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職責(一)

有宋一朝,福州都不是個非常繁華的所在。無論和南邊不遠處船通六十餘國,有着“光明之城”美稱的商港泉州相比,還是與北方物產豐富,有着“人間天堂”綽號的臨安、蘇州相較,福州城都顯得過於普通,過於簡陋。甚至連建築格局顏色和街道寬窄走向,都顯得有些陳舊侷促。

這一切在兩年前的某一天,突然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福州城的老人至今還記得當日破虜軍巧計賺城時的情景。就像夏日裡的一場雷雨,說來就來了,根本讓人來不及準備。當人們從驚愕中回過神來,蒙古人的羊毛大纛已經被踩到了腳下。

本來,大家都以爲,換了大宋統治不過是換個地方繳稅而已。這年頭,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次數多了,很多人都已經麻木。只要還能保住自己的腦袋,就不願意管城牆上的事。反正,自古官府的唯一職責就是收稅,從來不曾理睬小民的死活。

過了幾個月,有人慢慢發現了新官府與原來的不同。衙門裡那些公差見了百姓漸漸客氣起來,不敢再四處勒索。跟在公差屁股後狐假虎威的白員(協警,城管)也被裁撤一空,其中有幾個設局詐人錢財,民憤極大的還被判了罪。各級書吏也換了人,不再是跟完了大宋,又跟着大元那批老官油子,代之的是一些因年齡和體質原因退伍的破虜軍老兵。給大夥感觸最深的還是道路上的變化,原來逢門必卡,逢橋必堵的釐卡統統不見了蹤影。無論行路還是販貨,再也不必擔心路上被人狠宰一刀。

至於在儒林和官場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的選舉,對普通百姓來說反而影響不大。大宋百姓向來老實本分,除了一些膽子出奇大的“刺頭”,沒有人認爲自己是當縣太老爺的料子。至於那些讀了半輩子書只爲了謀求高官厚祿的,又都不看好福建大都督府的前景。所以福州、建寧、邵武三府第一次讓百姓推選官吏,基本上就沒人出來參選。很多當了縣令、府丞的地方名士,還是被陳龍復從家中強行拉出來的。並且允許他們在破虜軍戰敗後,自行選擇守城和投降。

那些躲在家裡不肯出來參選的儒士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過了憑空而降的一次絕好的出頭機會。隨着福建大都督府一系列刺激民生的新政實施,隨着科學院發明的民用新技術和新器械的快速普及,隨着新式作坊和新產品的出現,破虜軍所控制的各府快速繁榮起來。特別是福州這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大城,眼看着就商旅雲集,萬帆竟至,繁華程度已經隱隱有了超越蘇、杭兩州的趨勢。

隨着破虜軍相繼收復了泉、漳二州後,作爲大都督府的治所,大宋政令的中樞,福州城的變化更大。破舊的城牆被修茸一新,年久失修的道路被拓寬,壓實,個別重要地段還鋪上了來自邵武的新產品--水泥。港口內的淤泥被清理乾淨,木架的碼頭變成了石頭和水泥的。碼頭附近的荒灘和窪地都被平整,梳理,蓋起了方便商人存放貨物的貨棧。就連城邊上供航海者燒香、許願的媽祖廟,也被官府花重金翻蓋過。不但重新粉刷的牆壁,修補了屋檐、加固了廊柱,而且在廟宇外專門開了家航海博物館,將漢唐以來各類船隻,航海器械還有各式海圖做了模型擺在裡邊,供有志航海者參考。

官府投入資金最大的是夫子廟,孔夫子和他的七十二賢者被重新塑了像,擺在寬闊的大堂裡邊。遠遠走過,彷彿有琅琅讀書聲千年流傳。一些先秦典籍、文史孤本也被蒐羅出來,由名家親手抄了摹本,放在夫子廟內新開的圖書館中,與諸般雜學,來自阿拉伯的百科典籍一同供感興趣者翻閱。在夫子廟的臨近處,還利用沒收來的官宅,新開了一所佔地面積近百餘畝的義學,分小學和中學兩部,低齡的孩子可在小學裡邊讀書、識字。年齡稍大的,可以就讀義學裡邊的中學部,在學習半年基礎的數術(數學)之後,就可以選擇義學裡邊的商、虞(地礦)、冶、工等科中的一門修身。戰亂年代不開科舉,這些雜學雖然比不得儒學高雅,但精通一技足以在城內諸多新興產業中謀得一席之地,不愁讀完書後反而地方混飯吃。諸般學業中最正統,最需要人仰視的儒學,也在義學裡開了科,由學生們自己選擇是否精研。

有些頭腦頑固的老儒們爲此還抗議過,認爲儒學華夏傳承的根本,其他雜科雖然有一時之用,卻不能與儒學同列。但義學的資金由大都督府親自調撥,並未要求老儒們捐款。並且文天祥還重金聘請他們前去任教。所以大夥儘管反對,聲音也大不起來,反而隨着時間推移,由於家族中有人在新興產業中獲得了收益,慢慢覺得義學大門楹樑上文天祥親筆書寫的“有容乃大”四個字看起來不那麼扎眼了。

義學是免費的,只要能憑本事考上,一切拜師費用全免。官府除了一日三餐供應外,每年還供給學子們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針對有心學習,但錯過了讀書年齡的市井百姓,還開設了晚課,免學費,但不提供食品衣物,從“人之初,性本善”和阿拉伯計數的“1、2、3”學起。

雖然一切只是開了個頭,很多有遠見的人還是得出了“這是功在千秋的義舉”、“憑此足以在世間流名”等諸如此類的結論。有些人甚至認爲,即便福建大都督府真的如一些反對者認爲的那樣,不過是曇花一現。憑藉它兩年多來爲百姓做的那些事,憑藉它的圖書館和義學,參與其中的人都足以流芳百世。

隨着市井的逐漸繁榮和破虜軍在戰場上不斷勝利,一些不甘心投降大元做個四等奴隸,心中對大宋又早已絕望的讀書人的心思慢慢熱絡起來,把目光集中到了大都督府。政府各部門和各級官員聘請幕僚和從吏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一些別出心裁,但薪水豐厚的部門,如戶部預算衙門和海關等,還成了人們鑽營的熱點。

組織那些新光復地區的官吏選舉不再是件輕鬆的工作。不同於第一次官吏選拔那種門可羅雀的冷清,吏部所管轄的選舉處如今門庭若織。由於看好破虜軍的政治前景,有些世家大族開始慢慢把觸角伸向了新光復地區。一些新老名士、清流除了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外,開始走出院子,與百姓接觸。一些曾經對新政冷眼相待的人也找上門來,拖關係,走人情,爲一個候選資格而折腰。更有一些機靈者,不但出錢出力幫助破虜軍穩定地方,還同時採用開辦粥棚,降低田租等辦法討好平素從來不正眼看的平頭百姓,期待他們中哪個祖墳冒煙,撈到了投票權,能在選舉時投自己一票。還有一些心思過於敏捷者,甚至在選舉前在百姓中散發銅錢,公然賄選。

這些人中,不乏真心贊同新政,想爲國出力者。但投機者佔了絕大多數。爲此,身系內政和敵情工作的劉子俊和吏部主事兼泉州太守陳龍復傷透了腦筋。甚至結伴專程跑到福州,找文天祥商量對策。讓他們驚詫的是,一向持身高潔,恨透貪官污吏的文天祥卻不像他們想象般着急。只是給劉子俊增加了資金和人手,讓他加大監察力度,力爭把那些混水摸魚者剔除掉。

“丞相,這麼下去可不是辦法?眼下破虜軍只佔了福建一路和半路廣南,已經亂到這種地步。如果拿一天光復了大宋全境,豈不是更亂。那時候即便我等強力苦撐,天下…….”劉子俊沒繼續說下去。他相信自己的潛臺詞文天祥能聽明白。在他的意識裡,文天祥採取的選舉制度,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物。漢代的舉孝廉,與此差不多。但漢代後來吏治大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大族,導致政令不通,天下大亂。所以,隋唐之後各朝才採用科舉的辦法選拔人才。科舉雖然選擇人才的面狹窄單一,但比起推舉制度來,無疑公平得多,至少寒門學子有了一舉成名的機會。

新政試行的讓百姓們推舉代表,由代表和有軍功者從候選人中推舉官吏的辦法,雖然比舉孝廉的手段複雜了些,但也敵擋不住來自世家大族的力量侵蝕。真的推廣到全國,到時候不但民間一些有能力者因找不到出頭捷徑而積怨,朝廷上的反對力量也會趁機羣起而攻之。這樣,文天祥等人就相當於把自己擺在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除非靠武力將反對者斬盡殺絕,根本沒有與其他人和睦相處的餘地。

聽完了劉子俊的話,文天祥給出明確答覆。世家大族和讀書人們這麼快就轉變了對丞相府的態度,速度有些出乎他的預料。在他的規劃中,大都督府招募官員卻無人應募的狀態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畢竟眼下北元還站着絕對上風,大都督府與行朝的關係也不甚清楚。等破虜軍的控制的地域穩定下來,與北元真正到了戰略相持階段,與行朝的關係也一一理順後,投機者想參與進來,關鍵位置也被真心爲國的先行者佔據了,一、兩個混水摸魚的投機分子成不了主流,敗壞不了整個吏制。

而選舉制度一旦形成,就會慢慢循環下去,逐漸改進,成爲新政的強力支撐。

沒相到破虜軍控制地區的官員職位這麼快就變得熱門,熱到令人爲攫取官位不擇手段的地步。

“子俊說得有道理,單憑吏部和內政部的檢查,終歸會有疏漏。並且吏部和內政部的官吏也是人,監察過程中難免會徇私!”陳龍復見文天祥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以往他並未重視到表面亂像下隱藏的內在危害,低聲提醒道。

“恐怕,賄賂是在所難免。除了由你和民章(劉子俊的字)多費些心思,想些辦法,一時也沒有解決的捷徑!”文天祥嘆了口氣,跌坐進椅子中。一瞬間,他彷彿失去思考能力。只是靜靜地坐着,聽着劉子俊和陳龍復的抱怨。

劉子俊和陳龍復將新收復地區選舉官員時發生的醜聞一一列舉了出來。二人的結論都是,不能任由事態如此發展。但提出的解決辦法卻不盡相同。劉子俊希望廢除選舉制度,重開科舉,利用北元不準漢人應試的契機,爭取天下讀書人的支持。而陳龍復的意見卻是,選舉的辦法需要改一改,最好由官府指定名聲和家世好的人做代表,免得代表權被百姓濫用。

文天祥聽了一會兒,突然笑了起來,彷彿看穿了外面的春夜般,笑得是那樣坦然。

“丞相因何而笑?”陳龍復勃然變色,大聲質問道。他知道文天祥不是個接納不下諫言的人,作爲丞相的臂膀,關鍵時刻自己必須直言,督促他對政令做出適當的改變。

文天祥看到劉子俊和陳龍復都變了臉色,知道他們誤會了自己,收起笑容,低聲解釋道:“我是在想,如果我給每個百姓投票的權力,那些世家有沒有財力,給每個百姓發滿足他們願望的錢!”

“開始,容易!隨後,恐怕百姓胃口也會變大!”陳龍復想了想,非常認真的答道。又仔細按照這個思路推演了一遍,忽然笑道,“如此,亦非完全是壞事!至少他們得了幾吊錢,好過原來什麼都得不到!”

“屬下看不出這有何好笑之處!丞相,眼下破虜軍在進展順利,大都督府所轄區域越來越大,必須防微杜漸,不給敵手反撲之機,特別是不能讓行朝的陸大人、鄧大人和劉、李等位大人挑出太多的錯處!”劉子俊見陳龍復與文天祥一問一答,樂在其中,索性把自己的擔憂直接點了出來。

“我知道,民章,你的心思我明白。但咱們既然試行了這種辦法,總不能因爲有人賄選,就退回去。考科舉上來的都是文人,作詩大概不差,治理地方麼,沒幾年磨鍊幹不好。還不是一樣順着地方豪強的意思走,自己去遊山玩水,樂得輕閒?”文天祥笑了笑,坦言。做過地方官員,他知道其中的竅要。透過科舉出身的新官到達一地,兩眼一抹黑,縱使想造福百姓,也找不到門徑。頭幾年只能混日子。等有了些心得,想施展拳腳時,任期也到了。要麼調任,要麼升遷,相當於再任期間什麼都沒幹。相比之下,倒是那些靠捐獻得職的官員,因爲要撈回本錢來,反而與地方豪強打得火熱,幹起壞事來如魚得水。

劉子俊也是科舉出身,知道自己這類任初次爲官時所面臨的無奈。在過去那種制度下,要麼惰政,做糊塗蛋;要麼合流,做貪官,幾乎沒有第三種選擇。可以目前的狀態看來,採用文天祥倡導的選舉制,這種以下制上的辦法,真的走得通麼?

那些目不識丁的百姓,真的會珍惜他們手中的權力麼?

如果他們太執着於手中的權力,要求文天祥自己也讓位於人,破虜軍該如何應對?

自百丈嶺來第一次,他對文天祥的策略產生了懷疑。雖然這種懷疑在心中一閃而過,卻依然讓他感到萬分迷茫。

文天祥把這一切看在了眼中,他自己何嘗不困惑。治理國家不同與行軍打仗,領兵與北元對抗,在文忠的記憶中,他能找到很多好武器,好戰術。根據破虜軍的現實情況模仿一下,就能打北元一個出其不意。

但文忠記憶中,卻沒有治理這個國家的好辦法。有的,只是一次次亡國滅種的屈辱。唯一的成功經驗,就是根據地的選舉示範。從文忠的記憶中得知,他認爲改變這種官場弊病的唯一辦法是選舉。只要官吏的任命或罷免權其中一個掌握在百姓手中,地方官員就不敢惰政。即使有人仗着家族在地方勢大而胡作非爲,也會被政敵找到把柄,快速暴露出來。關於民智未開和賄選,根本不能成爲反對選舉的藉口。文忠所處的時代,那個當政者就總以這種藉口把持國家,而文忠所在的黨派,則寫了大量的文章來批判這些藉口。

三人又在一起爭論了一會兒,卻誰也想不到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退回科舉選拔官吏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過去已經有了太多失敗的例子。依靠名望來選拔賢能也不可行,這個時代,很多名流都是靠儒者們互相吹捧出來的,能力和骨氣都經不起考驗。

最後,決定的辦法依然是由劉子俊的內政部來加大監督力度。當劉子俊表示自己力有不逮時,陳龍復表示自己主抓的報紙可以幫一部分忙。畢竟報紙誕生了這麼久,一些寫文章抨擊時政的人已經有了一定經驗。

“如果寫文章的人也收了人家好處呢?”劉子俊繼續追問。

“那就看官位的誘惑夠不夠大,盯着這個位置的人夠不夠多了。多幾個人爭,互相之間就會攻擊,彼此行事也會小心些,不給對手留把柄!”文天祥猶豫了一下,慨然道。

劉子俊默然。

當晚,送走了劉子俊與陳龍復,文天祥在燭光下揮筆寫道:“也許,我的選擇是錯的,但我的確沒發現第三條路可走。選舉不是善政,它只是一種制度。有人制訂這種制度,就有人試圖鑽它的空隙。而政府的一個職責就是,瞪大眼睛將鑽空隙的人揪出來,並將發現的空隙一一堵死!”

這樣,真的可行麼?放下筆,他又陷入了沉思。

如果百姓因爲出售手中選票,而換得了幾吊零花錢,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燭光閃爍,將文天祥孤獨的身影投到窗簾上,忽長忽短。

第1章 對峙(五)拔劍五國戰八拔劍八下第2章 破局(一)第1章 廟算(三)百鍊二下第4章 驚雷(十一)第1章 劫(三)第4章 初(一)雲動一弄潮六選擇五第3章 選擇(三)破賊三華夏七天變四弄潮二下第1章 狩(八)第4章 虎嘯(二)華夏一第1章 進攻(三)第5章 風暴(八)黃昏四選擇三下第三 卷薄暮弄潮五第3章 天下(五)黃昏三迷局四中第4章 初(七)第3章 雲動(二)輪迴七第1章 進攻(五)第3章 天下(八)第1章 弄潮(二)國戰四第4章 初(八)迷局四下第2章 百鍊(一)迷局六下第1章 進攻(五)第4章 驚雷(六)雲動一第5章 風暴(一上)輪迴三第5章 風暴(一上)第1章 進攻(六)弄潮三拔劍七第1章 劫(一)第5章 風暴(二)迷局四上輕車一下第1章 劫(三)拔劍八下弄潮八下第4章 驚雷(八)第3章 碰撞(三)第3章 天下(六)第3章 破賊(一)弄潮八上第4章 斷腕(七)風暴十下第2章 蝶變(五)第3章 碰撞(二)國戰五第2章 職責(六)第2章 百鍊(一)第4章 驚雷(六)第4章 驚雷(九)第3章 碰撞(四)第4章 拔劍(一)第2章 蝶變(八)黃昏四第5章 風暴(九)第2章 國戰(一)第4章 虎嘯(六)第3章 碰撞(一)第3章 雲動(三)第4章 初(九)拔劍六下迷局四上破賊三輪迴五選擇五合圍一上第4章 初(六)第1章 進攻(二)拔劍三選擇五第4章 驚雷(九)第4章 虎嘯(三)第2章 職責(七)弄潮三風暴八上第2章 職責(三)第2章 百鍊(一)百鍊二下
第1章 對峙(五)拔劍五國戰八拔劍八下第2章 破局(一)第1章 廟算(三)百鍊二下第4章 驚雷(十一)第1章 劫(三)第4章 初(一)雲動一弄潮六選擇五第3章 選擇(三)破賊三華夏七天變四弄潮二下第1章 狩(八)第4章 虎嘯(二)華夏一第1章 進攻(三)第5章 風暴(八)黃昏四選擇三下第三 卷薄暮弄潮五第3章 天下(五)黃昏三迷局四中第4章 初(七)第3章 雲動(二)輪迴七第1章 進攻(五)第3章 天下(八)第1章 弄潮(二)國戰四第4章 初(八)迷局四下第2章 百鍊(一)迷局六下第1章 進攻(五)第4章 驚雷(六)雲動一第5章 風暴(一上)輪迴三第5章 風暴(一上)第1章 進攻(六)弄潮三拔劍七第1章 劫(一)第5章 風暴(二)迷局四上輕車一下第1章 劫(三)拔劍八下弄潮八下第4章 驚雷(八)第3章 碰撞(三)第3章 天下(六)第3章 破賊(一)弄潮八上第4章 斷腕(七)風暴十下第2章 蝶變(五)第3章 碰撞(二)國戰五第2章 職責(六)第2章 百鍊(一)第4章 驚雷(六)第4章 驚雷(九)第3章 碰撞(四)第4章 拔劍(一)第2章 蝶變(八)黃昏四第5章 風暴(九)第2章 國戰(一)第4章 虎嘯(六)第3章 碰撞(一)第3章 雲動(三)第4章 初(九)拔劍六下迷局四上破賊三輪迴五選擇五合圍一上第4章 初(六)第1章 進攻(二)拔劍三選擇五第4章 驚雷(九)第4章 虎嘯(三)第2章 職責(七)弄潮三風暴八上第2章 職責(三)第2章 百鍊(一)百鍊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