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昂貴的礦山?

朱舜回到朱氏水泥廠,宋老太爺已經坐在正堂的官帽椅上等着了,端着那支愛不釋手的線膛槍,慢慢的擦拭着。

火槍都有使用壽命,一旦開槍次數快要達到使用壽命,隨時都有可能炸膛。

朱舜邁過門檻走進正堂,掃了一眼,瞧見線膛槍的槍托上刻印着崇禎六年五月初三制的字樣,也就放心了,應該是一支新槍。

朱舜先給宋老爺子倒了一杯茶,自己也倒了一杯,忙了一上午了,口渴的喝了好幾杯:“礦山的事情,想必老太爺已經知道了。”

“三處都是中等礦山,最多給四萬六千兩白銀。”

宋老爺子放下茶杯,不解的看了朱舜一眼:“老夫打獵的時候,路過這三處礦山幾次,以這三處礦山的規模,最多四萬兩白銀。”

“朱先生怎麼多給了六千兩。”

經過工業魔改以後,這三處礦山的價值最少值百萬兩白銀,別說多給六千兩,多給六萬兩也是值得。

這次去找本地的鄉紳採買礦山,明面上是宋老太爺出面,但是去衙門的三班六房文契過戶,還是要簽字畫押朱舜的名諱。

在採買以前肯定要給本地鄉紳挑明,免得到時候反覆無常。

既然挑明瞭是朱舜採買,這些鄉紳十有八九會坐地起價,要不然誰敢冒着得罪東林黨和晉商的風險,偷偷把石灰石礦山賣給朱舜。

石灰石礦山是本地幾位鄉紳的私產,石膏礦和黏土礦就有些難辦了,就是東林黨成員的私產。

朱舜在大明的人脈關係有了一定的厚度,去找顧侍郎這件事,完全可以請新寧伯出面。

宋老太爺瞧見朱舜只是笑而不語,大致明白了他的意思,拎着那支線膛槍就出去了。

大明的州分爲屬州和直隸州,直隸州是直隸於各省巡撫司的州,屬州是相當於縣的州。

通州是屬州,本地鄉紳只有通州城這一片的鄉紳,人數不多也不少。

通州公廨聚集了本地最有名望的一批鄉紳,其中以三家鄉紳爲主。

包攬了詞訟的賈訟師,三班的快班趙班頭,六房的戶房黃掌案。

縣衙和屬州的公廨機構分爲三班六房,三班的皁班負責內務,壯班和快班負責站堂、呵道、傳案、催科、緝捕、警衛等職責。

六房對應中樞朝廷的六部,其中以戶房和吏房爲主,戶房掌管全縣的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房屋土地買賣等職責。

戶房手握縣衙財賦大權,六房多數以戶房爲主。

三名鄉紳裡又以賈訟師名望最高,原因在於他有一個好大弟,賈漢復。

是當今中樞重臣顧侍郎最得意的門生,在順天府知府以前,府衙的很多官吏都給他三分薄面。

現在那些給他薄面的貪官污吏越來越少了,全被宋應晶換上了一批有識之士。

這些人過去在朝廷擔任要職,東林黨爲了把持朝政,就把這些人排斥在朝廷中樞以外,算是被宋應晶撿漏了。

這些年,宋應晶身邊漸漸聚集了一批有識之士,致力於改革大明污濁的朝綱。

賈訟師在得知朱舜要採買潮河岸邊的石灰石礦,第一時間就通知了賈漢復,希望大弟給出個章程。

賈漢復很清楚座師手裡很缺銀子,前些年因爲推廣土豆採買了一大批糧食,結果糧食全部砸在手裡不說。

因爲土豆麪粉,糧食的價格大跌,只能以一個低價賣給了晉商。

賈漢復知道這件事,不方便讓座師顧侍郎知道,倘若知道了,賣還是不賣?

賣是肯定想賣,但是明知是朱舜要買,還要賣出去,就會給其他東林黨成員留下勾結朱舜的把柄。

賈漢復給顧侍郎府邸的總管通過氣,私自做主,幫座師顧侍郎賣了石膏礦山和黏土礦山。

只要幫顧侍郎賺了大把的銀子,就能得到顧侍郎更大重視。

趙班頭和黃掌案不同於賈訟師,與東林黨有着很深的瓜葛,他們倆只是本地的鄉紳,與東林黨之間沒有太深的關係。

所以就動了其他的小心思,他們不準備賣錢,想要換一批朱氏紡紗機。

現在誰不知道蒸汽工廠,就是一座座寶源局,通州本地的鄉紳們早就眼饞這些新式機械了。

只是苦於沒有一個採買的機會,朱舜又喜歡打壓鄉紳,也就沒人敢接觸朱舜,免得吃不到羊肉還惹一身騷。

不過這一次機會來了,宋老太爺本身就是一位鄉紳,又在朱舜成立的紡織協會裡,地位很高。

趙班頭和黃掌案還有大部分鄉紳,就想着通過宋老太爺,私下裡採買一批朱氏紡紗機。

一炷香過後,宋老太爺走進了廨舍,這裡是官吏們平時休息的地方。

賈訟師趙班頭黃掌案三人帶着鄉紳們,起身相迎,宋老太爺的三子是順天府的知府,不買朱氏紡紗機也值得他們這麼尊重。

宋老太爺坐在早就預留的主位上,等到衙役把正對面的廨舍木門關上,寒暄了幾句。

賈訟師直接獅子大開口:“石膏礦和黏土礦,在下可以做主,只不過價錢略高了一些。”

“一處礦山一萬五千兩白銀,兩處礦山一共是三萬兩白銀。”

廨舍裡的鄉紳們顯然是被賈訟師索要的價錢驚住了,送往嘴邊的汝窯白瓷茶杯,僵在了嘴邊。

普通的細瓷,五分銀子都能買十隻,也就是說一兩銀子能買上百隻細瓷。

不知道燒製多少細瓷才能賺來一萬五千兩白銀,更不要說黏土這種燒製細瓷的土料,那得開採多少年才能賺來一萬五千兩白銀。

賣到一萬兩已經是天價了,沒想到張嘴就是一萬五千兩。

宋老太爺這幾天見識了水泥的神奇,知曉這種經過一定配方燒製成的水泥,有多大價值。

一萬五千兩?

十五萬兩買下潮河岸邊的礦山也是值得的。

宋老太爺的舉動更讓鄉紳們摸不透了,竟然答應了黃訟師的漫天要價:“三日後,老夫帶人來簽字畫押。”

趙班頭和黃掌案卻是心思安定了很多,對於私下裡接觸宋老太爺,更有把握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騷動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四百一十七章 捷報傳到工人會館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六百零六章 未來第三百四十八章 金融戰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鑄炮法第十八章 搬遷王恭廠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買馬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三百一十八章 爭搶朱舜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的憋屈第二百七十四章 女真買辦第三百二十五章 全球剪羊毛計劃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極因爲輿情要大宴羣臣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第三百一十五章 實業家入京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啪啪啪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第五百八十章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三百六十四章 八百斤就夠了第四十八章 王恭廠的火藥地窖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作用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代蒸汽機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轉!第九十七章 新式織布機的關鍵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五百九十六章 輕工業中心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四百零八章 曹鼎蛟的新式戰法第四百四十二章 太子要土改第四百九十三章 工業侯又來攪局了?第一百零二章 來自松江府的震撼第五百一十九章 滿清攻打山海關的方法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壽命第一百七十二章 崇禎四年的年終總結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機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萬匹布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四百一十章 火器的歷史性一刻第二百九十章 批准建立軍火公司第二百四十四章 軍隊編制第十五章 挑選廠房的地點第五十九章 挑選鋪子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第五百六十二章 太子和顧炎武的反應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三百九十二章 鑄新炮第二十七章 第一家近代紡紗廠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廠的落成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業化對遼東的影響第五百九十九章 簡陋的知府衙門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學堂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機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四百二十九章 洗煤廠第二百五十章 國運之戰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五百八十二章 工業派召集人馬第二百五十七章 經濟奇才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拜見師公第四百九十六章 範家的家破人亡第二十六章 招募人手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臺蒸汽機第三百二十二章 有妖怪?第一章 改進火繩槍第五百四十七章 土改發源地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三百四十章 科學實驗和節操哪個更重要第二章 變革一個時代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熱的耐火磚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三百九十四章 試炮結果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騷動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四百一十七章 捷報傳到工人會館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六百零六章 未來第三百四十八章 金融戰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鑄炮法第十八章 搬遷王恭廠第二百四十五章 招兵買馬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三百一十八章 爭搶朱舜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的憋屈第二百七十四章 女真買辦第三百二十五章 全球剪羊毛計劃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極因爲輿情要大宴羣臣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第三百一十五章 實業家入京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啪啪啪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第五百八十章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三百六十四章 八百斤就夠了第四十八章 王恭廠的火藥地窖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作用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代蒸汽機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轉!第九十七章 新式織布機的關鍵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五百九十六章 輕工業中心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四百零八章 曹鼎蛟的新式戰法第四百四十二章 太子要土改第四百九十三章 工業侯又來攪局了?第一百零二章 來自松江府的震撼第五百一十九章 滿清攻打山海關的方法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壽命第一百七十二章 崇禎四年的年終總結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機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萬匹布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四百一十章 火器的歷史性一刻第二百九十章 批准建立軍火公司第二百四十四章 軍隊編制第十五章 挑選廠房的地點第五十九章 挑選鋪子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第五百六十二章 太子和顧炎武的反應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三百九十二章 鑄新炮第二十七章 第一家近代紡紗廠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廠的落成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業化對遼東的影響第五百九十九章 簡陋的知府衙門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十七所學堂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機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四百二十九章 洗煤廠第二百五十章 國運之戰第三百零七章 勝券在握是東林第五百八十二章 工業派召集人馬第二百五十七章 經濟奇才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拜見師公第四百九十六章 範家的家破人亡第二十六章 招募人手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臺蒸汽機第三百二十二章 有妖怪?第一章 改進火繩槍第五百四十七章 土改發源地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三百四十章 科學實驗和節操哪個更重要第二章 變革一個時代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熱的耐火磚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三百九十四章 試炮結果第五百一十九章 踏在中原大地上的八旗兵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