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講究

清代傢俱跟明代傢俱有很多不同。首先清代傢俱很明確的就是它的產地,清代的經濟比明代,尤其康乾盛世的時候明顯的是發達了。所以重要的傢俱產地有廣州和蘇州兩地。廣州就叫廣做,蘇州就叫蘇做。廣州做的,蘇州做的。給宮廷做的叫“貢做“,上貢的,北京做的就叫京做。就是以地域來命名。每個地區的東西都有它的特點,比如廣做的傢俱。廣做傢俱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不惜料,爲什麼呢?它是口岸。木材他先得到,他的人工貴,料相對便宜,那麼我在材料上我就不吝惜,到了蘇州以後,經過內地的運輸,材料貴了,我人工相對便宜,所以他就不惜工。以工來彌補缺失料的缺陷。比如椅子,大量編藤屜的椅子都是蘇做的,廣東的就直接擱一板。因爲他不缺料。蘇州工匠過去幹完活,地上根本沒有木頭,除了木屑就沒有木頭,所有的木頭都要用上,非常講究。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明代重結構少裝飾,它的裝飾都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清代是重裝飾輕結構,在結構上就沒有明代那麼講究,它講究整體的一個華麗。明代它注重細微的變化,非常細小,比如一個線條非常細,你不是很深的瞭解這傢俱,你有時候都看不到。它有點像京劇甩個水袖,飛個眼神,它是那個感覺,很細緻,清代不是這樣,清代講究是第一衝擊力,就是一上場就跟好萊塢片子,先把你弄熱鬧起來,讓你一下就吸引進去,就是它整體的感覺。它是兩個時代不一樣。

從收藏角度上講呢,我們過去遠離這種文化,從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我從小學一直到成年,都是遠離這種文化的。我結婚的那會兒流行的是什麼呢?買電鍍的摺疊椅。我記得很清楚,36塊錢一隻,誰結婚得買2只,72塊錢,當時72塊錢可以買一堂紅木傢俱,沒人買,我們喜歡新的,我們不喜歡舊的。我們的民族心理結婚一定要買新傢俱,舊的不能用。那時候我姥姥說我有一對紫檀椅子送給你,那不要,那不值錢,我得買兩個電鍍的。今天說起來是笑話,當時就是這麼回事。當時反映了我們以後非常匱乏的精神追求。匱乏,不懂文化,就把傢俱看成傢俱,不知道傢俱是一種文化,不知道這上面能帶給你什麼,不知道。

我有一個紫檀桌子,買的非常的曲折。我第一次看見那桌子的時候我是買不起,不可能買下。人家開的價格是我望塵莫及的。我就勸一個朋友買,我說你一定要買,這桌子非常重要。它整個桌子面是用非常小的紫檀和癭木拼接起來的,整塊是一個“萬字錦地“。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桌子的來歷。

雍正年間的時候,雍正在圓明園蓋了一個房子叫萬字房,萬字房裡當時要配備傢俱,連那個匾叫“萬方安和“都是雍正親題的,後來乾隆皇帝每到夏天的時候都到那兒避暑。乾隆皇帝當時就說這個地方冬天暖,夏天涼,說我爹活着的時候就特愛在這兒待着。那裡有一件傢俱,就是這個桌子,萬方安和。這個桌子在晚清的時候流出,圓明園後來散了以後就流出來了。然後慈禧就賞給了那侗,那家花園,那家花園的記載也非常明確,那家花園當時記載他們家,就是現在和平賓館那個位置,那過去是那家花園,在他們家可以放風箏,可見他們家院子有多大!爲了蓋和平賓館把那家花園給拆了。中國人願意拆了蓋新的,那麼那家花園拆的時候這個桌子就從那家花園再度流向社會,流到我一個認識的朋友家裡。他就給賣掉了。

那麼當時雍正的時候,他做這個桌子的時候他跟底下人說過,就是根據這個萬字房,根據“萬方安和“這個特點做這個傢俱。所以工匠們就設計出來一種叫“萬字錦地“,整個鋪滿萬字,非常漂亮,這種桌子除了故宮有,在故宮以爲我從來沒見過,那就是他精神上的一個追求。他不僅僅說你給我做張桌子,要跟這個地域,跟我這個文化吻合的一張桌子。那麼我們現在對傢俱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不是文化,是對財產,對錢的一個追求。

比如還有一個例子,我認識一個人,我原來不認得他,他找我來,他說馬先生,我想買一個特貴的傢俱,我就當時很納悶,我說你買一個貴傢俱幹嗎啊,你得告訴我。他說不幹嗎,只要貴就行,擺家裡。然後我就說你總得有個原因,他說我跟你講吧,原因就是這麼個原因,說我原來窮,炸油餅的,沒錢,我在家有一天坐着,我就想我們傢什麼東西最值錢,想半天,是那黑白的九寸的電視,值300塊錢,全家最貴的財產就是這電視,說我現在發了,有錢了,有一天我坐家裡,躺在沙發上,忽然又想起這問題來了,說我們傢什麼東西最值錢,說想了半天,還是他們那電視,變成了液晶的大電視,好幾萬塊錢。他覺得我的財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家裡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只有量的變化,他說我一定要買個東西壓住它。然後我就建議他買了一張紫檀桌子。

還是好多年前了,誰到他們家,他就摸着桌子跟人家說,我們家最貴的可是這個,說你看這怎麼着怎麼着,說這是乾隆的,原來他都鬧不清雍正是乾隆他爸爸的人,現在知道了雍正上面還有康熙呢,就是說他一旦喜歡了這個東西以後,喜歡了古代文化,他就把它周圈的文化慢慢慢慢就知道了。過去他哪知道康雍乾,不知道,乾隆的兒子是光緒吧,他上來就說,他不知道誰是誰,因爲有了這麼一件文物,導致他對文化感興趣,後來收藏了很多東西,本來就想自己買一件,文化對人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裡把中國傢俱都作爲重點的收藏,你比如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大都會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博物館。它把中國的蘇州園林和中國的傢俱單獨闢出一個廳,非常的漂亮,有機會看的時候,我第一次去看的時候都非常震撼,因爲大都會博物館非常大,各國文化都在那兒雲集,你突然進去一個環境,完全是中國明代的環境,那個震撼力是不能想象的。美國明那波里斯博物館裡把蘇州的一個古建築原封拆完了,搭在它那屋裡,裡頭擱上中國的明式傢俱。一進去就是蘇州一小院。那是在美國,就是它把文化供起來,供人們去瞻仰學習。

1996年佳士得公司在紐約拍過專場的一場中國傢俱,那一場是107件,有37件是小件,只有70個傢俱大一點,剩下的都是小件,平均下來,拍了一個多億。平均每件100萬塊錢人民幣,在十多年前,連大帶小,平均下來100萬一件,那是給所以中國傢俱界的人一個震撼,我們都沒想過我們扔掉的很多東西又這麼大的價值。這個價值不是僅僅的經濟價值,是中國人才智文化所有積累出現的一個體現,一個座標,我們沒有辦法去形容這個東西有多值錢,我們過去簡單的說價值連城,今天有一個座標,這個座標是全世界公認的,用錢來告訴你,你的東西值多少錢。這是一個文化的積累。

中國的古典傢俱有極強的文化因素,所以它就容易導致情感問題的發生。你不信你們家那摺疊的電鍍管椅賣了,你肯定不心疼,你賣完了你還說我終於把那破椅子給賣了,對吧?但你要賣你們家太師椅你試試,你一賣你就心疼,不管賣多少錢。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事,比如早年我在北大一個教授家裡,那個老太太找我,她要把他們家傢俱賣掉,她說我要從平房搬樓房,我放不下這些東西,那麼她先生已經過世了,孩子在美國,她說我也沒辦法弄這些東西,我就想賣了,29件,一次賣給我,然後這個事折騰了很久,最後到我去交錢拉東西的時候,她突然跟我說,她說我女兒打來電話,說小時候什麼事都不記得,就記得那個櫃門,上面雕刻着山水,說我對那個櫃子非常有感情,能不能把那個櫃子給我留下,這是情感問題,文化引申的情感問題。我當時就同意了,我說那個櫃子可以留下,沒有問題。那老太太第二句話就跟我說,那咱們價錢也不能改,我說好,就不改,就說好的價錢,就把那一件玻璃櫃,底下帶雕刻的就留下了。

我早年去蘇州,看到蘇州的那個農婦抱着孩子,站在牀邊,指着牀上的雕刻,說這是花,這是草,這是一種早期教育,它的教育是從傢俱開始的。那麼我們過去的門窗,過去的傢俱有大量的雕刻,他怎麼認知世界呢,那個孩子?抱着,說這是花,這是草,這是山,這是水,這是《三國》,這是《水滸》,它就把中國的文化通過傢俱這麼一個具體的東西在不停的傳遞下去。這就是我們傢俱的魅力。

我多少次面對很多人依依不捨的把他的傢俱賣掉,因爲諸多原因,比如搬家,比如孩子出國需要錢,諸多原因,賣的時候不管賣了多少錢,都依依不捨。

我從結婚起就沒有買過新傢俱,家裡全是舊的,從來沒有。我兒子小時候跟我老說一句話,說爸爸,咱們家的傢俱磕人很疼,他小時候在屋裡跑來跑去,屋子又小,堆得到處都是,經常磕在椅子上,哇哇大哭,說,咱們家傢俱磕人磕得很疼,然後我說我沒有辦法給你買那種軟傢俱,他到很大了都不知道有沙發和席夢思這種牀,那麼現在兒子大了以後,我有一次帶他在博物館裡看傢俱,我說你對這個椅子有印象嗎?他看了一下,我想起來了,我小時候老趴在這張椅子上寫作業,他說這椅子怎麼比我想象中的小了點?我小時候覺得這椅子特大啊!就是他還是有感情因素,你要現在跟他說什麼席夢思牀,什麼電鍍管椅子,他對那個什麼感覺都沒有,這種文化對他來說有潛移默化的一個影響。

以我這樣的年紀,兩個人首尾相接就進清朝了,五個人就可以看到乾隆了。乾隆當時還是盛世,是他年輕的時候,大概有33歲;十七個人首尾相接,就可以看到宋徽宗了;二十六個人就可以看到唐太宗。一百個人首尾相接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五千年,從甲骨文出現到現在。以此看,歷史沒有多長,對吧?我們一旦把它量化,就會感到它沒有想象的那麼長。我們有文字的歷史,從甲骨文到現在,不足五千年,就用剛纔這樣的計算方法,就是我這樣年紀的一百個人首尾相接,大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

甲骨文從誕生到現在,不足五千年。我們常說“五千年文明古國,億萬里美好河山“,說的就是我國的歷史和疆域。再往前追溯,就是我們用火的歷史。用火,是野蠻到文明的一個過渡。我們怎麼開始用火的?最早的用火就是兩個目的:一個取暖,一個熟制。人的進化跟吃熟食有很大的關係。那麼,用火的第一個成就,當它開始燒製陶器的時候,距離現在大約只有不到一萬年的時間。陶器是偶然燒成的。燒造陶器是新、舊石器時代分界的一個特徵。能夠用火燒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開端。

怎麼燒造一個陶器呢?我們的祖先燒造陶器時,僅是一個偶然的發現,而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我們今天講那是人類一個偉大的發明,但這個發明最早就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比如,用火的時候,火旁邊的黏土成爲板結狀,變得非常硬,這個特徵被古人發現了,所以他就有意識地把這個黏土提煉出來,把它做成一個造型,擱在火裡燒,越燒溫度越高,越燒東西就越完美。這就是陶器的發明,距今不足一萬年。

正是這個發明,開創了中國陶瓷史的一個先端。因爲有了陶器的發明,纔有了後面瓷器的發明。我們常說陶瓷陶瓷,陶瓷從科學意義上講,是兩種東西,一種是陶,一種是瓷。我們先建立兩個完整的概念,這樣對後面的若干課纔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

那麼我們一開始燒造陶器要幹什麼?首先是製造一個容器。

容器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碗,一個杯子,要用它盛飯、盛水。容器的革命,是人類文明座標中非常重要的革命。容器的每一次發展,都意味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文明可以以容器爲座標。我們今天不要狹隘地把容器理解爲就是杯、碗,容器包括很多,比如住房,就是一個容器;比如洗澡用的澡盆,就是一個容器;小汽車也是;再比如現在儲存信息用的移動硬盤,也是一個容器,可以容納海量的知識在裡面。所以,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跟容器有關。

陶器是人類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第一次使泥土改變特徵,成爲了一個人類的用具,這個偉大的發明載入了文明的史冊。

陶器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能就地取材,隨心所欲。我想捏個碗就捏個碗,我想捏個罐就捏個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陶器是人類早期最依賴的一種用器。我們早期的用器,都是用物理方法採集到的,比如掰下一根樹枝、砍砸一塊石頭,用來擊打野獸,這都是最早期用物理方法去製造的一種工具。那麼陶器是第一次使用化學方法,就是高溫下改變物質的形態。

那麼陶器有沒有缺點呢?肯定有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它易碎,費勁兒巴拉把這個碗做成了,稍一不小心就打碎了。每個人都有失手打碎瓷器和陶器的經歷。陶器的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它吸水。今天可能感受不到這個缺點帶給我們的困惑,而古人則是長時間爲這件事困惑。比如說過去古人也喝粥,喝粥的時候用什麼呢?他可能用植物的果實,比如用一個匏器,就是我們所說的葫蘆,一剖兩半兒,盛上粥喝;或者用一塊獸皮,兜起來喝,非常不方便。自從陶器出現,他開始用陶器盛粥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了:陶器吸水。比如母親盛了一碗粥,出門就叫:“小二,趕快回來喝粥吧!“再回頭一看,粥成乾飯了,是吧?陶器把水給吸掉了。

所以古人在長時間摸索陶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改變它的吸水率,不能讓它太吸水。今天能夠殘留的陶器痕跡,就剩下一個花盆了。我們買的陶花盆是吸水的,而且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氣性,保證花能茁壯生長,瓷器的花盆養花反而不好。依賴於這點,我們才能到今天還保留有一種陶器,跟我們的生活相關;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幾乎就完全擺脫了陶器。

陶器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燒磚。紅磚、灰磚都是陶器。今天提倡環保,國家已經下令不許挖黏土燒磚,但是我們還能看到被保留下來的用紅磚、灰磚蓋的房子,它們都是這個遠古發明曾被廣泛利用的一個證據。

燒陶的溫度要有控制。歷史上的燒陶,一般情況下都會低於1000度,瓷器一般要燒到1200度以上。所以說,一開始溫度也限制了瓷器的產生。陶和瓷在科學上是兩個概念。這一講只講陶,下一講再講瓷。那麼,對陶的理解呢,首先要看它產生的背景。

陶器產生的一個最好的背景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是我們民族、我們祖先的一個發祥地,黃河貫穿九個省,我們都稱黃河爲母親河。陶器主要的發現地域,大多數沿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有,但與黃河流域相比較,陶器數量要少,而且燒的溫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們如果把陶器拿出來單獨地看,黃河流域燒造的是最好的陶器。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黃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長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個“人面魚紋盆“,非常有名。馬家窯文化,著名的是“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一個提水的工具,它做得非常聰明,是尖底,爲的是一旦進入水中,尖底瓶就會立刻翻個兒,水從它的口中流入;而當它裝滿水的時候,就立刻正起來了,這就是它的功能。五千年前的古人,已經開始用這麼漂亮的東西來提水了。

產生陶器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爲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民族,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意識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因爲我們是一個以種地爲生的民族,以農業爲主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我自己供自己吃穿,我們的貿易能力相對來說比遊牧民族弱。首先弱在意識上。這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一個典型特徵。而遊牧民族是通過易貨生存,通過交換取得他們不生產的東西。

農耕民族是定居的民族,需要大量生產用具。但生產時不考慮遊牧民族需要抗震動的物品。比如遊牧民族願意使的是金屬器、皮製器、木製器等等,都是不容易磕碎的,因爲他們生活在行動當中。定居民族可就不在乎這個,分量重一點兒也沒關係,易碎的話,小心一點兒就可以了。

農耕民族的思維定勢就是重農輕商,我們幾千年的文明都是重農輕商。所以在農業發達的時期,國家非常強盛;而當我們進入一個貿易社會,或者說經濟社會的時候,弱點就顯現出來了。

沒有紋飾的陶器稱素陶,畫有紋飾的陶器稱彩陶,彩陶各有各的風格。早年我去甘肅的時候,看到甘肅有很多彩陶。要知道,在原始社會裡,財產是以數量取勝的,而不是單純的以質量取勝。當時的財富都以數量的形式表現,所以彩陶出土的時候往往非常多,有時候一窖有幾十個、上百個,甚至幾百個。當時不謀求彩陶的質量,而是謀求它的數量。

去甘肅的時候,當地人帶着我去轉,看到這種彩陶,非常多,比我想象的多。原以爲收集到一件彩陶是很困難的事情,沒想到在一個人的屋子裡看到堆積如山的彩陶。我就想:歷史上爲什麼要做這麼多彩陶陪葬呢?原因無非就是它是財富的顯現。當時,積累財富以後,還沒辦法濃縮這個財富,他不能燒造一個質量更爲優良的東西,像後來清代皇宮專用的琺琅彩,價值連城。因此,彩陶只能以數量作爲財富的表現形式,然後下葬。被後人無意或有意挖掘出來的時候,你會看到堆積如山、一模一樣的彩陶。所謂一模一樣,也是大體看上去一模一樣。由於是人工繪畫,細節上都有差別。

當時我看到有80公分高的大罐,覺得自己沒法拿。我那時還是出差,公務纏身,又年輕,不像現在還有辦法,那時沒辦法,所以挑了一個小罐買了。我買的第一個彩陶才花了60塊錢,很漂亮的彩陶罐。我爲什麼要買彩陶罐呢?因爲人家講,這是馬家窯的。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馬家窯“,因爲我姓馬,聽着非常親切,覺得這是我們家的窯,然後就買了,就因爲這句話。我一開始不是很清楚,後來才知道馬家窯文化中也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有很多種,我當時分不清楚。人家告訴我這是馬家窯的,我一聽,我們祖上燒的,乾脆買回來吧!今天再回過頭去看,我就知道甘肅是彩陶的一個產出地。歷史上像甘肅、青海,彩陶非常多,去這些地方找彩陶,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找其他的就比較困難了。

前些日子碰到一個人,帶了一堆明清瓷器找我鑑定。他跟我講,他在甘肅潛伏了兩個月,到最下面的農村裡去找古董,他覺得那個地方特別偏遠,一定沒有假的。不幸的是,他買回來的明清瓷器全是新的。過去埋地雷,很少埋到馬路中間,人家知道你不走這兒,知道你要抄小道,就全埋在小道上了,這個道理一樣。他專門跑到甘肅,潛伏了兩個月,把埋的“地雷“全買回來了。他跟我說:“我在下面,跟所有人吃住都在一起,那些人對我特別好。“結果,人家把“地雷“都賣給他了。

陶器中還有一個詞,我們今天也說,叫“秦磚漢瓦“。一說中國的建築,就說秦磚漢瓦,說的是質量。比如漢代的磚、秦代的磚,以至再往前一點兒,戰國的磚,都能燒造得非常好。戰國的空心磚,非常大。那個磚的概念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磚不太一樣。戰國時期大點兒的磚,有1米多長,可以做臺階。空心磚做臺階,不會踩碎,說明質量非常好。

因爲秦統一了六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秦作爲強大的政治中心,所有的經濟上的好處都算它的了,所以叫“秦磚“,實際上戰國時期就大量燒造這種大型磚了。

下面說的漢瓦也是這樣。“漢瓦“不是到漢朝纔開始燒造的瓦,而是很早就有了,只不過把好處都歸了漢朝了,因爲漢朝一度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強盛時期。

現在的影視作品當中,大量題材反映秦統一六國這個時期,比如張藝謀導演拍攝的《英雄》,陳凱歌導演拍攝的《刺秦》,都是反映戰國到秦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看到電影當中淨是一些騎馬打仗的鏡頭,可這個時期的騎兵跟我們後來熟知的騎兵有很大差別。當時的騎兵沒法在馬上打仗,只體現一種運行的速度。當時的騎兵基本上是騎着馬衝到你跟前,然後翻身下馬,倆人打起來。不是在馬上打仗,在馬上打不了仗。爲什麼呢?因爲當時沒有馬鐙。沒有馬鐙就在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勁兒。除了沒有馬鐙,還少有馬鞍。秦代的馬很少有馬鞍,馬鞍是秦以後才逐漸使用的。所以我們看《英雄》某些場景是對的,大部分都是步兵,排着陣往前衝,那是當時戰爭的一個場面,真正騎在馬上打仗是以後的事情。

我們可以用文物來說明這個事。今天能看到的秦兵馬俑,請注意看馬,馬身上沒有馬鐙,絕大多數也沒有馬鞍,但其他裝備是齊全的。再看唐代的三彩馬,既有鞍又有鐙,裝備齊全,非常清楚。

馬鐙大概是公元3世紀,差不多三國時期以後發明的,三國時期都不能證明有馬鐙。所以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那種騎馬打仗的場面,說起來非常難過。我們猜想在古代,即便在馬上打仗,大概也是夾着腿,上身使不了勁兒。不是又要拍新版《三國演義》嗎?不知道導演會怎麼拍。

過去的騎兵古書上有記載,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的騎兵主要是一個快速部隊。馬並不是戰車,而是運輸車,它把人運到敵人跟前。在戰國到秦的戰爭場面中,馬車衝進敵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陣衝亂,並非一個殺人武器。到了三國以後,當真正的馬鐙發明,就導致戰爭變得非常殘酷:不用下馬就可以殺人了。

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先進發明一般都是先用於軍事,所以馬鐙很快就傳到歐洲,歐洲管中國的馬鐙叫一個很奇特的名字:中國靴。過去歐洲騎兵的馬上也沒有馬鐙,兩條腿都夾酸了,根本就騎不住,所以馬鐙是可以徹底釋放戰鬥力的一件重要軍事裝備。

秦兵馬俑屬於灰陶。和紅陶相比,灰陶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磚蓋的。灰陶是在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藝,使它的硬度增加。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對都比紅的陶器硬,今天也是灰磚比紅磚貴。多了哪道工藝呢?這種工藝是在它燒製的最後階段,潑水悶制,所以使陶器變得更加堅硬。兵馬俑都用灰陶燒製,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蹟。我們以今天的工藝燒造這麼大型的兵馬俑,都還有一定的難度。

俑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俑是人殉制度的一個替代物。商代盛行的人殉制度,一般都是幾個人到100人之間,記載中最多的有300多人的陪葬。所以這個俑代替人殉制度,以做成人樣的陶俑替代真人去殉葬,是文明的進步。但當時這個制度出現後,在社會上還有阻力。比如孔夫子就講過,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做這個俑的人,該沒有後代吧?有點兒說斷子絕孫的意思。孔子就很憤恨這件事,認爲用和人一樣的俑殉葬,也是不對的。

但是會文明的進步,不會因爲某一個人的厭惡而停止前進的腳步,它依然會向前發展。兵馬俑,說起來也是一種人殉制度,像秦始皇這樣偉大的皇帝,他去世以後要有這樣的陵寢,有這樣一支陪葬的隊伍,表明他生前的強盛。我們今天挖出來並展出的這部分有8000多件,地底下還有多少,現在不是很清楚,還有很多沒出土。試想,如果當時是用人殉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要有這麼多人一起下葬嗎?要陪着一個皇帝死亡嗎?想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慄。

秦代的兵馬俑,兵俑以及馬俑,大小都與實物一樣。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几乎一致。只有秦代做了這樣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馬俑。而秦代之前的戰國也有俑,後來的西漢、東漢都有俑,但一般情況下,俑都比較小,東漢最大的俑大概只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當時的管理沒有現在這麼嚴。我去陝西時,碰到過偵破案件,有人跑到工地裡偷了個兵馬俑的將軍頭去賣,最後被公安局抓住,判了刑。兵馬俑到目前爲止,有大量仿製品,但是真的兵馬俑市場上沒有流通過一件。國家管理得非常嚴格,沒有使一件兵馬俑流出挖掘場地,所以說兵馬俑是我國的一個寶藏。

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代表國家出去的文物展覽,兵馬俑在美國、英國都展覽過。西方人看到中國的兵馬俑覺得特別神奇。這些兵馬俑的面部都非常個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從一個模子裡磕出來,每個俑都是富有個性的個體。所以說,當時的工匠對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極的。我們今天都不能想象,秦朝用了那麼大的國力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秦兵馬俑的發現本身也是一個故事,很偶然。1974年3月,陝西有幾個農民打井,打了好幾天,挖土的時候越挖越硬,也不見水。後來挖出來陶器的殘片、箭鏃等很多東西,正好一個人路過,他多少見過一些世面,就說這底下好像是文物,把這件事上報了。偶然的一個上報,導致兵馬俑的發現,並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距今也三十多年了。

現在我們去陝西兵馬俑博物館看展覽,有很多老頭兒在那兒給你簽名,說是他發現的。當時有案可查的發現者有5個人,現在估計不止15個人在那兒簽名,都說是他發現的,大家覺得這是一樂兒。是不是他發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民族有這樣的寶藏,被我們這一代人看到了,多大的榮幸啊!我們看到了古人都沒見過的東西。

Wшw☢ Tтka n☢ C○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曾發現過兵馬俑。當時也是打井,打出過俑。那時候的認知能力特別低,挖出一個俑的頭,特別害怕,把它捆起來吊到樹上,曬了好幾天,曬完以後再卸下來打碎深埋。當時的人非常迷信,覺得不吉利。這在民國初年有記載。

當時沒有知識,後來有了相關的知識,就知道了文物的重要性。今天,秦始皇陵兵馬俑還在爲國家創造很多利益,每年幾百萬人蔘觀兵馬俑博物館,據統計,全世界有將近100個國家的首腦都參觀過。

第257章 同富貴難第20章 指點迷津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憐人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188章 步步驚心第274章 時代氣息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41章 妙手回春第14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19章 男女搭配 幹活不累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193章 千錘百煉第158章 神助攻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186章 白眼一翻 天下無敵第21章 博古齋第74章 繭山龍泉堂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158章 神助攻第89章 巔峰之作第255章 三大財主第177章 開打!第240章 水上漂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頭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222章 尊古齋第76章 女神第161章 國仇家恨第150章 港姐壓路機第285章 甲骨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58章 烏煙瘴氣第170章 因爲愛情第71章 冰釋前嫌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43章 廢物回收?第212章 命真好第221章 糠糠屁第272章 何爲筆法第51章 上臺第181章 泥美人第83章 揭皇榜第55章 官窯第一家第61章 蓮花墩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190章 有舍纔有得第320章 衆星捧月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第245章 刺繡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第127章 瘋狂的石頭(爲所有正版書友加更)第71章 冰釋前嫌第187章 一抹翠綠的風情第152章 投名狀第293章 處處留心皆學問第289章 原始美第25章 史上最強敗家子第37章 青花之謎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168章 最得寵的湘妃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04章 國寶一籮筐第180章 炒泥?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205章 騙人的電視劇第66章 一生一事第320章 衆星捧月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300章 講究第157章 人肉印鈔機第146章 漂洋過海來看你第21章 博古齋第100章 一碗漿糊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237章 不解之謎第219章 一捧雪第281章 原料的時尚第13章 鑲口第77章 修玲瓏第76章 女神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285章 甲骨第292章 詩詞的真相第181章 泥美人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32章 頓悟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20章 指點迷津第328章 風雲際會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326章 無名的堅守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27章 都不容易第140章 化繭成蝶
第257章 同富貴難第20章 指點迷津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憐人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188章 步步驚心第274章 時代氣息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41章 妙手回春第14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19章 男女搭配 幹活不累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193章 千錘百煉第158章 神助攻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186章 白眼一翻 天下無敵第21章 博古齋第74章 繭山龍泉堂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158章 神助攻第89章 巔峰之作第255章 三大財主第177章 開打!第240章 水上漂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頭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222章 尊古齋第76章 女神第161章 國仇家恨第150章 港姐壓路機第285章 甲骨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58章 烏煙瘴氣第170章 因爲愛情第71章 冰釋前嫌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43章 廢物回收?第212章 命真好第221章 糠糠屁第272章 何爲筆法第51章 上臺第181章 泥美人第83章 揭皇榜第55章 官窯第一家第61章 蓮花墩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190章 有舍纔有得第320章 衆星捧月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第245章 刺繡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第127章 瘋狂的石頭(爲所有正版書友加更)第71章 冰釋前嫌第187章 一抹翠綠的風情第152章 投名狀第293章 處處留心皆學問第289章 原始美第25章 史上最強敗家子第37章 青花之謎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243章 智勇雙全第168章 最得寵的湘妃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04章 國寶一籮筐第180章 炒泥?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205章 騙人的電視劇第66章 一生一事第320章 衆星捧月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300章 講究第157章 人肉印鈔機第146章 漂洋過海來看你第21章 博古齋第100章 一碗漿糊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237章 不解之謎第219章 一捧雪第281章 原料的時尚第13章 鑲口第77章 修玲瓏第76章 女神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285章 甲骨第292章 詩詞的真相第181章 泥美人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32章 頓悟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20章 指點迷津第328章 風雲際會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326章 無名的堅守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27章 都不容易第140章 化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