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

五天後。

密雲縣所有的宗祠族長帶着宗祠的精壯漢子們,陸陸續續趕到了密雲縣縣城,在縣城外的一塊空地上搭建起了一個個棚子。

這麼多的老百姓全部聚集在縣衙內顯然是不現實的,只能在縣城外面挑選一塊空地,給老百姓們搭建棚子。

棚子的中間是早就建好了一座木樁高臺,太子朱慈烺準備在這個高臺上進行課稅的宣佈,向全縣的老百姓正式宣佈十抽一的課稅。

讓土改過後的大明老百姓,從此過上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晌午時分,夏天裡酷烈的太陽掛在天空上,到處都是一片燥熱的氣息。

太子朱慈烺站在高臺上,感覺就迎面吹過來的風都很灼熱。

要是放在往年,密雲縣的土地早就乾裂得不像樣子了,田地裡更不會有任何的莊稼。

別說是莊稼了,土地上都不會有任何的青意,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赤地千里。

太子朱慈烺站在高臺上四處看了看,天氣雖然十分的炎熱,也是一年到頭夏天最熱的時候。

今年又是一個大旱的災年,比往年還要熱上幾分,眼前卻沒有任何的赤地千里景象。

有的只是一條條波光粼粼的水渠,把田野裡的土地劃分成一塊塊整齊的方格,方格里長着青色的千斤水稻。

用不了多久就到豐收的日子了,到那個時候,這些青色稻穗全部都會變成金燦燦的稻穀。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個金燦燦,甚至是比金子的金燦燦還讓他們心裡頭高興。

只要家裡的屋子裡,能夠堆上幾袋糧食,就是全家最滿足的事情。

太子朱慈烺突然笑了,看着馬上就要豐收的土地,看着聚攏過來的淳樸老百姓們,心裡突然有了一個念頭。

今天過後,全縣的老百姓都要在家裡打糧窖,建糧倉了。

一炷香過後。

數以千計的老百姓妹聚攏到高臺下方,密密麻麻的站在一起,大部分都是面黃肌瘦的沒有幾兩肉。

這是太子朱慈烺第一次驗收土改的成果,不免有些緊張,看向了站在旁邊的先生。

朱舜露出了一個溫和的笑容。

太子朱慈烺瞧見先生的這個溫和笑容,心裡徹底安穩了,高聲說道:“孤,今日召集你們過來,就是爲了一件事。”

“宣佈今後的課稅。”

終於開始宣佈課稅了,老百姓們全都是來了精神。

就算是因爲大夏天的不停冒汗,剛纔還覺得有點熱,有些昏昏沉沉的想睡覺,在聽見課稅兩個字全部都驚醒了,比任何時候都要清醒。

老百姓的臉上卻沒有因爲豐收感到高興,臉上全都是擔心和憂愁,胡亂猜測這一次的課稅是幾成。

太子朱慈烺知道老百姓爲什麼會露出這樣的表情,沒去安撫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安撫他們。

只要把那個十成一的課稅說出來,比說什麼都有用,甚至是比在縣內辦個廟會戲班還要用。

太子朱慈烺今天特意穿戴了翼善冠盤龍袍,把自己裹得很熱,臉上不停的冒汗。

雖說悶的難受,但他此時的心情卻比任何時候都要暢快,因爲在今天他終於有能力讓大明的子民們過上好日子了。

等到交頭接耳的老百姓們全部安靜下來,太子朱慈烺扶正了翼善冠,鄭重的說了一句話。

“土改課稅,十成一。”

“凡是正賦、耗米、私費等所有苛捐雜稅,一律不許徵收,此事由都察局進行監督。”

“一旦有發現,革職查辦,並且處以重罪。”

太子朱慈烺說完這番話,隨着一名名陸軍講武堂學員們的複述,一層層的傳向了後方。

密雲縣的老百姓們全部都呆住了,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是真的,官府居然只要一成的課稅。

這幾個月的時間裡,密雲縣老百姓們閒着沒有事,就一直在掰扯課稅到底能徵繳多少。

商量來商量去,最後的結論是老百姓手裡只能留下一成的糧食,從來沒敢想過超過三成的糧食。

現在居然從太子朱慈烺的嘴裡聽到了一句話,一句關於課稅多少的話,老百姓居然能留下九成的糧食。

這也就算了,太子朱慈烺還當着老百姓的面說了,不許徵繳各種苛捐雜稅。

也就是說以後不會被胥吏們用各種手段,奪走本該屬於他們糧食,每年的收成過後,所能剩下的糧食就是實打實的九成。

還是千斤水稻和土豆的九成。

老百姓們雖然識字不多,但對於稻穀的計數卻都是一個比一個的清楚,清楚的都趕上那些專門學過九章算術的讀書人了。

每畝地能留下九斤成的糧食,以千斤雜交水稻的收成,就是最少九百斤的糧食。

一家四五口,就算是在沒有耕牛的情況下,也能種十畝以上的土地。

就按十畝來算的話,光是夏糧這一季,手裡就能落下九千斤糧食。

九千斤!

這是多麼龐大的一筆數目,着實把老百姓們震驚得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們過去連九百斤糧食都沒有見過,更別說九千斤糧食了。

還不得堆成一座小山,不,應該是一座座小山。

不少的老百姓突然給自己了一巴掌,拼命把自己抽醒,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白日夢。

高臺下方,很快就出現了啼笑皆非的一幕,許許多多的老百姓嘴裡一邊唸叨怎麼能睡着了,一般不停的抽自己嘴巴子。

但不管他們怎麼抽,這一切都是真的。

響起一陣陣的抽嘴巴聲音的平野上,沒過多久,就安靜了下來。

菸袋老者突然流出了眼淚,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直接跪在地上不停的磕頭。

用的力氣太大了,都發出了響聲。

老百姓的反映都和菸袋老者一模一樣,所有的老百姓全部都跪了下來,跪向了高臺上的太子朱慈烺。

老百姓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只能淳樸的給太子朱慈烺磕頭,一邊磕頭,一邊痛哭流涕。

頭磕得越來越快,聲音也越來越響。

腦袋磕出了血。

在這片不再會有赤地千里景象的土地上。

染出了一片赤地。

第一百六十二章 綁架火器專家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五十五章西法黨人的狂笑第五百七十六章 堅定土改信念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二百九十九章 炮表轟擊和蘭艦隊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軍頭要買槍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賦、耗米、私費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子變成實業階層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四百六十六章 洗煤廠對孫傳庭的影響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開始碰撞第三百九十一章 位卑未敢第一百章 飛梭織布機的徹底完成第三百五十五章 農學院的情況第六章 珍妮紡紗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黃家的落魄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四百一十八 太子得知了捷報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一百三十八章 熱氣的力量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三百二十六章 硫酸的置換反應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始建立軍火公司第六百零一章 宗藩世子的炫耀第三百零六章 真敢搶水泥?第四百零四章 內有東林黨拆臺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四百八十八章 輿論危機第五百二十六章 呂布和關羽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第四百八十二章 蒸汽造紙廠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二百三十章 買礦山第一百章 飛梭織布機的徹底完成第四百四十章 抓個典型第五百零七章 顯微鏡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十七章 量產坑人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二百六十六章 遠征遼東第三百一十三章 孫傳庭的小改變第九十八章 新式織機誕生了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一百六十章 一大突破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七十七章 新式學堂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六百二十六章 京城大掌櫃的結局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標準化流程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業革命對於大明的初步影響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報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三百三十八章 教太子做實驗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五百一十三章 鄉紳們的罪行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四百一十四章 步兵的戰鬥素養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四百九十五章 範永斗的慘死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第一百章 飛梭織布機的徹底完成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個之父第五百二十章 天雄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二百七十九章 氣急敗壞的多爾袞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機的價格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始建立軍火公司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一百五十一章 燒水泥第二百八十三章 陷害吏部尚書第四百零六章 上去就是一刀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一百八十二章 蒸汽廠房第三百四十四章 一批秘密火器第二百七十八章 提煉硫酸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決後顧之憂第四百二十九章 洗煤廠第四百九十五章 範永斗的慘死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們見到了工業之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要提高柴薪價格第二百二十六章 拿下造船廠
第一百六十二章 綁架火器專家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五十五章西法黨人的狂笑第五百七十六章 堅定土改信念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二百九十九章 炮表轟擊和蘭艦隊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軍頭要買槍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633.第629章 京城劇變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賦、耗米、私費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子變成實業階層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四百六十六章 洗煤廠對孫傳庭的影響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開始碰撞第三百九十一章 位卑未敢第一百章 飛梭織布機的徹底完成第三百五十五章 農學院的情況第六章 珍妮紡紗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黃家的落魄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四百一十八 太子得知了捷報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一百三十八章 熱氣的力量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五百六十七章 開始展示水庫的作用第三百二十六章 硫酸的置換反應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始建立軍火公司第六百零一章 宗藩世子的炫耀第三百零六章 真敢搶水泥?第四百零四章 內有東林黨拆臺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四百八十八章 輿論危機第五百二十六章 呂布和關羽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第四百八十二章 蒸汽造紙廠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二百三十章 買礦山第一百章 飛梭織布機的徹底完成第四百四十章 抓個典型第五百零七章 顯微鏡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十七章 量產坑人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二百六十六章 遠征遼東第三百一十三章 孫傳庭的小改變第九十八章 新式織機誕生了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一百六十章 一大突破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七十七章 新式學堂第二百九十三章 建奴的新火器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六百二十六章 京城大掌櫃的結局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標準化流程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業革命對於大明的初步影響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報第五百六十章 大明第一座水庫第三百三十八章 教太子做實驗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五百一十三章 鄉紳們的罪行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四百一十四章 步兵的戰鬥素養第二百六十七章 抵達遼東第四百九十五章 範永斗的慘死第四百四十一章 帶太子去見識人間疾苦第五百七十七章 土改成果第一百章 飛梭織布機的徹底完成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個之父第五百二十章 天雄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二百七十九章 氣急敗壞的多爾袞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機的價格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始建立軍火公司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一百五十一章 燒水泥第二百八十三章 陷害吏部尚書第四百零六章 上去就是一刀第九十五章 朱舜的面子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一百八十二章 蒸汽廠房第三百四十四章 一批秘密火器第二百七十八章 提煉硫酸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決後顧之憂第四百二十九章 洗煤廠第四百九十五章 範永斗的慘死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們見到了工業之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要提高柴薪價格第二百二十六章 拿下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