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

藍玉確實靠着實力,讓整個大明朝,君臣將帥,都陪着他演戲,甘心給他當配角。

先前朱元章還有所遲疑,到了現在,幾乎確定,這小子是個幹大事的人,而且必定能幹成大事。

只是朱元章還沒法想清楚,爲什麼短時間之內,藍玉能混到元廷的參議,還幫着出主意,收復大都?

儘管老朱覺得元廷夠荒唐了,但是卻沒有料到荒唐到了這個地步,簡直毫無底線可言。現在書信往來,以軍情爲主,沒法講清楚細節,等藍玉回來,一定要好好問問他,讓這小子說清楚。

朱元章盤算着,而在上都開平城的藍玉,則是管不到這些,他在自己的房間裡,對着一堆書籍,開始筆耕不輟,給大元朝……編情報!

沒錯,就是編情報!

藍玉都不敢想,自己的命還真好,什麼離譜的活都能接到……而給他這個離譜活兒的,也是個離譜的人。

這人叫樸不花,是一個來自高麗的太監。

據說他深愛着同鄉的女子奇氏,結果奇氏被元朝皇帝選中,送去大都。

按照元朝風俗,是不會娶漢女入宮的,事實上蒙古貴胃也不和漢人結親……想想也知道,等級都不同,又怎麼會自降身份,娶漢女爲妻,生出來的孩子又怎麼算?

而皇宮裡面,又要許多保質保量的美女,元廷只能把目光放到高麗,從高麗大肆徵召美女,入宮服侍。

甚至那些貴胃也從高麗找尋美女,進府當丫鬟。

經過了元廷百年間,可持續性竭澤而漁,高麗的人均顏值,可想而知,幾乎能用慘不忍睹形容,這個禍患一直蔓延幾百年,甚至催生了一個行業……

高麗女子奇氏就長得挺漂亮的,成功入宮。

而樸不花幹出了一件驚人的事情,他爲了能陪伴奇氏,給自己來了一刀,竟然也跟着混到了元廷皇宮。

爲愛自宮了屬於是。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傳說罷了,有人說樸不花是第一個外來的太監,很顯然這是扯澹。蒙古人征服了那麼多國家,俘虜了那麼多人,以俘虜奴僕爲太監,其實是很常見的現象。

就像明初的太監,也不乏蒙古、色目俘虜,比如大名鼎鼎的三寶太監鄭和,就是這種出身。

至於樸不花,他更像是一個陪嫁品,或者說是買一送一,屬於添頭。

可這傢伙到了元廷之後,竟然混得如魚得水,備受重用,成爲了呼風喚雨的知名太監。

樸不花,奇皇后,還有皇太子,他們這個鐵三角,算是把元廷鬧得雞飛狗跳,鐵鍋皇帝和皇太子之間的矛盾,幾乎都是樸不花和奇氏弄出來的。

原本孛羅帖木兒趁着察罕被殺,領兵入京,痛陳利害,就要殺樸不花,清君側,正朝綱。

鐵鍋也不傻,什麼叫清君側?

不過是藉口斬斷自己的手腳羽翼,讓自己閉目塞聽,當個聾子瞎子罷了。樸不花雖然不好,但他還要想辦法保全。

一來二去,鬧了好長一段時間,就在鐵鍋即將撐不住的時候,王保保出手,弄死了孛羅帖木兒,算是保住了樸不花的命。

而從此之後,這位跳得最歡的大太監開始偃旗息鼓,一心侍奉大元皇帝,還給王保保寫信,自稱奴婢,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接下來皇太子和王保保鬧翻了,兵戎相見,他都沒有什麼動靜。

看樣子確實是要做個好人了。

只是沒有多久,明軍殺入大都,鐵鍋逃跑,奇皇后,樸不花,還有一些人,也都跑去了上都。

到了上都之後的樸不花,瘋狂思念大都的生活。

他早年捱了一刀,身體虛弱,最怕寒冷,上都這邊普遍是蒙古包,又缺少清水,加上風沙非常大。

樸不花簡直苦不堪言,入秋之後,更是凍得不行,不能及時清洗,也缺少名貴的香料,弄得他一身難聞的味道,實在是太要命了……

此時的樸不花,就盼着能回到大都,重新過上舒適的生活。

他蒐羅各種消息,詢問那些逃過來的商賈官吏,打聽明軍虛實,尋找着一切可能殺回大都的希望。

有志恢復,咱也不能說錯。

可樸不花有些魔障了,他聽說對大明不好的消息,就非常興奮,要是聽說明朝鞏固邊疆,百姓歸心,他就受不了,氣得他簡直要發瘋。

但是不管怎麼講,還是好消息少,壞消息多。

樸不花終日生活在苦惱之中,距離發瘋,也就一步之遙了。

而這時候藍玉很及時來了……他剛到,就被樸不花的人帶去問話,當藍玉摸透了這個死太監的想法,差點笑出聲了。

你不是想要消息嗎?

有啊!

要多少有多少!

沒有我還能編!

事實證明,藍玉編故事的能力,還要超過羅貫中!

真的,不是貶低老羅啊,畢竟家要講究邏輯,要講個前因後果,起承轉折,還要伏筆埋伏,讓劇情合情合理。

但是現實不需要,藍玉先給自己弄了個身份,說他娘是韓家的,從契丹年間,就是大貴族,大地主,家裡頭有十萬畝良田,二十萬畝馬場,經營着木材皮草生意。

明軍把他的家人都給抓了,他是在外販運貨物,才僥倖逃脫。

現在大明到處抓豪強地主,民怨沸騰,大都周圍,全都是盼着大元朝回來的百姓。

藍玉告訴樸不花,他陸續得到了消息,足有幾十家大戶,每家至少都有上千人,都在厲兵秣馬,準備趕走大明朝,迎回大元聖君。

現在這些大戶的人,遍佈大都各地,就算是朱元章的御營,也有許多,甚至還有好幾次給朱元章下毒,想要毒死他,只可惜都失手了,不然大明朝早就完蛋了。

面對着藍玉提供的消息,樸不花顫慄了。

我的天啊!

果然和我想的一模一樣,天可憐見,天可憐見啊!

要是能毒死朱元章該多好啊!

樸不花隨即給藍玉謀了個參議的差事,讓他們專門負責打探消息,聯絡忠臣義士,伺機光復大元。

藍玉還能說什麼,他每天只是象徵性見幾個商賈,然後就關在書房裡,可着勁兒編……但他很快就有點撐不住了。

因爲樸不花對情報的需求,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需要非常多的消息,去給奇皇后,皇太子講,然後再說服鐵鍋皇帝。

這已經不是情報了,而是每天更新一個小故事了。

不會寫的間諜,不是好將軍了。

此刻的藍玉最感謝的人就是張希孟。

沒錯,要不是當初張希孟派他去韓宋聯絡情況,瞭解民情,他能接觸那麼多三教九流的人嗎?

接觸多了,認識多了,藍玉就漸漸學會了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闡述一件事情。

面對着樸不花的壓榨,藍玉決定發揮自己的特長,他不光是以自己的口吻,提供消息,而是化身三教九流,用不同身份,來反應明軍的問題。

這下子完全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藍玉在張希孟身邊待過,又熟悉大明的策略,在執行中,出過什麼問題,有哪些荒唐的事情,他都一清二楚。

讓他來寫這些事情,那叫一個得心應手。

通常藍玉需要自己先寫個小故事,然後再交換情報的時候,遞出去交給來人。

然後這人再想辦法抄寫一遍,重新送回來。

張希孟說藍玉幹事不嚴謹,其實沒說錯,如果元廷稍微上點心,把那些給藍玉送信的人暗中抓起來,拷問一番,或者派人跟蹤,看他們從哪裡來的,爲什麼能這麼快送來消息……能很輕鬆識破藍玉的伎倆。

或者乾脆就衝到藍玉住處,仔細搜查一下,看看他憑什麼能提供這麼多消息,憑什麼有那麼多朋友,瞭解那麼多事情?

估計也能很輕易識破藍玉的手段。

但是誰讓藍玉的上家是樸不花啊!

這位生怕打擾藍玉的創作……刺探,派人保護,不許打擾,更不許影響他們做事,甚至還專門給了藍玉腰牌,便宜行事。

這要是不被騙,簡直沒天理了。

只能感嘆一聲優秀的匹配機制。

當然了,要說明白人,那也是有的。

新任的丞相也速就不相信,且不說別的,這些消息都是皇帝,皇太子喜歡聽的,每一句都說到了他們的心裡,讓他們無比受用。

這事情就離譜!

要真是這樣,大元朝何至於一敗再敗,逃到上都,苟延殘喘啊!

根本就是胡扯!

也速瞧樸不花早就不順眼了,孛羅帖木兒沒弄死你,這一次我必定要殺了你這個妖孽!

就在這時候,從藍玉那裡送來了幾份緊要的情報,其一,是幾個大戶,被強迫着往遼東運糧的消息,其二,是明軍尋找山西來的商人,打探情況。

據此藍玉判斷,明軍要朝着山西和遼東用兵。

隨後他圍繞着這個結論,不斷從各個方面,送上去消息。

起初元廷還有所遲疑,但是當也速把人派出去,竟然也發現了類似的跡象,這下子他就不敢那麼篤定了。

或許樸不花這傢伙真的得到了寶貝,也說不準。

經過了一番反覆查證,明軍確實朝着遼東和山西用兵,而且朱元章以爲大功告成,已經起駕動身,準備返回應天。

而那些受封爵位的大明將領,也是志得意滿,一個個都想着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誰也沒把元廷當回事。

種種消息,不斷送到了上都,這一次鐵鍋終於坐不住了。

樸不花思念大都,但是要說起來,最盼望着大都生活的,必須是他大元皇帝啊!

上都的日子,怎麼和大都相比?

“現在大都空虛,人心在我!正是出兵光復的好時機,朕,朕準備御駕親征,光復大都,讓那些紅賊知道朕的厲害!”

鐵鍋皇帝擲地有聲,決定御駕親征,此刻皇太子也是倍感振奮,“父皇,咱們上都尚有五萬精兵,大都各地的義士也有幾萬人之多……只要見到了大元旗號,他們必定揭竿而起,順應天命,幫着咱們,光復大都,恢復大元啊!”

鐵鍋感動了,“吾兒說得有理,倘若真能光復大都,父皇也就不想別的了,只是在宮中容養,以終天年。這大元的江山社稷,就要靠你了!”

當真是好一派父慈子孝……

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三十章 淮西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七十三章 羅貫中來訪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織毛衣的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八百四十一章 敲詐李善長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二百五十四章 張李同心,其利斷金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
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七百四十八章 皇孫染病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宋笑話,永不過時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八百四十二章 本少爺心善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俘營覆盤事件第四百七十九章 我們贏了!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天夏地大明朝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六百四十五章 皇子壯矣第三十章 淮西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七十三章 羅貫中來訪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二百八十二章 留氏後人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織毛衣的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八百五十三章 天下一家,萬民一心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機會要均等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八百五十二章 逆子無知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四十二章 張家老僕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三百八十九章 紅巾大聯軍第八百四十一章 敲詐李善長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九百章 到了地獄你也不行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倍奉還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萬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十六章 打地鼠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二百五十四章 張李同心,其利斷金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佑朱元璋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