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一共和國

李經述率領新軍,迅速攻破旗軍的江南大營,十萬清軍主力被殲滅,莊親王頓時覺得西安難保,想放棄陝西逃到滿洲,這時,陝西代理巡撫端方站出來阻止道:“王爺不必傷心,陝西有潼關天險,自古易守難攻,只要有一員虎將,必定守住西安。”

莊親王搖搖頭,道:“紹英戰死,我們旗人哪還有可戰之將?”

端方說:“我們還有一員虎將可與淮軍一戰,此人一出,必定讓淮軍聞風喪膽。”

莊親王連忙問:“誰還可與李經述的新軍一戰?”

端方道:“喀什噶爾提督董福祥,此人土匪出身,悍勇善戰,曾參加過左宗棠剿滅回民起義和平定南疆阿古柏騷亂收復新疆失地之戰,多有戰功,董福祥在戰鬥中對待敵軍十分兇殘,號稱以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他的手下多來自民風彪悍的甘肅西北,極爲兇悍,朝廷可命他提兵兩萬,固守潼關天險,陝西和滿州必定無憂。”

莊親王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董福祥不是我旗人,他能爲我們效命嗎?”

端方道:“此人嗜好練武而不喜讀書,以忠勇著稱,只要王爺許以高官厚祿,他必定效死力!”

莊親王道:“好,我馬上讓皇上下旨,封董福祥爲平南大將軍,加兵部侍郎銜,讓他速來西安!”

陝西的關中之地,地勢險要,西安自古易守難攻,有“百二秦關”之說,意思是用二萬兵,就可以抵抗百萬大軍的進攻,這也是西安能成爲九朝古都的原因。

看地形,西安東面有潼關和黃河天險的保護,西面是隴山與六盤山的崇山峻嶺,南面有險峻的秦嶺山脈,北面是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黃龍山。

李經述和劉銘傳的新軍,分北、中、南三路進攻陝西:北路由劉步蟾帶領三千北洋水師,出河東自蒲阪津西渡黃河;南路由劉銘傳帶兵,先拿下宛城,繞道武關、藍田迂迴進攻;中路由李經述領兵,沿大路攻潼關。

董福祥臨危受命,從新疆馬不停蹄趕到西安,率五千甘軍和兩萬清軍堅守陝西各地城池。

李經述的新軍在潼關前三裡駐紮。那天,天氣陰沉,加上已近隆冬,冷風一吹木葉凋零,大地一片蕭瑟之氣,蒼山如一條赤龍盤在關中大地。

李經述和徐世昌騎馬察看了一下潼關的地形,此關果然是“三秦鎮鑰”、“四鎮咽喉”,北臨黃河,南踞秦嶺山腰,東有禁谷,果然是仰止高山,天塹之險,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不要說人,就是鳥兒也難從此插翅飛進關中。

在回軍營的路上,徐世昌對李經述說:“我們從中原地區進攻關中,基本上是仰攻,地勢不利,尤其是攻擊潼關。不可硬拼,必須智取!”

李經述點頭,道:“你說的很有道理,我也聽說董福祥是一員悍將,雖然我們新軍武器上有優勢,但不可輕敵。地勢對我們不利,我們就誘他與我們決戰,一舉殲滅。”

於是,李經述讓劉步蟾的北洋水師暫緩進攻,然後將一萬新軍全部集中於潼關,還讓劉銘傳的兩萬新軍也開到潼關,作出要強攻潼關的架勢,讓段祺瑞的炮兵虛張聲勢,每日炮轟潼關。

本來董福祥認爲李經述會讓北洋水師西渡黃河,從清軍最薄弱的地方攻入西安。早就在北面各城安排重兵防守,沒想到李經述把軍隊都集中在潼關。董福祥聽到情報後。哈哈大笑:“果然是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不懂用兵!潼關天險,只要固守不出,兩三年之內,任憑他堅船利炮,也休想踏進關中一步!”

於是,董福祥把五千甘軍和兩萬能戰的清軍也都開到潼關,與李經述的新軍對峙,閉關堅守不出,任憑李經述的新軍辱罵縮頭烏龜!

李經述也不着急強攻潼關,把陝西孤立起來,不許任何商人進入關中,尤其是糧商,然後天天派小股新軍不痛不癢騷擾駐守潼關的清軍。

劉銘傳也不理解李經述爲何如此用兵,道:“老弟,如果你讓劉步蟾從北面的水路進攻,我從南面攻下武關、藍田,你強攻潼關,半年之內,必然攻下西安。爲何天天在此和董福祥的軍隊大眼瞪小眼?

李經述笑道:“我們的新軍剛剛經歷了大戰,兵馬疲乏,關中道路長遠,若果董福祥各依着地勢防守,就算我們三路出兵強攻,沒有一二年也難以平定,而且必然會傷亡慘重。現今董福祥他們全部到潼關來結集,雖然地勢險要,但我們一舉便可以消滅他們。不過,我估計不用等我們強攻,一個月內,董福祥的軍隊就會生內亂,潼關遲早就會是我們的。”

劉銘傳道:“這是爲何?”

李經述道:“我打聽到,莊親王這個人,生性多疑,一直都堅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且董福祥本來就是土匪出身,迫不得已才投降清軍,這樣一個有叛變前科的將領,莊親王不會完全信任,董福祥的軍隊,雖然有兩萬五千人,但只有一部分是他帶出來的甘軍,一部分是旗軍,還有一部分是陝西原來的官兵,成分複雜,各懷鬼胎,董福祥把他們調到一起,輪流駐防潼關,肯定會產生矛盾,加上董福祥最近被莊親王加官進爵,肯定會遭人妒忌,我們只要耐心地等就行了,順便給他們添幾把柴火就行。”

於是,李經述命令段祺瑞的炮兵,打兩天歇一天,只要是董福祥的甘軍守潼關,就一炮不放,只要是旗兵和陝西清兵駐防潼關,就用克虜伯重炮轟擊,有時候連帶還讓王士珍的騎兵強攻潼關。天氣不錯的時候,李經述還派甘肅固原籍的新兵到潼關前跟董福祥拉家常,提提他當年的英雄往事,比如當年董福祥利用其父與“哥老會”的關係,組織地方團練,建立強大的漢族武裝,保衛固原百姓安寧,一時追隨者絡繹不絕。

有時候,董福祥的老鄉們還會提到當年安化縣把總王藹臣看到董福祥影響力不斷擴大,以莫許有罪名將其逮捕,押在囚籠中,用沸水燙他的頭,到現在董福祥的頭上還留有嚇人疤痕,每天喊“我們真替董將軍不值當呀,當年清狗如此對你,你還替他們賣命,攻打漢人,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李經述的新軍辱罵董福祥縮頭烏龜,罵他祖宗十八代,董福祥都能不爲所動,但聽老鄉提到這些歷歷在目的陳年往事,董福祥有時也無意識地搖頭嘆息。

然後,李經述還故意示弱,讓新兵們假裝目無紀律,大吃大喝,不時還放放空槍,沉悶的槍聲在山谷裡迴盪,有時炮兵連克虜伯大炮都不收,就回營寨歇息了。

董福祥的副官朗吉格是正白旗人,二十八歲,兵書看了不少,但沒什麼實戰經驗,他見李經述的軍隊紀律渙散,三次建議董福祥主動出擊,都被他拒絕了,董福祥認爲這是李經述的誘兵之計!

朗吉格忍無可忍,將董福祥的一舉一動偷偷報給了莊親王。莊親王大怒,那天把董福祥叫到王府,道:“本王聽說你天天和李經述的新軍眉來眼去,你以逸待勞,甘軍又以勇猛著稱,爲何不出一兵一卒?”

董福祥道:“潼關只可固守,不宜強攻!而且,新軍的洋槍洋炮,威力驚人,強攻必然會敗!”

莊親王道:“李經述的軍隊已經切斷了陝西的糧草,明顯是想圍城,餓死我們,你卻按兵不動,難道你是他的同謀嗎?”

莊親王讓朗吉格派五千旗軍夜襲李經述的新軍,李經述見出擊的不是董福祥的甘軍,知道莊親王已經上當了,於是下令新軍潰退,並一路丟盔棄甲,退後數十里。

這一戰,朗吉格的五千旗軍大展雄風,他一路追擊李經述的新軍七十餘里,大獲全勝,還繳獲了五門克虜伯重炮,不禁心花怒放,給莊親王報大捷,並稱:“這號稱鐵打的新軍,看來也不過如此!”

朗吉格的五千旗軍旗開得勝,勝利回潼關,莊親王更加認定董福祥徒有虛名,關鍵時刻,還是旗人可靠,於是將董福祥降爲副將,讓剛立了戰功的正白旗將領朗吉格升任主將。

李經述的新軍退到河南三門峽地界後,重整旗鼓,補充糧草,再次返回潼關挑戰。朗吉格一看,李經述這敗軍之將,還敢來送死!他命令兩萬五千名清軍,包括董福祥的五千甘兵,全部出關,和李經述決一死戰,董福祥不願意帶兵出關,朗吉格大怒,下了死命令:“膽敢違抗本帥軍令者,斬!”

結果,駐守潼關的清兵傾巢而出!

劉銘傳此時已經又帶八千新軍迅速拿下宛城,繞道武關、藍田,迂迴攻佔潼關,然後,他和李經述的新軍夾擊清軍,朗吉格在指揮騎兵攻擊時,段祺瑞親手點燃了克虜伯重炮的導火索,一炮擊中朗吉格的戰馬,他和那匹可憐的白馬都被炸得粉身碎骨,一砣砣血肉在空中亂飛,他自己也被炸成重傷,一命嗚呼。

董福祥帶着五千甘軍死戰,被馮國璋的三千端着天龍步槍的步兵居高臨下,圍在了禁谷裡。

李經述看五十餘歲的董福祥還算一員猛將,又是漢人,於是騎着馬上前喊話,要勸降他:“董將軍,我聽聞你的甘軍,都是西北父老,你睜開眼睛看看你面對的新軍,他們中很多也來自甘肅,和你一樣出身貧苦,但他們現在爲自己的父老鄉親賣命,而不是爲滿清的主子賣命!滿清的氣數已盡,天下將是漢人的天下,你不可數典忘祖,只要你投降,我不僅既往不咎,還可以讓你繼續做你的甘軍將軍!”

董福祥看了一眼周圍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家鄉子弟,他們很多人的臉上沾滿了血污,想起了自己的老婆孩子,眼巴巴望着他這個大哥,董福祥心軟了,將手中的指揮刀插在了地上,跪降!

於是,李經述命董福祥的甘軍爲先鋒,殺回西安!董福祥熟悉了陝西的駐防,一路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攻下西安,莊親王帶着五歲的兒皇帝載濤等旗人狼狽逃回盛京,端方留守西安戰死。

此時,滿清的地盤,就只剩下了滿洲,也就東北三省,還有蒙古和西藏。

李經述請劉銘傳率八千新軍從四川出發,西征拉薩,他自己帶着一萬新軍攻進盛京,袁世凱這時也帶着八千新軍,從朝鮮出兵,跨過鴨綠江攻擊清軍,莊親王成了甕中之鱉,不到半個月,莊親王兵敗,一把火燒了盛京皇宮,和兒皇帝一起自殺殉國,滿清王朝對中國二百多年的統治,走到了歷史盡頭!

劉銘傳也很快收復了西藏,那些蒙古王公也接受了李鴻章開出的撫卹條件,畢竟他們的利益沒有受損。

1895年2月,李鴻章和李經述、劉銘傳等淮軍骨幹控制了北京、直隸、陝西、山西、山東、內蒙、四川、西藏等地,邀請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北上京城,商議組建第一聯邦共和國的事。

李鴻章主持大局,籌建第一聯邦共和國的消息傳出後,全國上下一片歡欣鼓舞,海外的僑胞很多紛紛啓程回國,報效祖國。遠在朝鮮的張騫一激動,半夜爬起來填了一首歌詞,電報發給李經述,問能不能作爲國歌,李經述請徐世昌配東方韻律,此歌得到李鴻章的首肯,發佈爲新國歌,很快便被民間傳唱:

巍巍崑崙,凝視華夏大地

滔滔江河,孕育古老文明

黎民當家作主,帝王離我們而去

維有孔孟遺訓,吾等要緊緊牢記

堯舜時代,先人告誡

民有五族,不能分離

天下爲公,重民輕君

矯枉過正,發展農工

文教興旺,民氣大和

國泰民安,江河有光。

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38章 報館被打砸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33章 臺灣保衛戰(1)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38章 獵熊行動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12章 最牛軍火商第30章 出兵越南第32章 李鴻章復出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8章 坑日本人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67章 中英結盟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156章 流血星期日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148章 臥底張作霖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7章 收復琉球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22章 遇到貴人第33章 海上霸權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231章 中國的勝利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9章 四國博弈第137章 日本首相被砍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6章 朝鮮暴亂第196章 轟炸英軍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7章 中日大戰(上)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3章 百科全書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0章 直隸提督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6章 朝鮮暴亂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1章 龍興集團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20章 北洋水師學堂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32章 慶親王上位
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38章 報館被打砸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33章 臺灣保衛戰(1)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38章 獵熊行動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12章 最牛軍火商第30章 出兵越南第32章 李鴻章復出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8章 坑日本人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67章 中英結盟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156章 流血星期日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9章 李鴻章家族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148章 臥底張作霖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7章 收復琉球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22章 遇到貴人第33章 海上霸權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231章 中國的勝利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9章 四國博弈第137章 日本首相被砍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6章 朝鮮暴亂第196章 轟炸英軍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32章 慶親王上位第17章 中日大戰(上)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200章 挺進尼泊爾第3章 百科全書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20章 直隸提督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6章 朝鮮暴亂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1章 龍興集團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20章 北洋水師學堂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32章 慶親王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