十三章 鳴鏑弒父第四十二章 各逞神通第二十二章 方便之門第七章 陳年軼事第十九章 霸王上弓第三十三章 芒碭起義第三十章 寢食難安第三十一章 道心入魔第二十二章 羚羊掛角第十章 王妃出馬第十四章 巴族女婿第二十章 背水結陣第二章 大切蛋糕第一章 風雲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