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槍

朱舜也站了起來,憋着笑意,把手掌伸了出來:“擊掌爲誓。”

張大使見他伸出了手掌,迅速拍了過去,在‘啪’的一聲過後,大笑道:“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你可不能反悔。”

朱舜心想就怕你到時候反悔:“張世叔放心,絕對不會反悔。”

從軍器局的公廨走出來,可以說雙方都是皆大歡喜,一段時間以後,就不知道張大使還會不會歡喜了。

王承恩白天要當值,除非是有特殊原因,只有到了晚上纔會回來。

不過王家府邸有一些特殊手段,可以把消息傳遞給王承恩,這個手段就是東廠線報。

東廠作爲皇上的耳目,從來沒有爲哪個人傳遞消息的先例,倘若是幫別人傳遞了消息,就違背了成立東廠的初衷了。

大明天子一人的耳目。

留在王家府邸的那名東廠番子,知道朱舜和天子身邊的大紅人王承恩關係不錯,再是不錯,就算是廠公的親兒子也不會幫他傳遞消息。

可是當朱舜隨口說了一句,又發明了一種新型機械機牀,東廠番子經過很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最終決定破了這個先例。

成了,他在東廠內部就能青雲直上了,不成,大不了一死。

東廠番子立即離開了王家府邸,去了紫禁城。

乾清宮。

早朝過後,崇禎照例是在乾清宮處理政務,王承恩在旁邊小心伺候着。

崇禎拿着山西巡撫送上來的奏章,面無表情的說道:“承恩,這兩年來一共給山西撥去了多少銀款。”

王承恩的記憶力驚人,朝廷裡五品以上官員的履歷,都能如數家珍的說出來,被人稱作是六眼秉筆。

王承恩在腦子裡回憶了關於山西銀款的奏章,只用了三個呼吸的時候就算了出來:“啓稟皇上,一共是三十七萬八千兩白銀。”

崇禎把奏章仍在御案上,面無表情的說道:“拿了朝廷這麼多的銀子,山西到現在還是流民遍地,也沒必要在山西待着了。”

“承恩,擬個奏章,山西巡撫革職查辦,押入刑部大牢等候三司會審。”

三言兩語之間,一方封疆大吏就這樣倒臺了。

現在的大明王朝從內到外都腐朽了,沒有一個高官不貪污的,堂堂一省巡撫就這麼被押入了刑部大牢,確實有些草率了。

王承恩熟知這名巡撫的履歷,明白皇上這道政令蘊含的深意,山西巡撫不是東林黨人,天啓年間曾經給魏忠賢修過祠堂,算是閹黨餘孽。

過去還需要留着閹黨餘孽壓制東林黨,現在西法黨人因爲朱舜已經有了崛起的希望,這個閹黨餘孽的作用就可有可無。

趁着他還有點作用,敲打一下東林黨,讓他們收斂一些。

王承恩正準備草擬一份奏章,一名小太監走了過來,交給他一份線報。

王承恩快速的掃了一眼,那張始終嚴肅的臉龐,露出了一絲笑容:“皇上,朱舜這小子又鼓搗出來新東西了。”

崇禎端坐在龍椅上,看完手裡的線報,面無表情的臉龐,也是露出了一絲笑意:“這小子還真是有能耐。”

“走吧,叫上錦衣衛,朕再去微服私訪一回新王恭廠。”

崇禎的勤勉程度在大明所有的皇帝裡,都是名列前茅的,今天是他登基以來,第二次主動離開紫禁城。

兩次都是因爲同一個人。

崇禎帶着王承恩等人來到王恭廠,朱舜正在匠作間裡面打造第二臺愛荷華膛線機,感覺身後的陽光被人擋住了,回頭一看,大明天子就在身後站着。

朱舜趕緊放下了手裡的杉木:“微臣朱舜,拜見皇上。”

崇禎這一次沒有虛扶,親手扶起了朱舜:“愛卿,給朕說說怎麼不耗費朝廷一糧一餉,就能造槍十萬的國士之言。”

朱舜瞧見大明天子這麼的鄭重,甚至都用上了國士之言,看來大明朝廷不是一般的窮。

匠作間的角落裡放着三支火槍,朱舜抄起三支火槍走到了永定河邊上,拿出了一支火繩槍:“皇上,臣手裡一共有三種火槍。”

“這個第一種,就是大明以前使用的鳥銃,也叫做火繩槍,微臣給它定義爲第一代火槍。”

朱舜端着火繩槍,對着永定河開始了一連串的繁瑣開槍步驟,清理藥鍋、裝引藥、裝發射藥、掛引線……等到火繩槍開火,都已經過去兩分鐘了。

朱舜放下火繩槍,回頭看了一眼如臨大敵的錦衣衛說道:“第一代火槍的使用步驟繁瑣,耗費的時間太長。”

“別說是女真韃子了,就是流寇也能在這麼長的時間內,衝到火槍隊的面前。”

朱舜抄起燧發槍,只用了兩個步驟,就順利的開槍了,前前後後不到十秒鐘:“這種燧發槍,微臣給它定義爲第二代火槍。”

“燧發槍的威力,皇上應該也看到了,最大的優勢在於裝填的速度極快。”

不等朱舜說完,向來喜歡獨坐高臺靜觀廟堂局勢的崇禎,竟是主動說話了,還是搶話:“有了這種第二代火槍,將會徹底改變大明邊軍的劣勢地位。”

朱舜看到身爲一國之君的崇禎,這麼的失態,知道這件事已經成了:“皇上說的很對,有了這種快速射擊的燧發槍,大明邊軍的劣勢地位將會徹底扭轉。”

“皇上再看這種線膛燧發槍,微臣給它定義爲第二代半火槍。”

線膛燧發槍的威力,崇禎早在第一場賭局的時候就見識過了,射程和威力都遠遠超過前兩代火槍。

只是這個命名卻又有些奇怪,恢復冷靜的崇禎,遞給王承恩一個眼神。

王承恩立刻問道:“朱掌廠,第一代和第二代倒是好理解,這個第二代半是什麼意思?”

朱舜拿起線膛燧發槍,按照步驟開了一槍:“線膛燧發槍的威力皇上也見過了,優點明顯,缺點也很明顯,射擊速度不如第二代火槍。”

“按照微臣的想法,這個第三代火槍,在保持線膛燧發槍的射程和威力的同時,還要像第二代火槍那樣有着快速射擊的特點。”

“現在只是完成了一半,所以微臣就叫它第二代半火槍。”

保持線膛燧發槍的射程和威力,射速堪比燧發槍,崇禎沒打過仗也明白這其中代表着什麼意思。

崇禎走過去,一把握住了朱舜的手臂,目光火熱的問道:“愛卿何時能造出第三代火槍。”

第一百四十三章 蒸汽機的排水效率第十八章 搬遷王恭廠第三百一十三章 孫傳庭的小改變第五百三十一章 權貴們的反應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科技人才的翻身第十七章 量產坑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鄭員外:你們不懂第四十八章 王恭廠的火藥地窖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個師的兵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牆倒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家織布廠可養多少軍士第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西伯利亞第四百八十七章 範家買走造紙作坊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六百二十四章 買賣礦山第五百九十七章 土改順天府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波工業化紅利和延續國祚第一百零五章 橡膠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三百二十四章 爭搶新式火器第十六章 衙蠹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代蒸汽機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十七章 量產坑人第四百零三章 孫傳庭絕對不可能贏第五百二十六章 呂布和關羽第三章 家裡的驕傲第十五章 挑選廠房的地點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四百六十章 洗煤廠的降維打擊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業革命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第三百九十四章 試炮結果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洋人進獻火器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庫的第二作用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四百七十四章 硫酸對於大明的經濟價值第五百八十二章 工業派召集人馬第五百九十二章 重工業中心的地點第五百二十七章 讓滿清見識近代化堡壘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舊社會第二十四章 準備建廠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六十六章 開放火器局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三百一十一章 數理化紮根大明第四十七章 自己下套?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三十四章 紡紗廠出事了第四十章 大明金磚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熱的耐火磚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憤怒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二百零五章 又是一個世界級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業化對遼東的影響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四百三十章 煤炭的分級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三百二十三章 軍火公司的成果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第一百一十一章 氣缸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報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號的深意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八十一章 機械匠第一百四十一章 紡紗機換侍郎第二百七十四章 女真買辦第四百五十章 三期學員的班長第七十二章 孫堂倌娶妻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636.第632章 大明土改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
第一百四十三章 蒸汽機的排水效率第十八章 搬遷王恭廠第三百一十三章 孫傳庭的小改變第五百三十一章 權貴們的反應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科技人才的翻身第十七章 量產坑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鄭員外:你們不懂第四十八章 王恭廠的火藥地窖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個師的兵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牆倒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家織布廠可養多少軍士第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西伯利亞第四百八十七章 範家買走造紙作坊第三十六章 唱賣份額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第六百二十四章 買賣礦山第五百九十七章 土改順天府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波工業化紅利和延續國祚第一百零五章 橡膠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三百二十四章 爭搶新式火器第十六章 衙蠹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第二百六十一章 列裝問題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代蒸汽機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十七章 量產坑人第四百零三章 孫傳庭絕對不可能贏第五百二十六章 呂布和關羽第三章 家裡的驕傲第十五章 挑選廠房的地點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五百五十四章 歷史性的一刻第四百六十章 洗煤廠的降維打擊第四百七十章 支援西北的工業革命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第三百九十四章 試炮結果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洋人進獻火器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庫的第二作用第三百二十八章 工業派第四百七十四章 硫酸對於大明的經濟價值第五百八十二章 工業派召集人馬第五百九十二章 重工業中心的地點第五百二十七章 讓滿清見識近代化堡壘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634.第630章 工業崛起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舊社會第二十四章 準備建廠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六十六章 開放火器局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三百一十一章 數理化紮根大明第四十七章 自己下套?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三十四章 紡紗廠出事了第四十章 大明金磚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熱的耐火磚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憤怒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二百零五章 又是一個世界級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業化對遼東的影響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四百三十章 煤炭的分級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三百二十三章 軍火公司的成果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第一百一十一章 氣缸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報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三百四十一章 工人票號的深意第二百三十七章 礦石工廠對興安伯的影響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第一百八十三章 朝堂說土豆第八十一章 機械匠第一百四十一章 紡紗機換侍郎第二百七十四章 女真買辦第四百五十章 三期學員的班長第七十二章 孫堂倌娶妻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636.第632章 大明土改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