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薑是老的辣

張洪庭不是朝堂年紀最高的,但在高位上,還是一代儒林大亨,這份資歷在京都確實沒有誰蓋壓過頭。

張洪庭近兩年想要在儒學上壓過楊盛文,難度不小,好在楊盛文離開京都五年,他的影響力確實消退下去了。這就給張洪庭機會,他也把準這樣的機會,乘勢而上,收攏京都一些中輕年儒士,逐漸地將自己的名聲拔高起來。

張洪庭作爲太子府的太子少保,因爲太子府的弱勢,反而讓他在儒林中佔優勢。可隨着太子身體好轉,太子北上又獲勝返回京都,這些變化,對張洪庭說來也是非同尋常的改變。

清晨,老太監派了一個小太監,親赴張洪庭府,傳令讓張洪庭去皇宮。小太監不過是奉命,不知內情。

張洪庭也不會多問,心裡卻在琢磨:大早讓小太監傳話,這是因爲太子迴歸京都,還是因爲他在儒學上地位提升到那階段,才使得皇上有這樣的舉動?

儘管心裡有些忐忑,張洪庭覺得這是一次機會,自然要抓住。不管是因爲太子府,還是因爲他在儒學上的成就,都需要文昭帝來肯定和定論,纔會堂堂皇皇,名正言順。

今天不上朝,天亮後,朝堂各部人馬各自處理份內的工作,這也是文昭帝治下很自然的一幕。張洪庭沒覺得和以往相比,有什麼特殊之處。但也過,太子從北地立功而會,京都這邊的的風雨必然會刮起來。

太子府的地位是升還是降,牽扯了很多人很多事,這是繞不開的。可今早皇上不上朝,是不是也是對太子府的一種態度?張洪庭琢磨着,卻不急着下定論,見到皇上之後,或許能夠做一番判斷。

在皇宮前,見到老太監在門後等着,張洪庭心中一動,頓時感覺到事情不同尋常。不是特殊情況,這個老太監是不會露面的,一般朝堂中官員,或者都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但張洪庭卻知道他份量和地位。

超然於物外的存在,誰如果小覷了這一位,吃大虧都是必然的。“老公公萬安。”張洪庭知道這位比他年紀大,很尊敬地先招呼。

“少保客氣,我朝肱股之臣,我們這種老奴可不敢……”老太監回禮,也很客氣。

不多說,張洪庭跟在老太監身後往裡走,一路上沒遇到什麼人,自然是老太監有意安排。一直到文昭帝的寢宮外,老太監才輕聲說,“少保大人,皇上身子有微恙,請稍待,老奴先稟告吾皇……”

對於文昭帝身體有恙,朝堂上下都習以爲常了。張洪庭忙輕聲表示,特殊也過,今天到這裡見皇上,很可能沒什麼收穫。可到寢宮外,張洪庭也明白該做什麼。

老太監很快出來,帶了張洪庭進寢宮。裡面光線暗,並不難看清楚文昭帝的神態。張洪庭先行禮,輕聲說話,表示自己已經到來,以及對皇上身體的問候。

老太監在一旁說,“少保大人,皇上剛剛醒來,你無需多禮,且聽聖意吧。”

文昭帝這時候確實是清醒的,側着身子,基本上不能動彈,但他卻出奇地平靜,說,“張愛卿,你是老臣,是我文朝的脊樑……”

“微臣慚愧……”張洪庭忙自謙。

“張愛卿,朕這幾天身子沉,”文昭帝語氣緩慢,但每一個字詞都很清晰,讓張洪庭也是疑惑不已,不知皇上是真病重,還是在試探什麼。“今天要託付張愛卿一樁事,擬旨,傳前右相楊盛文進京,一刻不得延誤……”

“皇上……”張洪庭平時的工作不是這些,這時候雖有文昭帝的親口所託,但也不敢立即應承。

“朕知道張愛卿有顧慮,左丞相府那邊要有……讓朱子善來見朕……張愛卿可做到?”文昭帝說這麼一陣子,也是快到極限,不想多說,免得張洪庭察覺到他當真病重,京都的情況會快速惡化。

“臣……領旨。”張洪庭也過,不可能真推託不幹。文昭帝召回楊盛文,這個事情,京都很多人早幾年就有心理準備的。如今,太子府有了變化,這個關口上,文昭帝召回楊盛文這個右丞相,是有清晰的信號了嗎?

從寢宮出來,張洪庭一直在觀察身邊的老太監,自然是想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只是,老太監知道文昭帝要做的這件事牽涉有多大,自然不會有絲毫痕跡表露。

老太監和文昭帝都不會探查張洪庭如何將這份聖旨做成,傳往荊蠻楚地,傳遞到楊盛文手中,甚至都不在意京都和朝堂,對於文昭帝突然傳出聖意,要將楊盛文這位右丞相召回京都。

召回楊盛文這位右相,對於朝堂衆官員、甚至對於整個文朝的走向,都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右相楊盛文與左相朱子善,那完全是兩中執政理念和風格。楊盛文曾經明確地力挺太子劉靜,這才讓文昭帝將他貶斥到荊蠻楚地去。

如今,文昭帝召回楊盛文,是肯定他的工作業績,還是預示着太子府的轉身?

這兩者之間,顯然是有着聯繫的。左丞相府對聖意召回楊盛文,自然不敢明面反對和拒絕。張洪庭站出來主導這件事,讓心存反對的人們,都表現出剋制。

朱子善知道楊盛文回京,對他的壓力最爲直接,可這一天卻故意表露出很坦然,免得天下士林對他不滿。

從儒林的角度看,張洪庭與楊盛文之間私交固然不錯,可在儒學派別上,彼此之間不是一路的,分歧明顯,兩方的爭論很激烈。可張洪庭這時候也特意表現出他的大度,知道文昭帝或許也在考驗他的智慧。

從太子府的角度看,張洪庭和楊盛文在某些方面的立場和利益又是一致的。將楊盛文召回京都,太子府必然會走向強勢,權勢上也會越來越重,甚至是文昭帝已經決策了,要將大位逐漸轉交給太子劉靜。

京都的這一天,如同文昭帝和老太監先前所料,顯得很詭異。表面平靜,但內裡卻是風起雲涌,各方都在加速行動,想在楊盛文到達之前,多準備一些有利條件。

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689章 縣令張新遠第191章 山寨城堡第194章 小六出戰第36章 選 兵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36章 選 兵第244章 惡意濃烈第362章 想不透第20章 曲解經典第600章 旅途戲樂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504章 親赴幽州第172章 打 獵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710章 密 謀第409章 沱田坳第64章 巫虎逞威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712章 楊繼業露面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78章 啞 巴第300章 等了個空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44章 一幅對聯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455章 喜與優第285章 趕時機第518章 美人恩第344章 此計可行第701章 春塘江口第21章 再抄詩第586章 再臨垣武城第424章 接戰前第597章 朱成章的心願第330章 沒信心第191章 山寨城堡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579章 挖 坑第91章 劁 豬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7章 鐵 叔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661章 見面歡第450章 文昭帝的深意第171章 對 衝第216章 項目開工第586章 再臨垣武城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284章 孫大炮第420章 不缺膽氣第605章 外圍肅清第278章 九個一第307章 辦學堂第197章 破關卡第611章 絕巔蘇子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66章 多寶和尚第77章 猜對了第661章 見面歡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400章 天不負第520章 啞巴開口第161章 楊猛出戰第308章 知書堂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98章 忠心換槍第94章 應對問答第356章 挺過來了第450章 文昭帝的深意第30章 內功是什麼東西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17章 夜校之議第12章 討價還價第391章 奇襲見湖鎮(三)第346章 膽顫心驚第561章 阿德說楊家子第433章 三段式第433章 三段式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442章 魏進隨軍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372章 兩萬暗兵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345章 監軍出場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240章 求 聯第379章 領軍需第688章 當斷得斷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23章 亂鬥及旁觀第21章 再抄詩第348章 了無蹤跡
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689章 縣令張新遠第191章 山寨城堡第194章 小六出戰第36章 選 兵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36章 選 兵第244章 惡意濃烈第362章 想不透第20章 曲解經典第600章 旅途戲樂第590章 輕度腦溢血第102章 左丞相府第504章 親赴幽州第172章 打 獵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710章 密 謀第409章 沱田坳第64章 巫虎逞威第549章 騎兵衝陣第712章 楊繼業露面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78章 啞 巴第300章 等了個空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44章 一幅對聯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455章 喜與優第285章 趕時機第518章 美人恩第344章 此計可行第701章 春塘江口第21章 再抄詩第586章 再臨垣武城第424章 接戰前第597章 朱成章的心願第330章 沒信心第191章 山寨城堡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291章 各家選邊第579章 挖 坑第91章 劁 豬第390章 奇襲見湖鎮(二)第7章 鐵 叔第270章 離家赴考第661章 見面歡第450章 文昭帝的深意第171章 對 衝第216章 項目開工第586章 再臨垣武城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284章 孫大炮第420章 不缺膽氣第605章 外圍肅清第278章 九個一第307章 辦學堂第197章 破關卡第611章 絕巔蘇子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639章 活不過三天第66章 多寶和尚第77章 猜對了第661章 見面歡第295章 恆源商貿的要求第400章 天不負第520章 啞巴開口第161章 楊猛出戰第308章 知書堂第331章 何來軍糧第624章 拼死硬殺第98章 忠心換槍第94章 應對問答第356章 挺過來了第450章 文昭帝的深意第30章 內功是什麼東西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17章 夜校之議第12章 討價還價第391章 奇襲見湖鎮(三)第346章 膽顫心驚第561章 阿德說楊家子第433章 三段式第433章 三段式第511章 白素梅進楊家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442章 魏進隨軍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372章 兩萬暗兵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345章 監軍出場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240章 求 聯第379章 領軍需第688章 當斷得斷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23章 亂鬥及旁觀第21章 再抄詩第348章 了無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