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

英法艦隊在進攻虛弱的土耳其時,竟然損失了四五艘戰艦,傷亡一千多名海軍,這消息傳到了英國戰爭委員會,英國內閣譁然。英國陸軍大元帥基欽納本來就懷疑丘吉爾的海軍能單獨拿下君士坦丁堡,這時便嘲笑他說:“丘吉爾,到現在你還堅持不要陸軍的幫助?現在我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我們應該派陸軍攻下君士坦丁堡。”

丘吉爾這時也接到了英法艦隊代理司令德羅貝克的電報,要求英國陸軍支援。但狂傲的丘吉爾並不認輸,他咬着一把楠木菸斗,堅持海軍重返戰場,馬上回去攻擊君士坦丁堡,他估計土耳其軍隊的炮彈和水雷不足了。實際上,也是如此,在整個達達尼爾海峽戰區,土耳其人只剩不到30枚穿甲彈,水雷也用盡了,土耳其首相恩維爾甚至已經做好了搬家的準備。

但是,面對這次慘敗,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和陸軍元帥基欽納已經不再信任丘吉爾的判斷了。英國陸軍元帥基欽納對首相阿斯奎斯說:“我想,我們不能再支持一個連前方艦隊司令都覺得難以執行的莽撞進攻計劃,否則我們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丘吉爾,如果你堅持要海軍作戰的話,我建議海陸同時進攻。看你們誰能先拿下君士坦丁堡。如果再失敗,我們自由黨就會被反對派的唾罵淹死,我們這一屆內閣就要下臺了!”首相阿斯奎斯說。

於是,參會的五位英國戰爭委員會委員商定,改變原來的大海戰計劃,派陸軍部隊在加利波利半島登陸,將海軍降到了次要地位。在布爾戰爭期間曾任基欽納勳爵參謀長的伊恩·漢密爾頓將軍,被挑選來指揮英國陸軍,重點從陸地上攻進土耳其。

丘吉爾很生氣,他認爲從陸地上攻擊君士坦丁堡這座中世紀的建城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但英國戰爭委員會以四票對一票的舉手表決,通過了這個決議,丘吉爾一個人投反對票也用。

英國戰爭委員會沒有制定具體的作戰計劃,漢密爾頓只接到了粗略的指示,在土耳其西南部的加利波利半島登陸。加利波利半島有六十英里長,四到十三英里寬,幾乎全部是荒蕪的多山狹長地帶,1909年只有一條泥土公路縱貫全島,俯視海濱的山脊和陡坡提供了優良的防禦陣地。在哪裡登陸,漢密爾頓將軍也不知道怎麼辦,他對此地一點也不瞭解,他找了一本土耳其陸軍的訓練手冊、一張不完善的作戰區域地圖,還有在最後一分鐘衝進當地書店買來的君士坦丁堡旅遊指南,就匆忙離開了倫敦,到前線赴任。

漢密爾頓率領的軍隊,一共約有八萬士兵,主要是從殖民地調來的澳大利亞軍隊和新西蘭軍,還有一個法國師和印度人部隊。兵力和德國馮·桑德斯指揮的八萬四千人的土耳其第五集團軍差不多。但是,漢密爾頓將軍倉促受命,他連加利波利是否有淡水都不知道,便命令他的士兵到亞歷山大和開羅的市場去搜羅空油桶、汽油桶、皮囊和任何其他容器,帶足淡水,因爲在他的印象中,海島會缺淡水。而且,這支部隊缺乏塹壕戰的武器和工具,臨時湊合的軍用工廠生產着迫擊炮、手榴彈、掘壕工具和潛望鏡。當地幾乎沒有公路,英國遠征軍只得徵用當地的驢夫和他們的牲畜,用驢車作交通運輸之用。而土耳其的軍隊,在英法艦隊撤退後有48天喘息時間。

漢密爾頓率領約八萬陸軍殺向土耳其,集結待運地是希臘利姆諾斯島上的穆茲羅斯港,這支協約國的艦隊從那裡啓程去加利西亞半島,這給了德國馮·桑德斯將軍充足的備戰時間,土耳其星月旗下的海岸炮臺,舊炮已換成德制的新克虜伯大炮,大戰前德國資助土耳其的步槍等陸軍裝備也派上了用場。

英國漢密爾頓按照陸軍元帥基欽納勳爵的建議,把登陸地點限於半島兩邊的二十英里,由現場指揮官來選擇灘頭陣地。八萬協約國的遠征軍兵分三路:第一路是法國的軍團,在加里波利亞洲海岸南端的庫姆·卡萊登陸,這是一次臨時的、牽制性的登陸。第二路大軍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軍團,規模最大,登陸地點選在加里波利半島的愛琴海岸一片可視性良好的海灘,其後是一塊平坦地帶叫格巴土丘的地方。第三路大軍登陸點選在了赫爾海角,這裡是加利西亞半島的制高點,可以俯瞰整個達達尼爾海峽。

協約國八萬遠征軍的第一路大軍登陸後,就遭遇一場惡戰。德國馮·桑德斯將軍猜出了這個登陸點,他早在離庫姆·卡萊不遠的地方,佈置了兩個師的兵力。因爲此地處於戰艦火力範圍之內,很容易受到攻擊。因爲只是臨時的、牽制性的登陸,法軍在這裡和土耳其守軍激戰了一天,就回到軍艦上,開赴赫爾海角和英軍會合。

赫爾海角纔是漢密爾頓陸軍選擇的登陸重點,他在赫勒海角的海灘上安排了五處登陸點。這大大出乎了桑德斯的意料。桑德斯本來以爲,英軍的目標是靠近君士坦丁堡的馬爾馬拉海,所以最有可能選擇離此目標最近的地方登陸。如果在英國的軍隊在布萊登陸成功,就等於到了馬爾馬拉海,而且還能切斷在加里波利半島上的土耳其部隊與在北面的軍事基地的聯繫,這樣登陸才合乎常理。桑德斯判斷漢密爾頓很有可能把大部分遠征軍送到布萊,所以他把土耳其最精銳的兩個師兵力佈置在了布萊,並把他的指揮部設置在這。

但桑德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英國的漢密爾頓將軍此前對加利西亞半島一無所知,他根本就不知道布萊是最佳登陸地點。英軍在赫勒海角登陸時。兵力遠超過土耳其兵力,達到6:1,在5個登陸點中,只有兩處遇到兇猛抵抗。在其中的一個登陸點,亨特·韋斯頓率領的二十九師軍登陸後發現,他們處於難以防守的灘頭陣地。陳舊的運煤船“克萊德河號”,改裝成把巨大的門安裝在船身的登陸艇,可容二千名士兵。當這艘船近岸時,周圍都是英國運載部隊的駁船,這時土耳其的克虜伯重炮開火了。運煤船的船首栽進水裡,英軍落水了,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的海水像透明的水晶一樣,但海水很深,英軍很多人不會游泳,隊形整齊、身穿軍服的士兵的屍體沉入水底,他們是在爬上岸時被擊中或失足跌下水的。亨特·韋斯頓的軍隊傷亡慘重,超過了三分之一,他們還遇到了鐵絲網障礙。但英軍最終依靠火力優勢和人力優勢,控制了這個登陸點。此後,他們原地坐下來休息,等待上級命令。

在其餘3個未遇到抵抗的登陸點上。也發生了類似的荒謬事情。英軍本可以輕鬆地向內陸進發,佔領前面的制高點,甚至有時間可以迂迴到土耳其守衛的背後發動攻擊。但是,沒有人告訴他們上岸後該做什麼。於是英軍在登陸點等待,毫無目標地等待,浪費了寶貴的機會。

在3個登陸未受到抵抗的英國部隊中,有一支英軍部隊在悠閒了一整天后,纔在夜晚與趕來的土耳其部隊相遇,雙方戰鬥了一夜,英國人擊退了土耳其人。早晨,這支英國部隊感到自己所處地位不佳,竟然回到登陸船上,開船走了。同時,與他們作戰的土耳其人也撤退了。此時,赫勒海角的土耳其部隊有一半人傷亡,活着沒有受傷的只有1000人左右了。如果英國人此時發動進攻,定能以優勢兵力橫掃半島。但是,上級沒有下命令,這支英國部隊沒有向內陸進軍,英國人守着海灘不動,等着兵力薄弱的土耳其人發動攻擊。此時漢密爾頓坐在“伊麗莎白女王號”戰艦上,完全不知道海灘戰場上的實際情況,發不出任何命令。

第二路大軍,即澳新軍團的登陸幾乎是一場災難。澳新軍指揮官威廉·伯德伍德將軍深信夜間登陸可以避免軍隊遭到土耳其的炮擊。伯德伍德將軍指揮一部分軍隊在漆黑的夜晚登陸,上岸後,直到黎明時分,他們才發現:那些漢密爾頓從倫敦書店裡買來的加利西亞半島地圖,竟然是不準確的。伯德伍德將軍根據地圖所預料的一英里海灘,事實上很窄很短,兩端都是懸崖峭壁。就在澳新軍團登陸時,土耳其勇敢的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帶着他衣着襤褸的步兵營趕到了。他一手拿着羅盤,另一手拿着地圖,在聽到敵人登陸的消息後便強行軍向登陸點疾奔。一看到敵人的部隊,他立刻帶領他的士兵佔領山頂。他命令士兵臥倒,步槍上膛,傳話讓後面的部隊迅速跟進。戰況令人感到異常絕望,都是近距離短兵相接,士兵進行了肉搏,雙方不斷投入新兵力,發動一輪接着一輪的新進攻。

凱末爾命令土耳其士兵發動一次新進攻,他的副官利卡西感到這次進攻之後,說:“別再進攻了。再打恐怕沒有士兵能活着回來!”

強悍的凱末爾怒眼圓睜。擦了一下額頭的血跡,拔出了腰間的毛瑟槍,對副官吼道:“混蛋!我沒讓你們進攻。我是讓你們去死!我們死後,其他部隊和其他指揮官將繼續進攻。”

“我是讓你們去死!”這句話後來成了強人凱末爾的“名言”。

凱末爾的軍隊隨即佔領了附近的山峰,子彈像下雨一般朝澳新軍團傾瀉過去。在登陸的有限的區域,澳新軍團12000名軍人,還有牲畜、火炮和補給品亂成一團,從黎明開始戰鬥,雙方激戰持續了12個小時,死傷無數。這支登陸的澳新軍團部隊,以前沒有多少戰鬥經驗,對着土耳其軍隊作仰攻,困難可想而知。更無可奈的是,他們在這種多岩石的海島地形,帶的小鐵鍬在結實的灌木根上,根本沒辦法挖塹壕。他們只好拼命尋找巖洞般的洞穴隱蔽還擊。

戰鬥是殘酷的,子彈不長眼睛。澳大利亞軍隊的陸德文是一位二十歲的下士,他臥倒在一塊礁石後面。一名新西蘭士兵吉爾在他的側面臥倒,咧着嘴笑着,他是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陸德文小聲用蹩腳的英語告訴他:“我們要遇到激烈的戰鬥了!”

吉爾說:“敵人在哪個方向?”

陸德文說:“你的正前方。有一個土耳其狙擊手。”

吉爾拉響了槍栓,迅速爬起來放了幾槍,然後倒下了。陸德文聽見令人嫌惡的子彈射入物體的沉悶響聲,轉頭一看,是子彈搗碎了吉爾的臉後鑽進氣管。使吉爾說不出話來,吉爾的雙眼恐怖凝視着陸德文,極大的痛苦,驅使吉爾的身體蠕動。

“上帝呀!”陸德文驚叫道,除了能爲吉爾祈禱,他什麼也做不了。吉爾倒在一塊黑色礁石上,兩條逐漸僵硬的腿纏繞在一起,表情非常痛苦,他的面頰漸漸變得蒼白。掙扎了20分鐘後呼吸才漸漸停止了。

在得知澳新軍團在這裡登陸時,土耳其海軍元帥傑馬爾在幾英里之外的內陸。他統率了八個營和三個炮兵中隊趕來支援凱末爾,趕到可以俯瞰澳新軍隊灘頭陣地的崖岸。正好及時擊退新一批攀登斜坡的澳新軍。最終傑馬爾指揮土耳其軍隊開始反擊。土耳其士兵從戰壕裡跳出來,發動了兩次大型的進攻,每次都像潮水一樣。這些土耳其人看上去相當高大,他們高喊着“阿拉”,吹着喇叭和口哨,向澳新軍團的陣地衝過去。土耳其軍隊以極高的傷亡代價,逐漸迫使新澳軍團後撤,退回到登陸地點。

不久,德國的桑德斯將軍開始選擇土耳其軍隊的反攻陣地。桑德斯於對南面灘頭陣地開始主攻,但土耳其軍戰鬥力還是不行,迅即被兩個新旅支援的澳大利亞軍擊潰。隨後,雙方的軍隊也挖起了塹壕,進入持久戰。爲了擺脫被阻塞的灘頭陣地,英國亨特·韋斯頓將軍指揮英軍第二十九師企圖強行突破,但被土耳其軍隊猛烈的抵抗所止住,雙方傷亡很大。漢密爾頓將軍親自前往一線指揮,情況也並沒有好轉一些。三天激戰,包括反覆的白刃戰,協約國的軍隊死傷三分之一,土耳其軍依然控制住高地。

雙方進入了僵持戰。加利西亞半島炎熱的夏季隨之到來,瘧疾和痢疾開始流行,雙方的死亡人數也增加了。爲了防止可以毀滅雙方所有人的時疫。英國的伯德伍德將軍在其醫務工作人員敦促之下,和德國桑德斯將軍談判。

伯德伍德扯了一面白旗,走出去桑德斯將軍說:“看在上帝的份上,如果我們不想都死在這裡,請實行安葬休戰。”

桑德斯的部隊裡也有很多屍體要處理,於是同意暫停戰鬥九小時,他說:“讓所有參加安葬的人都戴白臂章,禁止攜帶望遠鏡、武器或窺伺塹壕。所有在塹壕裡的部隊,都不把頭伸到外面。”

雙方有些塹壕只相隔三十英尺。澳新軍和土耳其軍默默無言地開始挖掘深溝或公墓。但不久雙方就互敬香菸和用蹩腳的土耳其語和英語打趣起來。雙方偷偷摸摸地相互刺探防務。在檢驗屍體身份時,軍官們小心地注意塹壕和警戒系統的配置。土耳其的海軍大臣傑馬爾,竟然穿了一件中士制服,到鄰近澳新軍塹壕的地方,和安葬隊一起工作了九小時,刺探軍情。

當最後一個死者被慢慢放進安葬的塹壕裡,這時一聲槍響衝破寂靜。在這不安的片刻,安葬隊除呼吸外,停止了一切行動。恐懼地意識到他們是處在雙方對着他們的幾千支步槍中間。沒有再聽到第二槍,於是人們轉過來完成了他們的任務。握手道別後,在傍晚時候每一方回到了他們的塹壕。幾分鐘後。在土耳其防線的某個地方一支步槍開火了,戰場上又再響徹了槍炮聲。

不久,3萬英國和法國士兵再次發動了新的進攻,在遭受三分之一傷亡的損失情況下,被迫撤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擁擠在後來被稱爲澳新軍團小海灣的地方,前進不得,後退不得。協約國的軍隊在加里波利半島的戰線,變成比失敗還要惡劣的東西:一個像西線僵局一樣的僵局。而協約國的軍隊。在夏季還要忍受着炎熱、蒼蠅和缺水的嚴重困苦不便。夏季的暴風雨,還讓雙方各有五百多人淹死在塹壕裡。

在協約國集中力量在陸上和土耳其打仗的同時,丘吉爾的英國皇家海軍在達達尼爾海峽也發動了攻擊,但是戰果十分有限。因爲德國的潛艇開始出戰了。丘吉爾下令英國潛艇也進入海峽,駛進馬爾馬拉海和君士坦丁堡港,使土耳其航運遭受重大損失。一艘裝了六千名土耳其陸軍的運輸艦,在港口就被英國發射的魚雷擊中。土耳其的損失,計有一艘戰列艦、一艘驅逐艦、五艘炮艇、四十四艘輪船、十一艘運輸艦和一百八十五隻帆船。英國爲這種破壞所付的代價,是在派來的十三艘潛艇中損失了八艘。而且兩週後,一艘德國潛艇擊沉了英國的“勝利號”戰列艦。一天之後,“威嚴號”遭到了同樣命運。德國潛艇在地中海的偷襲,使英國驚慌起來。丘吉爾擔心“伊麗莎白女王號”的安全,命令它回到一個英國港口。

在加里波利半島上的戰鬥竟然持續了半年之久,漢密爾頓因爲指揮無能,被召回。冬天來了之後,協約國沒有儲備額外的保暖衣服,凍瘡患者就逾五千人,於是決定撤退,除丘吉爾外,在倫敦或加里波利半島沒有一個人後悔。這一次大戰,差不多有五十萬協約國士兵被運到加里波利半島,傷亡人數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英國傷亡人數共計二十一萬四千,法國爲四萬七千,土耳其軍參戰的至少有五十萬人,有二十五萬一千人遭受傷亡。

被德軍打敗,還情有可原,但被土耳其軍隊打敗,海軍大臣丘吉爾被調離內閣,相當於被撤職,丘吉爾覺得這是他的奇恥大辱,一怒之下,他穿上陸軍的軍服,到法國前線服役去了,直到阿斯奎斯首相的內閣也在英國輿論和民衆的聲討中垮臺了!

得知英軍和協約國的部隊在土耳其遭遇慘敗的消息,李經述大喜,下令中國的陸軍按原定計劃向烏拉爾山脈進發,拿下葉卡捷琳堡。

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205章 德國的陰謀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03章 日本割地賠款第7章 收復琉球第137章 日本首相被砍第28章 特斯拉交流電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267章 國強民富第237章 沙皇退位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262章 袁克文案(2)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38章 獵熊行動第194章 消逝的愛情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53章 日本屈辱求和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4章 洞房花燭夜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1章 龍興集團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147章 堅船利炮第5章 購買軍艦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16章 漢城平亂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7章 收復琉球第21章 袁世凱進宮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5章 購買軍艦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16章 朝鮮暴亂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15章 朝鮮的家事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50章 執掌北洋水師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98章 上架感言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
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205章 德國的陰謀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03章 日本割地賠款第7章 收復琉球第137章 日本首相被砍第28章 特斯拉交流電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267章 國強民富第237章 沙皇退位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262章 袁克文案(2)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38章 獵熊行動第194章 消逝的愛情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53章 日本屈辱求和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4章 洞房花燭夜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1章 龍興集團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147章 堅船利炮第5章 購買軍艦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16章 漢城平亂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7章 收復琉球第21章 袁世凱進宮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5章 購買軍艦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16章 朝鮮暴亂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15章 朝鮮的家事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50章 執掌北洋水師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98章 上架感言第43章 朝鮮甲申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