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

面對張希孟的這番設想,李善長竟有些錯愕。誰都知道,張希孟的核心主張就是均田,而且還是徹徹底底的平均,不帶任何雜質的。

打擊世家,打擊豪強,推翻理學,倡導興學……這一切都指向了兩個字:公平!

一個有如此主張的人,驟然提到發展工商業,着實讓老李跟不上,他不會是說笑話吧?

難道又要給自己挖坑?

是嫌棄戶部不夠過癮,要把自己也拉進去?

李善長鬍思亂想,心緒不寧,他只能屏息凝神,認真道:“張相,在嶺南推行均田,難道不好嗎?”

張希孟無奈笑道:“倒不是不行,只是那麼好的一塊地方,僅僅是均田,就給糟蹋了。”

“怎麼說?”李善長不解道。

“李兄請想,嶺南地廣人稀,且路途遙遠。如果僅僅是均田,每年能提供多少糧食?這些糧食在路上又會消耗多少?我們要在嶺南派兵,維持官府運轉,處理種種政務……這都是花銷,說句不客氣的,如果僅僅是農業一項,我們在嶺南很可能是虧本的。”

李善長深深吸氣,做沉思狀,最後他也不得不點頭。

“張相看得明白,確實是如此。其實我們掌控嶺南,更多的是防備安南。否則的話,將嶺南拱手相讓,中原之地,就後患無窮了。”

身爲宰相,老李不敢說遠見卓識,基本的常識還是清楚的。

張希孟也嘆道:“李兄高見,其實說這麼多,也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上……我們講了這麼多,主公也有雄心成就大業。但是僅僅靠着均田,能維持多大的地盤?或者說靠着農業田賦這一項,能支撐咱們打下多大江山?”

李善長更加認真思索,張希孟這話有些深了,良久,他才道:“張相的意思,是說有些太過偏遠荒涼的地方,鳥不拉屎,沒有什麼產出,我們要了也沒用?”

張希孟含笑,大差不差,就是這個意思了。

歷代中原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就那麼大,這裡面涉及了幾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首先就是要地形合適,便於耕種,而且要方便聯絡,能夠通暢下達命令,也要氣候適宜,水源充足……這一圈算下來,適合中原王朝立國的,就那麼大的地方,向北基本推到長城一線,向南,推到嶺南,想繼續擴大,就困難了。

其實有人也說過,諸如安南,占城……這些地方,不也適宜耕種,而且糧食產量還不錯嗎?

爲什麼就不能長時間統治呢?

原因就是距離核心區域太遙遠了,爲了維持秩序,需要派兵進駐,安排官吏,統治成本比起中原地區貴太多了。

而隨着文武官員,越發貪婪無能,文恬武嬉,將士失去戰鬥力,就更控制不住了,採取收縮戰略,也就理所當然了。

還有另外一些地方,距離倒是很近,無奈太過貧瘠,產出有限,你要是吞併了,等於救了他,信不信,他們會死吃你一口,成爲王朝的包袱……沒錯,說的就是高麗!

儘管他們已經那麼跪舔了,一心要當中原的好大兒,但也僅僅如此了。實在是沒辦法,地方太窮,吞併他們,能把戶部弄破產了。

所以說一個王朝,有多大疆土,是要看控制這些疆土的方法,經濟模式的選擇,還有國家財力……在這中間,找個平衡。

畢竟六百年前的人,沒必要爲了六百年後的孫子爽,就勒斷褲腰帶,去開疆拓土,苦心維持吧!

你也太爲難祖宗了。

龐大的疆土,並不好維持。

元朝版圖看起來那麼大,其實有很多統治真空,而且元朝在行省之外,也採取了分封制度。

比如陝甘地區,就有許多蒙古諸王,雲南也是歸屬把匝剌瓦爾密……元朝真正捏在手裡的面積,遠沒有那麼龐大。

另外衆所周知,帶英在變成日不過帝國之前,曾經是日不落帝國。維繫龐大帝國的,不只是蒸汽機的轟鳴,還跟帶英的統治手段有關係。

他們以精通攪屎著稱,可要想把屎攪得妙不可言,就需要深厚的功力。很湊巧,帶英就是個能夠俯下身,仔細研究殖民地文化背景,尋找攪屎之機的國家。谷伽

如果把帶英看成一個殖民帝國,下面一堆殖民地,那就把帶英看得太簡單了,要知道在帶英下面,還有許多殖民大管家呢!

比如三哥,就是那個貢獻最大,出力最多的。

帶英是靠着印度的財力,甚至是兵力,發動戰爭,敲開東方的門戶……

張希孟曾經和朱元璋暢想,要建立起超過元朝龐大疆土,唯有如此,纔對得起華夏第三次崛起……話是說出去了,可到了落實的時候,如果就靠着對外用兵,攻城略地,那麼對不起,就算拼了老命,該做不到還是做不到。

如果沒有體系的創新,上限就是漢唐明初,不會有任何意外。

“李兄,依我之見,其實很多化外蠻夷之地,看似荒涼,其實也並非一無是處。既然當地有人還能維持統治,就代表是可以納入版圖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辦法,才能順利把這些地方控制住。如果還只是中原的這一套東西,肯定不行的。我希望朱英能在嶺南試驗,就是要找到一種新的模式。而有了嶺南經驗之後,我們在西域,在漠北,甚至更遠的地方,就可以尋找出合適的辦法,將當地順利納入版圖。總而言之,這是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的地方。”

李善長皺着眉頭,困惑道:“張相,你這番道理,我是聽懂了。可我不明白,既然你是這麼想的,那爲什麼在上位治下,不能這麼幹?非要堅持均田,就不能順應下面的意思,尋找不同的辦法?”

“不能!”張希孟道:“中原之地,人就這麼多,地也這麼多……幾千年了,什麼能興國,什麼會亡國,寫得明明白白!不抑兼併就是死路一條。任何新的方式,都會帶來很可怕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天下大亂!其實我還是很贊同士大夫的智慧的,他們講究以本守家,以商致富,也就是說,耕田讀書是根本。我想的是,中原之地的均田模式是根本,是咱們的基本盤。”

“守住了這一套體系,就保證了國家的下限,不會太糟糕。在此之上,我們探索別的道路,每走成一條路,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至於失敗……也不會影響太大,還能很好收拾。李兄以爲如何?”

李善長久久無言,心潮澎湃。

張希孟勾勒的大局,着實讓人眼前一亮,他的做法堪稱謀國典範,心服口服。李善長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張相,你說在嶺南,要驗證新的方式,能不能跟我透露一二,伱打算怎麼辦?”

張希孟一笑,“這有什麼不能說的!還正要李兄幫忙。我是琢磨着,在嶺南可以多發展工商,有空閒的土地,也可以種植糧食之外東西,還有對外貿易……反正只要合適,沒什麼不能做的。”

李善長眼神閃爍,很快變成了圓形方孔狀……他已經聽懂了,張希孟這是打算在嶺南大發利市啊!

再想想,爲什麼要派朱英過去?

李善長似乎懂了……這事也就是朱英去辦,纔不會有誤會,才能夠放手施爲,換成其他人,全都做不到!

因爲這就是開天闢地的事情!

只有朱英這種,背後同時站着朱元璋,馬皇后,還有張希孟,有這三清天尊在,朱英才可以放心大膽折騰,少一位都不行!

而很大概率,嶺南之行,既能發財,又能博一個前程出來。

李善長突然心怦怦亂跳起來。

老李現在功成名就,世襲罔替的爵位,位列名義上的百官之首。他已經別無所求。

什麼青史留名,李善長不太在乎這些事情。

他比較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兒子,李善長很希望孩子能有點出息,過得好一些。他也清楚,如果兒子僅僅能靠着自己的餘蔭,當個國公,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至少出將入相就不用想了。

所以還要讓兒子有出息,至少能夠結識一羣朋友,未來可以互相幫襯,延續李家的輝煌……很湊巧,嶺南之行,就是名利雙收的好事情。

“張相……”李善長迫不及待道:“西平侯身爲上位養子,尚且能不避艱險,統兵前往嶺南,我也有意讓犬子過去,不知道張相意下如何?”

果然是聰明人,老李還真上道。

張希孟笑道:“李兄,還是讓咱侄子去考一下刑法特科吧?你說是不是?”

“是……是是是!”李善長眉開眼笑,一顆心放在了肚子裡,他笑呵呵拉着張希孟,壓低聲音道:“我知道度支局一直在查戶部,其實我這邊也在查,阮弘道那裡還不好說,他畢竟是渡江之前的舊臣,沒有把握,我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但是侍郎鄭士元卻向來大膽,風評也不是很好。”

李善長戛然而止,但已經不用浪費口水了。

交易達成,老李開始甩賣了。

張希孟笑呵呵回到了府邸,隨後就把郭英叫來,另外讓江楠也辛苦一下,去鄭士元的家中,看看這位戶部侍郎,到底貪了多少!

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十二章 示兒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三十章 淮西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六百九十章 師道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六百九十章 師道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十二章 示兒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
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二百四十八章 不一樣的朱家軍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一百八十五章 後繼有人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七百六十五章 張家也有逆子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八百六十五章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四百四十五章 諸將才幹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一百八十八章 老朱校長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二百三十五章 軍力加倍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爲本,日用爲道第二百七十一章 快速推進第十二章 示兒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三十章 淮西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婦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五百三十三章 正本清源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四百九十九章 婚宴講話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十章 夫人在行動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一百二十四章 脫脫垮臺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白的張相公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第六百九十章 師道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一百四十一章 我要看着大元朝完蛋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一百零六章 又要升官了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於此,大明興於此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六百九十章 師道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七百零一章 聖明的老朱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十二章 示兒第九十九章 都是狠人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六百七十五章 尷尬的老朱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