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無類

“以孔府之地,辦教書育人之學堂,以孔府之財,培養山東青年才俊。如此安排,當真是妙,妙不可言啊!”

張希孟的提議送到了應天之後,立刻得到了迴應。

首先就是翰林學士宋濂,其實早在開戰之前,朱元璋下旨讓孔家父子在運河服苦役,關於如何處置孔家的爭論,就已經開始醞釀了。

只不過彼時由於尚在大戰之中,聲浪被壓了下去。

隨着現在的舊事重提,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宋濂爲首的翰林院,甚至包括國子監,幾乎都是贊同的。宋濂更是直接上書,希望能夠從翰林院挑選一批飽學之士,前往曲阜,籌備成立復旦學堂。

按照宋濂的設想,在白鹿洞書院的舊址,興建了濟民學堂,讓江西成了南方的學術中心,人才雲集,學風大盛。

如今中原光復,山東歸附,籌建一所學堂,很有利於平衡南北,尤其是給北方學子一個就近求學的所在。

廣攬賢才,也方便收攏人心,治理地方。

本來宋濂還捉摸着在開封等地興建學堂,無奈開封的情況很差,河南的生員也不多,一時建不起來。

湊巧處理孔家的事情,讓出了一個好位置。

宋濂整個人都睡不着了。

孔夫子講究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老人家更是收下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在他的府邸建造學堂,培養人才,老夫子也會欣慰的。

而且孔家子弟盤剝千年,壓榨鄉親,魚肉百姓,種種行爲,令人齒冷。華麗的孔府,就是山東百姓的血淚,尤其是曲阜鄉親,更是飽受塗炭。

還給他們一個學堂,幫着山東子弟找到一條上進的路子,也是理所當然,屬於合理的補償。

再有山東向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

最早的官學,稷下學宮,就是出現在山東。

如今籌建一個超越稷下學宮的復旦學堂,寓意華夏重新復旦,中華再次重興……這立意,這格局,這氣象,這手段……簡直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宋濂都恨不得辭了翰林學士,去復旦學堂當山長去了。

其餘章溢,葉琛,高啓等人,也都是這個意思,他們搖旗吶喊,上書諫言,把聲勢造了起來。

不出意外的話,還是出了意外。

按理說一件無可爭議的事情,朱元璋更不會反對,可是在宋濂上書十天之後,中書省遲遲拿不出定論。

這一天李善長又去拜見朱元璋,先是說了秋收的事情,江南的秋糧比去年稍微少了一些,主要是旱災鬧的,好在不用打仗,還能維持。

倒是嶺南的商稅漲了一大截,足有二百多萬貫。

市舶司希望能打造一批海船,便於採買貨物,運輸應天,畢竟走大庾嶺,需要把貨物搬下船隻,再翻山越嶺,進入贛江航道,很不方便。

像糧食這種,還是走海路比較方便。

另外方國珍奏請巡查海外,瞭解夷情,兵部準備同意派遣三十艘船隻出海。

還有要舉辦科舉,有人提議修建一座專供考試用的貢院,給趕考士子一個遮風擋雨的所在……

李善長拉拉雜雜,說了快一個時辰。

朱元璋只是默默聽着,並沒有發表任何反對意見,只是示意李善長繼續說下去,快點說完,彷彿這些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沒錯,朱元璋也不一定事事都要躬親處置。

這也是他從張希孟那裡學來的經驗。

有些人就是會把最緊要的東西,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如果糊弄過去了,那就是過去了。

等你再想詢問,他們就會說已經上奏了,言下之意,自然是陛下沒有注意,跟我們沒關係。

而今天貌似就是這種情況,李善長一路說下來,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翹,離開了幾個月,有的人皮子就是緊了。

趁着李善長停下來喘氣的時候,朱元璋居然親自拿起茶杯,遞給了李善長。

“謝上位恩典。”

李善長忙接過來,可他差點脫手。

朱元璋也夠壞的,他給李善長倒了一杯滾燙的茶水,可憐老李,半輩子舞文弄墨,細皮嫩肉,一點不抗燙。

天子遞給你了,只能捧在手心裡,也不能扔了,沒有片刻,手指都燙紅了,老李眉頭緊皺,強忍着疼,也不敢叫,也沒法放下,那叫一個狼狽。

朱元璋看着他窘迫的樣子,突然笑了,“李先生,不好受吧!”

李善長苦兮兮道:“上位,臣惶恐,臣請上位恕罪!”

老朱冷哼道:“拿不起來,那就放下!咱關心什麼事情,你不是不知道,又何必如此?”

這話說得李善長心驚肉跳,他慌忙放下茶杯,伏地頓首。

“上位,臣已經下令禮部,讓他們儘快擬出復旦學堂的章程。禮部那邊覺得事關重大,牽連極廣,需要仔細推敲,故此,故此遲遲沒有結論,臣,臣這就去催他們!一定要在近日,把方略拿上來。”

“哼!”朱元璋冷笑道:“事關重大,不容易拿出結論!好啊,咱給禮部出個主意,就把濟民學堂的章程拿出來,按照濟民學堂的方略,在山東辦一個復旦學堂。現在就讓戶部出錢,不夠的話,咱從內帑出錢,從翰林院找先生……咱就不明白,這事情有什麼不好辦的?”

朱元璋怒視着李善長,聲音冰冷,“先生,你不會敷衍搪塞咱吧?這裡面莫非有什麼事情,或者是難言之隱?”

李善長臉色慘白,汗珠都冒了出來。

“上位明鑑,臣確實沒有別的意思,更不敢犯欺君大罪,此事臣立刻就去詢問,三日之內,必定給上位一個交代。”

李善長伏地良久,朱元璋終於點頭,“那咱就再等三天。”

李善長爬起來,正要下去。

朱元璋卻道:“把地上的茶拿起來,喝了!”

李善長微微一怔,心中悲喜交加,上位還是讓自己喝他的茶的,李善長慌忙一口喝乾,好在已經不那麼燙了,不然老李可就慘了。

他慌里慌張,返回中書省,立刻召集官吏,商討此事。

朱元璋卻是眉頭緊皺,面色陰沉,足足思忖好久,才起身返回後宮,見到了馬皇后,太子朱標也在。

在朱標的懷裡,抱着一個大胖小子,見老朱進來,竟也不怕,而是伸出兩個肉嘟嘟的小手求抱抱。

老朱總算露出了一點笑意,抱起了朱棣,原地轉了幾圈,又捏了捏他的臉蛋,這才心滿意足,讓朱標帶着弟弟們下去。

只剩下這兩口子,朱元璋的臉色很快暗淡下來。

“妹子,你說,這幾個月,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情,一個小小的禮部,怎麼就敢拖着不辦,他們到底是怎麼回事?”

馬皇后輕嘆口氣,“重八,你問我,我一個婦道人家,也說不清楚。可我知道現在禮部說了算的是錢用壬。”

“錢用壬?他,他不是協助張先生籌建濟民學堂有功,才被提拔到了禮部。前些時候,李習有病,他負責禮部庶政……按理說他是張先生提拔的人,不該和張先生作對啊?”

馬皇后輕輕一嘆,“這裡面的關鍵我不知道,但我清楚,張先生絕非結黨營私之人,他沒有私黨!”

朱元璋皺着眉頭,沉吟道:“先生的人品咱自然是信得過的,可若是錢用壬在裡面攪合,似乎,似乎李善長也未必就是處心積慮啊!”

馬皇后突然呵呵一笑,“重八,你說一箇中書左丞相,面對一個禮部的侍郎,竟然縮手縮腳,這事情是不是有點奇怪?”

朱元璋再度怔住……繼而沉吟思忖起來。這個破事卻是水深得很。可能是李善長忌憚張希孟,就不敢動錢用壬,也可能是李善長故意示弱,給張希孟挖了個坑。

可是錢用壬的態度,也着實令人猜不透,他爲什麼甘心冒着得罪所有人的危險,一定要阻止復旦學堂?

這一座學堂,又會有多大的影響?值得這麼拼命?

朱元璋百轉千回,不住思量。

雖然朱元璋一時還想不通,但是毫無疑問,隨着地盤擴大,朝局越來越複雜,人們的想法也越來越多,想要掌握住朝局動向,也就越來越難了。

三天時間,可不算長,李善長不得不爭分奪秒,抓緊一切時間,他乾脆把禮部和宋濂等人叫在了一起,讓他們當面對質。

錢用壬是元廷的進士,後來歸附了大明,在辦學當中,很是用心,這才躋身高位。

如今面對着宋濂等人,他絲毫不怯場。

“既然宋學士一定要問,僕以爲復旦這兩個字就不合適。”

“爲什麼?這是張相定的!”宋濂質問道。

錢用壬沉着臉道:“濟民學堂,取救濟斯民之意,又建在昔日天下第一書院之上,已經是天下仰望。如今又要利用孔府,籌建復旦學堂,究竟誰先誰後?”

宋濂覺得荒唐,立刻道:“學無先後,達者爲師!”

錢用壬卻道:“宋學士,你太書生了,濟民學堂,秉承張相之學,天下仰望,官學獨尊,不可輕易動搖!便是面對張相,我也是這話。”

宋濂立刻駁斥道:“張相在籌建復旦學堂的奏疏上,就講了孔夫子有教無類的主張,我看你是曲解張相的意思!”

兩個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李善長漸漸的嘴角露出笑意,“你們爭執不休,是不是要請張相給個公斷?”

------題外話------

小的最近,的確有點卡文,不過不是什麼要完本啊……應該還有很長的內容要寫,主要是小的想尋找一些突破,寫出更喜聞樂見的東西……相信小的,會理順思路的。

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十八章 不屈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
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九百零五章 神州皆聖賢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二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看戲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十八章 不屈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四百一十一章 孤單的張相公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四百零二章 請孔家做個大元忠臣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六百五十六章 宋史書成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賜金筆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六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第二百六十七章 朱元璋歸來第七百七十九章 這日子沒法過了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五百八十八章 冠軍侯的格局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六百零七章 張相回到了忠誠的應天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五百四十三章 朕本淮右布衣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強鮎魚效應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四十六章 平平無奇的張希孟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四百四十二章 向張相學習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八百二十五章 皇家樂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八百七十二章 應天上空的眼睛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二百五十三章 嚇壞的百官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