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目標大海

“想要達成陛下所言對外殖民擴張之所望,必須圍繞土地爲核心,只要百姓們願意出海。

朝廷不僅僅承諾每一位大明百姓將會在海外獲得不少於一百畝的土地,並且還將會獲得扶持和生產資料的幫助。”

徐光啓的話無疑是直接命中了百姓們不願意離開大明的一個要害問題,那就是他們現在所擁有的土地已經足夠了他們生存。

但在滿足生存所必要的條件之上。

他們是否還願意爲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背井離鄉前往海外..在這一點上,徐光啓覺得百姓們願意,就連朱由檢在聽到之後也是連連點頭...

“海外之地,幅員遼闊...

僅僅安南就可成爲大明未來之糧倉,何況南洋還有大片的土地,朕當然可以許諾百姓只要願意出海,剛開始的投入都可以由大明皇家銀行提供一定的貸款,由朝廷提供一定的補貼!”

...隨後,在場的衆多大臣紛紛諫言。

將這一行動的更多細節進行了商議,未來大明的目光將會在海外,這是恆久不變的大方向,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攔的。

....

現在的南洋,也就是後世的東南亞是什麼樣的一個環境。

朱由檢比任何人都要看的透徹。

那所謂一個又一個的小國王們每天在打得不亦樂乎。

看似戰火不斷,實際上卻只不過是在荷蘭人的有心操縱之下的攻伐亂象而已。

大明當然有實力,去擺平南洋出現的問題。

但是在此之前朱由檢更明白現在的大明比起繼續對外攻略。

更加需要一段時間來細細將現有的遼東、蒙古、安南和倭國及剛剛劃歸大明的九州島經營好。

這其中,朱由檢尤其在意安南。

霍維華在安南的每一項舉措,都是朱由檢授意之下的成果。

那一塊富庶的土地上,可以容納大量的大明百姓,可以輕鬆養活數千萬人不成問題,而且只要能夠利用合理的農業技術,開墾良田。

大明就會擁有一個每一年都能夠額外產出至少數百萬噸稻米的大型糧倉。

這是大明的機遇。

這是朱由檢所已經視作囊中之物的地方。

更是未來解決糧食問題,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一個稻米可以一年三熟的南洋,現在卻被那些土著們撂荒,這無疑是暴殄天物的存在,朱由檢完全不能夠接受。

....

崇禎三年。

歷史上的旱災來了,朱由檢老早就憑藉之前所抽取到的未來氣象資料預測到了這一輪的旱災。

好在這一次時間來的比較晚,大明除了北方的個別地區以外基本上都已經收穫了糧食,但田間地頭中開裂的土地還是讓徐光啓眉頭緊緊皺在了一起。

“年終歲尾卻遇到如此旱情,儘管朝中此次恐怕並不缺糧食,各地也能夠憑藉打井想辦法獲取水源,但恐怕明年的春耕是要有大問題了啊...”

輕輕搖了搖頭,直隸的一處麥田中徐光啓一路嘆氣。

今年冬天若是依靠着天上再來水,恐怕是無濟於事..冬天,田裡如果不進行冬灌滋養土地,那麼明年到了耕種的時候若是旱情得不到好轉。

田地裡的收成,就要受到影響。

徐光啓突然看到不遠處田頭裡坐着的一位莊稼漢,連忙走上前去說道:“老伯,你爲何不回家去..反而是坐在這裡愣神呢?”

見徐光啓並不爲着官袍,只是一副富戶打扮。

那莊稼漢擡了擡頭便說道:“我這是在爲明年發愁,照此情形..明年,此地必遭大旱啊!唉..到時候不知道我等又該何去何從。”

“老伯..你能看出來明年會有大旱?”

“我啊..種了一輩子莊稼了,這如何能夠看不出來,每一年的水都是越來越緊缺了,想必到了明年地裡的收成就要可憐的緊了!”

聽到這莊稼漢所說的話。

徐光啓的表情更加難看了起來,急忙說了一句:“若是給你一塊莊稼一年能夠三熟,不用交地租,每年只需按朝廷政令繳納農稅的百畝良田,你可願意去耕作?”

那莊稼漢一聽這話。

還當是有人在他面前說癡話,反而是嘿嘿笑了起來說道:“不願意!”

“啊!這是爲何?此地明年若是像你說的那般要有大旱,你爲何不願意要我給你說的好地方的耕地呢?”

“那地方不是我的,但這塊田..卻一定是我的!”

徐光啓哪裡聽不明白,這是這莊稼漢以爲自己在打趣他而已。

隨即點了點頭再度開口說道:“若是真的呢?而且一人能夠有百畝良田,你家裡有多少口人就能夠有多少田..如此的話你可願意?”

“真的假的!那我不就成了大地主了?”

“真的..你願意嗎?”

“那當然!哪裡有這等好事,天涯海角我也願意去!”莊稼漢迴應說道。

徐光啓沒有再搭話,反而是轉身便離去了..臨走時候那莊稼人還以爲是一個過路的癡人罷了,可待那他以爲的癡人往出大步流星邁了幾步之後。

他卻聽見其大聲說道:“老農!你記住你今天是如何許諾徐某的,明年春天,我再來尋你!”

...

徐光啓這位農業部尚書平日裡最喜歡的,就是下到京師周邊的田野之中去,無論是春耕還是秋收,哪怕是平時也是如此。

在朝中苦思冥想那麼長時間的向海外移民之策。

徐光啓沒有想到僅僅是在直隸府與一莊稼漢搭了幾句話,便有了如此大的收穫。

回到京城以後。

徐光啓連夜便將此事寫成了奏摺,向宮中遞交。

...

夜晚逐漸臨近,朱由檢卻還在東暖閣內批閱着來自大明各地的奏摺,這些奏摺之中大部分都是大明各地發生的大小事情。

說來好笑。

朱由檢剛剛穿越而來的時候,看到這些四處而來的奏摺可謂是愁白了頭髮。

其中不乏問安的、報喜的、天降祥瑞、喜獲豐收的,甚至於當地有一農婦賢良淑德,深受當地百姓欽佩的,各種雜事一應俱全。

於是朱由檢便下令:“少墨跡,說正事。”

隨後纔有了緩解的跡象,並且除禮部等特殊需求以外,全面在奏摺之中禁用八股,改用白話文也是朱由檢所做的事情。

第二百四十四章 硝石取冰也算神蹟?第二百八十一章 收網第三百四十八章 經濟路線第一百八十六章 緊鑼密鼓第九十二章 朱由檢的回禮第三十七章 放一槍送送你們第二百九十六章 會議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三百零八章 要打就打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倫的秘密第一百七十三章 追擊不止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三百四十四章 反攻時間第一百七十七章 徹查此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幕府對大明的態度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二百零四章 安撫第二百三十四章 傳令兵第二百零七章 崇禎二年來了第三十六章 給個臺階就下的豪格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快遞要下崗?第七十三章 魏忠賢到福建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太極的來信第四百四十七章 應對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請求第三百六十三章 殖民之路第三百零一章 恐怖的大學院規模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四百六十五章 奪權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二百八十五章 戰鬥吹響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四百四十五章 地稅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來往,別說話第四十八章 徐光啓與農業部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明商人離去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點不老實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圖初起第二十九章 風捲殘雲,朝堂之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子落網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一百五十七章 軍墾農場第四百九十五章 海外律法第三百七十五章 興子面聖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南平南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式科舉將近第九十三章 喜出望外的皇太極第一百四十七章 樂極生悲第一百六十章 米價背後第二百零三章 學生罷課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十五章 賑災當爲第一要務!第一百二十三章 守不住的金州城第三百一十九章 推行律法第七十二章 福建東廠入局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卷塵埃第二百二十三章 紙幣定版印刷第二百七十章 驚喜第三十三章 走走過場,豪格攻城第三百七十章 修訂律法第七章 京營改編,天虎軍顯第二百章 漕運疑雲(2)第四百九十四章 彙報第二百一十七章 供銷局市場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二百九十章 困獸猶鬥第七十七章 糧食很重要第一百章 不預則廢第五百零六章 絕對不虧第一百六十七章 後金又想要復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零八章 要打就打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攻迅速第八十六章 收尾第四百四十五章 地稅第四十一章 新式科舉開考第六十六章 再入兵器總局第二百五十三章 小六立功第二百七十六章 經濟理論的啓蒙第三百三十二章 輕而易舉第三十七章 放一槍送送你們第八十八章 蒸汽機的全面投產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不要這麼快?第一百六十四章 五年規劃第三百五十二章 醞釀風波第四百六十五章 奪權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七十六章 開殿試
第二百四十四章 硝石取冰也算神蹟?第二百八十一章 收網第三百四十八章 經濟路線第一百八十六章 緊鑼密鼓第九十二章 朱由檢的回禮第三十七章 放一槍送送你們第二百九十六章 會議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三百零八章 要打就打第三百一十八章 張倫的秘密第一百七十三章 追擊不止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三百四十四章 反攻時間第一百七十七章 徹查此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幕府對大明的態度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二百零四章 安撫第二百三十四章 傳令兵第二百零七章 崇禎二年來了第三十六章 給個臺階就下的豪格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快遞要下崗?第七十三章 魏忠賢到福建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太極的來信第四百四十七章 應對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請求第三百六十三章 殖民之路第三百零一章 恐怖的大學院規模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四百六十五章 奪權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二百八十五章 戰鬥吹響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四百四十五章 地稅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來往,別說話第四十八章 徐光啓與農業部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明商人離去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點不老實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圖初起第二十九章 風捲殘雲,朝堂之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探子落網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一百五十七章 軍墾農場第四百九十五章 海外律法第三百七十五章 興子面聖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南平南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式科舉將近第九十三章 喜出望外的皇太極第一百四十七章 樂極生悲第一百六十章 米價背後第二百零三章 學生罷課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十五章 賑災當爲第一要務!第一百二十三章 守不住的金州城第三百一十九章 推行律法第七十二章 福建東廠入局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卷塵埃第二百二十三章 紙幣定版印刷第二百七十章 驚喜第三十三章 走走過場,豪格攻城第三百七十章 修訂律法第七章 京營改編,天虎軍顯第二百章 漕運疑雲(2)第四百九十四章 彙報第二百一十七章 供銷局市場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三百五十章 來宗道退第二百九十章 困獸猶鬥第七十七章 糧食很重要第一百章 不預則廢第五百零六章 絕對不虧第一百六十七章 後金又想要復州第二百七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零八章 要打就打第三百三十六章 進攻迅速第八十六章 收尾第四百四十五章 地稅第四十一章 新式科舉開考第六十六章 再入兵器總局第二百五十三章 小六立功第二百七十六章 經濟理論的啓蒙第三百三十二章 輕而易舉第三十七章 放一槍送送你們第八十八章 蒸汽機的全面投產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不要這麼快?第一百六十四章 五年規劃第三百五十二章 醞釀風波第四百六十五章 奪權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七十六章 開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