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鍊二下

百鍊 (二 下)

“等到將來下發鋼弩時,哪個士兵領了哪把弩,一定要根據編號記錄,戰場上,人在弩在,弩亡人亡。”劉子俊低聲建議,他的想法和簫資一樣,極其重視技術的保密性。這是大宋朝的習慣,當年神臂弓初現,朝廷就曾把所有會製造神臂弓的工匠集中到汴梁,一個不準外出。

文天祥笑了笑,對劉子俊的建議不置可否。文忠設計的那個弩是東方弩和西洋弩的綜合體,結合了東方弩箭的括機和西方弩箭的金屬弩臂和齒輪傳動技術,所以看起來非常新穎。但無論是鋼弩還是不遠處那架被大夥視爲神物的腳踏簡易車牀,其實設計思路都不復雜。一個老工匠拆裝幾遍,輕易就可以複製出類似的產品。

“關鍵在不斷更新,讓自己的進步永遠比敵手更快。而不是抱着前人的老底不放,那樣,保護了自己的技術,同時也封閉了自己接受外來技術的可能”。一個聲音從文大人心底涌起,看來又是異世界那個文忠的想法。這段記憶,帶給文天祥的不僅僅是一些技術上的總結,不知不覺間,已經改變了他的思考方式。

翻看了一下工匠們在簡易車牀上加工出來的傳動輪,文天祥又問道,“那個灌爐呢,你搭好了沒有”。

“剛剛搭好,按丞相大人的吩咐,就在裡邊”簫資老實的回答,“那種方法大夥沒聽說過,誰也不敢先試”。

這些日子忙前忙後,所接觸的知識已經超過了簫資能吸納的極限。把生鐵這麼快炒成熟鐵,把熟鐵滲碳爲鋼,利用回火調節彈性。各種知識都是他從來沒接觸過的,在發現自己原來所學狹窄的同時,簫資也更理解了文天祥所寫那本“天書”以及世界的博大。所以在努力消化新知識的同時,他也儘量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避免錯誤和事故的發生。

灌爐已經乾燥了幾天了,由於對文天祥的書中提及的鍊鋼方法還沒有吃透,所以,他不肯輕易讓工匠們去嘗試。百丈嶺上材料稀缺,比原材料更缺的是成熟的工匠,兩項中損失哪一樣,簫資都覺得是罪過。

“我來試試,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速度快”,文天祥笑着脫下外袍,走向灌爐。若以另一個世界文忠的眼光來衡量,輜重營軍械監需要繼續努力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文忠的記憶裡,還有一種平爐和一種簡易轉爐可以直接將鐵水煉成鋼,但那兩種方法都需要穩定的根據地。屬於大投入,大產出的方式。而灌鋼法適合隨時需要轉移的游擊區,並且對技術要求不高。民國期間,山西一帶的民間武裝,用的全是這個辦法。日本人來了,大家將灌爐用土埋掉,帶着成品迅速轉移。只要找到丈把寬的地方,立刻可以另起爐竈。轉瞬煉出適合打造刺刀用的精鋼來。

“那怎麼行”,簫資一下子跳了起來,抓起文天祥脫下的外套捧在手裡,結結巴巴的說道,“丞相,不要折殺末將。末將親自去試,今天一定灌出合格的鋼來”!

“不妨,我只是想給大夥做個示範”,文天祥推開簫資,從一個老工匠手裡接過一雙棉手套,一邊灌爐的位置走,一邊喊道:“貴卿,你給我打下手”。

“是,末將尊命啊”,杜滸拉長聲音回答,甩掉外套,露出結實的肌肉。知道文丞相又要傳授大夥絕技了,很多老工匠把手中的活計交給當徒弟的士兵,紛紛趕來,在過午的日光下眯縫起眼睛,

“丞相看得起我等,是我等之福啊!楞什麼,開火,給丞相大人打下手去”!鐵匠李二扯着嗓子吼了一聲。圍觀工匠和士兵回過神,喜滋滋的向灌爐跑去。搬熟鐵的搬熟鐵,添炭的添炭,一會將灌鋼工作準備停當。

文忠記憶裡的灌鋼爐不過是炒煉爐的一個延伸,同樣是適合游擊戰的“找到地方就能煉,煉完了帶着成品迅速轉移的需要”。一前一後兩個爐室成“日”子形串連,鋼爐在前,炭爐在後。最好的鍊鋼材料是用焦炭,百丈嶺上用來燒焦炭的泥炭(煤)奇缺,所以用木炭和焦炭六四混合。

杜滸是煉武之人,臂力遠較普通士兵大,抓起風箱柄,一拉一送,炭室的火焰呼啦拉越過火牆,一會功夫就將熟鐵料烤成嫩紅色。搜索着文忠的記憶,文天祥知道火候已經差不多了,用鐵筷子夾起一片薄薄的生鐵板,放到鋼室三分之二處。紅星飛舞,在烈焰焚燒下,片刻之後,生鐵片開始融化,將鐵水滴在紅色的熟鐵料中,發出細細的噼啪聲。突然,鐵液開始沸騰,一些渣滓開了鍋般浮上表面,濺出無數火星。

江南各地,蒙古駿馬盡情地撒歡兒,一片片莊稼倒下,一座座城市在同樣的火光中,化作瓦礫場。而那些城市,是我們的家園。杜滸臉色慢慢被火烤紅,幾個士兵想要上前接下他,都被他推開了。擡頭看看文天祥,只見文大人氣定神閒,彷彿上輩子曾經幹過灌鋼的活一般,用鐵鉗子翻動鐵料,均勻地在熟鐵盤的另一面又淋了一層生鐵液。

黃崖洞,另一個世界的文忠,就這樣一點一滴澆鑄着抗戰勝利的希望。時空雖然不同,但其中那份國破家亡的悲憤,卻是同樣。

取出鐵料,煅打去渣,再入爐,再灌生鐵水,再煅打。兩灌之後,文天祥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低聲對簫資吩咐:“好了,拿去淬火後試試,看比你的百鍊鋼差多少”。

“我來”沒等簫資動手,有個年過六旬的老漢跳上前,毫不客氣的用鐵筷子將鋼團夾走,分開衆人,一溜煙跑到山溪邊,將鋼團伸進了一個淬火用的泥坑裡。

“嗤”白煙四冒,遮住了工匠們興奮的目光。

文天祥擡起頭,看到一大羣年青人圍住了溪水,年齡有老有少,穿着福建百姓常見的打扮,不知道是什麼來頭。

“丞相,陳將軍回來了”,劉子俊俯在文天祥耳邊,低聲解釋。“陳將軍從邵武軍(福建邵武)那邊回來了,帶回了幾十個工匠。那個老先生姓林,是工匠的頭兒”。

“見過丞相”,陳子敬滿臉風塵,依舊一身出家人打扮。“我剛纔見大人忙,所以沒敢上前見禮,請大人恕罪”。

“免禮,軍中別客氣,路上順利嗎?收穫如何”,文天祥顧不上再看自己辛辛苦苦灌出來的鋼材是否成功,拉住陳子敬,急切地問。

“唉,一言難盡”,陳子敬嘆息了一聲,神情有些黯然,“咱們在江南西路一敗,各路豪傑相繼敗了下去。張世傑大人派兵進攻泉州,沒攻下來,聽說韃子的援兵到了,匆匆忙忙從水路撤了軍。大宋主力一走,各地又陷入了韃子手中,有些地方的大戶怕韃子來了屠城,將大宋的守將給刺殺了,提了人頭趕着請降”。

“無恥”,工匠們聞言大怒,憤憤地將手中的鐵錘碰得叮鐺直響。

陳子敬看了他們一眼,繼續說道:“很多原來跟着咱們乾的地方官見風使舵,都降了北元。積極響應大宋光復的那些豪傑與士紳,多半被地方官捉去殺了,說是爲了避免韃子頭嗦都發怒。汀州的守將黃去疾,帶着兩萬新附軍,和韃子一塊殺進了邵武,到處燒殺搶掠,比韃子還無恥……”

這就是我大宋啊,當官的喜歡投降,做奴才。而那些從沒在朝廷裡拿到什麼好處的士紳和百姓,反而爭先恐後的爲國獻身。文天祥憤怒的想,山風從天邊吹來,夾雜着萬里腥羶。

“萬里羶腥如許,千秋忠魂何在”?杜滸仰天長嘆,拳頭節捏得格格之響。幾個士兵聽得真切,瞪大了血紅的眼睛。文天祥曾經在劍州駐紮,陳子敬說的這些地方,是很多士兵的故鄉。

“兀那書呆子,你嘆氣什麼,嘆能把韃子嘆走麼。他們現在如此得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不定哪天敗落了,就被咱大宋百姓一人一塊磚頭砸回大漠去。”一個洪鐘般的聲音打斷杜滸的嘆息。那個搶了文天祥冶煉成果的林老漢不知什麼時候又轉了回來,雙手搬着冷卻完的鋼塊,沒大沒小的衝文天祥說道:“這位大人,怎麼稱呼,您這灌鐵成鋼的手藝,教給我行麼”?

“行”,文天祥爽快的答應了一句,使了個顏色,制止了劉子俊等人的發作。走到灌爐邊,從爐子的堆砌開始給老漢比畫。

“這文丞相,真是越來越讓人摸不透”,劉子俊看着文天祥忙碌的背影,連連搖頭。

“大人從昏迷中醒來,已經變了”,陳子敬笑着說道,滿臉崇拜,“你們別瞧那個老頭子不起,他可是方圓幾百裡最好的鐵匠。寶積鐵場的鎮場祖師爺。文大人這樣推心置腹地對他,還怕他不帶着弟子,爲咱們打製軍械。

聞聽此言,劉子俊重新打量了老漢一遍,將信將疑,“老人家多大年紀了,能跟得上咱們行軍打仗麼”?

“六十九,但是好身手,是個煉家子。韃子頭兒頁特密實攻破了劭武軍,老人家不願意給蒙古人當狗,帶着徒弟們反了出來。這次我帶人推了鐵料和泥炭上山,黃去疾那個漢奸派了一隊狗腿子來追,被老漢掄起鐵錘砸翻了四個,剩下的呼啦一聲,全跑了乾淨。當時老人家那個威風,估計黃漢升在世,也不過如此”。

好漢子,杜滸打心底讚了一聲,可偌大江南,林老丈這樣的豪傑有幾個呢。頁特密實不算什麼名將,麾下只有三千多蒙古兵和少量西夏人,可爲虎作倀的黃去疾卻帶了兩萬新附軍。

爐膛中的熟鐵盤再次變黃,文天祥鉗起生鐵條,均勻地澆了一層鐵汁在熟鐵上。林老漢目不轉睛的瞧了一會,嘖嘖讚歎,“好手藝,好手藝,不知大人是從何處學來的”。

“書中,南北朝時,已經有人這樣煉過鋼,我只是局部做了些改進”。文天祥頭也不擡,心思全放到了觀察鐵條的火色上。

“是三卷天書吧,文大人”,林老漢狡蛣地衝文天祥擠了擠眼睛,顯然,通過剛纔杜滸等人臉上的表情,老人已經知道了傳授自己灌鋼術的是當朝宰相文天祥。這番裝瘋賣傻,試探的成分遠遠高於學藝的成分。

“沒天書,那是謠傳”文天祥的解釋在衆人耳朵裡,聽起來像欲蓋彌彰。林老漢會意地點點頭,不與文天祥在天書問題上糾纏。低着頭拉了一會兒火,又悄悄地問道:“文大人,天書上說了沒有,咱大宋,會亡麼”?

文天祥被問得身體一震,鐵水偏了偏,落到了爐牆上,濺出幾點飛花。大宋會亡麼?在夢中的記憶裡,一年半後,世間再沒有大宋這個國家存在。

可如今,有了百丈嶺上這夥男兒,大宋還會亡麼?文天祥問着自己,眼神漸漸迷茫。如果自己真的可以改變命運,那後世的歷史書中,會留下怎樣的一筆呢。滿清和倭寇入侵的悲劇會不會按原來的歷史上演,沒有了文忠,自己上哪裡得到這份記憶,沒有這份與衆不同的記憶,自己又憑藉什麼撥轉歷史的車輪……?

這個悖論好複雜,複雜到文天祥一時忘記了手中的火鉗。生鐵塊已經融化殆盡,眼看着這次灌鋼就要失敗。

“老漢我沒別的意思,黃土埋到脖頸子的人了,不想給韃子當狗,你不方便說,我就不問了”,林老漢誤解了文天祥的表情,聲音裡帶着隱隱的絕望。

“書上說,只要世間還有一個站着的大宋男兒,華夏就將永遠屹立不倒”。文天祥擡起頭,望着林老漢和一干工匠的眼睛,鄭重的說道。既然老天給了他另一個世界的記憶,他就有信心用這段記憶來改變整個中華的命運。

誰道萬里羶腥如許,中華自有雄魂。

爐膛裡,鐵水在鋼材上沸騰,昇華,一塊鋼坯漸已成形。

酒徒注:鍊鋼及炒鐵之法,出自抗戰時期根據地,非杜撰。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灌鋼技術已經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北方土匪中一種實用鍊鋼技術叫“一腳倒”,也是一種小型炒爐,專門爲匪徒們提供刀具用材。如果被人發現,則一腳揣倒,撒腿跑路,名字倒也形象。

以酒徒的眼光,五、六十年代大鍊鋼鐵的笑話,與其歸咎技術上的失敗,不如歸咎到管理上的混亂。在舉國上下只求產量,不問質量的時候,有人會認認真真去煉好鋼,鑽研技術,纔怪。

華夏一下第1章 對峙(一)華夏一下黃昏四第1章 劫(三)國戰九輪迴三天變三上第4章 虎嘯(六)第1章 黃昏(二)輪迴二國戰五第1章 狩(一)第2章 百鍊(一)第1章 進攻(三)百鍊二下拔劍一下華夏七強盜貴族終第4章 驚雷(八)合圍四下風暴七下拔劍八上第1章 劫(四)第1章 黃昏(二)第3章 雲動(四)第5章 風暴(三)第3章 雲動(五)第5章 風暴(四)第3章 破賊(一)合圍二下第2章 職責(三)天變二第3章 天下(一)破賊三迷局三下第4章 虎嘯(四)第2章 百鍊(二)國戰四華夏四下風起一第4章 初(四)迷局六上弄潮八下弄潮四第2章 輕車(一)雲動一合圍二下風起四輕車二上第1章 劫(五)輪迴五第1章 進攻(四)國戰七迷局二上華夏七第2章 百鍊(二)第4章 虎嘯(四)合圍三下第2章 職責(七)第3章 天下(八)第2章 蝶變(五)第5章 龍吟(三)第2章 職責(二)第1章 黃昏(一)國戰十一上第5章 風暴(二)第4章 虎嘯(四)第5章 龍吟(一)第2章 百鍊(三)第2章 蝶變(三)第3章 天下(十)破賊二第3章 死生(四)弄潮八上風起三第2章 蝶變(一)第1章 廟算(三)第3章 碰撞(三)拔劍八下第3章 天下(五)合圍三下風起三合圍四下拔劍八下第2章 百鍊(一)國戰八迷局一下第3章 光明之城(四)國戰七第5章 風暴(九)第1章 黃昏(一)草莽英雄魔幻短篇第3章 天下(六)第5章 風暴(一上)迷局二下第1章 廟算(二)第5章 龍吟(四)國戰十下第4章 虎嘯(一)
華夏一下第1章 對峙(一)華夏一下黃昏四第1章 劫(三)國戰九輪迴三天變三上第4章 虎嘯(六)第1章 黃昏(二)輪迴二國戰五第1章 狩(一)第2章 百鍊(一)第1章 進攻(三)百鍊二下拔劍一下華夏七強盜貴族終第4章 驚雷(八)合圍四下風暴七下拔劍八上第1章 劫(四)第1章 黃昏(二)第3章 雲動(四)第5章 風暴(三)第3章 雲動(五)第5章 風暴(四)第3章 破賊(一)合圍二下第2章 職責(三)天變二第3章 天下(一)破賊三迷局三下第4章 虎嘯(四)第2章 百鍊(二)國戰四華夏四下風起一第4章 初(四)迷局六上弄潮八下弄潮四第2章 輕車(一)雲動一合圍二下風起四輕車二上第1章 劫(五)輪迴五第1章 進攻(四)國戰七迷局二上華夏七第2章 百鍊(二)第4章 虎嘯(四)合圍三下第2章 職責(七)第3章 天下(八)第2章 蝶變(五)第5章 龍吟(三)第2章 職責(二)第1章 黃昏(一)國戰十一上第5章 風暴(二)第4章 虎嘯(四)第5章 龍吟(一)第2章 百鍊(三)第2章 蝶變(三)第3章 天下(十)破賊二第3章 死生(四)弄潮八上風起三第2章 蝶變(一)第1章 廟算(三)第3章 碰撞(三)拔劍八下第3章 天下(五)合圍三下風起三合圍四下拔劍八下第2章 百鍊(一)國戰八迷局一下第3章 光明之城(四)國戰七第5章 風暴(九)第1章 黃昏(一)草莽英雄魔幻短篇第3章 天下(六)第5章 風暴(一上)迷局二下第1章 廟算(二)第5章 龍吟(四)國戰十下第4章 虎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