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不可能!”三天之內,連丟三城,這對於擅長防守的吳軍來講,毫無疑問是奇恥大辱。
張士誠一把揪過士兵的領子咆哮:“明軍正在全力攻打武昌,怎麼可能在幾日之內同時攻下了徐州和鹽城?你一定是敵人派來蠱惑我的奸細!倘若說不出個合理的緣由來,我要了你的命!”
衛兵臉色慘白,哆哆嗦嗦的說:“徐達帶着人攻打武昌,常遇春跟湯和閒着沒事做,索性就帶了各自的人馬,一個攻打徐州,一個攻打鹽城,明軍三股軍隊基本上是同時攻下了三座城池。聽說……”
張士誠怒:“聽說什麼?”
衛兵背後已經被冷汗打溼:“聽說,馮勝馮用兩兄弟見常遇春跟湯和都各自攻下了城池,按捺不住,已經出兵高郵了!”
張士誠眼神之中射出一絲凌厲:“高郵!?那就讓馮勝馮用兩個人死在那裡!通知張士義,把馮勝馮用兩人,給我擊斃在高郵城下!”
張士誠這麼說,並不是逞口舌之勇,而是有着充分的自信。
當年,就是憑藉着高郵的高牆厚壁,張士誠一舉擊潰大元丞相脫脫率領的百萬元軍,成就了現在的江浙鹽商集團。現在,馮勝馮用兩兄弟麾下能有多少人?高郵城經過這麼多年的修繕,城牆比以前更高,守城器械比以前更先進,想要攻下高郵?除非天神下凡。
張士誠大步流星走到地圖前,盯着高郵城周邊的道路,眼睛一亮:“傳令下去,讓杭州和湖州的駐軍即刻發兵,攻打應天!”
“攻打應天?”周圍的謀臣此時都是一臉不解的樣子。
張士誠嘴角勾起一絲自信的微笑:“對,攻打應天!這種打法,不是朱元璋的風格,常遇春、湯和、馮勝、馮用四處出戰,更不是劉伯溫那個牛鼻子老道的風格。現在的場景,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朱元璋與劉伯溫都不在軍中!此時我們避開他們的鋒芒,直取應天,抄了朱元璋的老窩,運氣好的話,還能活捉了朱元璋跟劉伯溫!到時候,前有高城,後有強敵,徐達常遇春之流,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兒!”
“對啊!大王果然是神機妙算!高瞻遠矚!”
這些軟骨頭的謀士,淨會撿好聽的說,張士誠早就不相信他們所說的話了。
他偏過頭,看了一眼立在一旁沒有作聲的敏敏特穆爾,一雙明亮的眼睛閃耀着讚許的光芒。張士誠微微頷首,敏敏覺得這個方案也沒有問題,那就是真的沒有問題。
徐達、常遇春,你們等着,我張士誠要抽了你們的皮,扒了你們的筋!
張士誠估計的很對。
洪都朱文正出了那檔子事之後,着實把朱元璋給氣的夠嗆。
暴怒之下,多年行軍打仗積攢起來的壓力與疲憊瞬間爆發,朱元璋竟然身子一晃,病倒在洪都。
馬春花、劉伯溫、宋濂、周德興幾人聽說之後,快馬加鞭從武昌趕往洪都。
經過周德興煉製的特效丹藥和馬春花悉心的呵護,朱元璋大病已去,只是身子還有些虛弱。
劉伯溫與宋濂來到牀前,查看了朱元璋的身體狀況之後,大爲放心下來。
“武昌怎麼樣了?”朱元璋斜倚在牀上,一邊喝着馬春花喂來的藥,一邊問。
劉伯溫與宋濂苦笑一下:“那個……”
“嗯?”朱元璋推開馬春花手裡的藥碗,直起身子,“沒打下來?不可能啊?”
劉伯溫呵呵一笑:“打倒是打下來了。只是……”
朱元璋神色有些凝重,猜測出劉伯溫要說的話:“傷亡慘重?張士信守城也是一把好手,我軍將士奮勇作戰,恐怕也要損失不少吧。不過打下來了就好,命令全軍在武昌休整,等我回去之後再攻打徐州和鹽城。”
宋濂撓了撓鼻子:“那個……陛下,徐州和鹽城也打下來了。”
“啥?”朱元璋以爲自己病還沒好利索,出現了幻聽。
“打武昌的時候,徐達元帥一輪衝鋒就拿下城池。常遇春將軍和湯和副帥覺得無聊,索性就率領軍隊打下了徐州和鹽城,現在,馮勝馮用兩兄弟帶着人打高郵去了。”劉伯溫嘆了口氣,“這幾天我們幾個都不在軍中,唯獨李善長一人留守武昌,你知道的,那幾個傢伙,除了你的話,誰的都不聽啊。善長很無奈啊。”
朱元璋滿頭黑線:“這幾個傢伙,等我回去了非得好好教訓他們。對了,關於朱文正,軍師,就按照軍中制度處置吧。”
此言一出,周圍幾人同時皺起了眉頭。
劉伯溫低聲道:“陛下,按照軍中制度,朱文正的命,是絕對保不住了。”
朱元璋痛苦的閉上眼睛:“我知道。”
宋濂道:“陛下,朱文正雖然受了奸人蠱惑,做出一些糊塗事來,可是他畢竟年齡還小,又立有大功,叛亂的事情並沒有實際發生,就不能饒他一回嗎?”
朱元璋沒有說話,靠在牀上的他臉色有些蒼白。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自己就一直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好不容易遇到兩個親人,那是怎樣的欣喜與歡樂。可是,倘若今天饒了朱文正,以後大家就不把忠誠當回事。今天他叛亂,明天你叛亂。這仗怎麼打?這天下怎麼治理?
馬春花理解朱元璋的想法,眼神示意劉伯溫與宋濂退下,將手中藥碗放到一邊,輕輕的握起朱元璋的手道:“以後,能像我這樣,給你帶來溫暖的親人,又要少了一個。”
朱元璋睜開雙眼,一片赤紅:“唉,可惡這小子。可惡啊!”
那語氣,聽起來不像是憤怒,反倒更像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哀怨。
馬春花輕輕拍着朱元璋的手背:“你看這洪都城,大戰之後纔過去多久,就又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來來往往的商人都感念你朱元璋的政策。可是他們不知道,今日的繁華背後,有個朱文正,替他們、替你擋了陳友諒百萬雄師好幾個月。正是有了這份犧牲與堅持,纔有了今天的生活,纔有了今日的明王。我們能活到現在,都是託了文正的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