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太子妃的召見

於即將遷都北京的緣故,南京宮城中有頭有臉的宮嬪等等都已經隨御駕轉至北京西宮,依舊留守的大多是年老失寵的一羣人。然而,地處紫禁城東華門內的東宮,也就是端本宮卻是例外,由於皇太子皇太孫都在南京未走,隨侍之人自然盡皆留下,但這一個多月來,端本宮端敬殿和柔儀殿中的人員卻變動不小,內侍宮人全都揣足了小心。

這一天,朱高熾一大早起來用過早飯,便在端敬殿東暖閣中看摺子。雖說軍國大事都需報呈行在,官員任免也是行在吏部兵部決定,他並沒有決策權,但所有往來公文都會由他這兒中轉。雖說未必樣樣都需要他過目,但楊士奇特意挑出來的那些,他總會掃一眼。此時,一字一句地看着手中那份公文,他的眉頭忍不住皺成了一個大疙瘩,最後竟是哼了一聲。

“一大早就氣咻咻的,又和誰生氣?”

聽到這個打趣的聲音,朱高熾不禁擡起了頭,見一個小太監高高打起了簾籠,卻是太子妃張氏進來,這才釋然。擺手示意張氏不用多禮,吩咐她在炕上對面坐下,他便隨手將那份奏疏遞了過去,又嘆了一口氣。

“倭寇進犯上海縣,沿海幾個漁村死傷近百,這是一些文官聯名反對開海禁的奏疏。畢竟是祖宗成法,父皇只聽一人之言便獨斷專行,實在是有些急躁。如今倭寇頻現,若是還放任海船下海,豈不是讓其更加猖獗?就算是沿海捕倭,要滅盡倭寇談何容易!”

張氏卻並沒有看手中那奏疏,而是輕輕地將其放在了炕桌上。儘管是皇太子妃,東宮名正言順的女主人,但她的穿戴卻極其樸素。花鳳犀冠不用,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簡約的珍珠頭冠,寶鈿金簪盡皆不用,惟有那件織金雲霞龍文霞帔在蜜蠟的燭光下熠熠生輝。

“看重張元節的並不單單是皇上,還有瞻基。他這一篇篇文章臣妾也看過,並不是虛言邀寵,有真才實學,只是太過激進,有些言語未免危言聳聽,羣臣指摘他違背祖制也並不奇怪。之前瞻基來見臣妾的時候也提過倭寇攻松江府之事,除了殿下說的這些卻還又提起另一件勾當。殿下可知道,上海縣能力保不失,還有這個張元節地功勞?”

朱高熾剛剛看了好幾份奏疏,全都是以倭寇奸猾橫暴爲名反對開海禁,慷慨激昂的語調看了一堆,此時聽張氏提起這一條,他不禁眉頭一挑。待到詳詳細細聽了箇中原委,他方纔若有所思地摩挲着鬍鬚,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了開來。

“若是真的如此,他倒還有些膽色。在生死之間轉了一圈,他就該知道事情並不是那麼輕易可爲,開海禁猶不可操之過急……罷了罷了,說這些也沒用,這些奏摺只怕送到北京,父皇也都會丟在一邊,他如今是鐵了心。對了,瞻基那兒還在讓人查那兩個死了的老宮人?”

話間,一個年長宮人捧着紅色雕漆盤龍茶盤送上了兩個汝窯青瓷茶盞,小心翼翼地擱在炕桌上方纔束手而退。張氏原本已是伸手去取,聞聽此言手不禁一顫,竟是碰到了滾燙的茶盞邊緣。饒是如此,她卻只是眉頭微微擰了一擰,隨即就若無其事地捧起茶盞啜飲了一口,小手指上卻是微微紅了。

“畢竟是從小伺候他長大的,哪怕不是爲了情分而是爲了面子,查一查也是該當的。殿下既然處置了她們,還是和瞻基說清楚的好,免得父子之間起了嫌隙。他並不知道有人窺伺東宮,也不知道有人居然把東宮地東西偷出去換錢,更不知道他兩個信任的老宮人竟然往外傳遞消息。讓他知道了也好有個防範,畢竟柔儀殿未必就比端敬殿乾淨。”

“這只是未雨綢繆,還是不用告訴他了。他年輕,萬一在人前顯露出來,只怕便要露出端倪。我的那兩個弟弟窺伺東宮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死了這幾個還會有下幾個,殺幾個不過是爲了讓他們知道我不是瞎子,若是鬧得再大驚動父皇就沒意思了。”

朱高熾輕描淡寫地答了一句,隨即又說了一番別的話,舉杯飲了一口才發現這是六安瓜片。想到今年貢茶一律送往北京,這些還是之前兒子朱瞻基送來地,道是朱棣特賜,他心中不禁有些不舒服,但很快就把這一絲不悅丟開了去。和張氏又交談了幾句,他批覆了幾本摺子,最後便吩咐她出去之後使人帶給楊士奇。

離開端敬殿,一下臺階,張氏便召來了隨侍的一個小太監,吩咐其將幾份奏摺送去文淵閣。直到眼看着人走了,站在張氏身後地宮女明荷方纔上前一步低聲說:“太子妃,成國公夫人帶着杜宜人已經到了擷芳殿,恰好永平公主也在。”

“永平公主?”

聽到這四個字,張氏不禁頗有些意外。然而,人都已經來了,她也不好多說什麼,遂淡淡地點了點頭,便帶着一應隨從順甬道往回走。芳殿和端敬殿中間只隔着一道牆,但卻得繞行好一段路,等到從西邊一扇小門進去,繞過一道四鳳影壁,這纔是擷芳殿正殿,看到門口兩個宮人齊力掀起厚重的棉圍簾,她便加快腳步上了臺階,穩穩邁過了門檻。

“太子妃駕到。”

正和沐夫人一同等候在西暖閣中的杜綰聞聽這個聲音,立刻站了起來,又不露痕跡地深深吸了一口氣,隨即用眼角餘光掃了一眼同樣在這裡的永平公主。當日房陵之事她曾經聽張越提過,因其子見其母,再加上初見永平公主時對方愛理不理的倨傲模樣,此時見這位金枝玉葉冷冰冰的面孔上倏忽間堆滿假笑,她自然知道這是該敬而遠之的人物。

“臣妾拜見太子妃。”

張氏一進屋就看到三人下拜,連忙先攙扶起了永平公主,繼而扶起沐夫人的時候卻又笑道:“上次答應我的那幅蘇繡久久不見拿來,我還以爲你不敢來見我,如今可算是來了。若是按照拖一罰十算,你這回可欠了我不少,別以爲你帶了杜宜人過來我就忘了這一茬。”

一面說一

綰點了點頭,臉上卻是帶着春風和煦地笑容:“杜宜吧。你還是第一次來,這不是朝會謁見,不用拘禮。我這裡多少年難得見一個生面孔,上回成國公夫人提過你的字寫得好,我這裡正好打算把牆上這些字都收起來,所以才讓她帶你來。”

明明知道這是藉口,但面對張氏的目光,杜綰幾乎就要認爲今日沐夫人帶自己過來就是爲了這樣的小事。直到旁邊傳來了永平公主一聲咳嗽,她方纔回過了神。

“大嫂若是真要換字,休說前朝那些名人地墨跡珍品,就是本朝那些善於書畫的文人也樂意進呈佳品。”永平公主雖然不是朱棣嫡女,但駙馬李讓因靖難家破人亡,朱棣感念之餘屢屢加恩,她竟是比身爲嫡女的安成公主咸寧公主更受寵,此時說話自是隨意。瞧了瞧壁上的那幾幅字,又撇了撇嘴,“這兒的幾幅字都算不上佳品,實在配不上大嫂這個太子妃的身份。”

一直都面帶笑容地張氏此時卻臉色一沉,淡淡地說道:“這都是先皇后賜給我的,先皇后駕崩不過數年,三妹莫非就連她地真跡都認不出來了麼?”

儘管今天進宮來別有要事,但永平公主哪裡想到隨意一句感慨竟會引來這樣地麻煩,頓時呆若木雞。此時此刻,她連忙惶恐地連連自責,見張氏地態度彷彿有些微妙,她頓時更不敢多呆,陪笑說了一會話便匆匆藉故告退,竟是連宮人送上來的茶都沒有動過。

沐夫人原本就不是長袖善舞地性子,剛剛在這裡等候地時候應付永平公主那東一句西一句的試探異常吃力,瞧見人走了頓時鬆了一口氣,站起身和張氏笑語了一番便避出了屋子。這時候,坐在左手第二張椅子上地杜綰哪裡還不知道接下來就是要緊時刻,遂挺直了腰。

“杜宜人,你認爲這四壁若是換上其他的字,用什麼最好?”

“自然是先皇后的《勸善書》最好。”

“爲什麼不是先皇后的《內訓》?”

儘管今日去見沐夫人的時候被硬是拉來了皇宮,但好歹得了張事先的提醒,杜綰心中有所準備,此時便欠了欠身道:“《內訓》乃是先皇后留予天下女子的寶訓,但《勸善書》是先皇后類編古人嘉言善行頒行天下,此等揚善之行自然更能彰顯先皇后胸襟。善爲人之本,太子妃以孝事皇上和先皇后,輔佐太子教導太孫,這是行善;爲官者以仁義治民,這也是行善;爲民者敬事上官,恭謹事尊長,耕種生產撫育兒孫,這也是行善;婦人輔佐丈夫孝順公婆,歸根結底亦是一個善字。因此,善乃人之大倫,這篇字自然最適合掛在明處讓人瞻仰。”

“好,果然是家學淵源,竟能說出這許多道理來。”

張氏原本打算敲打一下杜綰多學內訓好好規勸丈夫,卻不想她說出這麼一番話來,倒覺得她並不是自己想象中那種才女,對杜家門風不禁頗爲讚賞。當下她便讓人取來紙筆,就令杜.於炕桌上書寫,見其筆跡端正流利,而且全文記得一字不差,更是暗自納罕。

“我聽說進呈給皇上的那些札記,是你們夫妻二人共同參詳的?”

杜綰此時正提筆寫一個“善”字,聞聽此言不禁擡起了頭,見張氏示意她坐着不用起身,這才面露赧顏:“回稟太子妃,相公當初寫完那幾篇文章地時候確實拿來給臣妾讀過,但只是讓臣妾看看有無違禁和遺漏避諱的地方,談不上共同參詳。只有最後一次皇上讓相公拿出具體條陳的時候,臣妾除了幫着謄抄了一些稿子,倒是討論過一些細目。”

從出嫁時的世子妃到如今的皇太子妃,比起那些文武大臣,張氏纔是朱高熾最貼心的輔佐,對於國家大事並不如尋常女人一般無知,甚至連朱是屢屢稱讚。然而越是如此,她便越是謹慎。畢竟以婦德而言,參與大事機密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

她心中已經有了成見,因此見杜綰並不是投她的喜好誠惶誠恐一味否認,也並沒有喜滋滋地表功勞,她便微微頷首,又若有所思地問道:“張家滿門仕宦,可算得上勳貴之家,你相公冒天下之大不韙,難道你就不怕他一失足成千古恨?”

“相公曾經對臣妾說過說,幸而出身富貴,若是靠着門蔭聖眷,也能一輩子享富貴,仕途上也不用多操心,但是,若是他知道有一件事利於社稷天下,有利於大明千秋萬代,卻有可能讓自己遭受罵名,那自然該拋棄個人得失去好好試一試。”

杜綰並沒有試圖向張氏解釋什麼海禁的利益得失等等,她很清楚,隨着皇帝將張越那一系列札記明發天下,這位太子妃一定已經都看過了,此時再解釋這些反而沒有意思。因此頓了一頓之後,她便放下筆,深深行了一禮。

“太子妃,相公曾經對臣妾說過,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於人如此,於國亦是如此。當初宋遼對峙之時,無人想到白山黑水之間會有女真崛起。女真席捲天下逼得宋室偏安一隅的時候,也無人想到蒙古會壯大。就比如這開海禁,初始之時或許未必是大利,但久而久之,便能看到其於一國地作用。天朝泱泱大國,若是單單憑寶船下西洋耗費巨大,何不讓那些商船將天朝福音帶往天下八方,看看化外更有何國?”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喃喃自語着這八個字,張氏面上漸漸流露出激賞之色。若是單純得志便猖狂得意忘形的人,皇帝又怎麼會輕易賦予信任?既然如此,她不妨看一看,好好看一看。

PS:那天在查資料地時候無意間發現一篇文章,居然說朱和太子妃張氏有私情,朱瞻基是這兩位的私生子,貨真價實感到驚雷陣陣渾身雞皮疙瘩。這年頭地人還真敢猜哈,把明史上某些條框框一組合,就得到了這麼一個結論,……

第923章 衣錦還鄉第197章 罪證確鑿?第119章 佳人贈箴言第871章 棄子第712章 卻原來是金蟬脫殼第584章 這家裡的天輪到你們扛了第723章 溫潤如玉,繩愆糾繆第97章 師妹留口信,兄弟傳心意第744章 釜底抽薪第86章 梅林第819章 請纓,交接第673章 人非物亦非,遍地是名人第201章 壞消息和好消息第869章 喜訊,換防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30章 做好人難第585章 意料之外的相遇第623章 佛前叩拜求心安,桂花林中會白蓮第403章 混賬第843章 秋風不是那麼好打的第851章 心疾第648章 惡訊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749章 倏爾故人來第254章 哪怕是爲了終生大事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271章 人踩人,人捧人第433章 規矩都是人定的第436章 暴雨如注,天子雷霆第100章 人不同則命不同第483章 炸雷,驚箭第2章 世家子第352章 剎那煙花第326章 驚變第23章 這世上最多的就是趁火打劫第862章 從矇昧到警醒第210章 要使人滅亡,先使人瘋狂第287章 皇帝翻臉如變天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808章 深夜第296章 奉旨寫札記,夫妻共參詳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394章 就這點小樣還想謀反第429章 賀喜,道謝第778章 將門隱憂第643章 終結和開端第632章 世英名第378章 又聞喪報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517章 不願青雲願心安(上)第834章 事有緩急,先斬後奏第175章 佛母會上遇佳人第23章 這世上最多的就是趁火打劫第166章 接風,鴻門第674章 巋然不動,弄子之樂第233章 卿本佳人,爲何從賊第524章 誰監查誰第863章 斷腕求退,再進一步第770章 張越探病,老臣苦心第376章 紛亂第51章 決意和決斷第469章 借題發揮爲哪般第206章 禮多人就壞第402章 暖心第271章 人踩人,人捧人第389章 事泄第449章 不患天崩患心異第346章 各自奔走的兄弟們第450章 親長第420章 戲謔,捫心第277章 不甘寂寞本天性第504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190章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第817章 廷議第64章 興頭上的一盆涼水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444章 死不悔改第221章 情之一物第350章 不止脈脈是溫情第84章 拆穿第613章 惟恐天下不亂第321章 草民趨利,堵不如疏第47章 強撐之下的軟弱第651章 人是會變的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871章 棄子第217章 富貴也需穩中求第698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184章 仇人相見不相識第802章 禍起第517章 不願青雲願心安(上)第622章 千人千面,慈者慈心第665章 借力使力第329章 上陣父子兵第435章 所謂樂極生悲第340章 小丫頭拜師,周王府來人第182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496章 升遷賞賜也可以是這樣的第453章 人臨危境,可見真知第498章 雙重危機
第923章 衣錦還鄉第197章 罪證確鑿?第119章 佳人贈箴言第871章 棄子第712章 卻原來是金蟬脫殼第584章 這家裡的天輪到你們扛了第723章 溫潤如玉,繩愆糾繆第97章 師妹留口信,兄弟傳心意第744章 釜底抽薪第86章 梅林第819章 請纓,交接第673章 人非物亦非,遍地是名人第201章 壞消息和好消息第869章 喜訊,換防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30章 做好人難第585章 意料之外的相遇第623章 佛前叩拜求心安,桂花林中會白蓮第403章 混賬第843章 秋風不是那麼好打的第851章 心疾第648章 惡訊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749章 倏爾故人來第254章 哪怕是爲了終生大事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271章 人踩人,人捧人第433章 規矩都是人定的第436章 暴雨如注,天子雷霆第100章 人不同則命不同第483章 炸雷,驚箭第2章 世家子第352章 剎那煙花第326章 驚變第23章 這世上最多的就是趁火打劫第862章 從矇昧到警醒第210章 要使人滅亡,先使人瘋狂第287章 皇帝翻臉如變天第122章 雷霆之怒第808章 深夜第296章 奉旨寫札記,夫妻共參詳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394章 就這點小樣還想謀反第429章 賀喜,道謝第778章 將門隱憂第643章 終結和開端第632章 世英名第378章 又聞喪報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517章 不願青雲願心安(上)第834章 事有緩急,先斬後奏第175章 佛母會上遇佳人第23章 這世上最多的就是趁火打劫第166章 接風,鴻門第674章 巋然不動,弄子之樂第233章 卿本佳人,爲何從賊第524章 誰監查誰第863章 斷腕求退,再進一步第770章 張越探病,老臣苦心第376章 紛亂第51章 決意和決斷第469章 借題發揮爲哪般第206章 禮多人就壞第402章 暖心第271章 人踩人,人捧人第389章 事泄第449章 不患天崩患心異第346章 各自奔走的兄弟們第450章 親長第420章 戲謔,捫心第277章 不甘寂寞本天性第504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190章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第817章 廷議第64章 興頭上的一盆涼水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444章 死不悔改第221章 情之一物第350章 不止脈脈是溫情第84章 拆穿第613章 惟恐天下不亂第321章 草民趨利,堵不如疏第47章 強撐之下的軟弱第651章 人是會變的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871章 棄子第217章 富貴也需穩中求第698章 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第184章 仇人相見不相識第802章 禍起第517章 不願青雲願心安(上)第622章 千人千面,慈者慈心第665章 借力使力第329章 上陣父子兵第435章 所謂樂極生悲第340章 小丫頭拜師,周王府來人第182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496章 升遷賞賜也可以是這樣的第453章 人臨危境,可見真知第498章 雙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