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理想有些奇葩
王辰今天心情不錯,目光依次掃過姊妹四人。
“我先說!”浩北在東北待了一年治傷,見過世面敢說話:“當個醫生治病救人!”
哥哥比浩南大兩歲,地震時受傷很嚴重,被媽媽求鄰居挖出來時已經奄奄一息,直接就被送上了直升飛機。
林海大地震發生後,面對龐大的傷員數字和有限的醫療條件,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山西、陝西等省,紛紛接納由林海地區轉運來的重傷員,其中遼寧省接收傷員最多,浩北就在其中。
王辰重重地點點頭:“知恩圖報,善莫大焉!兒子好樣的!”
姐姐的理想是當個人民教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好!像你爺爺。”
輪到王浩南說話的時候,他側眼看了下手臂上佩戴的三道槓,那時他已經是學校的大隊委員、班裡的語文課代表,他感覺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和哥哥姐姐一樣平庸:“我要趕着小驢兒車,周遊全世界。”
此話一出,全家人瞬間愣住了,隨即又都笑了起來,最可氣的是妹妹,居然笑得小板凳兒都坐翻了,跌坐在了地上。
以後的幾十年裡,每每想起當年這個奇葩理想,王浩南就懊悔不止,不知當年那小腦瓜裡,是怎麼樣想的,假設如果是開着直升機,那樣得多高大上啊,也不至於讓妹妹笑得跌坐在地,是不是?
在這幾年裡,漂泊異鄉,居無定所,是不是也要怪當年小驢車的理想定位太低了?王浩南笑着搖搖頭。
王浩南坐在電腦前繼續敲着鍵盤,腦海裡浮現出的全是過去的那些年,經歷過的風風雨雨。
王浩南整理着思緒、斟酌着詞語,感覺自己就像是在寫一部小說,唉!假設人生真是可以重新調整梳理的話,那該多好啊!王浩南心中感嘆。
王浩南想到這半輩子一路走來,想修改的軌跡簡直是太多了:假設那天晚上不讓慕瑤守店;如果不去認識藏族女孩卓瑪;如果自己離婚後和婷婷再多些深度溝通;假設沒有去內蒙簽訂那個修路合同;如果不去參與嘉峪關的土石方工程……等等一切,哪怕只修改其中一個點,王浩南想,也不至於淪落到現在這種狀況吧?
每個人都在幻想着自己能主宰人生,活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沉浸在小說裡去體驗自己不曾經歷過的生活,去那些這輩子也去不成的地方,幻想着自己也能像某些主人公一樣,一夜暴富或擁有超人的能力。
對於生活歷程既可以平鋪直敘,又能製造出各種的懸念來個曲徑通幽;既可以對文中的人物隨心所欲的虐,也能對他千般萬般的好。
其實話說回來,在我們現實中,哪來的那麼多的波巒起伏和驚心動魄,其實大部分時間我們的生活就是那麼平淡無奇。
一九八四年王浩南初中畢業時,終於迎來了大好消息,他家這一片棚戶區要拆遷了,說是區委要在這建辦公樓。
消息一經落實,全家人都有一種揚眉吐氣、翻身農奴把歌唱的興奮。
十年了!終於要搬離冬寒夏熱、低矮黑暗的簡易房了!全家人一連幾宿都睡不着覺,互相議論暢想着、即將到來的搬新居住樓房的幸福生活。
這次分配的新居全是震後新建的三層新樓房,位置有些偏僻倒也能接受,主要家人心裡都有些顧慮,因爲這地方是震後墳地的舊址。
1976年林海大地震造成了幾十萬人的傷亡,人們沒有條件及時地爲逝去的親人選擇墓地或者火化,遇難者的遺體隨處可見,大部分就是找到稍微偏僻的地方,做好標誌就地掩埋。
大災過後,國家爲了防止瘟疫發生,每天都要以各種方式噴藥消毒,與此同時,林海各地區對遇難者遺體進行了二次掩埋。
這實在是個不願提起的話題,每天的大街上,滿載屍體的老式解放翻斗車,拉着防空警報,一輛輛從街頭駛過。駕駛室裡是我們敬愛的人民子弟兵,車廂後鬥就是裝在塑料袋子、被重新挖出來的遺體……。
很難想像出,二十多萬具遺體被重新掩埋、火化,那是怎樣一個艱鉅的工作啊!衝在最前線的就是我們的親人解放軍。
王浩南家新居是頂樓三層、六十平米的三居室,按人口來說本來是可以要上兩套房,王辰說:“夠住了,房子太多麻煩,不好管理。”
這是全家人第一次住樓房,每天大家圍繞着新家有說不完的話題。但沒過多久剛開始的新鮮感,很快就被繁瑣的樓上樓下、跑來跑去的家務活泯沒了。
首先是挑水,震後的樓房各種設施還不是太健全,王浩南家這片工房區有大概十幾棟樓,整體沒有供水。
每天挑水上樓是浩南、浩北必做的家務之一。
最難的是挑着兩隻裝滿水的水桶爬樓梯,不僅平衡要控制好,前後高低也最難把握。
相對挑水來說,劈柴和倒爐灰就輕鬆多了。
那時家家戶戶都生爐子,買煤也要憑票供應,想買好燒的煤,還需排隊登記,借輛推車拉回家,用編織袋往樓上背,煤店裡或者街上偶爾也有賣散煤的,但價格高些,再後來就出現了罐裝的煤氣。
生活就這樣,一天天往前走着,每天粗茶淡飯,按時上學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又要忙家務。每逢星期天,王浩南和妹妹在家門口馬路邊兒上,還要擺書攤賺錢,忙忙碌碌很充實。
孩子們受父親影響都愛看書,所以家裡的藏書也多,尤其是小人兒書,拿出來擺攤兒出租,一分錢看一本,引來好多小孩兒現場坐着小板凳兒看。
想想每個星期天賺到的一兩角錢,那是應該是王浩南最早的商業收入了,按時髦地話說,是他的第一桶金,不過就是桶有點小,迷你型的。
高一暑假,在王浩南死磨硬泡之下,王辰終於答應,允許他回一趟老家,不知爲什麼,他對父親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一直都在尋找着機會,想要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