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雙頭鷹

時間能改變許多東西,對於年紀已長,對魯國的一切都習以爲常的孔子而言,趙氏取代三桓,挾持魯君,在魯國妄稱卿族,這是難以接受的事情。但對於曾參這代人而言,他們從小就在趙氏控制的魯國生活,幾乎沒聽說過三桓,對深居高牆內的魯君也知之甚少,若是父輩不提過去的事,他們還以爲魯國從始至終就是趙氏幕府在統治呢!

所以對於魯國將化爲趙國郡縣這件事,曾參並未產生排斥的心理。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國家的存滅也是常有的事,周公封建了五十三個姬姓國,現在還剩下幾個?沒錯,魯國的確是周公的直系後裔,地位非同一般,但同樣是周公子嗣建立的凡、蔣、刑、茅、胙、祭都已經消失不見,若是周公遺澤已經耗盡,魯國被兼併又何足爲怪呢?

對於魯國百姓而言,政局穩定,則生活安居,相比名不正言不順的傀儡國狀態,變成趙國的編戶齊民也許更穩當些,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所以曾參雖然會惋惜一聲,卻不會痛心疾首。

而且在曾參眼裡,天大的事,都比不過父慈子孝,原本趙操一個人孤居國外,雖然是趙無恤之子,卻不是趙無恤之臣,頂着卿的名頭,行趙國郡守之實,如今重新確定了他的地位,這是好事啊!

被曾參這麼一勸,趙操也安心多了。

他笑道:“子輿一席話,讓我輕鬆了許多,父親讓任章做了琅琊相,讓我二十歲行冠禮後再去就封,這之前,就在鄴城好好學習一下治國之道。”

趙操誠然相邀道:“子輿,可願隨我一同入臨漳學宮?”

曾參頷首道:“臨漳學宮薈萃天下書籍,還不斷推陳出新,天下士人趨之若鶩,如今加上伯主的《對酒當歌》,公開招賢,只怕去的人更多,參也魯,若是自行前往,只怕連學宮的門檻都進不去,若是公子能攜我入內,實在是求之不得!”

兩個年輕人就這麼說定了,趙操也開始期待起自己的鄴城生活來,在那裡,他可以經常出入長樂宮,見到闊別已久的母親……

不過曾參旋即又想起一件事來:“公子,既然闞子我做了魯相,那張子去哪了?”

張子就是張孟談,他那讓人如沐春風的施政,是讓魯國人逐漸接受趙氏統治的重要原因,魯人皆言:”我有子弟,張子誨之。我有田疇,張子殖之。張子若去,誰其嗣之?“

闞止雖然是魯國人,但其行政素來酷烈,雷厲風行,只怕不會比張孟談做的更好。

“張子治魯十年,有大功於趙氏,故另有重用。”

對於自己的恩師,趙操對他很是感激,也希望他能在趙國有更好的前程,這會拊掌笑道:

“就在今早,董子正式從相邦職位上卸任,他的繼任者,正是張子!”

……

董安於將沉甸甸的相印交還給趙無恤,再拜下堂,而趙無恤也十分正式地對董安於行禮,這位輔佐了趙氏三代人的老相邦,再怎麼尊崇都不爲過。

在看着趙無恤將收好舊的相印讓人封藏到府庫後,董安於彷彿放下了一件心事,轉身對張孟談語重心長地囑咐道:”孟談,相邦者,爲百官之首,其出行時,羣臣避道,禮絕百僚……從今以後,你便是趙國的相邦了,不但享有此尊崇,也要承擔重任,上佐國君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撫四夷封君,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

“小子謹記!”

這就算完成交接了,董安於拍了拍張孟談的肩膀,朝趙無恤又行了一禮後,揹着手慢慢走出殿去了。

這位老人本來會在六卿之亂裡爲了保全趙氏家族而選擇自殺,在他的命運被趙無恤改變後,又兢兢業業地爲趙氏辛勞了半輩子,但也親眼見證了趙國的橫空出世,趙無恤的大霸中原!

有張孟談這樣的出色的年輕人來繼任,他也可以放心地放下相印,在鄴城做一個悠閒的老翁,他的長子董褐也在朝中擔任封疆大吏,次子則會去封地無棣。趙無恤允諾,只要趙國存在一日,董氏便將與趙氏一榮俱榮,縣君之位,世襲罔替!

對於趙氏的老家宰而言,此生,足矣。

送董安於出殿後,趙無恤望着他的背景遠去,對張孟談感嘆道:“董子的時代結束了,接下來,是寡人與你的時代……”

張孟談素來謙遜,他很有爲臣的自知之明,連道不敢。

“孟談休要謙虛。”趙無恤邀他回到殿內坐下,說道:“過去助寡人入魯,又爲寡人竊魯、治魯的功績且不說,前幾日的盟會裡,孟談那宰割天下,三分齊國的妙計,已有宰輔之姿,董老相邦,也對你寄予厚望啊。”

“都是君上的威儀,臣的那些伎倆,不過是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這是趙無恤取甄邑時用的計謀,一晃近二十年過去了,兩位弱冠少年也變成了穩重的中年人,但那時候同榻而臥,暢想未來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所以趙無恤纔對他說“這是我們的時代了!”

趙無恤拍了拍手,又讓子夏將新的相印呈上:新的相印比之前的更加精緻,大司馬的印是虎印,堂稱爲白虎堂,相邦的印則是龜蛇印,堂爲玄武堂,其寓意是“龜蛇知氣兆之吉凶,建之於後,察度事宜之形兆也”,與宰相的職權十分吻合。

趙無恤指着那玄武印道:“這個印,便是趙國相邦之印,等下個月在鄴城大殿上,寡人正式將它授予你!”

君主如此推心置腹,張孟談有些動容了,他也不用隱藏,便將心裡所想悉數道來。

“臣以爲,接下來幾年,趙國應該弭兵休戰,囤積糧食,讓百姓能從頻繁的徵召裡緩過氣來。同時,也要將東方急劇擴張的土地整合進來。”

趙無恤頷首道:“孟談此言大善,如今最大的問題是,趙國太大,地方萬里,光是靠鄴城發號施令,已經有些不夠了。東方諸郡有水路船運,政令還算通暢,但太行山割斷東西,雖然新修了路,但交通依然不便。故寡人決意,除了鄴城之外,在山西另設一都,那便是新絳!”

張孟談了然:“這莫非是在效仿宗周,實行東西兩京制?”

何謂兩京制?即一國兩都制度。此制源於西周,當時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在征服東方侯,爲了方便治理殷地,周公旦又在洛邑營造了一座新城,即洛邑,一東一西,確立了宗周三百年社稷,這種制度也在後世爲漢、唐效仿,甚至演變爲更加複雜的五京制。

“不錯。”趙無恤做了一個比喻:“或許是趙氏以玄鳥爲旗號的緣故,世人常將趙國比喻成大鳥,負海內而處,南面而立。”

“若只有鄴城,西邊便有些顧及不暇,但若實行兩都制,寡人根據需要在東都西都間停駐。這樣一來,趙國,就如同一隻長着兩個腦袋的鷹,左臂據河西涇渭,膺擊秦國、義渠,右臂傅海岱淮土,垂頭燕國、中山、三齊!如此,則趙國可安,天下可定矣!”

(~^~)

第518章 狂人第7章 車騎之爭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956章 合縱(上)第259章 子泰見南子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872章 勢均力敵第133章 嬴秦嬴趙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1010章 奴隸制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734章 亡國之音 上第1021章 宋裂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878章 趙跨革囊第17章 割圓之法第822章 問周室之罪!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1090章 王侯盡北望(下)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1159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第268章 金蟬脫殼第253章 商丘對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305章 柳下季第491章 魚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659章 謝幕第397章 生擒活捉第942章 刑人(上)第352章 將治魯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44章 始作俑者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111章 暴雨將至第770章 死於此!第598章 出乎意料的人選第322章 亂(上)第447章 交鋒第1103章 可憐焦土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936章 螽斯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642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下)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940章 以鄰爲壑第824章 大學第283章 擲矛兵第609章 衛國太子第4章 單騎走馬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766章 宥之?殺之?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768章 當歸 上第1096章 濟北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71章 封建制度第128章 竊國大盜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81章 收之桑榆第140章 知瑤之謀第896章 吳中劍客第865章 大業第15章 君子六藝第955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下)第604章 我回來了!(上)第105章 端木之風第344章 夜襲第65章 暮春三月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327章 梟臣的末路(上)第316章 公輸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7章 車騎之爭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76章 一步之遙第1049章 ”禁酒時代“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1200章 長安灞上(上)第1081章 肯爲君王捲土來?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434章 傷寒(下)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一謀臣第1208章 華陽國志
第518章 狂人第7章 車騎之爭第1112章 黃池之會第498章 宋之亂(上)第956章 合縱(上)第259章 子泰見南子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872章 勢均力敵第133章 嬴秦嬴趙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798章 走投無路第1010章 奴隸制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734章 亡國之音 上第1021章 宋裂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878章 趙跨革囊第17章 割圓之法第822章 問周室之罪!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1090章 王侯盡北望(下)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1159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第268章 金蟬脫殼第253章 商丘對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305章 柳下季第491章 魚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659章 謝幕第397章 生擒活捉第942章 刑人(上)第352章 將治魯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44章 始作俑者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111章 暴雨將至第770章 死於此!第598章 出乎意料的人選第322章 亂(上)第447章 交鋒第1103章 可憐焦土第699章 不過是場買賣第936章 螽斯第329章 相忍爲國第642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下)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940章 以鄰爲壑第824章 大學第283章 擲矛兵第609章 衛國太子第4章 單騎走馬第267章 馳逐蹴鞠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766章 宥之?殺之?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768章 當歸 上第1096章 濟北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71章 封建制度第128章 竊國大盜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81章 收之桑榆第140章 知瑤之謀第896章 吳中劍客第865章 大業第15章 君子六藝第955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下)第604章 我回來了!(上)第105章 端木之風第344章 夜襲第65章 暮春三月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327章 梟臣的末路(上)第316章 公輸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7章 車騎之爭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76章 一步之遙第1049章 ”禁酒時代“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1200章 長安灞上(上)第1081章 肯爲君王捲土來?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434章 傷寒(下)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一謀臣第1208章 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