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

“先生你看啊,咱現在就有四個兒子了,以後還不定有多少……多子多孫多福氣,這孩子一多,就不免亂了規矩。咱琢磨着給每個孩子一套字輩,讓他們按照這個取名。爲了防止重複呢,按照五行相生,運轉不息的道理,一直傳下去,你看怎麼樣?”

得!

元素週期表要來了,感謝老朱同志對化學事業的貢獻。

“主公心思周密,不辭辛勞,臣感佩莫名。”張希孟只能語氣乾巴,不鹹不澹敷衍。

老朱微微一怔,卻是不死心道:“先生你看啊,要不咱給你安排一套,或者先生有更好的提出來,咱們兩家孩子放在一起,豈不美哉?”

張希孟聽到老朱的想法,頓時五體投地,真不愧是你,手伸得夠長的。張希孟斷然搖頭,半點商量都沒有。

“主公自然是萬子千孫,後代興旺,用這個辦法極好。可臣卻沒有想過那麼多,張家能有一兩個孩子,繼承香火,也就算我對得起家裡的先人了。不會有那麼多子孫,也不會出現人名重複的情況,臣只能感謝主公美意了。”

朱元章眉頭深鎖,其實放在一起取名,不過是表示兩家親厚,就像他們把祖墳埋在一起一樣。張希孟不同意,老朱也沒有別的說的。

但是見張希孟沒心思多生幾個孩子,老朱就不高興了。

“先生,多子多福,你怎麼能不多要幾個孩子?莫非,莫非說江提舉善妒,不願意讓你納妾?”

“不是!”

張希孟下意識道:“主公,你千萬別跟臣提納妾的事情,這倆字讓我汗毛根兒乍起,我怕!”

朱元章勃然大怒,“這麼說,都是江提舉欺負你了?咱,咱讓皇后幫你出氣!”

“不是,不是那麼回事。”張希孟趕快擺手,“主公,臣不能說這事跟江提舉沒關係,臣,臣只是,只是覺得生個孩子太累了,我這腰疼厲害,沒有個幾個月,恢復不過來。要是生十個八個的孩子,又要辛苦耕耘,又要撫養長大,還要替他們謀劃未來,甚至連名字都要費心思,臣這輩子就毀了,我還想多寫點東西,多琢磨點事情。主公,你一定要饒了我!”

朱元章愕然……這,這話怎麼說的!

你瞧瞧咱,每天處理上百件政務,領兵打仗,讀書練字,還要關照后妃,咱也沒覺得多辛苦啊!

張先生年紀輕輕,怎麼會這麼虛弱?

“先生,你該好好補養纔是!”

張希孟纔不聽老朱的,“主公,你是天縱聖人,與衆不同,臣就是個凡夫俗子,能照顧好自己的小家,順帶着完成主公的囑託,再幹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還望主公明察!”

說來說去,你老朱是時間管理大師,可惜我不是,一個夫人就夠招架了,再來一兩個孩子,估計就是極限了。

要是來個加倍,或者超級加倍,張希孟估計自己會原地爆炸。

老朱愣了好一會兒,纔不得不接受,張先生跟自己不是同一種生物的殘酷現實。

不過隨即老朱意識到另一個問題,假如先生的孩子不多,那他的兒子女兒,當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寶貝啊!

老朱眼珠轉了轉,暗暗打起了主意。

不過這事現在還不能提,畢竟孩子生下來還要好幾個月呢!最好等回了應天,跟皇后仔細商量,拿出個確當辦法。

老朱心裡的算盤珠噼裡啪啦亂響,他又道:“先生,此事不提了,咱在開封停了這麼久,也該返回應天。江提舉剛剛有了身孕,你是隨着咱一起回去,還是稍微等待些時日?”

這一句話,可就讓人浮想聯翩,當初馬皇后懷着身孕,一樣辛苦渡江,在陳迪家裡,生下了太子朱標。

而江楠有了身孕,就許給了張希孟假期,老朱對張家的第一個孩子,那是垂涎三尺啊!

張希孟暫時還沒有看透朱元章的險惡心思,而是正兒八經沉吟道:“主公卻是該返回應天了,中原大局,軍務上徐達比較適合,至於政務……”

朱元章道:“先生有什麼人推薦?”

張希孟道:“主公,要說合適,胡惟庸跟楊憲兩個人都不錯……但要讓臣推薦,只怕會推薦汪廣洋。”

朱元章點頭,“好,就讓汪廣洋擔任河南布政使。”

一句話,汪廣洋就越過了兩個強悍的對手,拿到了至關緊要的河南布政使位置。

由於當下大明存在中書省,在中書省又有參知政事。

也就是說,尚書地位貶值了不少。

汪廣洋要是在中原幹好了,是完全可以直升參政的。

還能說什麼啊,跟着張相干,升官快快快。

要是讓張相惦記上,那可就不好混了。

伴隨着剿匪順利展開,中原有了恢復的跡象,朱元章也不願意過多耽擱時間,他留給了徐達八萬人,駐守中原之地。

隨後又給馮國用一道旨意,保留了南陽軍團,並且讓他們駐紮陝州等地,和關中的李思齊對峙,防止他們出潼關,威脅中原。

至於在山東方向,考慮到毛貴的問題,老朱沒有安排布政使,而是繼續保留山東軍團。但是老朱也不能繼續讓毛貴這樣下去。

思前想後,老朱把劉伯溫派去了山東,擔任提刑按察使。

這還不如直接安排個布政使呢!

劉伯溫是什麼啊?

他本身學問一流,人品耿直方正,當初在老朱手下,就算是仗義敢言的,又隨着湯和組織苗兵,歷練了數年,正如一柄神兵利劍,已經打磨完畢,寒光閃閃,殺氣騰騰。

要知道自從滅了陳友諒以來,朱元章一直沒有給劉伯溫安排位置,只是讓他隨着宋廉,一起負責翰林院。

不是不想給,而是不敢給。

因爲劉伯溫是要殺人的,把他放在哪裡,都意味着一場血雨腥風。

在中原決戰之前,老朱還是不敢太過整頓內部,這一點張希孟也是支持的,甚至說就是張希孟在壓着。

否則的話,劉伯溫接掌刑部,或者超擢,擔任御史大夫,都是夠格的。

畢竟立國之初,官職有着很大的隨意性,甚至增添幾個衙門,也沒什麼阻力。

事到如今,中原戰事結束,大明根基已經穩固。

老朱到底要亮出這柄利劍了。

只不過老朱還是求穩,沒有直接發大招。而是把劉伯溫先放在了山東,讓他練練手,順帶也是個威懾,等於告戒所有人,咱把刀子準備好了,你們都放聰明點。

很顯然,朱元章依舊是不改本性,但是也受到了張希孟的影響,做事沒有那麼極端,而是會預留些空間,當然了,你要是還不知道好歹,那咱就讓你看看什麼是洪武本色!

老朱安排妥當,就讓常遇春和胡大海兩人領兵,分別乘船,沿着運河,向南方進發。

張希孟沒有動身,而是老老實實擔負起照顧孕婦的職責,做菜做飯,陪着夫人散步,給她講笑話,哄夫人開心。

而且張希孟琢磨着要給孩子胎教,贏在起跑線嗎!

他每天給孩子讀些東西,從孃胎裡就培養這孩子。

簡直不能更完美了。

江楠也很滿意,覺得丈夫很不錯,只是唯一的問題。

“相公,你要是給孩子讀些詩詞文章,我也沒意見,但是你能不能別讀你寫的東西?”江楠忍不住道:“你寫的東西,我承認道理很不錯,但是文采還是差那麼一點點,也不適合孩子聽啊!”

張希孟霎時間老臉一紅,確實有點不妥當,比如說,你是個寫手,總不能給自己孩子讀自己寫的吧?

多少會有點小尷尬!

張希孟只能無奈道:“夫人,其實吧,我不光是給咱們的孩子讀,也是在拷問自己,拷問我的內心。”

江楠白了他一眼,“老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又不攔着,免得人說我妒忌,影響了你們家開枝散葉。”

張希孟一怔,這話從哪裡來?

不會是哪個混賬東西,隨便嚼舌頭根子吧?

張希孟一時想不出是誰幹的,只能老實道:“夫人,確實是誤會了,我要去曲阜,去孔廟。”

“孔廟?”

江楠吃了一驚,她忙道:“你,你不會要砸了孔廟吧?”

張希孟笑道:“夫人以爲呢?可不可以?”

江楠沒說話,而是拿起了一顆葡萄,慢慢吃着,眼珠轉動,心思輾轉。

“相公,孔家所作所爲,確實過分,按照王法,殺了也不爲過……但我以爲你要是直接剷平孔府,拆了孔廟,日後必有大患!一個千年學說,沒有這麼容易消失的。”

張希孟欣然大笑,撫掌讚歎。

“夫人真是我的賢內助啊!放心吧,我還沒有那麼大膽。”

江楠盯着自己的丈夫,半點沒有放心的意思,她覺得張希孟的身體裡,藏着一個魔鬼……在這個溫良恭儉的軀殼下,有着顛覆幾千年歷史的雄心!

正如他對歷史的劃分那樣,此番張希孟去曲阜,去孔家,絕對是要幹一件大事的。

江楠又想到了白鹿洞書院,“相公,你不會想和孔夫子較量較量吧?”

張希孟又笑了,“夫人果然是聰明靈秀,不過我不是和夫子較量,而是向夫子致敬。”

江楠滿心都是疑問,再想詢問幾句,奈何張希孟不願意多說了,她也無可奈何。

就這樣,在朱元章返回金陵兩個月之後,張希孟也結束了閉門潛修,他想清楚了,也有了方桉。

大戰之前,還差點沒處置的孔家之事,終於可以告一段落了。

張希孟讓夫人暫時再休息幾天,隨後坐船南下,他則是騎馬趕去山東。

在五百名護衛的隨同下,張希孟來到了孔府。

孔克堅,孔希學,父子兩個,戰戰兢兢,跪迎張希孟。

“罪人拜見張相。”

張希孟沒說什麼,讓他們起來。

“我這一次過來,是給孔夫子送點禮物。”

這爺倆絲毫感覺不到喜悅,可是當他們看到東西的時候,忍不住淚水流淌。

張希孟送來了兩塊牌匾。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克堅大喜過望,激動落淚,張相總算是肯定了孔夫子的功績,這是向孔家示好啊!

就在他擦眼淚的時候,竟然又來了兩塊牌子,孔克堅再看過去,他又要哭了。

“天又生我輩,華夏才復旦!”

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開工了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明最有錢的人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六百四十三章 張相佈道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五百二十二章 給官吏來場大考試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
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四百零八章 單向透明第三百二十章 度支局開工了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脫險了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銀消失了第七百八十七章 張家第三胎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二百八十一章 咱爲民除亂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根本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七百零九章 我們不會讓父皇失望的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明最有錢的人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五百三十六章 送張相回京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九百零六章 倭國內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決戰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七百八十章 親事來了第二百一十章 殺得好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八百四十三章 馬和三寶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來自張夫子的教誨第五十八章 自首了第六百四十三章 張相佈道第八百三十四章 故鄉的味道第五百二十二章 給官吏來場大考試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五百零七章 皇子待遇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八十五章 朱元璋認輸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九百一十三章 抱孫子第七百八十二章 朱棣,肥得很!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七百二十四章 還是張先生懂咱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地成聖的張相公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