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果攤,就這麼在儀表廠大門對面紮下根來。
雖然第一天的時候搞得很不愉快,但第二天的免費西瓜,足夠刷回所有好感,攤子上賣的也都改成了蘋果、桔子一類耐放的東西,不會因爲夏天很快就壞掉。
王雪還多了個小噴壺,時不時噴水降溫,不知是自己琢磨的還是孟濤教的,也有了點章法了。
最受歡迎的還是冰鎮飲料,比起水果賣的要快得多,哪怕到了下午基本就恢復了常溫,學員們也不吝買一瓶。
不知道是其他人也發現了好位置,亦或者乾脆就是學員們的父母,很快又多了一些攤位。
白天炎熱的時候依舊是隻有王雪一個人,不過到了晚上,就會多出一些小吃攤。
賣炸串的,煎豆腐的,捲餅的,看那些專業化的“車攤一體”三輪,應該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城區那邊轉移戰場來的。
反倒是隻有些水果和飲料的“王雪水果攤”沒多少人,因爲小吃攤也會順手賣些飲料。
孟濤每天都來,沒有因爲這裡人多了而不滿,只是一遍遍、一點點的優化“王雪水果攤”,從售賣種類,到手寫招牌,還拿了個可錄製話筒,給這個啞巴姑娘錄了一些吆喝聲。
一到晚上,油煙味和食物香氣格外明顯,一副鄉鎮煙火氣。
只是每天早上,卻又變成了一地油污,與紙屑竹籤。
尤其是一些油污髒水,直接倒在路邊,夏天發酵一晚上,第二天門口全是泔水味道。
翟達最後還是沒幹涉這種小事,而是讓培訓學校“校長”屈振出面,和這些攤販交涉了一遍。
環境衛生和食品衛生都要搞好,出了問題馬路上不歸他們管,但一個電話叫來城管還是很容易的。
短時間來看,叮囑還是有效的。
七月初,幾個年輕人跨過千里之遙,來到了這座散裝北的小城。
縣道上,一輛破舊的出租車行駛在縣道上,每過一個坑,減震系統都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
後座坐了一個高挑漂亮的年輕姑娘,好似和這條路、這破車、這縣城都格格不入。
“姑娘你是來工作的麼?機械核心研究院?”
高挑姑娘點點頭:“是的呢大叔。”
年僅21的大叔臉色一垮:“我才20出頭!就是.保養的不好。”
楊天天干笑一聲:“那咱東陽的水土還挺養人的.”
“哪裡來的?”
“滬上。”
“嚯!研究院名氣這麼大?把滬上的大學生都招來了!”
楊天天看着遠處初具規模的大廈:“研究院以前也不在這,搬過來後怎麼樣啊?”
“那你可問對人了,我可是翟總的直系學弟最近這東陽啊,可是要一飛沖天嘍”
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這個滬上來的精緻女孩意外的很健談,對什麼都感興趣,當然話題主要是圍繞在研究院。
畢竟作爲“π”新一輪啓用的天才,不出意外,她往後數年都是待在這了.
精密儀表廠下了車,楊天天左右看了看,本來想熟悉一下地形的。
結果除了一個水果攤,啥也沒有.連熟悉地形的意義都沒有,就邁開大長腿往裡走去。
這麼漂亮的姑娘自然有人熱情引路,一路被帶到了主樓的某棟辦公室,敲了敲門。
“請進。”
裡面是一個簡單的辦公室,沒有什麼複雜高雅的裝潢擺件,只能算收拾的整潔,地上幾十年前流行的水磨石材質使其看着很復古。
桌子後面正在忙碌的翟達擡起頭,笑道:“楊天天對吧,請坐,抱歉沒人手去接你們。”
謊話,其實是故意的,算是一個小考驗。
“π”的組織願景很高,但行事風格很落地,若以爲是傳說中“共濟會”那樣的調子,心裡怕是會落差很大。
楊天天趕緊道:“沒關係沒關係,翟總您忙。”
這是世博會期間,在滬上發現的天才,正經大四畢業,且領域是很匹配的化學,翟達自然不會放過,一封邀請函發了過去。
以機械核心研究院現在的聲望,直接扭轉了對方的原規劃,在成爲“π”成員後,也更進一步選擇入職“研究院”。
“對於‘π’的成員,我習慣大家叫我‘會長’,偶爾私下裡直接叫代號也可以,我記得你的代號是”
“風信子。”
“對,很獨特”
翟達以雙重身份和楊天天聊了許久,他既是會長、也是老闆。
天才都是問題兒童,不過這位有些正常到好過預期,落落大方,談吐流暢,經瞭解父親是公務員,母親在電視臺工作,家教相當優秀。
這次啓用的“π成員”還有兩位。
一個是電子電氣領域的天才,來自西交大的謝陽,代號“測電筆”。
另一位是材料學領域的天才,來自京科大的唐曉峰,代號“晶格”。
從他們自己取的代號就能看出男女不同的風格。
男的更傾向於“帥氣”和“指向性”,女的可能更願意用自己喜歡但毫不相干的東西,比如孫婷的“草莓糖”也是.
也許未來組織裡會出現“皮卡丘”這樣抽象的代號也不一定。
當然,能否順利啓用,也和個人意願、當下狀態有關,並不是翟達呼之即來的,比如一些距離畢業尚遙遠的,顯然不可能原地肄業來上班。
再比如一位清大的物理學天才研究生,最終還是選擇了出國繼續深造。
這很正常,“π”不是一個嚴苛的組織,而是網羅天才的俱樂部,大家因爲共同的特性、儀式感、歸屬感聚集,但只有被啓用後聚集在一起做具體的事情,才能稱得上緊密。
研究院的聲望和“π”的特殊性加在一起,也有不夠用的時候。
對那位物理學天才,翟達送上祝福,並且表示如果國外遇到麻煩的事情,“π”也不是毫無觸角,有情況可以隨時溝通。
甚至即便永遠無法一起共事,等這些人自己斬頭露角之後,說不定也能有別的“合作”。
總之,這幾天先後三人都到了,楊天天是最後一個,他們入職的是研究院而非碳化硅廠,不過短期內需要忙碌的事情都在這。
大概聊了一個小時,也算沖刷了雙方的陌生感。
“你的宿舍是單間,算是‘π’成員的一點優待,對了,宿舍樓下就有一間‘迷霧酒館’,你應該對此不陌生了。”
楊天天驚喜道:“真的!?我超喜歡滬上那家!沒想到東陽也有!”
翟達笑了笑,“越達餐飲”的觸角在往全國發展,主要城市保底一家是沒問題的,也是“π”遠程塑造格調、營造歸屬感的重要手段。
東陽自然不會缺席,越達的精釀生意已經做了進來,雖然地方小量不大,但畢竟是未來老巢,吳越不會放棄的。
————
7月8日,研究院徹底驗收了“廠區一期”的一號廠房,也就是之前帶大家去參觀過的那棟。
超淨空氣系統、各功能區域、水電佈局都已達到設計需求,並且完成了數輪“深度清潔”。
翟達開始抽身於培訓工作本身,調度各方物資、設備的入場。
所需東西早在半年前就訂單下了,目前都在各供應商倉庫裡。
下一步,就是進廠裝機調試了,哈城的研究院也將啓動第一輪人、物大搬遷,給日漸擁擠的紅磚老廠房降降壓力。
那邊真的已經達到設計極限了。
不過,最重要的“大傢俱”,員工心目中的可愛萌妹子,翟達眼中高風險高回報的最強裝備:【槍決老榆】,還沒到動的時候。
它要等環形總部初步成型,至少是中央圓形綠地搞定後再動。
研究院的搬遷,將會持續近半年時間,直至老榆和“鴻圖OS”項目組都來到環形總部大廈,不過那邊也不會棄用,研究院和哈工大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那處希臘小鎮般的原址,將會成爲聯合培養基地,在軟件、半導體等諸多領域開展合作,也是研究院的大後方了,可以視爲哈城分部。
7月10日,“π”的成員們也相繼完成了考試,率數十名哈工大應屆生歸來。
研究院在東陽的人、物、力,都達到了現階段頂峰,總人員達到了四百餘人。
各供應商、外採設備企業的技術人員也陸續抵達近百人。
甚至,爲了確保碳化硅廠順利入廠、投產,縣政府聯合交通工部門、市政部門,成立了特別小組,一車車昂貴設備下了高速後,就會有熟悉本地路況的交警一路開道。
還專門拆了五個限高杆,確保這些車輛儘可能少顛簸一些,哪怕只省去一公里也好。
自“培訓大業”後。
新一輪“進廠投產戰役”,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