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傢俱跟明代傢俱有很多不同。首先清代傢俱很明確的就是它的產地,清代的經濟比明代,尤其康乾盛世的時候明顯的是發達了。所以重要的傢俱產地有廣州和蘇州兩地。廣州就叫廣做,蘇州就叫蘇做。廣州做的,蘇州做的。給宮廷做的叫“貢做“,上貢的,北京做的就叫京做。就是以地域來命名。每個地區的東西都有它的特點,比如廣做的傢俱。廣做傢俱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不惜料,爲什麼呢?它是口岸。木材他先得到,他的人工貴,料相對便宜,那麼我在材料上我就不吝惜,到了蘇州以後,經過內地的運輸,材料貴了,我人工相對便宜,所以他就不惜工。以工來彌補缺失料的缺陷。比如椅子,大量編藤屜的椅子都是蘇做的,廣東的就直接擱一板。因爲他不缺料。蘇州工匠過去幹完活,地上根本沒有木頭,除了木屑就沒有木頭,所有的木頭都要用上,非常講究。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明代重結構少裝飾,它的裝飾都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清代是重裝飾輕結構,在結構上就沒有明代那麼講究,它講究整體的一個華麗。明代它注重細微的變化,非常細小,比如一個線條非常細,你不是很深的瞭解這傢俱,你有時候都看不到。它有點像京劇甩個水袖,飛個眼神,它是那個感覺,很細緻,清代不是這樣,清代講究是第一衝擊力,就是一上場就跟好萊塢片子,先把你弄熱鬧起來,讓你一下就吸引進去,就是它整體的感覺。它是兩個時代不一樣。
從收藏角度上講呢,我們過去遠離這種文化,從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我從小學一直到成年,都是遠離這種文化的。我結婚的那會兒流行的是什麼呢?買電鍍的摺疊椅。我記得很清楚,36塊錢一隻,誰結婚得買2只,72塊錢,當時72塊錢可以買一堂紅木傢俱,沒人買,我們喜歡新的,我們不喜歡舊的。我們的民族心理結婚一定要買新傢俱,舊的不能用。那時候我姥姥說我有一對紫檀椅子送給你,那不要,那不值錢,我得買兩個電鍍的。今天說起來是笑話,當時就是這麼回事。當時反映了我們以後非常匱乏的精神追求。匱乏,不懂文化,就把傢俱看成傢俱,不知道傢俱是一種文化,不知道這上面能帶給你什麼,不知道。
我有一個紫檀桌子,買的非常的曲折。我第一次看見那桌子的時候我是買不起,不可能買下。人家開的價格是我望塵莫及的。我就勸一個朋友買,我說你一定要買,這桌子非常重要。它整個桌子面是用非常小的紫檀和癭木拼接起來的,整塊是一個“萬字錦地“。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桌子的來歷。
雍正年間的時候,雍正在圓明園蓋了一個房子叫萬字房,萬字房裡當時要配備傢俱,連那個匾叫“萬方安和“都是雍正親題的,後來乾隆皇帝每到夏天的時候都到那兒避暑。乾隆皇帝當時就說這個地方冬天暖,夏天涼,說我爹活着的時候就特愛在這兒待着。那裡有一件傢俱,就是這個桌子,萬方安和。這個桌子在晚清的時候流出,圓明園後來散了以後就流出來了。然後慈禧就賞給了那侗,那家花園,那家花園的記載也非常明確,那家花園當時記載他們家,就是現在和平賓館那個位置,那過去是那家花園,在他們家可以放風箏,可見他們家院子有多大!爲了蓋和平賓館把那家花園給拆了。中國人願意拆了蓋新的,那麼那家花園拆的時候這個桌子就從那家花園再度流向社會,流到我一個認識的朋友家裡。他就給賣掉了。
那麼當時雍正的時候,他做這個桌子的時候他跟底下人說過,就是根據這個萬字房,根據“萬方安和“這個特點做這個傢俱。所以工匠們就設計出來一種叫“萬字錦地“,整個鋪滿萬字,非常漂亮,這種桌子除了故宮有,在故宮以爲我從來沒見過,那就是他精神上的一個追求。他不僅僅說你給我做張桌子,要跟這個地域,跟我這個文化吻合的一張桌子。那麼我們現在對傢俱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不是文化,是對財產,對錢的一個追求。
比如還有一個例子,我認識一個人,我原來不認得他,他找我來,他說馬先生,我想買一個特貴的傢俱,我就當時很納悶,我說你買一個貴傢俱幹嗎啊,你得告訴我。他說不幹嗎,只要貴就行,擺家裡。然後我就說你總得有個原因,他說我跟你講吧,原因就是這麼個原因,說我原來窮,炸油餅的,沒錢,我在家有一天坐着,我就想我們傢什麼東西最值錢,想半天,是那黑白的九寸的電視,值300塊錢,全家最貴的財產就是這電視,說我現在發了,有錢了,有一天我坐家裡,躺在沙發上,忽然又想起這問題來了,說我們傢什麼東西最值錢,說想了半天,還是他們那電視,變成了液晶的大電視,好幾萬塊錢。他覺得我的財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家裡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只有量的變化,他說我一定要買個東西壓住它。然後我就建議他買了一張紫檀桌子。
還是好多年前了,誰到他們家,他就摸着桌子跟人家說,我們家最貴的可是這個,說你看這怎麼着怎麼着,說這是乾隆的,原來他都鬧不清雍正是乾隆他爸爸的人,現在知道了雍正上面還有康熙呢,就是說他一旦喜歡了這個東西以後,喜歡了古代文化,他就把它周圈的文化慢慢慢慢就知道了。過去他哪知道康雍乾,不知道,乾隆的兒子是光緒吧,他上來就說,他不知道誰是誰,因爲有了這麼一件文物,導致他對文化感興趣,後來收藏了很多東西,本來就想自己買一件,文化對人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裡把中國傢俱都作爲重點的收藏,你比如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大都會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博物館。它把中國的蘇州園林和中國的傢俱單獨闢出一個廳,非常的漂亮,有機會看的時候,我第一次去看的時候都非常震撼,因爲大都會博物館非常大,各國文化都在那兒雲集,你突然進去一個環境,完全是中國明代的環境,那個震撼力是不能想象的。美國明那波里斯博物館裡把蘇州的一個古建築原封拆完了,搭在它那屋裡,裡頭擱上中國的明式傢俱。一進去就是蘇州一小院。那是在美國,就是它把文化供起來,供人們去瞻仰學習。
1996年佳士得公司在紐約拍過專場的一場中國傢俱,那一場是107件,有37件是小件,只有70個傢俱大一點,剩下的都是小件,平均下來,拍了一個多億。平均每件100萬塊錢人民幣,在十多年前,連大帶小,平均下來100萬一件,那是給所以中國傢俱界的人一個震撼,我們都沒想過我們扔掉的很多東西又這麼大的價值。這個價值不是僅僅的經濟價值,是中國人才智文化所有積累出現的一個體現,一個座標,我們沒有辦法去形容這個東西有多值錢,我們過去簡單的說價值連城,今天有一個座標,這個座標是全世界公認的,用錢來告訴你,你的東西值多少錢。這是一個文化的積累。
中國的古典傢俱有極強的文化因素,所以它就容易導致情感問題的發生。你不信你們家那摺疊的電鍍管椅賣了,你肯定不心疼,你賣完了你還說我終於把那破椅子給賣了,對吧?但你要賣你們家太師椅你試試,你一賣你就心疼,不管賣多少錢。
我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事,比如早年我在北大一個教授家裡,那個老太太找我,她要把他們家傢俱賣掉,她說我要從平房搬樓房,我放不下這些東西,那麼她先生已經過世了,孩子在美國,她說我也沒辦法弄這些東西,我就想賣了,29件,一次賣給我,然後這個事折騰了很久,最後到我去交錢拉東西的時候,她突然跟我說,她說我女兒打來電話,說小時候什麼事都不記得,就記得那個櫃門,上面雕刻着山水,說我對那個櫃子非常有感情,能不能把那個櫃子給我留下,這是情感問題,文化引申的情感問題。我當時就同意了,我說那個櫃子可以留下,沒有問題。那老太太第二句話就跟我說,那咱們價錢也不能改,我說好,就不改,就說好的價錢,就把那一件玻璃櫃,底下帶雕刻的就留下了。
我早年去蘇州,看到蘇州的那個農婦抱着孩子,站在牀邊,指着牀上的雕刻,說這是花,這是草,這是一種早期教育,它的教育是從傢俱開始的。那麼我們過去的門窗,過去的傢俱有大量的雕刻,他怎麼認知世界呢,那個孩子?抱着,說這是花,這是草,這是山,這是水,這是《三國》,這是《水滸》,它就把中國的文化通過傢俱這麼一個具體的東西在不停的傳遞下去。這就是我們傢俱的魅力。
我多少次面對很多人依依不捨的把他的傢俱賣掉,因爲諸多原因,比如搬家,比如孩子出國需要錢,諸多原因,賣的時候不管賣了多少錢,都依依不捨。
我從結婚起就沒有買過新傢俱,家裡全是舊的,從來沒有。我兒子小時候跟我老說一句話,說爸爸,咱們家的傢俱磕人很疼,他小時候在屋裡跑來跑去,屋子又小,堆得到處都是,經常磕在椅子上,哇哇大哭,說,咱們家傢俱磕人磕得很疼,然後我說我沒有辦法給你買那種軟傢俱,他到很大了都不知道有沙發和席夢思這種牀,那麼現在兒子大了以後,我有一次帶他在博物館裡看傢俱,我說你對這個椅子有印象嗎?他看了一下,我想起來了,我小時候老趴在這張椅子上寫作業,他說這椅子怎麼比我想象中的小了點?我小時候覺得這椅子特大啊!就是他還是有感情因素,你要現在跟他說什麼席夢思牀,什麼電鍍管椅子,他對那個什麼感覺都沒有,這種文化對他來說有潛移默化的一個影響。
以我這樣的年紀,兩個人首尾相接就進清朝了,五個人就可以看到乾隆了。乾隆當時還是盛世,是他年輕的時候,大概有33歲;十七個人首尾相接,就可以看到宋徽宗了;二十六個人就可以看到唐太宗。一百個人首尾相接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五千年,從甲骨文出現到現在。以此看,歷史沒有多長,對吧?我們一旦把它量化,就會感到它沒有想象的那麼長。我們有文字的歷史,從甲骨文到現在,不足五千年,就用剛纔這樣的計算方法,就是我這樣年紀的一百個人首尾相接,大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
甲骨文從誕生到現在,不足五千年。我們常說“五千年文明古國,億萬里美好河山“,說的就是我國的歷史和疆域。再往前追溯,就是我們用火的歷史。用火,是野蠻到文明的一個過渡。我們怎麼開始用火的?最早的用火就是兩個目的:一個取暖,一個熟制。人的進化跟吃熟食有很大的關係。那麼,用火的第一個成就,當它開始燒製陶器的時候,距離現在大約只有不到一萬年的時間。陶器是偶然燒成的。燒造陶器是新、舊石器時代分界的一個特徵。能夠用火燒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開端。
怎麼燒造一個陶器呢?我們的祖先燒造陶器時,僅是一個偶然的發現,而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我們今天講那是人類一個偉大的發明,但這個發明最早就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比如,用火的時候,火旁邊的黏土成爲板結狀,變得非常硬,這個特徵被古人發現了,所以他就有意識地把這個黏土提煉出來,把它做成一個造型,擱在火裡燒,越燒溫度越高,越燒東西就越完美。這就是陶器的發明,距今不足一萬年。
正是這個發明,開創了中國陶瓷史的一個先端。因爲有了陶器的發明,纔有了後面瓷器的發明。我們常說陶瓷陶瓷,陶瓷從科學意義上講,是兩種東西,一種是陶,一種是瓷。我們先建立兩個完整的概念,這樣對後面的若干課纔能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
那麼我們一開始燒造陶器要幹什麼?首先是製造一個容器。
容器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碗,一個杯子,要用它盛飯、盛水。容器的革命,是人類文明座標中非常重要的革命。容器的每一次發展,都意味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文明可以以容器爲座標。我們今天不要狹隘地把容器理解爲就是杯、碗,容器包括很多,比如住房,就是一個容器;比如洗澡用的澡盆,就是一個容器;小汽車也是;再比如現在儲存信息用的移動硬盤,也是一個容器,可以容納海量的知識在裡面。所以,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跟容器有關。
陶器是人類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第一次使泥土改變特徵,成爲了一個人類的用具,這個偉大的發明載入了文明的史冊。
陶器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能就地取材,隨心所欲。我想捏個碗就捏個碗,我想捏個罐就捏個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陶器是人類早期最依賴的一種用器。我們早期的用器,都是用物理方法採集到的,比如掰下一根樹枝、砍砸一塊石頭,用來擊打野獸,這都是最早期用物理方法去製造的一種工具。那麼陶器是第一次使用化學方法,就是高溫下改變物質的形態。
那麼陶器有沒有缺點呢?肯定有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它易碎,費勁兒巴拉把這個碗做成了,稍一不小心就打碎了。每個人都有失手打碎瓷器和陶器的經歷。陶器的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它吸水。今天可能感受不到這個缺點帶給我們的困惑,而古人則是長時間爲這件事困惑。比如說過去古人也喝粥,喝粥的時候用什麼呢?他可能用植物的果實,比如用一個匏器,就是我們所說的葫蘆,一剖兩半兒,盛上粥喝;或者用一塊獸皮,兜起來喝,非常不方便。自從陶器出現,他開始用陶器盛粥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了:陶器吸水。比如母親盛了一碗粥,出門就叫:“小二,趕快回來喝粥吧!“再回頭一看,粥成乾飯了,是吧?陶器把水給吸掉了。
所以古人在長時間摸索陶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改變它的吸水率,不能讓它太吸水。今天能夠殘留的陶器痕跡,就剩下一個花盆了。我們買的陶花盆是吸水的,而且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氣性,保證花能茁壯生長,瓷器的花盆養花反而不好。依賴於這點,我們才能到今天還保留有一種陶器,跟我們的生活相關;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幾乎就完全擺脫了陶器。
陶器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燒磚。紅磚、灰磚都是陶器。今天提倡環保,國家已經下令不許挖黏土燒磚,但是我們還能看到被保留下來的用紅磚、灰磚蓋的房子,它們都是這個遠古發明曾被廣泛利用的一個證據。
燒陶的溫度要有控制。歷史上的燒陶,一般情況下都會低於1000度,瓷器一般要燒到1200度以上。所以說,一開始溫度也限制了瓷器的產生。陶和瓷在科學上是兩個概念。這一講只講陶,下一講再講瓷。那麼,對陶的理解呢,首先要看它產生的背景。
陶器產生的一個最好的背景是黃河流域。黃河流域是我們民族、我們祖先的一個發祥地,黃河貫穿九個省,我們都稱黃河爲母親河。陶器主要的發現地域,大多數沿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有,但與黃河流域相比較,陶器數量要少,而且燒的溫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們如果把陶器拿出來單獨地看,黃河流域燒造的是最好的陶器。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黃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長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個“人面魚紋盆“,非常有名。馬家窯文化,著名的是“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一個提水的工具,它做得非常聰明,是尖底,爲的是一旦進入水中,尖底瓶就會立刻翻個兒,水從它的口中流入;而當它裝滿水的時候,就立刻正起來了,這就是它的功能。五千年前的古人,已經開始用這麼漂亮的東西來提水了。
產生陶器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爲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民族,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意識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因爲我們是一個以種地爲生的民族,以農業爲主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我自己供自己吃穿,我們的貿易能力相對來說比遊牧民族弱。首先弱在意識上。這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一個典型特徵。而遊牧民族是通過易貨生存,通過交換取得他們不生產的東西。
農耕民族是定居的民族,需要大量生產用具。但生產時不考慮遊牧民族需要抗震動的物品。比如遊牧民族願意使的是金屬器、皮製器、木製器等等,都是不容易磕碎的,因爲他們生活在行動當中。定居民族可就不在乎這個,分量重一點兒也沒關係,易碎的話,小心一點兒就可以了。
農耕民族的思維定勢就是重農輕商,我們幾千年的文明都是重農輕商。所以在農業發達的時期,國家非常強盛;而當我們進入一個貿易社會,或者說經濟社會的時候,弱點就顯現出來了。
沒有紋飾的陶器稱素陶,畫有紋飾的陶器稱彩陶,彩陶各有各的風格。早年我去甘肅的時候,看到甘肅有很多彩陶。要知道,在原始社會裡,財產是以數量取勝的,而不是單純的以質量取勝。當時的財富都以數量的形式表現,所以彩陶出土的時候往往非常多,有時候一窖有幾十個、上百個,甚至幾百個。當時不謀求彩陶的質量,而是謀求它的數量。
去甘肅的時候,當地人帶着我去轉,看到這種彩陶,非常多,比我想象的多。原以爲收集到一件彩陶是很困難的事情,沒想到在一個人的屋子裡看到堆積如山的彩陶。我就想:歷史上爲什麼要做這麼多彩陶陪葬呢?原因無非就是它是財富的顯現。當時,積累財富以後,還沒辦法濃縮這個財富,他不能燒造一個質量更爲優良的東西,像後來清代皇宮專用的琺琅彩,價值連城。因此,彩陶只能以數量作爲財富的表現形式,然後下葬。被後人無意或有意挖掘出來的時候,你會看到堆積如山、一模一樣的彩陶。所謂一模一樣,也是大體看上去一模一樣。由於是人工繪畫,細節上都有差別。
當時我看到有80公分高的大罐,覺得自己沒法拿。我那時還是出差,公務纏身,又年輕,不像現在還有辦法,那時沒辦法,所以挑了一個小罐買了。我買的第一個彩陶才花了60塊錢,很漂亮的彩陶罐。我爲什麼要買彩陶罐呢?因爲人家講,這是馬家窯的。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馬家窯“,因爲我姓馬,聽着非常親切,覺得這是我們家的窯,然後就買了,就因爲這句話。我一開始不是很清楚,後來才知道馬家窯文化中也分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有很多種,我當時分不清楚。人家告訴我這是馬家窯的,我一聽,我們祖上燒的,乾脆買回來吧!今天再回過頭去看,我就知道甘肅是彩陶的一個產出地。歷史上像甘肅、青海,彩陶非常多,去這些地方找彩陶,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找其他的就比較困難了。
前些日子碰到一個人,帶了一堆明清瓷器找我鑑定。他跟我講,他在甘肅潛伏了兩個月,到最下面的農村裡去找古董,他覺得那個地方特別偏遠,一定沒有假的。不幸的是,他買回來的明清瓷器全是新的。過去埋地雷,很少埋到馬路中間,人家知道你不走這兒,知道你要抄小道,就全埋在小道上了,這個道理一樣。他專門跑到甘肅,潛伏了兩個月,把埋的“地雷“全買回來了。他跟我說:“我在下面,跟所有人吃住都在一起,那些人對我特別好。“結果,人家把“地雷“都賣給他了。
陶器中還有一個詞,我們今天也說,叫“秦磚漢瓦“。一說中國的建築,就說秦磚漢瓦,說的是質量。比如漢代的磚、秦代的磚,以至再往前一點兒,戰國的磚,都能燒造得非常好。戰國的空心磚,非常大。那個磚的概念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磚不太一樣。戰國時期大點兒的磚,有1米多長,可以做臺階。空心磚做臺階,不會踩碎,說明質量非常好。
因爲秦統一了六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秦作爲強大的政治中心,所有的經濟上的好處都算它的了,所以叫“秦磚“,實際上戰國時期就大量燒造這種大型磚了。
下面說的漢瓦也是這樣。“漢瓦“不是到漢朝纔開始燒造的瓦,而是很早就有了,只不過把好處都歸了漢朝了,因爲漢朝一度也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強盛時期。
現在的影視作品當中,大量題材反映秦統一六國這個時期,比如張藝謀導演拍攝的《英雄》,陳凱歌導演拍攝的《刺秦》,都是反映戰國到秦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看到電影當中淨是一些騎馬打仗的鏡頭,可這個時期的騎兵跟我們後來熟知的騎兵有很大差別。當時的騎兵沒法在馬上打仗,只體現一種運行的速度。當時的騎兵基本上是騎着馬衝到你跟前,然後翻身下馬,倆人打起來。不是在馬上打仗,在馬上打不了仗。爲什麼呢?因爲當時沒有馬鐙。沒有馬鐙就在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勁兒。除了沒有馬鐙,還少有馬鞍。秦代的馬很少有馬鞍,馬鞍是秦以後才逐漸使用的。所以我們看《英雄》某些場景是對的,大部分都是步兵,排着陣往前衝,那是當時戰爭的一個場面,真正騎在馬上打仗是以後的事情。
我們可以用文物來說明這個事。今天能看到的秦兵馬俑,請注意看馬,馬身上沒有馬鐙,絕大多數也沒有馬鞍,但其他裝備是齊全的。再看唐代的三彩馬,既有鞍又有鐙,裝備齊全,非常清楚。
馬鐙大概是公元3世紀,差不多三國時期以後發明的,三國時期都不能證明有馬鐙。所以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那種騎馬打仗的場面,說起來非常難過。我們猜想在古代,即便在馬上打仗,大概也是夾着腿,上身使不了勁兒。不是又要拍新版《三國演義》嗎?不知道導演會怎麼拍。
過去的騎兵古書上有記載,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的騎兵主要是一個快速部隊。馬並不是戰車,而是運輸車,它把人運到敵人跟前。在戰國到秦的戰爭場面中,馬車衝進敵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陣衝亂,並非一個殺人武器。到了三國以後,當真正的馬鐙發明,就導致戰爭變得非常殘酷:不用下馬就可以殺人了。
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先進發明一般都是先用於軍事,所以馬鐙很快就傳到歐洲,歐洲管中國的馬鐙叫一個很奇特的名字:中國靴。過去歐洲騎兵的馬上也沒有馬鐙,兩條腿都夾酸了,根本就騎不住,所以馬鐙是可以徹底釋放戰鬥力的一件重要軍事裝備。
秦兵馬俑屬於灰陶。和紅陶相比,灰陶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磚蓋的。灰陶是在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藝,使它的硬度增加。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對都比紅的陶器硬,今天也是灰磚比紅磚貴。多了哪道工藝呢?這種工藝是在它燒製的最後階段,潑水悶制,所以使陶器變得更加堅硬。兵馬俑都用灰陶燒製,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蹟。我們以今天的工藝燒造這麼大型的兵馬俑,都還有一定的難度。
俑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首先,俑是人殉制度的一個替代物。商代盛行的人殉制度,一般都是幾個人到100人之間,記載中最多的有300多人的陪葬。所以這個俑代替人殉制度,以做成人樣的陶俑替代真人去殉葬,是文明的進步。但當時這個制度出現後,在社會上還有阻力。比如孔夫子就講過,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做這個俑的人,該沒有後代吧?有點兒說斷子絕孫的意思。孔子就很憤恨這件事,認爲用和人一樣的俑殉葬,也是不對的。
但是會文明的進步,不會因爲某一個人的厭惡而停止前進的腳步,它依然會向前發展。兵馬俑,說起來也是一種人殉制度,像秦始皇這樣偉大的皇帝,他去世以後要有這樣的陵寢,有這樣一支陪葬的隊伍,表明他生前的強盛。我們今天挖出來並展出的這部分有8000多件,地底下還有多少,現在不是很清楚,還有很多沒出土。試想,如果當時是用人殉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要有這麼多人一起下葬嗎?要陪着一個皇帝死亡嗎?想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慄。
秦代的兵馬俑,兵俑以及馬俑,大小都與實物一樣。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几乎一致。只有秦代做了這樣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馬俑。而秦代之前的戰國也有俑,後來的西漢、東漢都有俑,但一般情況下,俑都比較小,東漢最大的俑大概只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當時的管理沒有現在這麼嚴。我去陝西時,碰到過偵破案件,有人跑到工地裡偷了個兵馬俑的將軍頭去賣,最後被公安局抓住,判了刑。兵馬俑到目前爲止,有大量仿製品,但是真的兵馬俑市場上沒有流通過一件。國家管理得非常嚴格,沒有使一件兵馬俑流出挖掘場地,所以說兵馬俑是我國的一個寶藏。
我們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代表國家出去的文物展覽,兵馬俑在美國、英國都展覽過。西方人看到中國的兵馬俑覺得特別神奇。這些兵馬俑的面部都非常個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從一個模子裡磕出來,每個俑都是富有個性的個體。所以說,當時的工匠對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極的。我們今天都不能想象,秦朝用了那麼大的國力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秦兵馬俑的發現本身也是一個故事,很偶然。1974年3月,陝西有幾個農民打井,打了好幾天,挖土的時候越挖越硬,也不見水。後來挖出來陶器的殘片、箭鏃等很多東西,正好一個人路過,他多少見過一些世面,就說這底下好像是文物,把這件事上報了。偶然的一個上報,導致兵馬俑的發現,並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距今也三十多年了。
現在我們去陝西兵馬俑博物館看展覽,有很多老頭兒在那兒給你簽名,說是他發現的。當時有案可查的發現者有5個人,現在估計不止15個人在那兒簽名,都說是他發現的,大家覺得這是一樂兒。是不是他發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民族有這樣的寶藏,被我們這一代人看到了,多大的榮幸啊!我們看到了古人都沒見過的東西。
Wшw☢ Tтka n☢ C○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曾發現過兵馬俑。當時也是打井,打出過俑。那時候的認知能力特別低,挖出一個俑的頭,特別害怕,把它捆起來吊到樹上,曬了好幾天,曬完以後再卸下來打碎深埋。當時的人非常迷信,覺得不吉利。這在民國初年有記載。
當時沒有知識,後來有了相關的知識,就知道了文物的重要性。今天,秦始皇陵兵馬俑還在爲國家創造很多利益,每年幾百萬人蔘觀兵馬俑博物館,據統計,全世界有將近100個國家的首腦都參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