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李鴻章家族

李經述從美國紐約回到天津,才知道原來李鴻章的大腳母親,也就是他的奶奶去世了。李鴻章以爲母丁憂爲名,向朝廷暫時請辭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的職務,由淮系老將張樹聲代理。看到花甲之年的李鴻章頭生不少白髮,李經述強烈意識到,自己不能完全依靠李鴻章這棵大樹,否則一旦李鴻章倒下,自己也就寸步難行了。

封建社會的丁憂制度,源於漢代,古代的中國非常注重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爲先”,古代官員的父母(甚至直系親屬)去世,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不準爲官,不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遇到特殊情況,朝廷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爲官,這叫做“奪情”。

當時左宗棠、張之洞等主戰派,還有李鴻藻、翁同龢等清流派正在彈劾李鴻章,慈禧便同意了李鴻章的丁憂,讓光緒皇帝下了一道諭旨:“內閣奉上諭: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李瀚章之母,秉性淑慎,教子有方,今以疾終,深堪軫惻,朝廷優禮大臣,推恩賢母,靈柩回籍時,着沿途地方官,妥爲照料,到籍後,賜祭一罈,以昭恩眷。欽此!”

容閎本來想回來和李鴻章商量李經述和容雪的婚事,一看李鴻章的母親過世,處於丁憂期間,便沒有再提。

李經述回到家裡,李鴻章已經收拾好了一切,只等他一起去漢口的湖廣總督府,當時李鴻章的母親是在他的哥哥李瀚章的湖廣總督府過世。

熟話說,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個家族的百年史,就是濃縮的大歷史。通過這次奶奶去世,李經述纔對家門鼎盛的李鴻章家族有了全面的瞭解。李鴻章六兄弟和兩姐妹,都很牛逼。李經述除了父親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大伯是湖廣總督李瀚章,李鳳章以軍功升道員,加按察使銜,二品頂戴,特旨賞正一品封典,在江南開辦機械局,後來總理兩江營務。李經述的三伯李鶴章、四伯李蘊章都經商有錢。

李鴻章雖然以辦洋務著名,但家族骨子裡卻還是傳統的門第觀念。李家仗靠淮軍剿滅太平長毛和捻賊起家,兒女婚嫁特別看重地方上有實權的官僚家族,借豪門聯姻鞏固了李氏家族的地位。比如,四川總督劉秉璋,從兒女到姑侄,先後和李鴻章家族通了七門姻親。曾國藩的長子,盛宣懷的長子,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劉鏞的曾孫,都和李家成了親戚。

加上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海軍,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當1883年3月,載着李母靈柩的大船從漢口沿長江而下回合肥時,一路上接到聖旨的各地官員,迎接送往不敢怠慢,中經巢湖、店埠河、全羊河水路運至磨店鄉,最終讓李鴻章的母親合葬夫墓。當時,天下有名望的漢官幾乎全部到了在合肥置辦花圈、輓聯等祭祀用品,趕赴李鴻章的老家合肥弔唁,參加李鴻章母親的葬禮。

李鴻章的老家在合肥磨店鄉,在清代,合肥並不是安徽的省會城市。當時安徽省會是安慶,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安慶就和武昌、江寧並稱爲“長江三巔之城”。在明清兩代,老合肥城位於南淝河與東淝河會合之處,典型的江南古城。

李鴻章、李經述等李家人下了船,換坐馬車,走的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路顛簸,從合肥古城出發,往東北方向足足走了兩個時辰,一片灰白的徽式建築羣躍入眼簾,路口立了一兩丈高的青石牌樓,寫着“磨店”二字,那裡便是李鴻章的老家了。

雖然李經述有心理準備,但他發現李鴻章家族的勢力,真的很龐大。不僅張樹聲、劉銘傳、吳長慶、盛宣懷、袁世凱等淮軍將領都送了祭籃和輓聯,還有戶部尚書王文韶、原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等朝廷大員千里迢迢來拜祭,並沒有門前冷落車馬稀。李經述明白,這些人,都是自己將來可以利用的社會人脈和資源。李經述便和父親李鴻章一起,腰繫白孝帶,頭戴白孝帽,按照禮節,親自到門前接迎這些父親的故交。李鴻章的臉色發黃,黑眼圈很重,明顯是沒有休息好,但他的步子穩健,精神還好,並沒有李經述此前想象中的頹靡。遇見老熟人,年過花甲的李鴻章也看得開,總是嘆口氣,然後說:“人各有命,總會有這麼一天,母親已年過八十,算是高壽。”

辦完母親的葬禮,李鴻章並沒有急於迴天津,而是在家休息,練習書法。那天,李鴻章在書房練習書法,藉以修心養性。李經述推門進去,發現李鴻章在寫一首組詩,是他年輕時的作品,其中一首是《入都》:“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這是李鴻章二十多歲時奉父命入京科舉考試,在應試之餘所作,藉以立志抒懷,隱約還可見李鴻章年輕時胸中的萬丈豪情。

看到“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這句豪言壯詩,李經述便知道李鴻章心中還對中法之戰的局勢很關心。李經述安慰李鴻章說:“父親還惦記着國家大事吧,孩兒想朝廷不會讓家父在家丁憂三年的,或許三個月就會‘奪情’了。張佩綸不知天高地厚,請命督率福建水師迎戰法國艦隊,孩兒看沈葆楨辛苦數年創建的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師都會毀於一旦。到時候朝廷肯定請父親出山和談,希望父親到時候轉變立場,積極主戰,不然法國人就會獅子大開口,狠狠宰中國一頓了!因爲法國人至今還生活在色當慘敗的陰影當中,急於挽回昔日歐洲強國的面子。”

李鴻章點點說:“爲父也是這樣想的,以中國之積弱,謀劃之始,斷不可輕言以戰;而挫敗之後,斷不可輕於言和,否則就會任人宰割!是戰是和,要根據勢的變化而變化,要選合適時機,先要自強,方能開戰。朝中的那些空談的清流,還有翁同龢,他們要是能明白這個道理,中國何曾會到今日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

說完,李鴻章又在宣紙上用毛筆寫了四個大字:“大龍方蟄”,這字蒼勁雄健,沉穩渾厚,頗有收藏價值。李鴻章將這四個字送給了李經述,道:“癡兒,大龍方蟄,寓意深遠!你要學會沉住氣,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你就應該學會蟄伏,沉下心去歷練。千萬不要學張佩綸,年輕衝動,只圖一時的口舌之快,必然自取其禍!”

李經述說:“大龍方蟄,孩兒牢記在心!”

就在李鴻章丁憂去職的同時,朝廷內對法國的主戰派佔了絕對優勢。外交方面沒了李鴻章,法國和中國的外交和談,很快破裂。孤拔司令率領九千法軍補充好彈藥,做了戰鬥準備。接着,熟讀《孫子兵法》的孤拔在越南水淹黑旗軍,打得劉永福無立足之地,還把軍艦開往臺灣的基隆。

清廷不得不召集全部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御前大臣集體開會,再議了一次和法國人是戰是和,這次連賦閒在家的醇親王都參與了討論。沒了李鴻章參與,這次會議主戰的氣氛勢不可擋。

暴脾氣的醇親王首先握緊拳頭說:“法蘭西欺人太甚,打!”

翁同龢說:“越南不可丟,打就打到底!”

恭親王說:“中國人不能永遠屈服於洋人,狠狠地打吧!”

慈禧太后說:“哀家這次就聽你們的,跟法國人好好打一仗,爭取能爲先帝(咸豐)報仇!”

一時間,清廷上下積極備戰,恭親王再派劉銘傳爲臺灣防務大臣,駐守臺灣,派張佩綸主管福建船政水師,淮軍名將潘鼎新領兵兩萬入越抵抗孤拔,張之洞又升官了,接替張樹聲署理兩廣總督,老當益壯的老將馮子材統率一萬五千軍做後援,挽起袖子,拔出戰刀要跟法國人狠狠幹上一仗。

《穿越1879》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

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120章 東南立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51章 擺平朝鮮第26章 中國的摩根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36章 新政改革第126章 第一共和國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章 光緒選妃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5章 購買軍艦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28章 特斯拉交流電第257章 放開輿論監督第20章 直隸提督第259章 上海交際花案(1)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15章 朝鮮的家事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259章 上海交際花案(1)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16章 朝鮮暴亂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120章 東南立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23章 火雞國的野望第225章 德國海軍的密碼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1章 光緒選妃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67章 國強民富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21章 袁世凱進宮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54章 琉球特區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20章 東南立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11章 龍興集團第42章 張之洞的抉擇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38章 報館被打砸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13章 搞掉翁同龢(上)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3章 百科全書第4章 痛斥張佩綸
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120章 東南立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51章 擺平朝鮮第26章 中國的摩根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36章 新政改革第126章 第一共和國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章 光緒選妃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5章 購買軍艦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28章 特斯拉交流電第257章 放開輿論監督第20章 直隸提督第259章 上海交際花案(1)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15章 朝鮮的家事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259章 上海交際花案(1)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16章 朝鮮暴亂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120章 東南立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23章 火雞國的野望第225章 德國海軍的密碼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1章 光緒選妃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67章 國強民富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21章 袁世凱進宮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54章 琉球特區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124章 聯邦共和國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20章 東南立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11章 龍興集團第42章 張之洞的抉擇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38章 報館被打砸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13章 搞掉翁同龢(上)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3章 百科全書第4章 痛斥張佩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