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三章 戴森

人類的近日設施,規模,究竟會大到什麼程度,舊時代的科學家、乃至民衆,都有過一些相當激進的設想,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

應該說還是“戴森球”。

一個文明,爲完全、徹底利用恆星的資源,起初,應該會像今天的蓋亞淨土那樣,在單位面積輻射更強的近恆星軌道,建立初始設施,在那之後,一步步將其擴建,形成環帶,再到縱橫交錯的多環帶,

最後則是一個徹底將恆星封閉在內的球體,這就是所謂的“戴森球”。

設想,天馬行空,摹想起來的確很宏偉,不過,以人類今天掌握的科技,單太陽系內的物質資源,就並不支持這樣一個堪稱瘋狂的計劃。

設想蓋亞淨土,要建造一個完全封閉太陽的“球殼”,顯而易見的是,這“球殼”並無法任意縮小,否則無法承受強烈的太陽輻射,而即便將其半徑定爲五百萬公里,殼內承受的陽光輻射功率,也將高達每平方米一兆瓦。

這樣的“球殼”,要想保持起碼的穩定形態,壁厚十公里,已經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但就算是這樣薄,計算下來,構成“球殼”的物質體積也超過3,140,000,000,000,000立方公里,

這超過了蓋亞體積的三千倍。

三千倍,一旦意識到這數字,方然馬上就意識到“這根本無法實現”。

畢竟,以蓋亞的體積和密度,在太陽系八大行星裡並不墊底,排名第一的木星體積也不過才大上一千三百倍左右,質量更只大出三百多倍。

換言之,要建造這樣的一個“戴森球”,人類即便窮竭太陽系所有行星、甚至再加上矮行星的質量,都沒辦法完成,何況不論木星、土星還是其他星體,顯然並非每一點成分都能用作“球殼”的材料。

理性的分析,用在科幻場景中,當然並不是一種適當的行爲,畢竟倘若有文明會發達到建造“戴森球”,必然會有先進科技作爲支撐。

材料強度、耐溫等特性,或許會取得突破,讓球殼厚度降低到一公里、甚至更薄。

再考慮到發達的文明,譬如,未來的蓋亞淨土,掌控的能量、技術,允許在更大範圍內充分調度太陽系的現有物質資料,

那麼,建造“戴森球”並非絕對的不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對今天的蓋亞淨土而言,“戴森球”就太遙遠,

且分明也沒有嘗試的必要。

要說明這一點,顯然,阿達民有必要梳理思路,釐清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

說白了,就是要思考、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在沒有其他掣肘時,人類,究竟需要怎樣的生產力與物質水平。

人類,世世代代生活在蓋亞表面,哪怕發展出了文明,直到舊時代覆滅的最後一刻,卻似乎始終未能擺脫“生產力”與“物質資料”匱乏的困擾。

這種困擾,並不僅僅是每一個平凡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物質匱乏、條件不便,站在人類全體的立場上,不論什麼時候,總歸會感覺到“實力不濟”,面對天災人禍時,是如此,面對社會矛盾時,

似乎也仍然是如此。

人類,直到舊時代覆滅前夕,面對大自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仍是弱勢的一方。

各種大規模自然災害,從火山爆發、到熱帶氣旋,大自然的巨力令人類甘拜下風,望塵莫及,除逃避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選擇。

在冷戰時代,人類曾一度爲掌握核能而飄飄然,甚至用核彈來開挖水庫、開掘運河,甚至認爲自己以切實掌控了整個蓋亞,更有人異想天開,問“是否可以用核彈驅散颱風”,然後才驚愕的發現,哪怕一箇中心風力十二級的弱小氣旋,

其蘊含的能量,都相當於人類全部核武庫當量的成千上萬倍。

假如,僅僅是假如,人類喪心病狂的將全部核彈,在一熱帶氣旋內引爆,充其量也只能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擾動,即便改變其路徑、行爲,

後果也完全不可控,並沒有任何工程實踐上的價值,而完全是在發瘋。

當然,以人類的智慧,即便一時還無法在蠻力上勝過大自然,也可以想些別的辦法。

相比之下,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匱乏感、無力感,則十分複雜,並無法用簡單粗暴的“有”或者“沒有”來下定論。

舊時代的人類社會,生產力,究竟是否足夠發達,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

單純觀察人類社會的運轉,以及,其中每一個體的訴求,很容易得出“生產力永遠短缺”的結論,畢竟現實就擺在那裡。

多少年來,不論社會如何變遷,生產力水平如何進步,人類中的大多數、乃至於絕大多數,仍然必須爲每一天的麪包而勞作,爲住房、汽車、子女,爲教育、養老、醫療而忙碌不休,否則,頃刻便會陷入困頓。

暫時撇開社會體制的因素,應該看到,即便存在某一外力,讓彼時的人類世界,踐行共生主義,也並無法完全解決這一問題。

人的需求,在諸如呼吸、飲水與進食這些方面,是有天然的上限。

畢竟,就算再富裕的人,每天需要的潔淨飲水也不過一加侖上下,喝再多則會吐。

但,也有諸如醫療、養老與享受這些方面,需索似乎天生便是無窮無盡,任憑投入再多的資源,也沒辦法完全加以滿足。

這一特質,同樣無關乎社會體制,而取決於客觀規律。

譬如“醫療”,一個人從生到老,血肉之軀難免會生病,年華老去,身體老朽,疾病與衰老等因素更會頻繁出現,且越來越嚴重。

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人類的醫療手段,不論如何發達,最終結局,

則必然如跳高運動員那樣,迎來徹底的失敗。

一次成功的治療,對接受者,意味着生命的(暫時)延續,這似乎必然是大好事;

但與此同時,也正因爲這暫時的生命延續,埋下了今後更嚴重、更難纏之疾患、衰老狀況出現的引子,

並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夕發難,消耗掉更多的醫療資源。

第七〇五章 箴言第一八四章 郊野第一三六章 進展第三六七章 計算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六五四章 拜託第八十二章 鎖盤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六八〇章 反常第三五五章 全局第六九五章 維持第一六六章 流動第九五二章 從前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四八三章 限制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二十二章 容器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一一三章 大廈第四五五章 海峽第三八〇章 度日第六一〇章 海軍第三五一章 食物第三二八章 勉勵第二二五章 暗戰第七五五章 耗費第八七九章 必要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一章 列車第三十章 痕跡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二二五章 暗戰第三十八章 不測第五八六章 痛恨第七八四章 月面第八八九章 芒種第五九五章 籌碼第七七七章 考覈第四六九章 態勢第十九章 起源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三〇五章 計劃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七〇四章 舊識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五十四章 泥潭第三九二章 備份第一五八章 身份第七一二章 工程第八六九章 極限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一五五章 保密第六八八章 考慮第一一〇章 自理第四〇九章 紀年第二七八章 維爾第八二八章 告別第三二九章 透明第四〇二章 堅壁第五七九章 激進第七二八章 故人第四十八章 位置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一八二章 租賃第七四六章 有限第五〇三章 治療第六二五章 輻射第八三六章 需要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四二一章 生活第七九七章 老去第七三六章 地位第六九六章 緊迫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二二八章 人口第五四九章 對抗第七五九章 能源第十九章 起源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五五七章 要求第二〇七章 困難第七九五章 審美第七二四章 備戰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四〇四章 肉食第二六一章 需求第七八九章 修復第六五六章 身後第八七四章 擴張第六七〇章 選擇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七一〇章 建設第二七二章第九〇〇章 光子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五五三章 氧分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七〇九章 南下
第七〇五章 箴言第一八四章 郊野第一三六章 進展第三六七章 計算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六五四章 拜託第八十二章 鎖盤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六八〇章 反常第三五五章 全局第六九五章 維持第一六六章 流動第九五二章 從前第七一六章 辯論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四八三章 限制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二十二章 容器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一一三章 大廈第四五五章 海峽第三八〇章 度日第六一〇章 海軍第三五一章 食物第三二八章 勉勵第二二五章 暗戰第七五五章 耗費第八七九章 必要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一章 列車第三十章 痕跡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二二五章 暗戰第三十八章 不測第五八六章 痛恨第七八四章 月面第八八九章 芒種第五九五章 籌碼第七七七章 考覈第四六九章 態勢第十九章 起源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三〇五章 計劃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七〇四章 舊識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五十四章 泥潭第三九二章 備份第一五八章 身份第七一二章 工程第八六九章 極限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一五五章 保密第六八八章 考慮第一一〇章 自理第四〇九章 紀年第二七八章 維爾第八二八章 告別第三二九章 透明第四〇二章 堅壁第五七九章 激進第七二八章 故人第四十八章 位置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一八二章 租賃第七四六章 有限第五〇三章 治療第六二五章 輻射第八三六章 需要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四二一章 生活第七九七章 老去第七三六章 地位第六九六章 緊迫第六六八章 指責第二二八章 人口第五四九章 對抗第七五九章 能源第十九章 起源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五五七章 要求第二〇七章 困難第七九五章 審美第七二四章 備戰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四〇四章 肉食第二六一章 需求第七八九章 修復第六五六章 身後第八七四章 擴張第六七〇章 選擇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七一〇章 建設第二七二章第九〇〇章 光子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五五三章 氧分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七〇九章 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