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宣調



崇禎對張守仁的安排,於其說是猜忌,不如說只是按慣例做的一些防備工作。武將被調離本軍鎮,時間久了,對本軍鎮的影響力就變弱了,不大有可能成爲尾大不掉的藩鎮。本朝對這樣的事十分在行,處置的也很合理,如果不是現在天下大亂的局面,哪怕是文官視武將如豬狗,本朝也沒有出現如唐朝藩鎮林立的事情,如宋朝那樣由某個大臣掌握兵權,在南宋時可以主持廢立皇帝的事也絕對不可能發生。

大小相制,權力分散,對武將使用有諸多心得,這是本朝列祖列宗和大臣們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十分可貴。

當然,更要緊的是遼東戰場確實需要一支強兵,可以底定勝局的那種強兵!

但現在連京師也在威脅之中,從遼東抽調兵馬確實更快捷,幾千遼東鐵騎可能輕易就把臨清的流寇蕩平了,但從遼東調兵到山東,自然又影響朝廷援助錦州的計劃,與其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就把張守仁從湖廣調到山東好了!

“皇上,臣前日諮天津巡撫、保定巡撫等各撫,問其馬兵編練如何,現兩巡撫共有撫標兵五千餘人,騎兵兩千……”

加徵練餉之後,總督練三萬,巡撫練兩萬,總兵練一萬,參將可練五千,七百多萬的銀子是徵了,效果就和楊嗣昌在以前建議增收的剿餉一樣……那就是毫無效果。

各鎮錢分肥了不少,中樞財政危機並沒有得到減除,而百姓的負擔卻是更重了。

一個老大王朝,中樞權力機構分散,一邊是人浮於事,一邊是諸事不靈,在這個時候,想通過霸道的方式一舉來解決問題,結果就是會造成更多的問題和麻煩,而預想中的成效,卻是永遠都瞧不着的。

崇禎永遠都不會明白,他加徵遼餉,結果遼事日壞。

加征剿餉,越剿賊寇越多。

加徵練餉,官兵一年比一年不能打,原本遼東與東虜對峙,變成大明成了東虜的後花園,想來便來,想走便走。

而征剿餉和練餉,無非是更多人造反,官兵戰鬥力越來越差,賊兵越打越強。

種種矛盾,十分鮮明,後人看的清楚,當時的人卻是在戰爭迷霧之中,由着崇禎這個任性的馭手,將大明帝國一路趕下懸崖,跌的粉碎。

“朕知之矣……唉,如此,着兵部即刻調回徵虜大將軍,先期趕赴臨清,俟平賊解圍之後,再相機趕赴遼東吧。”

“臣遵旨。”

“諸先生也退下吧。”

“臣等告退。”

定下來調張守仁回山東後,原本都一臉惶急的大臣們臉上都是一副釋然的表情了。現在看來,就算臨清丟十天半個月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張守仁一定會在最快時間內趕回來,只要登州兵一趕回來,響馬也好陝寇也罷,肯定就沒有什麼可蹦躂的了。

這種聲望,也是配的上張守仁的大將軍的賜號了,從在浮山起家到現在,部下從百餘人到幾百人,對海盜,對各處響馬,對東虜,對陝寇,戰無不勝,雖然沒有打過決定性的大戰役,但一戰斬首陝寇數千級,也是

最近幾十年來大明將軍斬首最多的一次了,往上算的話,只有李成樑幾十年斬首的數字和張守仁相仿,但擊殺焚燬祖陵的巨寇,李成樑和戚繼光都沒有立下這等戰功,李成樑得以封伯,張守仁封伯加大將軍號,也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有他回鎮山東,還有什麼可怕?衆人都是一臉釋然,從文華殿出來後,內閣諸大學士返回內閣辦事,衆人都是一臉輕鬆,就算是一臉老態的範復粹也是滿臉從容。

陳新甲則是看着次輔張四知,暗自皺眉。

張四知是山東費縣人,山東京官的代表人物,這一次當然也是着急本土被兵災所毀,急切之下請調張守仁不奇怪。

但這只是表面的東西,如果這代表山東文官對張守仁的肯定和認可,那麼劉澤清的事情就更加麻煩了。

陳新甲正要回兵部,有一個小內監跑了過來,宣諭道:“皇上召本兵回去。”

“臣遵旨。”

諸多大人物在,只有陳新甲這個兵部尚書被召,當下也是一臉得色。

國朝自然是以大學士爲最尊貴,不管是位至總督或是尚書,不入內閣,便不算宰相,自然不能算是官居極品。

歷來入閣,以禮部大宗伯和吏部天官優勢最大,這兩個尚書在有空額的時候是排序在前的,誰的官聲更好,簡在帝心,或是誰的資歷更老,就可以廷推入閣。

在禮部和吏部之下,纔是兵部和戶部,再下來是刑部和工部,工部最賤,工部尚書想入閣的話,還不如禮部侍郎機會大一些。

陳新甲按常理是不可能入閣的,非翰林也不是科道出身,以知縣位至尚書已經是奇蹟,再想入閣,就會招致衆怒反彈。

但現在的天下已經成這副模樣,武夫都漸漸騎到文人頭上,一個精幹的文官以本兵身份入閣又有什麼不可以的?

在內閣諸大學士內涵不同的眼神注視中,陳新甲步履匆忙,趕回文華殿中。

此時殿中氣氛也不似剛剛那麼凝重了,有了辦法之後,崇禎便將臨清的奏本推到一邊,開始批覆六部的題本,右手懸腕,不停的在題本上批覆着。

“臣陳新甲,叩見皇上。”

“適才已經行過禮了,何必如此多事。”崇禎心情似乎是真的輕鬆了,一邊寫着,頭也不擡,直接令道:“來,給本兵賜座!”

大學士見君面聖,一般都是有賜座,畢竟大學士就等於是天子的幕賓師爺,替主家做事,還擔着不小的責任,薄待的話,自己也說不過去。

尚書就看心情,顯然現在崇禎心情不壞。

陳新甲謝了座,斜着屁股坐了下來,崇禎又叫賜茶,這更是難得的榮寵了。

“朕叫你回來,是叫你督促保定等地督撫總兵官,需加急練兵,不可懈怠,否則,朕必嚴懲之!”

“朝廷自有法度,各大臣必定不敢怠慢國事。”

“劉澤清如何了?”

問到這個,陳新甲不免要陪着小心……

這人是他調的,雖然在山東乃至北直和河南,劉澤清

部都是最有實力的一個強鎮,在中原戰場上,現在肯定是楊嗣昌節制的兵馬最多,但那些兵馬是用來剿賊的。

在原本歷史上,楊嗣昌死後,傅宗龍和丁啓睿分別領剿賊的殘餘兵馬,傅宗龍直領不過一萬餘人,丁啓睿直領不超三萬,保定總督楊文嶽直領不過萬餘,只是火器略多一些。這些文官加起來不過幾萬兵馬,剿賊主要靠的是虎大威、猛如虎、劉國能、張任學和左良玉、賀人龍等總兵官,總兵所領兵馬遠遠超過督撫,結果當然是越來越跋扈難制。

這還是崇禎十四年以後的事情了,著名的朱仙鎮一戰時,朝廷拼湊了十幾萬大軍,就是來源上述的督撫與其麾下各總兵。

在朱仙鎮一役後,整個中原,朝廷陷入無兵可調的窘迫境地,劉澤清奉調往開封,而這個時候天下督撫掌握的兵力幾乎喪盡,劉澤清根本不甩朝廷,在黃河邊先想立功,和闖營打了幾次後發覺根本不是對手,於是就出工不出力了。

現在這個局面,劉澤清雖然也有地盤,還有不少東林黨和復社支持他,看起來不比張守仁省心,但兩邊權衡一下,誰強誰弱還是很明顯的。

陳新甲對皇帝的心思略作權衡,頓時就明白過來,當下便答道:“劉總兵官雖然援助臨清乏力,但也是穩重,先臨濟南,穩定濟南與德州,屏障青州,北御萊蕪和兗州,從佈置上,也是頗有成效。只是賊寇勢大難制,聽說光臨清就有數萬人之多,加上此前在陽谷一帶的賊寇,其衆可能在十萬以上,一時難以剿滅,也是情有可原。”

“唔,朕知道了。”

崇禎先是不置可否的樣子,接着才緩緩放下筆,從容道:“現在這個時候,叫他從援剿總兵改爲山東總兵,可否?”

“這個……”陳新甲囁嚅着道:“似乎與調令齊下,會使人覺得朝廷對大將軍有猜忌之意,似乎……”

“啊!”崇禎啊了一聲,似是醒悟過來了。他仍然是習慣性思維,想着山東事畢後再調張守仁去遼東,可張守仁調令還沒接到,連連誤事的劉澤清反而成了山東總兵,這事兒擱誰心裡能沒想法?

他一下子便想明白了,不過仍然是大爲皺眉。錦州的這一場戰事實在是崇禎賭國運的一場豪賭,這幾十年來對東虜一場大戰沒贏過,可現在的他還是幻想着能一戰解決錦州難題,甚至把防線重新推回到大淩河一帶,如果張守仁回到山東不動,那實太可惜了。

“還是再等等看吧。”陳新甲知道皇帝的心思,建議道:“臣以爲,等再過兩三個月,曹州鎮在濟南一帶立足已穩,那時候再說不晚。”

“卿言甚是。”

崇禎大爲高興,讚道:“卿言甚合朕心,來,將貢絹拿來一匹,再取五十兩銀,賜給本兵。”

“臣謝陛下!”

大明皇帝賞人向來就是這麼砢磣,臣下們也是早就習慣了。萬曆神宗爺當年想易儲,給內閣諸大學士賄賂,也就是一人賜金幾十兩不等,對內閣諸先生,沒事就賜兩尾魚,一匹布,五兩銀子什麼的,崇禎皇帝如此厚賜,算大方了。

(本章完)

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街第四百七十章 莊園第九十二章 對峙第三百三十三章 撲滅第七百九十五章 演習第二百五十三章 震怒第八百一十四章 苦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浮山鹽第一百六十二章 垂訓第五百五十八章 圍困第三百七十二章 炮隊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將第四百四十八章 各方第一百六十四章 響馬第八百零五章 漢軍第六百七十二章 南北第六百三十三章 正目第二百零一章 何以破之第七百九十五章 演習第四百章 赴約第四百六十九章 變革第七百二十章 泥途第二百零四章 行動第四十章 訓練第一百一十八章 簡單任務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二百二十九章 貴客第五百零六章 暴亂第十四章 槍術第五百四十一章 神速第五百零一章 集會第三百五十章 追兵第九十五章 火銃對弓箭第七百章 轟動第三百三十章 入城第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六百九十四章 營務第七章 報功第二百九十五章 條件第二百三十二章 將作處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間第四百六十一章 將門第五百四十六章 質疑第四百八十八章 內宅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六百三十四章 道德第一百一十七章 晉商第七百九十三章 刺洪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二百零五章 屠夫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中第二十二章 難民第五百四十三章 襄陽第三百九十四章 孔府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明礦業第五百二十七章 商洛第三百六十九章 真正的騎兵第六百七十四章 挑落第五百六十五章 預備第二百三十七章 重炮第六十九章 浮山主第五百八十二章 震驚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桶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收穫第七百六十一章 動員第六百零四章 謀算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封賞第三百六十四章 亂局第一百四十四章 請罪第七百四十六章 華燈第六十七章 物資第四章 海盜第五百五十章 義子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九十二章 對峙第六百四十三章 質變第四百零九章 暗影第二百八十六章 來客第六百八十五章 入城第五百七十二章 決死第三百四十章 商會第二百三十三章 督臣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家閨秀第三百五十四章 天花第四百三十八章 東暖閣第二百八十二章 恩愛第二百二十九章 貴客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四百二十章 衆督臣第三十章 福利第一百一十四章 遊擊將軍第六百一十五章 建議第二十一章 匠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儀金第一百零八章 叛賣第五百零八章 虎蹲第六百六十八章 兩地第二百章 火炮第一百一十章 定銀
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街第四百七十章 莊園第九十二章 對峙第三百三十三章 撲滅第七百九十五章 演習第二百五十三章 震怒第八百一十四章 苦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浮山鹽第一百六十二章 垂訓第五百五十八章 圍困第三百七十二章 炮隊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將第四百四十八章 各方第一百六十四章 響馬第八百零五章 漢軍第六百七十二章 南北第六百三十三章 正目第二百零一章 何以破之第七百九十五章 演習第四百章 赴約第四百六十九章 變革第七百二十章 泥途第二百零四章 行動第四十章 訓練第一百一十八章 簡單任務第二百四十章 種種覈算第二百二十九章 貴客第五百零六章 暴亂第十四章 槍術第五百四十一章 神速第五百零一章 集會第三百五十章 追兵第九十五章 火銃對弓箭第七百章 轟動第三百三十章 入城第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六百九十四章 營務第七章 報功第二百九十五章 條件第二百三十二章 將作處第二百四十一章 田間第四百六十一章 將門第五百四十六章 質疑第四百八十八章 內宅第六百五十四章 送行第六百三十四章 道德第一百一十七章 晉商第七百九十三章 刺洪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二百零五章 屠夫第四百三十七章 雨中第二十二章 難民第五百四十三章 襄陽第三百九十四章 孔府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明礦業第五百二十七章 商洛第三百六十九章 真正的騎兵第六百七十四章 挑落第五百六十五章 預備第二百三十七章 重炮第六十九章 浮山主第五百八十二章 震驚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桶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收穫第七百六十一章 動員第六百零四章 謀算第五百八十八章 做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封賞第三百六十四章 亂局第一百四十四章 請罪第七百四十六章 華燈第六十七章 物資第四章 海盜第五百五十章 義子第五百一十六章 收撿第九十二章 對峙第六百四十三章 質變第四百零九章 暗影第二百八十六章 來客第六百八十五章 入城第五百七十二章 決死第三百四十章 商會第二百三十三章 督臣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家閨秀第三百五十四章 天花第四百三十八章 東暖閣第二百八十二章 恩愛第二百二十九章 貴客第七百三十八章 朝房第四百二十章 衆督臣第三十章 福利第一百一十四章 遊擊將軍第六百一十五章 建議第二十一章 匠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儀金第一百零八章 叛賣第五百零八章 虎蹲第六百六十八章 兩地第二百章 火炮第一百一十章 定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