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光復遠東

俄軍丟了赤塔,遠東岌岌可危。尼古拉二世在冬宮指着一衆大臣的鼻子罵了半個小時,發泄了心中的怒火,才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勉強平靜了下來,他黑着臉對俄國國防大臣、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說:“傳朕的命令,馬上發電報給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要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涅爾琴斯克!要是保不住,你也自殺殉國吧!”

涅爾琴斯克,就是中國的尼布楚,在赤塔以東305公里處。這裡的野生動物特別豐富,尼布楚人並不愁吃喝,從前那裡的50個村民一天能捉4000頭野羊,捕魚更是容易事。而且,尼布楚很早就是中國和西伯利亞重要的貿易通道,中國商隊的茶葉從陸路通往歐洲,不少也要途徑尼布楚。1689年清朝和沙俄在這裡簽訂《尼布楚條約》,把同意兩國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爲界,清政府放棄貝加爾以東至尼布楚一帶領土,尼布楚地區割入俄國版圖,此後這裡成爲中俄貿易中心之一,成爲外貝加爾的主要城鎮。

尼布楚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白銀儲量驚人,是俄羅斯最大的白銀產地。自1704年開始,尼布楚礦場作爲沙俄唯一的礦場,開始生產白銀。最早產出的銀子,被用在獻給彼得大帝的銀帆船杯上,這種銀製的帆船模型,在當時是最受俄羅斯人喜愛的禮品。繼建成銀礦之後,尼布楚附近陸續又建起了很多工廠,每個工廠都配有流放監獄,住滿了從各地來的苦役犯,著名的俄羅斯革命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被流放到當地。

當時銀子是世界的硬通貨,沙皇尼古拉二世極力想保住尼布楚的銀礦,這是沙俄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所以纔對皇叔尼古拉耶維奇大公放了狠話,保不住尼布楚,就讓他去死。

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對沙皇要繼續和中國戰爭表示很擔憂,他猶豫了半天,大膽向前一步,提出了異議:“皇帝陛下!彼得堡工人罷工運動以來,帝國今年稅收總收入大概只有5億多盧布,算上各國的貸款,財政資金也才10億盧布。您知道,現在基本上已經花光了!”

國防大臣、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也知道再打下去,俄國只會繼續慘敗,他爲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接過話頭:“尊敬的皇帝陛下,中國人的飛艇、水塔戰車(坦克)、機槍都太厲害了,我陸軍在一個月內,傷亡總數已經超過15萬人了,帝國在遠東的軍隊,已經沒有能力再和中國人進行戰鬥。而國內的叛亂也越來越多,到處都是那些下賤的工人、農奴鬧事!再打下去,國內的叛亂分子,都沒有軍隊鎮壓了!”

尼古拉二世陰沉着臉,道:“陸軍沒辦法打,那海軍呢?我們世界無敵的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呢?”

海軍大臣茲爾亞諾夫嚇得兩腿發抖,自從俄羅斯帝國的太平洋分艦隊和遠東艦隊幾乎被全殲後,尼古拉二世就沒有給過海軍大臣茲爾亞諾夫上將好臉色,此時見到沙皇尼古拉二世問起,連忙回話道:“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中的戰列艦。在蒸汽輪機設計使用壽命、動力、航速、排水量和裝甲防護能力比中國的戰列艦稍遜一籌。而且離遠東地區太遠。英國、法國、德國,都有意向我國出售最新式戰列艦。望陛下定奪!”

尼古拉二世一聽,更加生氣,這分明是推卸責任,明知道沙俄帝國現在最缺的就是錢,還買什麼新式軍艦,就算此時花重金買軍艦,估計等開回來,中國的軍隊早打到聖彼得堡了,他氣急敗壞回到御座上,“你們今天來,是要打算要做什麼?你們想要說服你們的君主向中國人投降嗎?我們偉大的俄羅斯帝國要向中國人低頭??拿破崙都沒征服過我們,李經述那黃毛小子有這麼厲害??”

沉默了大約一刻鐘,國防大臣、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突然跪到地上,道:“陛下,不是我們不願意打仗,中國實在不能惹!”

尼古拉耶維奇大公聲淚俱下跟沙皇尼古拉二世算算這幾個月跟中國開戰的損失:符拉迪沃斯託克、庫頁島和赤塔失守,軍隊和當地居民死傷預計在50萬左右,斯拉夫人數百年來殺了多少當地原著居民,庫頁島的原居民幾乎殺絕了,纔在這些地區站穩腳跟,如今這些地區全部被中國佔領,。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光是赤塔至符拉迪沃斯託克數千公里的鐵路線,經濟價值已經超過8億盧布,鐵路沿線的礦產資源就不提了。他建議沙皇放棄遠東,不要再投入戰爭,“一旦戰爭繼續,國內工人的革命恐怕會風起雲涌!”

尼古拉二世問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道:“你們的意思,是讓朕放棄遠東?拉姆斯道夫,你有什麼看法?別在那一句話都不說,像什麼話??”

戰場失利,外交大臣的腰桿子就直不起來,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也不清楚沙皇會有什麼樣的決定,所以他剛一直沒說話,此時尼古拉二世問起,他不得不開口回答道:“皇帝陛下!根據我們的情報顯示,中國的軍隊佔據赤塔後,依靠其東北至滿洲里鐵路線,在藉助博爾賈至赤塔鐵路支線的運輸能力,已經再次向滿洲里、博爾賈增兵十萬。看來中國人想在嚴冬來臨之際,沿着西伯利亞大鐵路,東、西方向全面進攻,進一步撕大帝國兩大戰區的缺口。帝國這時主動放棄這些地區,回防西伯利亞,是最佳的戰爭策略。”

聽外交大臣這麼一說,好像有幾分道理,但放棄這麼大一塊肥肉,年輕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徹底鬱悶了,問陸軍大臣比斯特洛夫陸軍上將,“還有別的辦法嗎?”

比斯特洛夫搖頭道:“現在帝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中俄戰爭實在打不下去了。臣建議,在烏蘭烏德不保時,炸燬鐵路關鍵橋樑地段,在運輸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加中國運輸戰爭物資的難度,緩解帝國在東線的戰爭壓力。另外,以中國如今如此強勢崛起的態勢,下一個會威脅到歐洲哪些國家呢?法國人在安南和中國人有矛盾,英國人在緬甸、印度和中國人接壤,我們可以先放棄半個遠東,宣揚白種人和黃種人天然的存在敵意和隔閡,我們可以聯合歐洲國家對付中國。”

尼古拉二世問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現在哪個國家有能力調停中國和俄國的戰爭?”

拉姆斯道夫道:“美國和中國都是共和國,兩國現在的關係很不錯,我們可以請美國總統來調停。”

國防大臣、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等人也覺得請美國出面調停可行,衆口一詞請沙皇放棄尼布楚,尼古拉二世聽後知道俄國在遠東大勢已去,心灰意冷,面無表情,下令道:“去準備和中國人談判吧。不過遠東地區的帝國的軍人,拼死一搏,不許撤退!”

李經述聽說了沙皇的命令,感覺很好笑,發電報給遠東戰區總司令段祺瑞,說:“俄國人既然要死,就成全他們,拿下尼布楚!兩個月內光復遠東,將中國的國旗在遠東高高飄揚!”

段祺瑞接到總統的命令,加緊了軍事部署。在尼布楚,蔣百里的飛艇部隊在空中轟炸依舊延續,始終不讓沙俄軍隊集中起來發動反擊。段祺瑞下令炮兵抓緊了攻勢,畢竟,尼布楚的銀礦,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僅此一項,可以爲中國增加幾十億兩白銀的收入。在段祺瑞的指揮下,上百門105毫米加農炮和七十二門75毫米口徑的速射炮齊射,赤塔俄軍高地籠罩在濃厚的煙塵中。

沒有援軍的俄軍,苦苦堅守了三天,就被中國的軍隊徹底擊潰,開始倉皇逃竄潰逃。馮國璋帶兵入赤塔城時,沿途盡是殘垣斷壁,死傷的俄國佬橫七扭八的到處都是,他們抓了三千多名鼻青臉腫的俘虜,一看就是好多天沒吃東西了,他們雙手被反捆,由兩排中國士兵們看押着,進了戰俘營,赤塔城裡在戰火中倖存下來的老弱婦孺,都在隱隱哭泣,卻又不敢大聲喧譁。

五天後,沙俄的烏蘭烏德陷落。烏蘭烏德是東西伯利亞第三大城市,地處貝加爾湖東南,距貝加爾湖75公里,主要民族有布里亞特人和蒙古人,布里亞特人的歷史與蒙古族密切相關,是蒙古帝國“不裡牙賜”的後裔。

與此同時,徐世昌指揮的五萬東北新軍和劉銘傳指揮的三萬新軍,從江東六十四屯、庫頁島出發,在黑龍江流域對俄軍發動了全面地大反攻。

江東六十四屯,面積3600平方公里,清朝與沙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以來,黑龍江北岸劃歸俄國,但由於江東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國居民,又在結雅河與黑龍江的交匯處,在劃界時特別將此地歸屬於中國管理。

作爲烏蘇里江兩岸的軍事要地,沙俄軍事要塞哈巴羅夫斯克也成了中國的軍隊進攻的重點所在,駐守哈巴羅夫斯克要塞區域的俄遠東第二軍,開戰前大約有六萬人,在前三週的作戰中,陣亡28500多人,負傷的軍民超過了50000人次,中國的軍隊基本上是海陸空協同作戰,炮火猛擊俄軍,一開始俄軍還頑強反擊,但128毫米加農炮集中定點打擊,很快就完全壓制了俄軍的炮火。劉銘傳指揮工程兵部隊裝載着木板,從穿越中俄兩軍邊疆兩岸的烏蘇里江上游開始搭橋,組成寬十米、長十五米的組合橋面,串聯起來,沿着沙灘鋪向烏蘇裡河,半個月拿下哈巴羅夫斯克、別洛戈爾斯克,進而奪取斯沃博德內火車站這一要地,遠東第二軍軍長伊凡洛夫斯基中將戰死。

至此,中國在遠東戰場大獲全勝,收復了海參崴、庫頁島、尼布楚等地。中國不僅收回了清政府割讓給沙俄的1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還佔領了沙俄的大片土地。至此,中國的國土包括今天的中國、朝鮮、越南、菲律賓、關島、琉球、外東北、外蒙古、庫頁島等,面積將近1500萬平方公里,貝爾加湖重新成爲中國的“北海”,成爲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國土重新成爲一片美麗的“海棠葉”!李經述簽發大總統令,把這塊面積爲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新國土,一部分劃入東北三省和蒙古,另一部分單獨設置遠東省,驅逐那裡的斯拉夫人,向這塊美麗富饒的新國土移民五百萬,開發礦產資源和各種資源,這裡處處都是黃金,開發大遠東爲中國初期工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一下,國內沸騰了,報紙紛紛發表評論,盛讚李經述總統的英明,以前對他發展國防軍工業不理解的,現在也理解了,幾十萬工人和學生走上街頭遊行慶祝!

紐約時報登報紙也派駐了更多的駐華記者,報道中國在全球經濟、政治、軍事及科技等方面勢力的增長。他們預言由於中國擁有穩定而衆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因此很可能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紐約時報甚至發表社論,說:“如果我們畫一張世界地圖,歐洲就在中心。200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然而,時過境遷。世界正在更戲劇化傾斜它的重心,比起歐洲崛起的那時候。我們正親眼目睹世界的巨大變化,這是前兩百多年來都不曾發生過的。不管西洋國家的反應如何,中國好像也不是特別在乎。因爲,中國已經有了軍事力量的自信。”

李經述覺得中國的崛起雖然是現實,但這時候還應該韜光養晦!於是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迴應說:“中國在很多方面有別於西方。中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西方國家大多形成於民族,而中國則是形成於文明。這能幫助我們理解爲什麼中國那麼強調團結和穩定,中國的軍事自信,不是中國要對外展現強國的侵略性,而是彰顯大國、強國保衛國家以及世界和平的能力!”

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26章 權力與女人(3)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30章 不一樣的甲午(1)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88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6章 中國的摩根第49章 撤旗事件第49章 撤旗事件第3章 百科全書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135章 大裁者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8章 坑日本人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01章 戰神蔡鍔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1章 光緒選妃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5章 朝鮮的家事第135章 大裁者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6章 漢城平亂第51章 擺平朝鮮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1章 光緒選妃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201章 戰神蔡鍔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16章 漢城平亂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8章 開倉放糧第118章 廢黜光緒(下)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270章 袁世凱停職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179章 鞭打斯大林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03章 日本割地賠款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98章 上架感言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149章 英雄救美
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26章 權力與女人(3)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30章 不一樣的甲午(1)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88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6章 中國的摩根第49章 撤旗事件第49章 撤旗事件第3章 百科全書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135章 大裁者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8章 坑日本人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01章 戰神蔡鍔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1章 光緒選妃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5章 朝鮮的家事第135章 大裁者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6章 漢城平亂第51章 擺平朝鮮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1章 光緒選妃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201章 戰神蔡鍔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16章 漢城平亂第195章 中國中立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8章 開倉放糧第118章 廢黜光緒(下)第230章 出兵新加坡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43章 俄國滅亡第270章 袁世凱停職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179章 鞭打斯大林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03章 日本割地賠款第162章 梁啓超遇刺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98章 上架感言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149章 英雄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