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嬴秦嬴趙

感謝書友漂泊隨壞芥的打賞!

……

因爲後世的耳渲目染,趙無恤對千里之外的秦國,一向懷有極大的警惕,今日乍一聽聞,如同驚雷。

不過,想想也就坦然了,嬴秦嬴趙,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人,有騎馬的傳統。

秦非子,正是爲周孝王養馬放牧起家,因爲養的牲畜“馬大藩息”,成爲天子附庸,還時不時被宗周貴族嘲笑爲“東夷牧犢兒”。到了第一代西陲大夫秦仲時,在西犬丘(甘肅天水,禮縣一帶)那種半牧半耕的環境下立國,能想到運用騎兵,實屬正常。

但秦人似乎沒把騎兵科技樹繼續點下去,在驅逐羣戎,奪取宗周岐陽故地後,他們逐漸東遷。受文化更先進的周遺民影響,慢慢沾染中原禮樂兵制,在軍中推廣車戰之法。

無論是韓原之戰、崤之戰,還是三年前的救楚之役,秦軍都是以車兵爲主力。

而且,在趙無恤所知的典史裡,這時代秦人的戰鬥力,似乎和後世那個橫掃六合的黑色帝國完全對不上號。春秋時的歷次戰爭,秦人經常被晉國吊打,在戰場上豕突狼奔……

恍然間,倆人的車、馬、射、兵卒,已經越過了大河之界,深入到對方的軍陣中。

所謂大河,也就是後世的黃河。

晉楚百年爭霸,三次大決戰,都是在黃河南岸開打的。

張孟談很喜歡這遊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圍棋、六博中還用篩子決定步數,僥倖取勝的因素。每一個行動,都是出於自己智慧的考慮,那種操縱全局的感覺,讓他很是着迷。

彷彿城濮、邲、鄢陵的烽火狼煙浮現眼前,山河將卒俱爲我之棋子!

然而這次的對手,卻比他要高明。

趙無恤也是個臭棋簍子,每次回到老家,就被爺爺拉在院子裡下棋。雖然放在前世技術不算出衆,但虐一下自學成才的張孟談,還是可以的。

很快,紅子慢慢減少,黑子開始攻入張孟談的中軍。

眼看勝券在握,趙無恤也吁了一口氣,指着對面九宮格里的三種棋子介紹道:“宰(相),謀士之臣也,可謀劃中軍,縱觀全局。事急之時,也可輔佐保衛將帥,譬如昔日鄢陵之戰,楚軍中有伯州犁,晉軍中有苗賁皇。”

張孟談額頭微微出汗,一卿乃至於一國之宰臣,是他夢寐以求的身份,但此時顧不得多想,他已經敗局已定。

看着自己紅色的“士”也被對方黑車沖垮,他苦笑道:“士,虎賁也,持短兵保衛將帥,是中軍最後一道防線。譬如鄢陵之戰時,夾晉厲公而行的公族之士,以及欒針之輩,或是楚王左右二廣之士。”

到這時,魏駒漸漸看出門道來了,眼睛開始入神,心理自然是站在張孟談這邊,希望他能逆轉局勢。

但大勢已去,只見趙無恤的兩車一射一馬,以及兩卒,都已經到位,將張孟談的九宮團團保包圍。

突然,耳旁響起了一句擲地有聲的“將軍!”驚得魏駒身體一顫。

然後,就是棋子重重落下的脆響!

張孟談怔怔地看着棋盤,他嘆了口氣,身體鬆懈地朝後方一靠,彷彿真的經歷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廝殺。

他自我評價道:“將,帥,一軍之首也!戰陣中若是出現將領被殺傷或被俘的局面,則有敗無勝,泓之戰的宋襄公,被御戎帶着衝入鄭軍的宋國右師華元,皆是如此……”

“我輸了。”

……

雖然張孟談認輸,但意猶未盡,於是倆人又玩了兩局。

這時候,趙無恤就能感受到張孟談那可怕的學習能力了,比起第一局的生疏和猶豫,他後面卻越下越熟。然而趙無恤畢竟掌握着後世許多棋形,什麼馬後炮,臥曹馬,重線車……所以第二局,還是他險勝一着。

然而第三局,張孟談慢慢顯現出他最擅長的大局觀,走一步想十步。棋盤上的紅色棋子彷彿成了他手裡編制的羅網,越收越緊,趙無恤不敢再多說話,只能集中注意力防守反擊。

最後的結果,是兩人的棋子都相互消耗殆盡,只剩下一對將、帥做孤家寡人,跟幾枚小兵卒隔着河界來回捉迷藏,大眼瞪小眼。

這一局是沒法下了,最知曉進退的張孟談首先棄子:“趙子,你我來一場弭兵之會如何?

無恤也點了點頭道:“這一局,就算和棋吧。”

若是再玩幾局,趙無恤覺得自己就沒有必勝把握了,畢竟對方是聰明的智囊型選手。

對自己的進步,張孟談十分滿意,他擡起頭,和趙無恤相對一笑。

“與趙子對弈,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快哉!”

此時,他才恍然驚覺,已經過去了半個時辰,整個過程中,魏駒都被他晾在一邊。

不過魏駒這時候,也已經看着迷了,見張孟談連續三場不勝,大是惋惜,手心癢癢,恨不得也上場廝殺一通。

他在安邑,也僅僅是跟在父親和軍司馬後面學習,處理一些簡冊,計算枯燥的糧秣和行軍路線,哪有模擬執掌一軍這麼痛快。

於是,四人調換了位置,讓第一次下棋和魏駒,和自稱技術超爛的樂符離對弈。

魏駒自詡爲在場四人中最知兵者,執子時雄心勃勃,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眼高手低的他,居然被樂符離連續三局,都殺得潰不成軍,顏面掃地。

方纔趙無恤和張孟談將象棋和現實的戰陣相提並論,說的頭頭是道,所以魏駒也沒辦法再評價說,此物不能作爲模擬戰爭……

他只能抱怨說,認爲徒卒和步兵的在棋盤上的作用應該加大,而馬則可以削去。

此時,屋外已經完全入夜,廳堂內的蠟燭也被豎人換過一次,趙無恤、魏駒、樂符離見時候不早,便起身告辭。

出門時,張孟談親切地與趙無恤執手,相約來日去拜訪他,再手談幾局,暢談《司馬法》。

如此一來,趙無恤此行的目的基本達到了。

魏駒則只能強顏歡笑,他給趙無恤當了一天的陪襯,還倒貼了不少——方纔的三局可是有賭注的,他已經輸了樂符離三匹好馬……

在里巷分別時,趙無恤還向魏駒問了一件事情。

兩人雖然在很多事情上明爭暗鬥,但卻也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覺,何況,他們還有共同的敵人,範氏。

無恤道:“素聞魏氏小宗呂氏,有一武一文,武爲呂武子(呂錡),文爲呂文子(呂相)。不知道呂文子的《絕秦書》,魏子家中的守藏室可有保留,能否借予無恤一觀?”

“《絕秦書》?”

魏駒自然是知道的,但他還是詫異地看了趙無恤一眼。

“趙子未來的志向,莫非是要爲兩國行人?否則,學此交聘檄文作甚?”

……

求收藏,求推薦……

第1119章 雙頭鷹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412章 獵國(上)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286章 “戰國時代”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825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809章 魏策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127章 仁哉賢主!第960章 銅鞮宮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474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1039章 和氏璧第655章 大風(12)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65章 暮春三月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884章 匹夫不可奪志也第463章 私掠6令第285章 名與實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1203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070章 太宰嚭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408章 壯志與陰謀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268章 金蟬脫殼第834章 石渠第394章 圈套第921章 鄰人失火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727章 跳樑小醜第9章 姑布子卿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142章 好色之徒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6章 亂序者死第210章 善用兵者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170章 七月流火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1025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下)第565章 將墮四都進行到底!第750章 國之之鼓第116章 存滅繼絕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37章 我的成邑第935章 人道彌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222章 生者當如斯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480 金布律第943章 刑人(下)第579章 孔門的分裂第788章 太陽照常升起(中)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938章 蟲豸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796章 千夫所指又如何?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785章 家人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956章 合縱(上)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436章 醫者心第596章 我用十年磨一劍
第1119章 雙頭鷹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412章 獵國(上)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286章 “戰國時代”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825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809章 魏策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127章 仁哉賢主!第960章 銅鞮宮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474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1039章 和氏璧第655章 大風(12)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65章 暮春三月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884章 匹夫不可奪志也第463章 私掠6令第285章 名與實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1203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499章 宋之亂(下)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070章 太宰嚭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408章 壯志與陰謀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268章 金蟬脫殼第834章 石渠第394章 圈套第921章 鄰人失火第373章 以人爲本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727章 跳樑小醜第9章 姑布子卿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142章 好色之徒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6章 亂序者死第210章 善用兵者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170章 七月流火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1025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下)第565章 將墮四都進行到底!第750章 國之之鼓第116章 存滅繼絕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37章 我的成邑第935章 人道彌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222章 生者當如斯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480 金布律第943章 刑人(下)第579章 孔門的分裂第788章 太陽照常升起(中)第844章 猗頓之富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938章 蟲豸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796章 千夫所指又如何?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785章 家人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956章 合縱(上)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436章 醫者心第596章 我用十年磨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