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

康有爲在李經述那裡碰了一鼻子的灰,頓覺李經述徒有虛名,太不識貨,憤而去找翁同龢。康有爲覺得翁同龢是當朝的“清流派”掌門,帝師,長期出入皇宮,壞消息聽得多,眼見大清國勢江河日下,難免憂心如焚。按理說,自己口口聲聲強調變法圖強,主張應該很容易打動翁同龢。

結果,事與願違。康有爲此前未能進入翁同龢的視野。翁同龢看了康有爲的拜帖,只說了“狂甚”二字。在翁同龢看來,康有爲現在只是一汲汲於功名失敗,卻想攀爬到更高的位置獵獲榮華富貴的狂生,只是一個連進士都考不中的庸才,這位狀元出身的帝師自然對康有爲閉門不見。

康有爲再一次碰了一鼻子灰,還不死心,聯絡一些舉人,謀劃再次聯名給光緒皇帝上書。這已經不是康有爲第一次給光緒皇帝上書。早在1888年,康有爲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當年9月,他上書光緒帝,痛陳祖國的危亡,批判因循守舊,要求變法維新,提出了“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性的主張,當時光緒皇帝還年幼,此事自然就沒有下文了。

而李經述,身爲朝廷的北洋水師提督、直隸提督,有直接給光緒皇帝上奏摺的權力,但他作爲從一品的武官,一般也不便過問如此重大的政事,維新變法,主要還是通過李鴻章來上奏。

1892年,維新變法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新思想潮流。不僅身爲高官二代的李經述熱衷,還有一幫漢族公卿名流的官二代,也都主張維新變法。在李經述的牽頭和組織下,很多大清漢族名流公卿的高官二代,都成爲了維新骨幹。比如譚嗣同,他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戶部郎中、甘肅道臺、湖北巡撫等職。還有湖北布政使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左宗棠的兒子的左孝同、南洋大臣沈葆禎的兒子沈瑜慶等,他們都加入了中國復興會,李經述在圈子裡的影響力也日益擴大。

李經述在練兵之餘,和容閎、李提摩太、嚴復等人商議後,給光緒皇帝上了一道全面改革的摺子,交李鴻章過目,並代爲上呈光緒皇帝。李經述他們認爲,中國目前的危機,主要是吏治敗壞,腐敗的大老虎不少,腐敗的蒼蠅也是滿天飛。李經述提出了變革吏治的主張:第一、一國猶一身也,京師爲元首,各省爲肢體,中央應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撫的權力,強調將關稅、考試、幣制、郵政、軍工、鐵路、電報等全國之權,收歸朝廷。第二、律法爲一國之主,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要設立巡視組,整飭吏治,裁汰冗員。第三、主張政令劃一。嚴格限定官吏的權力範圍,杜絕官吏欺壓民衆。第四、在民間設立“議事局”,如商務局、農務局等,由朝廷授予一定權力,民在不便時,上下通情,使鄉紳或通律法之人,任民公舉以入局,調和官民矛盾。

此外,在摺子裡,李經述還提出將“惠商”作爲“立國”之本,鼓勵民間自行設廠開礦,主張對於近代工礦各業、交通運輸等,不問官民,只要有地有錢,即可隨意開辦。在教育上,李經述提出,育英才爲第一義,建議在每一小鄉鎮,設初學塾;一州縣及戶口繁盛之大鎮,設一文學塾;一府設書院,一省設高博學院,對於新式學校所開課程,除中國傳統的經學知識外,還設各種新學,諸如文事、武備、天文、地理、算學、格致、化學、農學、商學、工學、萬國史學、萬國公法,以及各種要學,在今後科舉考試中,考此等學問。

李鴻章看了這摺子後,大爲讚賞,在摺子上加註:“大振乎主權,嚴限乎官權,漸長乎士權,略予乎民權,則內治日起有功矣”,然後找了兩江總督劉坤一等重臣聯署此折,上奏光緒皇帝。這些強國的建議,條條務實,屬於穩健的改革,在朝堂之上,二十一歲的光緒皇帝看後,耳目一新,恨不得馬上召見李經述。對於有何辦法可以快速強國?對光緒皇帝而言,這個問題,困擾了他整整十年。

從十歲懂事時起,光緒皇帝就每天背誦“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的清國祖訓,但事實上,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片國土就被列強瓜分,僅沙俄一國,佔中國的國土,就近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六分之一箇中國:如1858年5月《璦琿條約》,割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約40萬平方公里;1864年,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英國佔領緬甸,圖謀西藏;法國雖然在越南戰敗,但圖謀之心不死……中國版圖大大的“海棠葉”被列強貪婪地啃得體無完膚,屈辱感始終伴着光緒皇帝長大。而且在國內,新疆、雲南、湖北、兩廣等封疆大吏各自爲政。在1892年,沒有一個人像二十一歲的光緒皇帝那樣,迫切想要知道強國之策。

這時的光緒皇帝,正在學習如何正式親政,迫切需要政績來讓慈禧太后徹底不管政務,所以對維新變法很熱衷,和一些主張維新的大臣走得很近,比如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太子少保、軍機大臣廖壽恆,內閣中書楊銳等,這些人被朝廷內的“清流黨”稱爲“新黨”。聽說李經述是李鴻章的兒子,光緒皇帝準備召見李經述,但他又怕慈禧太后會反對維新變法,那天上朝後,光緒皇帝將李鴻章單獨留下來,說出了自己內心的顧慮。

“皇上放心,老臣去說服太后。”李鴻章退朝後,到頤和園求見慈禧太后。

當着慈禧太后的面,李鴻章歷陳變法改革之要義,將李經述摺子的內容據實稟告,慈禧太后的思想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保守,不然她不會一直支持李鴻章辦洋務,只要沒有觸及慈禧太后的威權統治,她還是比較樂意支持維新強國的。當時慈禧關心的是頤和園的擴建工程,她的六十大壽快到了,在六十歲時,她還想在頤和園裡建一座佛堂,還有挖一個人工湖,沒事劃劃船,在湖面上曬曬太陽。慈禧太后喝着茶,心不在焉聽完了李鴻章的彙報,突然像想起了什麼,問李鴻章道:“你剛纔說的你兒子維新的第一條建議是什麼來着?”

李鴻章回答說:“犬子第一條建議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撫的權力’。”

慈禧太后聽了這條建議,不知不覺點點頭,當着李鴻章的面誇讚李經述:“令郎有如此眼光,真乃我大清國之福。不過,這豈非是要削弱你們這些封疆大吏的權力,你怎麼看?”

李鴻章回答說:“老臣第一個支持。按照西洋慣例,軍務、關稅、考試、幣制、鐵路、電報等合全國之權,理應收歸朝廷。”

慈禧一笑,道:“變法雖然可行,但不得不慎重呀。哀家給你看一樣東西,有人都到哀家這裡告狀來了。”

說完,慈禧命李蓮英將一位保守禦史彈劾李鴻章的奏章拿給他看,然後說:“這陣子哀家是聽到一些風聲,朝中大臣對維新態度不一,甚至有人到哀家這來進讒言,說李中堂你都快變成‘新黨’了!”

慈禧口中說的“新黨”,即是支持維新強國的大臣,和光緒皇帝走得近,差不多等同於“帝黨”,李鴻章看了彈劾他的摺子,面不改色,道:“臣主洋務已二十餘載,推進緩慢,竊以爲變法鍼砭時弊,正中革新之要害。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爲新黨,臣無可逃,實是新黨!”

李鴻章竟然承認自己是“新黨”,慈禧見李鴻章的話說到這份上,如此力挺李經述的維新變法,實屬罕見,便覺得維新變法乃是人心所向,同意維新,但她依然憂心如果變法改革在全國鋪開,未免生亂。此時慈禧也老了,她一生經歷過態度波折,真的有心在頤和園頤養天年了,便對李鴻章說:“變法之事,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如找一個地方先試試。”

當時山東巡撫正好空缺,李鴻章便舉薦李經述爲山東巡撫,表示維新變法可以在一省先展開試點,以觀後效。另外,推薦李經述去當山東巡撫,等於解除了李經述的水師提督和直隸提督的兵權,慈禧就不會再懷疑李經述擁兵自重。慈禧太后覺得李鴻章的建議正合自己的心意,點頭表示支持,道:“中堂大人不愧是哀家的知心人,這樣甚好!山東是孔孟之故鄉,崇尚儒家甚矣,如山東可變,則全國可變矣。”

慈禧太后都點頭了,李鴻章回見光緒皇帝,說太后同意先試一試。光緒皇帝很高興,馬上下旨,任命李經述爲山東巡撫。

直隸提督的官在清代是武職從一品,而山東巡撫爲正二品,爲了不使李經述降級,光緒皇帝任命李經述爲山東巡撫,外加右都御使銜,這樣算級別不變。李鴻章將這大好消息告訴李經述:“你上奏朝廷立陳變法維新的摺子,老夫已代呈,皇上看後,龍顏大悅,準備召見你。而且太后也支持此事。剛好山東巡撫空缺,家父已經舉薦你爲山東巡撫,明日你去宮中面見皇上,然後到頤和園太后處謝恩,不日即可赴任。”

李經述聽到這“好消息”,心想看來歷史上戊戌變法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康有爲他們急於求成,提的建議又太激進務虛,李經述對就任山東巡撫一職並不很高興,有些猶豫,因爲在1892內憂外患之時,“槍桿子”肯定比較好用。去山東雖然是主政一省,但是中國的新兵沒有完全練成,萬一以後要與洋人開戰,後果不堪設想。

李鴻章見李經述臉上並沒有笑容,問道:“怎麼,你不願意?出京主政一方,那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很多人年過半百也沒這樣的機會,你年紀輕輕就能有這樣的歷練,乃是朝廷的恩典。況且維新變法之事,到了地方的廣闊天地,纔會有作爲。你腦子裡想的東西,到地方看能不能落地吧。”

李經述問李鴻章:“我督練直隸新軍如此半途而廢,恐怕會影響國家練兵大計。”

李鴻章道:“這個無妨,我從駐守山東的淮軍中調出補充直隸即可。你可以把部分新軍帶往山東,一來繼續督練,二來你首次出任地方大員,手中有軍方便展開政務。”

李經述點點頭,道:“直隸剩下的新軍,誰來訓練呢?”

李鴻章說:“這個朝廷自然會有安排。聽說有人向兵部尚書榮祿舉薦了袁世凱,讓他回國練新兵。他在朝鮮也有練新軍的經驗。”

“啊?將袁世凱從朝鮮調回?誰推薦的他回國練兵?”李經述沒想到袁世凱竟然還有這樣的門路。

李鴻章回答說:“聽人說是慶親王推薦了袁世凱。”

李經述聽說是慶親王推薦袁世凱,心裡明白了,袁世凱肯定給慶親王送了不少錢呀,而且袁世凱給慶親王的兒子載振送了女人,估計這時有了回報。看來錢和女人,在哪個社會都管用呀,以後還真不能小瞧了這個袁世凱,歷史上他能當選民國大總統,必有過人之處呀。

相比陸軍,李經述更關心北洋艦隊,問李鴻章道:“那北洋水師提督一職,父親準備讓誰擔任?北洋艦隊對我們很重要,提督一職,不能不用自己人。”

李鴻章說:“這個當然,北洋水師提督一職,可暫由丁汝昌代理。”

李經述說:“恕孩兒直言,丁汝昌出身淮軍,並非海軍科班,專業知識不及留洋培訓將領。鄧世昌、劉步蟾等將領,他也未必指揮得動。”

李鴻章想了一會,道:“與北洋艦隊科班出身將領相比,丁汝昌是資歷最深、作戰經驗最豐富、戰功最多的將領。沒有他,其他人更難服衆。放心,他只是代理。老夫估計皇上不會讓你在山東呆得太久,到時候北洋艦隊還是你來管理,我比較放心。”

李經述這才決定去山東歷練。李鴻章催促說:“你趕緊好好準備,進宮面聖,皇上也飽讀泰西變法之書,不要拿半桶水的東西糊弄他,另外,在太后面前謝恩,記得備一件重禮。去山東的人選,也要加快選定,不得馬虎。”

李經述道:“放心,父親大人,這就去準備。”

李經述正準備轉身離開,李鴻章叫住了他,說:“你此去山東,劉坤一大人給你推薦了譚嗣同。他說譚嗣同自幼‘從名師,好西學’,也曾給劉大人提出過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等維新主張。此次上折,劉大人也有聯署大名,你看是否有合適的位置給譚嗣同。”

李經述道:“劉大人主管戶部時,就對北洋水師多有支持,譚嗣同也確實有維新思想和能力,一定委以重用。”

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228章 中美強硬聲明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169章 攻佔印尼(1)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21章 開辦魚雷專業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0章 北洋水師學堂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26章 第一共和國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34章 沙俄皇太子來訪第179章 鞭打斯大林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7章 收復琉球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35章 大裁者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31章 中國的勝利第12章 盧漢鐵路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20章 東南立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5章 購買軍艦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1章 光緒選妃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章 天才少年第33章 臺灣保衛戰(1)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4章 洞房花燭夜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5章 南方有佳人
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228章 中美強硬聲明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169章 攻佔印尼(1)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21章 開辦魚雷專業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20章 北洋水師學堂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26章 第一共和國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34章 沙俄皇太子來訪第179章 鞭打斯大林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7章 收復琉球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35章 大裁者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31章 中國的勝利第12章 盧漢鐵路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20章 東南立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5章 購買軍艦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57章 殘暴的沙皇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1章 光緒選妃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章 天才少年第33章 臺灣保衛戰(1)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4章 洞房花燭夜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5章 南方有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